千秋伟业,春秋代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五章,聚焦两步走战略安排,跃动着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韵律,辉映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伟大目标气贯长虹
让理想照进现实,让追求震古烁今。《纲要》第五章开门见山,论从史出,史论交融,清晰表达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念兹在兹,始终维系于此,笃行于此。
伟大目标倾注着艰辛探索的勇气。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进而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人民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伟大目标展现出接续奋斗的豪迈。伟大事业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伟大成就来自于接续奋斗、接力探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部署。伟大目标蕴藉其中,时代号角强劲奏响。我们党认识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达到新的高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伟大目标彰显出创新实践的胆识。目标指引航程,思路决定出路。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也不存在所谓的路径依赖。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发展过程上,我国采用“并联式”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发展全然不同。在未来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优势上,将充分展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意义。
伟大跨越成功在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着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目标定位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
完美收官靠行动。“小康”对标发展水平,“全面”衡量发展状态。全面小康,要在覆盖领域上实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覆盖人口上惠及全体人民,在覆盖区域上推动城乡共同发展。补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这一最大短板,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底线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决胜决战在今朝。决胜就是冲锋号,决战就是总动员。关键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实现这一伟大跨越,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做出这一伟大贡献,展现出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担当。
战略安排绘就蓝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战略目标善作善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战略安排再启新篇。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渐次推进,环环相扣,谱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战略安排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集中体现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两步走战略安排,更加注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这一战略安排,正确把握长远目标和当前工作的关系,在时间节点上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在更高目标上聚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践取向上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
重要战略机遇期尤须全面用好
机遇极为宝贵,机会稍纵即逝。战略机遇期经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抓住机遇才能赢得战略主动,乘势而上才能迎来事业发展。
重要战略机遇期来自科学判断。当代中国迎来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期,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作为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我国拥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拥有吸纳能力和消化能力独一无二的广阔市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各国都想在我国寻找发展机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新的内涵。机遇不容错过,不能失之交臂。在经济领域,我国发展面临五个新机遇,重点要在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抓稳发展新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我们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利,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重要战略机遇期蕴含实践要求。危和机在世界变局中同时并存,相互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树立机遇意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也要利用和管控好危机,在应对危机中创造机遇;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勠力同心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立场与实践路向研究”<19ZTB026>)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有助于坚定政治信仰,保障政治主张有效实现,有利于提高党的政治能力。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坚定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汲取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华,传承了红色基因。通过倡导和弘扬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能够有效抵御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侵蚀,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更加深沉,始终葆有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与此同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营养,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培育党员干部的政治气节和政治风骨。对共同理想的追求能够增强党员干部对于党组织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之甘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具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力的文化支撑。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保障党的政治主张有效实现。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将党的政治主张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党的先进性本质与国家利益相契合,是党的政治主张能成为国家意志的基本依据。人民之所以认同党的主张能成为国家意志,是基于相信党的先进性本质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正是基于人民的认同,在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时,要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前提,党的主张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以满足人民利益为前提,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由此才能使人民群众产生主体政治认同感和信仰归属感。同时,党的主张能成为国家意志需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执政环境支撑,需要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是党执政的“根”与“魂”,具有教育党员干部、塑造党的形象、净化党内环境等功能。新时代只有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党的主张、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承担起执政兴国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其他政党恩赐的,而是通过赢得民心获得的。而要继续巩固它,就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来进一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固然需要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等硬实力的保障,但更需要政治文化资源等软实力的支撑。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能够凝聚党内共识,使党在提高执政能力过程中始终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经过党内统一的政治文化熏陶,才能使得全体党员在政治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进而使得党员的行为指向党的目标,这就是政治文化在党内推动价值整合、凝聚党内共识的过程。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提高执政效能不是为了党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但能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并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要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效果,需要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十九大又提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凝聚党内共识,强化党员政治认同,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其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归根到底在于政治性和人民性,党内政治文化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从而强化党员政治身份的认同,改进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提高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才能为推进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聘研究员、二级教授)
对于每位党员来说,除了“自然生日”,还有一个特殊的“政治生日”,就是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的那一刻。“自然生日”纪念的,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对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十月怀胎的感恩;“政治生日”纪念的,是对党的热爱与忠诚,对给予我们政治生命、像母亲一样哺育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的感恩。
过好“政治生日”是党内法规明文规定的政治仪式。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的倾向”。3月份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也要求“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以及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由此可见,党员过好“政治生日”,是党内法规明文规定的一种政治仪式。通过“政治生日”这样一种庄重的政治仪式,可以提醒激励党员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新党员还是老党员,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扎根基层,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遭受曲折,无论是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都不要忘记自己入党那天举起的右臂、握紧的拳头和许下的誓言。
过好“政治生日”是强化党员党的意识、在党意识的有利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这两个“第一”的重要论述,对于激励广大党员自觉增强党员意识、在党意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决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每名党员都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中的先进分子。党员意识、在党意识和先进意识、榜样意识,既不是与生俱来、自发产生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永远保有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党性修养和锻炼,克服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相适应甚至相违背的消极因素。以过好党员“政治生日”为契机和平台,给每位党员加加油、充充电,补补精神之“钙”,让党员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温暖关怀,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身份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兴党。
过好“政治生日”是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坚强党性的重要平台。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思想上入党,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长跑,永远在路上。因为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过去党性强并不意味着现在党性就强,现在党性强也并不意味着未来党性就强,如果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和锤炼,党性不仅不会提升反而会逐渐降低。与自然生日偏重庆祝性、娱乐性不同,“政治生日”是一种严肃的政治仪式,必须突出其政治性,从而使过“政治生日”的党员精神上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升华、党性上得到增强。
(作者分别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机关党委副书记)
学习漫笔
进入新时代,江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目标,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路径,把握发展规律,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苏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营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江苏颁发了《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将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细化落实为江苏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等“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任务,设定6大类40项指标体系,将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指标设置为考核指标,将高质量发展任务具体化、细分化、可操作化,让高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指标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以高度的定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作为,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率先探路。
打造生态环境治理新标杆。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江苏作为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着眼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机制,高效解决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努力建成全国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标杆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的引领区,全力打造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江苏样本,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江苏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作为主引擎、主抓手,推进区域突破、领域联手、政策引导,相关地区和部门全力部署协同推进。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江苏强化城市群发展,大力提升城市群能级,科学谋划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带动苏中地区跨江发展;推进宁镇扬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苏北地区整合优势、板块提升。合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扩大国际国内发展空间,共同创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把江苏区域一体化发展带入新的境界。
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江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一带一路”交汇点定位,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举措,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的文章,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标杆和示范项目。江苏抓住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机遇,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外资转型升级,创新外经业态模式,提升外贸发展层级,形成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为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东吴学院院长)
编者按 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苏州因改革而兴,因开放而强,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7.7%的进出口总额。苏州如何推动自贸片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记者专访了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
记者:苏州是如何看待自身自贸区定位的?
蓝绍敏: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占江苏自贸区一半之多。作为江苏三个片区中的重要一员,苏州片区任务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和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要求,奋力打造自贸区的“苏州样板”,使之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苏州片区的功能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我们将牢牢锁定“开放”和“产业”这两个发力点,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筑服务全市对外开放和产业创新的大平台。以自主可控为导向,重点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先导产业,增强中科院纳米所等大院大所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力和引领力,完善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制度设计,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两群融合”。争取更多先行先试功能和重大改革试点,突出差别化探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勇闯“无人区”,让苏州自贸片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区”“突破口”“试验田”,更好发挥探路尖兵作用。
记者:现在全国自贸区已经有18家,自贸区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批设立的苏州片区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探路在前?
蓝绍敏:苏州片区要脱颖而出,必须更加凸显自身定位。为此,我们主要是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创新要更加超前。为突出制度创新,在落实国务院批复江苏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自我加压、自我革命,又研究提出了70余项改革任务,我们将高标准、集成化推进这些改革,力争形成一批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就在苏州片区挂牌当天,我们即推出了全国首家试点打造保税检测集聚区、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市场准入本级事项“证照分离”改革等7项改革举措,近期又出台了空运直通港、光伏项目备案容缺审批2项创新举措,供电、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也相继出台20多项服务保障措施,年内将实现30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接下来,我们还将编制“改革清单”“政策清单”“赋权清单”和“责任清单”等“四张清单”,通过加快推动投资、贸易、金融、政府管理等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力争创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品牌。
二是特色要更加鲜明。中新合作赋予了苏州片区独具特色的实践内涵。25年来,工业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自身优势。近日召开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0次会议明确将苏州片区建设作为下阶段的双方合作重点,将其打造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我们要学习借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拓展与新加坡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合作,让苏州片区国际化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彰显。我们要在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资源上示范引领,更加注重开放与创新深度融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强化对全球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形成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记者:苏州有丰富的园区建设经验,这些经验在自贸区建设中可以发挥什么积极作用?
蓝绍敏:园区建设启示我们,要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龙头。项目是自贸区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定位,瞄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强化“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工作方法,全力以赴抓好自贸片区的高端项目招引,更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科技项目800个、外资项目200个、功能总部项目10个,不断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打造具有苏州特色、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精心策划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乘势而上,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集聚更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彰显自贸片区的新活力、新动能、新气象。
我们要紧紧抓好“服务企业”这个核心。自贸区的试验探索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问题和需求可以是来自企业发展的诉求,然后找到问题需求和监管部门风险防控的结合点,做到目标一致。企业是发展的主体,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是推进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发扬“店小二”精神,积极主动地优化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做到“马上就办”“一网通办”。我们正深入谋划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领域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政策套餐”,确保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回音”始终大于企业对困难问题诉求的“呼声”,用一流服务打造新时代“清上加亲”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擦亮“亲商服务”这块金字招牌。
记者:苏州如何把现有发展优势融入到自贸片区建设中?
蓝绍敏:充分利用好现有发展优势,苏州自贸片区建设就拥有高起点。为此,我们要时刻怀抱“整合联动”这个格局。苏州拥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太仓港是全省集装箱第一大港,昆山市是全国台资高地,吴江区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都能够为苏州片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分享可持续的发展红利。苏州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联动的优势,更大力度输出园区品牌、园区经验,辐射带动全市各板块加快高质量发展,条件成熟时探索建设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在自贸区这个大局面前,没有“局外人”,全市各板块各部门都要更加自觉地增强“自贸区+”意识,形成与自贸片区建设相互呼应的大格局,凝聚起携手推动苏州片区建设的磅礴合力,共同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记者 袁媛
江都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光荣的土地。1940年,陈毅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新四军“东进”的指示,率领所属新四军在江都打赢了著名的郭村保卫战。1961年12月,江都为贯彻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先后出动百万人次,历经17年建成了远东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在江都诞生的“东进精神、引江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始终维护毛主席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940年,陈毅、叶飞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新四军“东进”的指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13个团的包围进攻,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开创了苏北抗日新局面。而同期在皖南的新四军项英部,对执行“东进”指示犹豫不决,最后造成了革命的重大损失。正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的核心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核心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明灯。1961年,中央作出兴建引江水利工程的重大决策。江都县委坚决执行“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集中一切资源,发动广大群众大兴水利。此后,虽然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但江都人民“建设引江”的步伐一天都没有停,直至1977年全面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都区委传承“东进精神、引江精神”,自觉运用“两个维护”这一法宝,为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两个维护”起步于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都区委带领全区人民始终向核心看齐、向真理看齐、向目标看齐,自觉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整治党风,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中寻策问道,始终咬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培育新经济、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在全区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江都发展呈现出量质并举的态势。“两个维护”实践于对标找差、补齐短板。江都区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准航向,对照“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95%的低收入农户已经稳定脱贫;对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全面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对照“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的嘱托,去年在几乎没有新增工业用地的同时,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0%。江都区委努力把“两个维护”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体实践,把“抓落实是决战、抓落地是决胜”作为“两个维护”的具体标准,打通了贯彻中央精神的“最后一公里”,带领百万人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GDP超千亿、工业开票超千亿、建筑业施工产值超千亿、居民存款余额超千亿的历史性跨越。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江都区委将带领百万人民像爱护眼睛一样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两个维护”固化为最根本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两个维护”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作为政治巡察的首要内容,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首要标准,为“两个维护”提供制度保证。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坚决贯彻党中央各项要求部署上。以“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为标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都的具体化,原汁原味坚决执行党中央各项要求部署,绝不雷声大雨点小,不装腔作势打太极,不搞选择性执行、盆景式作秀,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把“两个维护”体现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中。把“两个维护”和为群众谋利益统一起来,加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老区振兴,高标准构建“幸福江都”民生保障网;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打造“水韵江都”全域生态网格;推动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数字化多功能综合治理平台,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瞻远瞩谋划反腐败工作,多次就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不”机制作出重要指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反腐防腐规律的深刻总结、准确把握和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长期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和重要实践创新,是反腐倡廉系统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论和具体的实践论。
古今中外,反腐都是执政者需要面对的重大命题。我党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反腐防腐,毛泽东同志强调“教而后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胡锦涛同志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都表明了我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谆谆教导全党“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坚持历史唯物论,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指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系统的、系统是辩证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三个环节的割裂”,就是进一步阐明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起着各自特定的作用,相互关联而不孤立存在。“三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性质地位而言,“不敢腐”是纪律、法治和惩戒,重在惩戒和威慑;“不能腐”是制度、监督和制约,重在制约和监督;“不想腐”是认识、感受和觉悟,重在学习和教育。就内在关系而言,“不敢腐”是“不能腐”的前提和保证,是“不想腐”的制约和外因,是“三不”的保障;“不能腐”是“不敢腐”的巩固和深化,是“不想腐”的外因和基础,是“三不”的基础;“不想腐”是“不敢腐”“不能腐”的最高层次和终极追求,是“三不”的目标。就逻辑顺序而言,“不想腐”是事前教育防范,“不能腐”是过程监督制约,“不敢腐”是事后惩治震慑。就实践意义而言,不敢、不能、不想腐,分别对应着代价、机会、认知,有腐必反、惩治到位就减少敢腐的侥幸心理,制度严密、监督到位就缺失能腐的客观条件,强化教育、认知到位就没有想腐的思想动机。
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两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特定条件下两点中的主次关系会发生变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就要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即既要全面把握又要抓住重点。不敢腐、不能腐是他律的两点,不需腐、不愿腐是不想腐自律的两点,他律和自律、治标和治本是标本兼治的两点。理论指导实践中,我们要坚定自觉把握“三不”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方面坚持两点论,既要突出惩治也要教育预防。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形势决定任务,必须看到因为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案件数量仍然始终在高位运行,要“有力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而且是“重点遏增量”。可以预见,当腐败存量、增量日趋减少至临界点以下,与时俱进的制度建设或教育预防就将相应成为彼时的重点,我们的工作着力点也应适时转变。当然,这绝不是较之于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起点上的上升和前进。
(作者为盐城市盐都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主题教育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一次守初心之旅。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光荣历史的政党,是一个有丰功伟绩的政党,是一个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政党,这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进政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幸福、国家强盛。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这初心是如此崇高、是如此美丽,像中流砥柱的航标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一次担使命的征程。在担使命中贯穿着一个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让我们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提高党性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问题。只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是党的高级干部,还是基层的普通党员,我们的身上一定会闪耀党性的光辉,一定能够担好崇高历史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一次找差距良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直面问题、刮骨疗毒一直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我们党从来没有遮遮掩掩,而是靠自身的力量纠正问题,一次次克服缺点、战胜错误、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严肃认真开展了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修订了党章,出台了一系列党规;有力地加强了党的领导,有力地加强了党的建设,有力地全面从严治党。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后,我们党又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又一次对照党章党规、以问题为导向、找差距自我整改的良好机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一次抓落实过程。抓好落实,就是党执政为民的落脚点。抓落实就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抓落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筹推进各项事业,注重工作的科学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落实就是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学习创新,注重工作实效,以人民为中心,把各项工作做好。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真抓实干,在各项工作中冲在前面,做好人民的公仆。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三医院)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分两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工作是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具体实践。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既要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还要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为全国现代化发展先行探路。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呢?现代化的经典定义为:现代化是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更一般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化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二战以后,现代化是世界性的进步潮流。世界各国都在竞相走向现代化,先发的现代化国家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家正在迎头赶上。二是现代化涵盖了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从传统向现代的提升与进步。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生活的进步,而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进步。
创新是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创新,就难以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壁垒,从根本上获取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推进现代化的创新是全面的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文明均衡发展。
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应高度重视其进程中的四个辩证统一性。一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描绘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既要着眼于满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发展路径、体制机制创新借鉴的现实要求,也要兼顾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愿景引领,实现现代化试点探索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过程性和目标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以建设现代经济、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生态为目标的发展过程,即现代化具有目标属性;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是一个从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到制定新目标、实现新目标的前后继起的进程,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提升。江苏现代化试点方案提出了经济发展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六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要强化对六个现代化的目标设置,更科学地对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强调现代化试点的过程控制,探索出适合试点地区发展实际的创新性思路和政策举措,鲜明体现现代化试点探索的过程性与目标性的有机统一。
三是总量性扩张和结构性升级的统一。一方面,在江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仅要看表征现代化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指标表现出来的量变,即总量性扩张;更要看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随总量性扩张,内部比例提升差别,引起的结构性升级,如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结构进步等,结构性升级表现出来的质变,才是完成经济社会进步的标志。
四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从全省角度看,选择六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进行现代化试点,目的是要尽可能全面地体现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并尽快提炼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样本示范和经验借鉴。但是,如果从单个试点地区来看,则应当充分尊重当地发展特色,试点方案不用刻意追求全面推进,可以从现代化的一两个方面“单兵突进”,强化特色并塑造发展新优势。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可以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竞争力的角度,探索以开发区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与机制;溧阳市可以从生态现代化的角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中要以人为目的与动力。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江苏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才能持续获得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分别为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省社科院副院长)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提升创新质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为节点,加快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提升供给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对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扩链。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提高服务性要素投入比重。三是提升开放质量,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链条的国际化延伸,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优化产能布局,实现全球一体化的生产制造网络。以跨区域合作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为重点,加快产业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提升软环境质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深化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加快探索建立适应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政策制度体系,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四是提升城乡融合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城市和农村的“共建共享”,补齐农村短板。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互补互通。 顾丽敏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实现社会现代化就是要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兼顾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是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优化营商环境,以产业发展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确保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给予每个个体充分的尊重。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切实发挥党委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强化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打造服务型政府。推动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畅通参与渠道。厘清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实现有机团结。三是标本兼治,深入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推进全要素网格化治理,为精细、精准决策提供依据。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推进大数据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四是法治保障,深入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行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构建完善的制度矩阵和计划体系。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提高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形成区域社会治理的非正式规则,引导多元主体明确什么行为是恰当的。
孟 静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领跑法治现代化建设工作
法治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则可夯实法治现代化建设之基础。当前,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以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驱动力,推进民主意识、法治理念的文化发展命题;以建成法治政府、民主社会为着力点,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科学,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项社会工作实践更富有成效和特色。江苏应有法治现代化建设引领精神,在现有基础上做精做细、立标示范,领跑法治现代化建设工作。江苏应有法治现代化建设整体意识,重视上位法规定和法治体系一体化问题,不留死角,避免短腿,确保法治建设工程整体推进、全面兼顾。江苏应有法治现代化建设精品模块,建立工作部署通气机制、立法工作协同机制、执法合作机制,发展区域法治文化,培育法治工作队伍。
李小红 (省社科院法学所)
突出文化现代化引领作用
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一方面突出表现为文化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是指器质和制度的现代化。江苏要着力突出文化现代化的引领作用,破除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藩篱。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着力深化“三个坚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惠民性”,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机制、低效用地向休闲旅游产业转型机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文旅经济迈上新台阶。加快培育新型乡贤文化,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乡贤人才资源数据库,加大对各地区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
岳少华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文化创新中心)
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不断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乡村振兴的内生力,主要是指乡村社会能够通过优化组合人、财、物、制度等各种资源要素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力是一种合力,这种合力至少包括六种分力,即人才力、产业力、文化力、治理力、生态力、制度力。因此,乡村振兴内生力培育与激发的关键举措如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必须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一支有情感、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力。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以农广校为主体,因时因地开展多元化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科学设置农民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现代农业知识与成果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内容,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不断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发展根基,增强乡村振兴产业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深度挖掘融合乡村优良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夯实乡村产业根基。借助“互联网+”思维,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挖掘培育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命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依托。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必须把挖掘和发展乡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增强乡村振兴文化力。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传统乡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加强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做足“文化+”文章,打造特色乡土文化产业品牌。健全完善乡土文化人才培训机制,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确保各类乡土文化人才能够在乡土文化建设中施展才华、干事创业。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必须把乡村治理摆在更加凸显的位置,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增强乡村振兴治理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自治组织建设,健全乡村自治制度,使公序良俗深入人心。不断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敬法、守法、学法、用法。不断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崇德向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克勤克俭。
释放乡村生态优势。生态是乡村振兴的亮点,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必须把释放乡村生态优势摆在更加耀眼的位置,实现乡村美丽发展,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生态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持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改进优化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开启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不断增强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乡村民宿等新兴生态产业,加快乡村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优化乡村制度供给。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必须把制度供给摆在更加紧迫的位置,努力构建一套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制度供给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增强乡村振兴制度力。进一步放宽城镇户口迁移条件,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做好土地存量、流量、增量文章,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释放农村土地活力。积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源要素下乡,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深化银行业机构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 (作者单位:盐城市委党校)
今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纸质图书年均阅读量仅为4.67本,这一数据令人唏嘘,而近年来“读书无用论”这一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甚嚣尘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青年的人生道路选择。资源匮乏的年代,我们的前人为了学习使尽了洪荒之力,而当下,知识的获取轻而易举,人们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为了重新点燃大家的学习热情,今天我就带着内省之心跟大家谈谈学习。
首先,“为何学”。在我看来,“为何学”其实涉及到的是学习意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这句话实际上为我们理解学习的意义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人生成长之梯”,说的是学习对于个人微观层面的意义,“文明传承之途、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则是学习对于包含文明、政党、国家在内的宏观层面的意义。
先来看看学习对于个人的意义和影响。去年,唐山市要取消全市所有路桥收费站,一个被遣散的收费站女员工哭诉道:“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此话一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人开始反应过来,原来,曾经牢不可破的铁饭碗有一天也会被打破。随着“共享”“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找到替代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21世纪的知识更新周期仅有2-3年,换言之,一个人荒废两三年,就可能和社会完全脱节。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学习除了能帮助个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不断攀登、安身立命外,更是文明得以延续、政党得以巩固、国家得以富强的坚实支撑。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不曾中断,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学习与继承先祖累积的优秀文化成果,且合理吸收与消化异质文明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得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根本上在于其不断用人类的先进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党;中国得以在世界立足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得益于中国“学习大国”的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但不会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心态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中国将继续向世界学习、向各国人民学习。”
再来看看“学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下多次谈及应该学习哪些内容,这为我们具体学什么提供了参考方向。大抵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但凡提到马克思主义,没人不承认这是个伟大的理论,但是,重点在“但是”后面。我的学生说:但是,这个理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也来个“但是”:但是,真的跟你们没有关系吗?诚然,我们提及马克思主义,总会反复强调它对整个人类社会及咱们中国的影响,所以,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个“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思想理论。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我给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当你遇到学业困难、恋爱矛盾、选择困惑时,马克思告诉你“矛盾无处不在”,坦然面对才是王道;当你在艺术道路上苦苦追索、披荆斩棘时,马克思告诉你“量变会引发质变”,要坚持不懈;当你被金钱和欲望冲昏头脑时,马克思告诉你,“人不该是物质的奴隶,要做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马克思主义或许无法帮助你功成名就,却能使我们获得辩证的思维和自在的心境,令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保持冷静与睿智。这段话同样可以送给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对马克思主义不以为意的朋友。
第二,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青年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要准备,也是各行各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有力支持,因此,要花大力气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很多人觉得艺术生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懒散。但在我和艺术学院的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大多是对艺术有一以贯之的追求和持续学习的。“你见过南艺凌晨3点的模样吗?我见过。”一个被称为“琴痴”的女孩这样说。她几乎每天都要花七八个小时练琴,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成为校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第三,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所以,我们只有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补足精神之钙,方能健康成长。同样,文化因交流而发展,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为此,我们也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吸收他国文化中的精髓,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最后,我们来谈谈“怎么学”。怎么学,实际上是在探讨学习方法。我重点谈谈两个方法。
第一,学思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强调学习和思考应当相辅相成。的确,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把书读懂读透,才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学到知识、领会思想,否则,就是被动地接受机械的知识,无法具备独立判断、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这里的思考一定是建立在多读多学的基础上的,读得太少,想得太多,同样也不利于知识的累积和个人的发展,而所想最终可能只会沦为空想。
第二,学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可见,只有将所学最终落到实处、指导实践,才能有效检验学习的成效。就拿我的教学体验来说,如果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原理,他就会觉得这门课没有用。于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我们想出了诸如“哲理微画”等点子。所谓“哲理微画”,就是让美术、设计等专业学生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某一思想原理为创作主题画一幅画。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既磨练了画功,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能够进行思想引领,也能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时代主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所以,学习吧,就现在!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深圳市龙华区以近30万年薪招中小学教师近日“火爆收官”,入围者中博士、硕士超八成,不乏名校毕业生。无独有偶,近日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博士工作站成立,11位海内外博士正式受聘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博士工作站”成员,并将在学校教授专业课程。硕博高才生到中小学当老师,引发社会热议。
博士教小学,一点不“浪费”
硕士生、博士生冲着高薪去应聘中小学老师,是不是人才浪费?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显然不这么想,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名校对高学历教师求贤若渴,有那么多家长追捧硕博老师。同时,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有他的看法。他说,国家强盛是在小学的讲台上完成的。把教育做好,国家才有未来。他说,再穷不能穷教师,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去当老师,让优秀的孩子愿意上师范,这样就可以实现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硕士生、博士生,无疑属于任正非口中的优秀人才。让更多这样的人才参与基础教育事业,不仅不是浪费,反而有助于基础教育的提档升级。高层次人才担任中小学教师并非没有先例,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陶行知先生将一生都献给了基础教育,吕叔湘、叶圣陶等名家也从事过很长时间的基础教育。既然我们对大师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行为拍手叫好,那么高学历人才去教授小学生、中学生,也应博得满堂喝彩。
来看一组数据对比,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相关数据,2017年我国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为2.60%。而在2016年,日本公立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为7.5%,美国则有55%的小学教师和59%的中学教师有着高于本科的学历(硕士、教育专家和博士)。我们的高学历中小学教师,还是太少!
如果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标准,高学历教师的教学业绩未必高过本科或本科以下学历的老师。然而高学历教师不仅是用来改变教育绩效的,更是用来改变教育绩效标准的;高学历教师不仅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更是用来充实学校教育内涵的。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更高的科学思维和人文思辨水平,这些精神财富是学生无法从课本上学到的。耳濡目染这些老师的一言一行,求知向学的态度、崇尚科学的理念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对他们的求学、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灌输、应试升学的层级,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作出转变。在这项事关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中,高学历教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拥有更多学科背景,他们拥有更多发展潜能,他们犹如“鲶鱼”,必将激活基础教育改革进步的池水。 袁媛
博士教小学,有一点“浪费”
深圳以高薪资、高学历、高标准招聘中小学教师,是近年来很多地区和城市重视教育事业、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师待遇的一个缩影。这对于国民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相对而言,博士、硕士生拥有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强的科研能力、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广阔的视野,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当然是好事。但面对一边倒的赞誉,还需冷静思考和分析。
对学校来说,很多中小学招聘高学历人才,并非是出于实际教学需要,而是为了申请资质、项目、课题等。对一些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而言,在面临诸多职业选择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当然乐见,更多拥有教育梦想的高学历人才将教师作为第一职业选择,但现实中也不乏将教师作为职业“备胎”和稳定“避风港”的人,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可能存在心态不稳、眼高手低的情形。对学生来说,高学历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最适合他们的老师。术业有专攻,学历不一定代表能力。大部分硕士博士所学专业内容跟小学课程不相关、不匹配,即便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科研能力很强,但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现象,未必就能教好小学生。
一些发达城市致力于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教师待遇、吸引高学历人才等,本身是一个良好的尝试,值得肯定和鼓励。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豪华”师资阵容,还不太适合我们目前的国情。一方面,从“高学历”到“高素质”,并非一步之遥,需要不断磨合。同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实难题。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基层教师队伍人才不足的问题,还需深入思考、长远规划。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对于教师的盲目“掐尖”、对于学历的过度“拔高”,可能会无形中助长社会对低学历者的歧视情绪。既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舞台发光发热,如此才不会“大材小用”。
陈立民
推动“一带一路”金融创新
推动“一带一路”金融创新。第一,要深化金融产品创新。基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特征及风险,创新融资产品。根据“一带一路”投资活动特性,研发不同风险、期限、保费、保价的投资保险产品。第二,推进资金结算业务创新,在传统收付款、账户管理等结算产品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投融资管理的多渠道、多产品服务。第三,推进新型金融市场建设。在投融资方面强化电子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好大数据和云技术,为供应链上的供应商、投资商、代理商等参与方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第四,优化金融机构治理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互信包容的治理架构,区分有效需求和绝对需求,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第五,要以法治思维贯穿始终,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一带一路”金融创新的制度性保障体系。 万 喆
“开放政府数据”带来新挑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已有超过250个各级政府实施了“开放数据行动计划”。“开放政府数据”运动反映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所有权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重新定位与分配的演变趋势,涉及了大数据在法律、道德与利益等领域的前沿问题。“开放政府数据”运动实际上是对政府垄断数据所有权的一种挑战,试图要重新界定数据世界里政府、市场与个人的权责关系,这场运动直接推动了西方国家对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开放政府数据”运动带来了如下的挑战:政府面临数据开放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使得数据权利的内涵更加复杂;提升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运动扩展到商业企业,增加了数字经济的不确定性。 张效羽
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的路径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传统村落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活化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发展,要对村落类型进行全面审视权衡,切忌生搬硬套、搞“一刀切”。具体路径如下:一是文化自觉的唤醒。唤醒全社会对村落“根文化”的重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二是乡愁乡情的吸引。乡村振兴说到底要有人,空心村是无法振兴的。村里要有人气,通过乡愁凝聚人,人进得来也留得住。三是文化短板的弥补。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发展重在把握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精准弥补文化短板。四是文化空间的重构。因地制宜建设乡土文化平台,建设村庄的文化地标,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形态上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五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六是文化机制的创新。 任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