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提升创新质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为节点,加快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提升供给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对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扩链。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提高服务性要素投入比重。三是提升开放质量,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链条的国际化延伸,提升本土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优化产能布局,实现全球一体化的生产制造网络。以跨区域合作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为重点,加快产业协同和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提升软环境质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深化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加快探索建立适应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政策制度体系,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四是提升城乡融合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城市和农村的“共建共享”,补齐农村短板。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互补互通。 顾丽敏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实现社会现代化就是要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兼顾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是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优化营商环境,以产业发展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确保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给予每个个体充分的尊重。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切实发挥党委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强化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打造服务型政府。推动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畅通参与渠道。厘清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实现有机团结。三是标本兼治,深入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推进全要素网格化治理,为精细、精准决策提供依据。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推进大数据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四是法治保障,深入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行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构建完善的制度矩阵和计划体系。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提高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形成区域社会治理的非正式规则,引导多元主体明确什么行为是恰当的。
孟 静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
领跑法治现代化建设工作
法治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则可夯实法治现代化建设之基础。当前,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方向是以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驱动力,推进民主意识、法治理念的文化发展命题;以建成法治政府、民主社会为着力点,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科学,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各项社会工作实践更富有成效和特色。江苏应有法治现代化建设引领精神,在现有基础上做精做细、立标示范,领跑法治现代化建设工作。江苏应有法治现代化建设整体意识,重视上位法规定和法治体系一体化问题,不留死角,避免短腿,确保法治建设工程整体推进、全面兼顾。江苏应有法治现代化建设精品模块,建立工作部署通气机制、立法工作协同机制、执法合作机制,发展区域法治文化,培育法治工作队伍。
李小红 (省社科院法学所)
突出文化现代化引领作用
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一方面突出表现为文化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是指器质和制度的现代化。江苏要着力突出文化现代化的引领作用,破除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藩篱。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着力深化“三个坚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惠民性”,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机制、低效用地向休闲旅游产业转型机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文旅经济迈上新台阶。加快培育新型乡贤文化,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乡贤人才资源数据库,加大对各地区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
岳少华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文化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