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辅助读物,对于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鲜明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好用好《纲要》,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

  《纲要》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可以说,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4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实际,引领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更有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充满活力,就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经济方面,我们突破计划与市场的传统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既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又有效防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贫富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等弊端。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认为,中国共产党敢于突破多年理论模式的束缚,善于从新事实、新情况中概括出新的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多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纲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更有效率。一个国家的决策能力和执行效率,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在我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效避免了政治上的无序和内耗,能够着眼人民整体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科学及时决策、高效有力执行。同时,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能够保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与之相比,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乱象丛生,民主制衡演变为权力掣肘,党派博弈绑架国家利益,不同政党相互缠斗不休,严重影响国家治理效能。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结果很多国家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说:“如果阿富汗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会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因为它行动高效,决策果断,以结果为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这种政治稳定、政策连续、决策高效的制度优势,使得我们能够冲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取得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更具深厚牢固基础。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实践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从安徽凤阳县农民的“大包干”开始,企业改革从福建企业要求松绑开始,市场调节从集贸市场开始,对外开放从“三来一补”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因而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奔向同一个目标,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更具开放性。任何真正科学的理论都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不断开放和不断发展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靠的是一以贯之、攻坚克难的接力探索,与时俱进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没有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而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认真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吸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保持自身的强大生命力。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并未如西方所愿走上西式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中国的道路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基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兼容并蓄的政治制度。正是由于破除对社会主义的片面性、狭隘性理解,将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我们才走出了一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更具引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发达国家继续发展面临的矛盾,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必将越出一国范围而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持续推进,风景这边独好。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纷纷主张“向东看”,认为西方制度失灵、财政紧缩、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等新自由主义弊病,需要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寻找解药和良方。一些西方政要和智库人士明确提出:西方必须承认,中国方案在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从中国吸取经济发展的经验。发展成就折射出的是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改变了长期占主导地位和垄断话语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打破了习惯用西方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主宰世界的错误认知,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2019年1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党的政治建设的丰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初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政治建设包括的内容极为丰富,《意见》提到的政治关键词就有69个,主要包括12个方面,即政治理想、 政治信仰、政治领导、 政治能力、 政治立场、 政治方向、政治意识、政治文化、 政治生活、政治生态、 政治纪律、 政治规矩。这12个方面中,政治理想、 政治信仰是“压舱石”, 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是“定盘星”,政治立场、 政治方向是“指南针”,政治意识、政治文化是“主心骨”,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是“晴雨表”,政治纪律、 政治规矩是“防护服”。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夯实政治理想、 政治信仰这块“压舱石”, 把稳政治领导、 政治能力这个“定盘星”,校准政治立场、 政治方向这个“指南针”,提高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这个“主心骨”,紧盯政治生活、政治生态这个“晴雨表”,穿好政治纪律、 政治规矩这个“防护服”。

  党的政治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是加强政治建设的目的,也是加强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目的和任务的统一。这四个方面目的和任务中,坚定政治信仰是前提、强化政治领导是根本、提高政治能力是关键、净化政治生态是基础。首先,坚定政治信仰是前提。信仰是最高层面的,实际上包括四信: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信任(对党的信任,忠诚于党)、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要防止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要夯实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其次,强化政治领导是根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这个根本,就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任何时候都同党同心同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次,提高政治能力是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政治标准是衡量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最后,净化政治生态是基础。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那么,什么是良好政治生态呢?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经交替使用过“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样的表述,其基本愿景就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做到了“三清”,政治生态就是山清水秀、风清气正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尤其需要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现在干部中缺乏自律“乱作为”的情况少了,但缺乏动力“不想为”、缺乏担当“不敢为”、缺乏本领“不会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和省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策举措,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有用武之地。

  党的政治建设的文化支撑。有政党就有政党文化或党内政治文化,譬如说,在我们党内,不论职务大小一律称同志。同志这种称谓就是一种党内政治文化现象,说明在我们党内,党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再比如,《党章》规定,党员要忠诚老实,对党忠诚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又比如,为什么我们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党内政治文化角度来讲,因为我们党不是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这也是由党内政治文化决定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既要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又要“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消除不良政治文化现象。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工作。近年来,江苏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及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防治腐败工作。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落实党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工程,不断推进责任制落实。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基层延伸,形成了省、市、县、乡自上而下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江苏经济建设要走在全国前列,廉政建设也要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江苏积极探索构建“教育在先、约束在先、监督在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定出台了《江苏惩防体系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国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框架。目前,江苏省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等5+1文件,已经于2010年底以中共江苏省委文件形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江苏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持续开展机关效能建设。2000年以来,江苏积极推进机关效能提升,既抓廉政又促勤政,形成了贪庸并治、勤廉共促的良好工作格局。主要突出了三点:一是通过教育,引导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行政必须依法、用权必须监督的理念。二是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三是抓规范。严格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江苏省委制定了《江苏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原则、要求等作出规划和部署,把建设廉政文化纳入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的整体规划,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并在目标、措施、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江苏目前已经具有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形式,广泛开展的廉政文化“六进”(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和示范点创建活动,对于普及廉政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开展的坚决惩治腐败工作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为江苏建立廉洁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仰危机与理想信念缺失、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推进规划、对廉洁社会建设仍存在模糊认识等。推动廉洁社会的建设,需要通过廉洁政府引领和推动,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格局并持之以恒地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制定系统长远的建设规划。廉洁社会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最终可能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因此必须立足长远,放在全社会的层面去思考和规划,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反腐倡廉的层面。规划的目的是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社会氛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廉洁建设整体水平。需要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求,用全社会的、整体性的视野去谋划,从而达到立足长远、整体布局的效果,同时又能够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洁社会建设活动。

  发挥廉洁政府的推动作用。政府廉洁与社会风气存在重大关联:一方面,廉洁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产生廉洁政府;另一方面,好的政府在塑造廉洁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长期以来都有“以吏为师”的政治传统,社会风气形成的逻辑正如俗语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不言而喻。廉洁政府建设能够推动廉洁社会建设,公共权力分配的资源信息完全公开,分配过程按照可见的规定方式运作,有利于建立廉洁政府,也能促进一个守规矩的廉洁政府形象进入群众的内心并逐渐扎下根来。

  构建多层次廉洁教育体系。廉洁的社会建立需要社会的各类主体具有廉洁意识。廉洁意识的树立离不开廉洁教育。廉洁教育通过引导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守廉、尊廉、崇廉、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以达到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目的。基础性的工作包括在学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廉洁教育,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同时,要根据教育对象权力和责任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党员领导干部、一般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公职人员、社会公众等开展廉洁教育。

  促进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权力行使情况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优化权力运行路径,简便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严格办理时限。要对经过核定的权力事项,统一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进一步规范程序,固化流程。要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制定严密的运行程序,明确规定权力运行的方法步骤,做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功能上相互协同,确保权力在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范围内活动。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监督格局。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必须进一步探索提高监督整体效能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监督合力。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要明确监督程序,把监督检查纳入到权力运行的过程中。运用网络技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科学编制权力网上运行流程,明确并公开每项权力的行使条件、承办岗位、监督制约环节等内容,统一工作标准,规范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努力形成对权力监督制约的整体合力。

  持之以恒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具有主体大众性、指向权力性、实施职业性、组织公共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要充分发挥传媒、教育等机构的优势,面向全社会大力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要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廉政教育基地、新闻舆论阵地等教育载体的作用,努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要开拓寻找出一些新的领域载体,不断扩大廉洁文化建设空间,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向全社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创建旅游风情小镇,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又能够助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风情小镇创建的部署要求,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持续深化旅游风情小镇创建,让创建更具特色、更富魅力、更可持续。

  创建旅游风情小镇是个新生事物,各地在探索实践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内涵理解不深、文化挖掘不够的问题。有的把小镇规划混同于项目规划,把小镇业态混同于观光产品,把小镇客厅混同于游客中心,导致小镇创建缺少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功能配套不全,风情指数不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内涵创建,着力在“特”“美”“优”上下更大功夫。

  所谓“特”,就是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必须注重文化和产业特色。特色是小镇创建的基础,也是旅游风情所在。没有特色,就谈不上风情,更谈不上旅游的吸引力。目前全省33家创建单位在发展特色上各有千秋,如震泽丝绸、永联江南田园、贾汪香包、汤山温泉、泰兴银杏、大丰花海等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初步形成景区带动发展型、民俗文化依托型、生态资源依托型、田园观光休闲型等模式。实践表明,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必须从当地资源禀赋出发,选择好特色产业,挖掘好特色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产业链的延伸、文化元素的注入,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提高产业附加值。

  所谓“美”,就是旅游风情小镇要给人带来处处美的享受。景观之美、生态之美、绿色之美、文明之美,是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欧洲不少乡村风情小镇,他们的每幢建筑、每个街角、每条溪流、每座山丘,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启示我们,在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中,要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让小镇空气更清新、河湖更清澈、环境更优美、风景更宜人。如果说生态之美、绿色之美是小镇的自然风景,那么文明之美就是小镇的人文风景。要把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与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打造文明、有序、安全、诚信的旅游市场环境,以文明之美彰显小镇的气度风韵。

  所谓“优”,就是旅游风情小镇的服务及配套要更优。旅游作为体验式消费,不仅要看得见、摸得着,还要感受得到,尤其是服务如何,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在创建旅游风情小镇的评价办法中,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达到5A级景区的服务功能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创建中,既要完善“一站式”便捷的旅游基础设施,也要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旅游配套服务。要围绕提升游客舒适感和满意度,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多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充分感受小镇的温馨和惬意,乐享其中、流连忘返。

  以文旅融合增添创建魅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要把“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要求贯穿到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各方面全过程,以文旅和合共生彰显小镇独特魅力。处理好“颜值”与“气质”的关系。旅游风情小镇的魅力,不仅在于“颜值”,也在于“气质”。可以想象,一个景观和产业毫无特色、环境脏乱差、旅游舒适度低的小镇,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缺少人文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的小镇,都不是人们心目中的旅游风情小镇。在深化创建中,要注重内外兼修,既外塑“颜值”,又涵育内在“气质”,使小镇更具风情魅力。无锡灵山禅意小镇在创建中注重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从佛经“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中汲取灵感,打造了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风情小镇,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都是旅游风情小镇创建的重要资源。在依托这些资源创建旅游风情小镇时,既要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真环境,做到不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毁坏古迹和历史记忆,又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化创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丰富小镇旅游业态,提升创建文化内涵。处理好吸引人与留住人的关系。随着旅游需求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走一走、看一看,当“到此一游”的观光客,往往还要住下来“深度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风情小镇创建中,要适应旅游市场新的消费需求,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拉长特色产业链条,提供更多能够吸引人的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尤其是能够留住人的夜游产品,为游客提供“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要更加关注游客的人均消费和停留时间,重视加强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停下来、住下来创造条件。

  同时,还要以常态长效实现创建持续。坚持规划先行,在编制小镇规划时强化系统思维,立足资源禀赋,明确功能定位,注重风情特色,做到起点高、定位准、项目实。同时,要强化规划引领,精心组织实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规划落实落细、见到成效。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尤其是有实力、有品牌、有资质的投资主体参与小镇建设,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发挥好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作用以及各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形成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合力。注重主客共享。小镇是原住民的小镇,也是游客的小镇。如果创建仅有原住民参与,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风情小镇;反之,如果小镇中没有了原住民,就可能白天热热闹闹,晚上黑灯瞎火。要坚持主客共享的创建理念,通过深化创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集聚区,让原住民和游客共享创建成果。比如,小镇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可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在服务当地居民的同时,创造条件面向游客开展文化服务,提升主客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扬州是江苏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唯一城市。近年来,扬州用“双创”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努力使高质量发展干在先走在前,创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投资环境变好、小微企业贡献变大、科技创新能力变强。

  “双创”政策激发发展活力。近三年来扬州市场主体增长迅速,小微企业总量从2015年底的8.78万户增至2018年底的15.25万户,为经济转型升级、富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视同仁给政策。将国家、省里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予以梳理,在企业名称核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金认缴、合同章程、技改投入、商事服务、授权专利、进出口通关、征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用图表或图文方式逐一标明,使投资者一目了然,不走冤枉路。一着不让解难题。围绕小微企业开办到发展乃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逐一破解难题。针对“起名难”,取消名称预核准,实行名称登记与市场主体设立合并审理。针对“租房难”,允许合规住宅登记为企业注册经营场所,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针对“开业难”,建立事项目录清单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大力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针对“筹资难”,引导企业践诺守信,放宽登记条件,主动降低公司注册登记门槛。针对“审批难”,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并以多证合一为切入口,在全省率先实行“三十证合一”。针对“退出难”,允许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债权债务已办结、无欠税及罚款的小微企业申请简易注销。如此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以贯之抓培训。把创业培训作为“双创”的根本,推行“1+X”培训模式,让创业培训与小微贷款、实用技能、项目开发、创业孵化有机组合,最大限度激发创业活力。3年累计创业培训4.5万人,培训合格后成功创业超1.9万人。培养了近300名SYB教师,在2017年“创响江苏、培训引领”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中,扬州43名老师获3星以上讲师资格,获奖人数和比例列全省第一。

  “双创”指标倒逼服务提质。扬州用“双创”的创建指标倒逼服务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服务体系。集成平台高效服务。成立“双创”领导小组,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平台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予以集成,形成为企业服务的强大合力。“1+N”小微企业服务网,使得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总平台,集成了13个部门的52项服务,以及120多家服务机构的200多个服务产品,包括融资、科技、人才资源、法律维权、财税服务、检验检测等部门服务平台,各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方便企业使用。目前“1+N”网注册用户2.2万多个,全市每6个小微企业中就有1个在使用,累计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在线查询,为1万多家企业办理了3亿元的创新券、技改券和服务券,有2661家企业通过子平台“e贷网”获得授信279亿元,对接成功率达73%。巧用杠杆精准服务。通过财政资金设立“服务券”,每张券面值1万元,根据企业需要为他们支付社会专业机构提供的财税、法律、管理咨询、商标注册、创业培训、信用评估等10大类服务,使小微企业既减负又强管理。江都海天体育用品厂通过服务券优化管理,使乒乓球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98%,产值增加了20%,用工减少了10%,职工工资增长了30%,企业首次成功为国际一线品牌代工。近3年来,共有10600家小微企业向120多家服务机构购买了近1.7万次服务,共享受财政补助8948万元。仅2018年,4490家企业通过“服务券”共购买专业服务4089万元,平均每家企业新增销售11.5万元,新增利润1.8万元。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采用“定向贷”,累计向799家小微企业放贷20.7亿元,年均增幅达55%,实现了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多方互利共赢。健全机制优化服务。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责的要求,形成了服务小微企业的项目责任清单,从企业注册、生产经营、金融服务、征信体系、品牌培育、技术交易等事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明确了服务的部门主体责任,落实了谁办、何时办、何时办好的具体责任人和时限,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机制。仪征市“双创”服务中心制定的《基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标准》,今年6月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成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地方建设标准。

  “双创”举措重塑城市气质。从城市到企业到市民,都自觉按照创建“指挥棒”践行新发展理念,让创业创新成为砥砺前行的关键词。城市着力打造新兴科创名城。扬州明确提出打造新兴科创名城,要求全市上下聚焦科创名城这个主航道,打造科创综合体,引培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等科研院所科创资源,推进产学研,鼓励创业创新。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成功引进了航空产业园项目,正按照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要求,培育新兴航空产业。与扬州大学联手实施“名城名校”工程,支持扬州大学办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扬州大学也主动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转让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2018年,扬州大学技术转让交易额达2.3亿元,仅次于北大、清华,位列全国第三。大力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等空间载体建设,优客工场、智谷等“双创”空间脱颖而出,位于开发区的扬州智谷,12.5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吸引了285家企业入驻,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税收1亿多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2018年,扬州技术合同备案2291项,技术交易额达到60多亿元。企业致力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优化服务的诚心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雄心,一大批小微企业趁势而上,借助政府的科技经纪人深入推进产学研,开发新品,强化管理,提升质量,抢占市场,在科技创新中获得了“双创”红利。扬州市梳理出10条产业基础好、规模较大、上下游技术相对完整的创新型产业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每年在关键领域实施100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使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突破1000家,较2015年净增364家,其中小微企业345家,小微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贡献份额达95%。继扬杰电子、罗斯韦尔、牛牌纺机等“双创”明星企业之后,相继又涌现出泽景汽车电子、康正生物科技、哈工智能等一批“双创”后起之秀,助推了新兴科创名城的建设。市民努力争当创业致富的能手。“双创”氛围的营造,使“慢生活”的宁静古城变得活力四射,一座座科创综合体拔地而起,一条条创业街陆续开张,一个个创业典型相继亮相,市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过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现在是“早上去就业,晚上想创业”。扬州围绕老字号传承和创新,采用“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的改造新模式,重点打造东关街——国庆路老字号集聚区,吸引入驻老字号店铺61户,年总营业额约20亿元,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展示、文化传承及文化旅游带动创业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3年来,扬州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2万多人成功创业,“三把刀”传统服务业在继续发挥创业作用的同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咨询服务、财税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也成为创业创新的主战场。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护航营商环境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立足职责定位,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口,通过破立并举、双向施治,全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推动担当作为,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优化政务服务,必须在推动责任主体履职尽责上积极作为,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规范行政权力。督促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清单管理和定期更新,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减少自由裁量权。坚持“应进必进”原则,进一步抓好行政审批窗口办理事项管理,把企业关心、反映强烈以及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尽可能纳入行政审批局统一受理范围。督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晒”出权力清单,实现权力运行结果在线查询。助推工作效率。以“最大可能方便企业”为出发点,在树立系统集成理念上下功夫,督促做好办事流程优化简化,建立健全“集中审批”模式,变“多头跑”为“一站式”。聚焦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督促加大执行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积极破除“固守一亩三分地”思维,严肃查纠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凝聚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合力。鼓励担当作为。针对党员干部在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困中出现的失误错误,主动运用容错纠错办法进行处置,营造主动作为、务实担当的干事氛围。严肃查处打击报复、诬告陷害等行为,旗帜鲜明保护干部积极性。针对环保攻坚、安全执法等方面的信访问题和问责事项,深入调查、仔细核实,结合动机态度、影响后果等情况,精准把握政策、做到宽严相济,确保干部既敢于坚持原则,又愿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强化监督执纪,营造严明的纪法环境。严明纪律规矩,必须用好纪法“两把尺子”,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做实做细监督。强化日常监督,广泛收集乱设门槛、故意刁难等“绊脚石”问题,及时处置、优先办理涉企问题线索。发挥派驻机构“嵌入式”监督作用,通过专题调研、交叉检查等形式,深入查找涉企部门在资源配置、项目审判、市场监管、资金补贴中的吃拿卡要行为。适时开展专项巡察,聚焦基层单位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过程中的责任问题、腐败问题、作风问题,推动突出问题解决,确保亲清理念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大惩治力度。坚决清除政商关系中“污染源”,做到受贿行贿一起查,针对工程招投标、规划建设等行贿案件高发领域,严查资金拨付、项目验收等腐败易发环节,重点查处一批“亦官亦商”“官商勾结”腐败案件。正确处理依规依纪依法查办案件和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的关系,既查清问题又保障企业家合法人身财产权益,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强化专项治理。以权力寻租空间大、与民生和营商环境关联度高、群众反响强烈的领域和部门为对象,开展影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从事非法金融、挂证取酬、违规经商办企业、民营企业反映突出问题、镇村组违规向民营企业出借资金等方面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涉企收费,依法整治“红顶中介”,助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强化制度供给,营造管用的政策环境。政商交往必须打牢制度基础,从根本上铲除问题滋生的土壤。立好政商交往规矩。盯住政商交往风险点,健全完善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往“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让干部和企业家都清楚什么应该做、什么碰不得。研究利益冲突报告和回避制度,规范廉洁从政行为,保证依法执行公务、公平公正履职。健全常态长效机制。聚焦常态联系,督促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和听取意见建议制度,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定期到企业走访调研,协调解决具体问题。聚焦阳光公开,督促完善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倒逼透明化运行,使民营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聚焦涉企服务,督促建立“一门帮办”机制,落实更为严格“首问负责制”,从根本上解决“弹簧门”“旋转门”问题。涵养廉洁从商文化。积极开展廉洁教育进企业、组织企业家旁听经济类案件庭审等工作,将廉洁经营理念渗入企业日常管理。建立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和不廉洁企业及其负责人“黑名单”制度,推进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在行业协会、商会中设立廉洁风险防范志愿者服务站,持续提升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意识。

  (作者为丹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区域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国内区域竞争格局经历了由点到面、从“造城运动”向城市集群发展的转变。未来区域之间竞争,不仅仅是资本、技术、投资环境或者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力资本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将重塑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人才竞争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经济的活力。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口集聚,城市化意味着劳动力进入城市,没有人口,就没有经济增长,没有繁荣、财富。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弱,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仍将持续,既然“人口蛋糕”难以做大,那么“蛋糕”的重新分配,特别是对青年的吸纳就是接下来区域竞争的关键。

  另一方面,人口知识结构决定创新能力与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本积累与集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从短期来看,各类人才是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楼市“刚需”的主力军,对稳定房价与土地拍卖价格、维持土地出让收入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口净流入城市,房地产仍然具有投资潜力。从长期来看,关键的自主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去实现。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各类人才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只有提高区域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才能实现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维持土地出让收入等方面的短期目标,并为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储备领军人才、技术工人与潜在购买力,使江苏逐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当前,江苏人才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江苏科教水平较高,良好的人才生态基本形成。国家“双一流”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常住人口中大学生数量、两院院士、科研产出能力均位列全国前列,正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近年来,江苏先后制定出台“人才26 条”“人才10 条”“科技改革30 条”等各类政策,建立了覆盖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在构建。根据《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排行前四,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浙江位列第五,居于第二梯队的首位。

  二是江苏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目前江苏的老龄化率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三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无论从改善人口结构来看,还是从增强发展后劲活力来看,引进和聚集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年轻的高层次人才都是当务之急。

  三是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人才引进工作方面有提升空间。从人口增量来看,2018年江苏常住人口增量为21.4万人,而广东、浙江常住人口增量分别高达177万人和80万人。如果剔除同期人口自然增加数,2018年江苏常住人口净流入3万人,而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净流入84万人、49万人。比较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近年来常住人口变化可以发现,2013-2018年南京新增常住人口总量仅为深圳的1/10、杭州的1/4,苏州、无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从2018年的情况看,深圳、广州和杭州新增常住人口数分别为49.8万人、40.6万人、33.8万人,远远高于南京的10.1万人和苏州的3.8万人。

  四是其他省份集聚人才政策频出。近年来,高素质劳动力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各地根据自身发展定位,纷纷推出一系列针对高技能劳动力的优惠政策。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好、开放程度更高的城市,如深圳、广州,人才政策密集出台,集聚进程更快。作为科教大省、人口大省,江苏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人才引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形势逼人、时不我待。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优化相关人才政策,要使人才“引得来”,还要使人才“使上劲”,更要使人才“留得住”,打造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

  要使人才“引得来”。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扩大人才对外开放,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加快人力资源领域改革创新,破除阻碍人才在空间、部门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比如在保证严格程序的条件下下放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审批权。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制定差异化的引进扶持政策,并推动奖励补贴、个税补贴、优先落户(包括配偶、子女随迁户)、安家购房租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具体的人才政策相互配套、有机衔接,打好吸引人才“组合拳”。

  要使人才“使上劲”,技术与知识“用得上”。搭建各类服务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创新载体,如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基地、青年创新工场、工程中心等。共建一批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基地、高层次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增强江苏基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江苏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定期举办国际人才论坛、各类专业研讨会、技术沙龙等活动,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

  要使人才“留得住”。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使人才真正“留得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落实针对人才的生活、居住、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提高柔性化治理能力,提供精细化、便利化服务。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人才共有产权房的建设,鼓励针对“新市民”的住房供应模式创新,降低年轻人的居住成本。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高年轻人的“容错率”,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中国也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需要发掘真正属于中国的核心文化的引领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文化”,正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来自本民族的文化力量,更是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文化基础,带给我们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力弘扬这“三个文化”,为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自信。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全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大学生应当牢记时代使命,挺身而出,主动作为,担当起历史责任,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当今青年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担当精神不够的问题,有些倾向做“佛系青年”,安于现状;有些宁愿做“啃老族”,也不自食其力;以爆红社交网络的“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反映了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种精神颓废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力量。“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正是克服部分大学生担当精神不够的一剂良药。

  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但是在物质条件逐渐优越之后,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所下降,讲究吃穿、相互攀比、奢侈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校园贷”等问题,也出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从革命文化中找寻解决之道。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成功并走向富强之路。在这个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例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始终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贞信仰、对民族事业的担当情怀,以及克服一切困难艰苦奋斗的信心和干事创业的决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节点,我们更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深刻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义,为大学生补上艰苦奋斗之“钙”。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大学生同向同行的思想自觉。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应有之义。受限于年龄、阅历等因素,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而导致偏离正轨。我们要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抵御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对大学生的渗透与争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找寻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才能让大学生保持统一的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大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正确认识并主动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自觉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向同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项目编号 2722019SQZ01)

  新型城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城市发展深刻而广阔的背景,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模式和路径。

  城镇化最突出的现象和特征是人口流动,主要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集聚。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型城镇化阶段,但是全国范围内的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进程依然明显。

  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劲的深层内在动力是人的发展。人有着不断发展的需求,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聚的持续动力就在于城市比农村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求,城市能够更好地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提供便利条件和现实基础。

  人的需求能否满足,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取决于人的能力如何。一方面,实现人的需求需要城市,这推动着人口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功能和特点,也决定着对人的能力有一定要求。只有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需求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

  从城市对人才的需求类别来看,城市发展需要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且这四类人才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形成合理比例和结构。一般而言,学术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大学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院校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与城市互动关系的联结点就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人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需要高职院校为新流入城市的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为城镇新增人口城市化提供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为城市原有自身人口的持续升级优化提供教育和再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城镇化和城市化为教育持续开展提供生源、师资、资金、项目等各类支持,使高等职业院校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高职院校与城市围绕人的发展,围绕人才培养,形成了紧密互动的关系,构成了一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双主体”关系架构,这种互动关系架构是高职院校与城市紧密互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就是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高职院校与城市将立足自身、各尽所能,通过“双主体”关系架构,实现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获得城市发展、院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等多方共赢成效。

  在高职院校与城市“双主体”关系架构下,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最佳方式是“深入区镇、对接产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围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度产教融合,建立点对体(高职院校与城市)、点对面(高职院校与产业)、点对线(高职院校与行业)、点对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关系。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城市互动关系发展的现实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将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场所,将是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将是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

  曾维和

  有一种梦想是潜藏在我们心底深处的那颗种子,它会随时萌芽滋长,寻找阳光,使人产生勇气与行动,萌生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而变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就是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崇高目标,它在时间、空间、实践三个向度上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质。

  时间向度: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既有过领先世界的古典文明,也有过落后挨打的衰落屈辱史,更有着民族复兴的奋斗期。汲取历史经验上中国梦所蕴含的中国力量,关键是用传承接力过去的辉煌。把革命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牺牲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忘我劳动、建设祖国的开拓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勇挑重担、锐意创新的创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不仅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更应勤于圆梦。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仰望星空,放飞想象的翅膀,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在发展中,用创新编织梦想的未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居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创新是发展的方向和钥匙,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需要打破陈规旧习,创新工作思路,敢于创新创造,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原动力。

  空间向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在国际层面上,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义在于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过程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国内层面上,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个梦想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融为一体,实现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在个体层面上,个体的留学梦、求职梦、创业梦等,只有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才能跑出成长加速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每个人只有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实践向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青年人如何做“中国梦”的践行者?首先,要做梦想的信仰者。信仰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梦想是最好的信仰,用信仰铸就中国梦,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把握价值导向的总开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要做梦想的创造者。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要做梦想的奋斗者。“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实践中国梦就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谆谆教导,永远保持奋斗精神,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让奋斗成为年轻人的本色,让拼搏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在梦想的时空坐标上,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教授)

  袁媛

  颜云霞

  杨丽

  今年以来,“炒鞋”成为热词。相关交易平台的数据显示,5月,最热卖的几款鞋市场交易价格与发售价格相比,涨幅均在100%以上,个别球鞋甚至涨幅达430%。

  “潮鞋”何以成“炒鞋”

  知道买房要摇号,可曾见过买鞋也要摇号?今年以来,“炒鞋”成为见诸媒体的高频词,一些品牌球鞋的限量款被热炒。探讨“炒鞋”背后的消费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

  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双球鞋,同样是买来之后原封不动地转手,为什么普通二手球鞋的价格要低于门店新品,而某些球鞋的价格却水涨船高?有人说,物以稀为贵,答案是“限量”,那些被炒到“天价”的限量款名包名表就是证据,甚至宜家发售一款“限量”地毯都能被炒出高价。稀缺性确实是价格炒作的前提之一,它触动了消费心理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与众不同。同样是穿着某个品牌的球鞋,限量款比量产型更能激发使用者的心理优越感,为了心理上的满足,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然而“限量”这个答案,却解释不了另一个疑问:既然消费者愿意用更高的价格购买,为何商家不干脆提高限量款的定价,却留下溢价的空间给“炒家”赚?这里牵涉到一个概念:有效需求。供小于求,才能让稀缺与高价画上等号。就拿葡萄酒来说,一些气候不好的年份酒庄产量也较低,“坏年份”葡萄酒数量上比“好年份”更稀缺。但消费者对“好年份”葡萄酒更认同,有更大需求,因此只有“好年份”酒才有收藏价值。酒是用来品的,球鞋是用来驰骋球场的,球鞋爱好者原是小众群体,他们的“心头好”在不打球的圈外人眼中也许只是“坏年份酒”。改变这一切的,恰恰是“炒家”。他们为球鞋贴上“时尚”标签,使之成为年轻人的热门话题。时尚潮流让球鞋爱好者“扩圈”成功,球鞋变成更多人眼中的“好年份酒”。

  然而,流行趋势会更迭,今日的流行不知能持续多久,曾经的爆款也许转眼就会无人问津。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稀缺”不是真的稀缺,当潮水退去,“伪稀缺”会被自然淘汰。比如文玩核桃的价格近年来一路走低,就是因为它的“稀缺”神话被打破。从这个意义来说,除了个别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外,多数限量款球鞋的“稀缺”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因此,年轻人倘若经济能力足够也真心喜爱,追捧限量款球鞋当然无可厚非;倘若被动跟风甚至为其所累,则大可不必。

  “鞋穿不炒”有多难

  千元潮鞋价格可翻10倍卖,球鞋倒爷2天赚22.8万美金……近一段时间,炒鞋市场的异常火爆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上甚至流传着“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的调侃。

  鞋子也能炒?相信不少人会感到匪夷所思。然而,在个性化、社交化的潮流消费里,没有什么不可以。近年来,源于美国的球鞋文化,在明星效应的带动下,迅速为年轻人所接受,并激发强烈的购买欲望。或情怀使然,或盲目跟风,限量款名牌球鞋的需求水涨船高。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商机,品牌方“饥饿营销”屡试不爽,“鞋贩子”囤积居奇、坐收差价,网络垂直电商雨后春笋,球鞋鉴定师横空出世……一个球鞋江湖“狂飙突进”,好不热闹!

  鞋子能炒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消费模式的变革。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不只看价格,更注重品质、牌子,以及商品的文化认同。他们愿意“人前穿AJ,人后吃泡面”,也愿意为一双鞋子通宵排队。所谓人各有所好,社会当给以一定的包容,但同时也要给以适当的提醒。潮鞋的购买者多为95后,其中不乏自制能力差、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者,如果不加以引导,有的可能会陷入各种网络贷款的陷阱,有的则可能成为别人随意收割的“韭菜”。

  其实,从实际应用来说,鞋子除了穿,几乎没有什么其他价值,制作含金量也不高,而且时尚不断更替,今日的爆款很快就会变为淘汰品。因此,炒鞋的风险不言而喻,消费还需理性。社会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金融观,帮助他们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及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满足欲望的同时又不被欲望所吞噬。以潮鞋为代表的潮流消费市场也需得到有序规范,使其健康成长。相关管理部门理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投机套利、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让潮流消费的浪潮在正常的市场航道里翻滚,而不是肆意决堤。

  近日,球鞋交易平台“毒App”发布“鞋穿不炒”的倡议书,提出“球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是一个十分善意的提醒。随风逐潮也好,文化崇拜也罢,鞋子的根本用途是穿在脚上,帮你投一个好球,帮你走更远的路。无论这双鞋子再潮、再稀缺,也不是一个投资品,更无法定义你自己。

  “炒鞋”不能“野蛮生长”

  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年人炒股,年轻人炒鞋。今年以来,“炒鞋”在国内各地升温。“炒鞋”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潮流、品质的追求,反映了一种消费趋势。但由于缺乏监管,恶意炒作、漫天要价、假货横行等乱象频出,因此,要加强引导和有力监管,治理各种乱象,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治理炒作之乱。一些大牌厂商存在限购、限量等恶意营销的行为。厂商在官网推出“新款申购摇号制度”,这一看似公平的做法,更刺激了消费者志在必得的心理。再加上炒鞋平台、大卖家的联合炒作,官方发售价在千元左右的鞋子,被炒至几万元的不在少数,使得一双鞋子距离它的实际价值越来越远,整个市场已经愈发畸形。相关管理部门要打击“饥饿营销”“联合炒作”等乱象,也要引导消费者看清商家的炒作伎俩,进行理性消费。

  治理价格之乱。在球鞋交易平台上,卖家可以任意出价,想卖多少就卖多少,只要消费者愿意买就行,并没有一个衡量价格的机制。例如明星同款、潮牌联名,只需稍加炒作就能卖出天价。这让很多真正热爱“潮鞋”的人只能望而却步,无法买到自己心仪的球鞋。尽管球鞋价格是随市场供求而波动,但还是应有其合理区间,需要通过引导,让球鞋回归本来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些人谋利的工具。

  治理假货之乱。炒鞋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假货也开始出现。曾有媒体报道,国内某地一商城入夜后人声鼎沸,不少球鞋商家都跑到这里驻守,谁先仿出了新鞋,不问数量,不管尺码,价格随意,全部一扫而空。即便一些平台提供鉴假服务,也无法保证鉴定的可靠性。假货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坚决予以打击。要严肃查处制假、售假行为,取缔制假窝点,让假货无处遁形。

  治理平台之乱。目前,国内运动球鞋网上交易平台有“毒APP”“nice”“斗牛”“get”等等。据媒体报道,一些平台不仅炒鞋严重,微商泛滥,混杂着专门卖A货的商家,还存在着不少卖家发一些潮鞋照片吸引潜在购买用户,再导流到其他平台进行其他交易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平台监管,促使平台销售正品,引导商家、用户健康地交流和交易,让球鞋市场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