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颜云霞
杨丽
今年以来,“炒鞋”成为热词。相关交易平台的数据显示,5月,最热卖的几款鞋市场交易价格与发售价格相比,涨幅均在100%以上,个别球鞋甚至涨幅达430%。
“潮鞋”何以成“炒鞋”
知道买房要摇号,可曾见过买鞋也要摇号?今年以来,“炒鞋”成为见诸媒体的高频词,一些品牌球鞋的限量款被热炒。探讨“炒鞋”背后的消费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
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双球鞋,同样是买来之后原封不动地转手,为什么普通二手球鞋的价格要低于门店新品,而某些球鞋的价格却水涨船高?有人说,物以稀为贵,答案是“限量”,那些被炒到“天价”的限量款名包名表就是证据,甚至宜家发售一款“限量”地毯都能被炒出高价。稀缺性确实是价格炒作的前提之一,它触动了消费心理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与众不同。同样是穿着某个品牌的球鞋,限量款比量产型更能激发使用者的心理优越感,为了心理上的满足,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然而“限量”这个答案,却解释不了另一个疑问:既然消费者愿意用更高的价格购买,为何商家不干脆提高限量款的定价,却留下溢价的空间给“炒家”赚?这里牵涉到一个概念:有效需求。供小于求,才能让稀缺与高价画上等号。就拿葡萄酒来说,一些气候不好的年份酒庄产量也较低,“坏年份”葡萄酒数量上比“好年份”更稀缺。但消费者对“好年份”葡萄酒更认同,有更大需求,因此只有“好年份”酒才有收藏价值。酒是用来品的,球鞋是用来驰骋球场的,球鞋爱好者原是小众群体,他们的“心头好”在不打球的圈外人眼中也许只是“坏年份酒”。改变这一切的,恰恰是“炒家”。他们为球鞋贴上“时尚”标签,使之成为年轻人的热门话题。时尚潮流让球鞋爱好者“扩圈”成功,球鞋变成更多人眼中的“好年份酒”。
然而,流行趋势会更迭,今日的流行不知能持续多久,曾经的爆款也许转眼就会无人问津。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稀缺”不是真的稀缺,当潮水退去,“伪稀缺”会被自然淘汰。比如文玩核桃的价格近年来一路走低,就是因为它的“稀缺”神话被打破。从这个意义来说,除了个别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外,多数限量款球鞋的“稀缺”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因此,年轻人倘若经济能力足够也真心喜爱,追捧限量款球鞋当然无可厚非;倘若被动跟风甚至为其所累,则大可不必。
“鞋穿不炒”有多难
千元潮鞋价格可翻10倍卖,球鞋倒爷2天赚22.8万美金……近一段时间,炒鞋市场的异常火爆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上甚至流传着“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的调侃。
鞋子也能炒?相信不少人会感到匪夷所思。然而,在个性化、社交化的潮流消费里,没有什么不可以。近年来,源于美国的球鞋文化,在明星效应的带动下,迅速为年轻人所接受,并激发强烈的购买欲望。或情怀使然,或盲目跟风,限量款名牌球鞋的需求水涨船高。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商机,品牌方“饥饿营销”屡试不爽,“鞋贩子”囤积居奇、坐收差价,网络垂直电商雨后春笋,球鞋鉴定师横空出世……一个球鞋江湖“狂飙突进”,好不热闹!
鞋子能炒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消费模式的变革。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不只看价格,更注重品质、牌子,以及商品的文化认同。他们愿意“人前穿AJ,人后吃泡面”,也愿意为一双鞋子通宵排队。所谓人各有所好,社会当给以一定的包容,但同时也要给以适当的提醒。潮鞋的购买者多为95后,其中不乏自制能力差、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者,如果不加以引导,有的可能会陷入各种网络贷款的陷阱,有的则可能成为别人随意收割的“韭菜”。
其实,从实际应用来说,鞋子除了穿,几乎没有什么其他价值,制作含金量也不高,而且时尚不断更替,今日的爆款很快就会变为淘汰品。因此,炒鞋的风险不言而喻,消费还需理性。社会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金融观,帮助他们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及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满足欲望的同时又不被欲望所吞噬。以潮鞋为代表的潮流消费市场也需得到有序规范,使其健康成长。相关管理部门理当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投机套利、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让潮流消费的浪潮在正常的市场航道里翻滚,而不是肆意决堤。
近日,球鞋交易平台“毒App”发布“鞋穿不炒”的倡议书,提出“球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是一个十分善意的提醒。随风逐潮也好,文化崇拜也罢,鞋子的根本用途是穿在脚上,帮你投一个好球,帮你走更远的路。无论这双鞋子再潮、再稀缺,也不是一个投资品,更无法定义你自己。
“炒鞋”不能“野蛮生长”
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年人炒股,年轻人炒鞋。今年以来,“炒鞋”在国内各地升温。“炒鞋”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潮流、品质的追求,反映了一种消费趋势。但由于缺乏监管,恶意炒作、漫天要价、假货横行等乱象频出,因此,要加强引导和有力监管,治理各种乱象,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治理炒作之乱。一些大牌厂商存在限购、限量等恶意营销的行为。厂商在官网推出“新款申购摇号制度”,这一看似公平的做法,更刺激了消费者志在必得的心理。再加上炒鞋平台、大卖家的联合炒作,官方发售价在千元左右的鞋子,被炒至几万元的不在少数,使得一双鞋子距离它的实际价值越来越远,整个市场已经愈发畸形。相关管理部门要打击“饥饿营销”“联合炒作”等乱象,也要引导消费者看清商家的炒作伎俩,进行理性消费。
治理价格之乱。在球鞋交易平台上,卖家可以任意出价,想卖多少就卖多少,只要消费者愿意买就行,并没有一个衡量价格的机制。例如明星同款、潮牌联名,只需稍加炒作就能卖出天价。这让很多真正热爱“潮鞋”的人只能望而却步,无法买到自己心仪的球鞋。尽管球鞋价格是随市场供求而波动,但还是应有其合理区间,需要通过引导,让球鞋回归本来价值,而不是成为一些人谋利的工具。
治理假货之乱。炒鞋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假货也开始出现。曾有媒体报道,国内某地一商城入夜后人声鼎沸,不少球鞋商家都跑到这里驻守,谁先仿出了新鞋,不问数量,不管尺码,价格随意,全部一扫而空。即便一些平台提供鉴假服务,也无法保证鉴定的可靠性。假货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坚决予以打击。要严肃查处制假、售假行为,取缔制假窝点,让假货无处遁形。
治理平台之乱。目前,国内运动球鞋网上交易平台有“毒APP”“nice”“斗牛”“get”等等。据媒体报道,一些平台不仅炒鞋严重,微商泛滥,混杂着专门卖A货的商家,还存在着不少卖家发一些潮鞋照片吸引潜在购买用户,再导流到其他平台进行其他交易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平台监管,促使平台销售正品,引导商家、用户健康地交流和交易,让球鞋市场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