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城市发展深刻而广阔的背景,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模式和路径。
城镇化最突出的现象和特征是人口流动,主要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集聚。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型城镇化阶段,但是全国范围内的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进程依然明显。
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劲的深层内在动力是人的发展。人有着不断发展的需求,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聚的持续动力就在于城市比农村能够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的各个层次上的需求,城市能够更好地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提供便利条件和现实基础。
人的需求能否满足,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取决于人的能力如何。一方面,实现人的需求需要城市,这推动着人口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功能和特点,也决定着对人的能力有一定要求。只有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需求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
从城市对人才的需求类别来看,城市发展需要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且这四类人才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形成合理比例和结构。一般而言,学术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大学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院校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与城市互动关系的联结点就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人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需要高职院校为新流入城市的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为城镇新增人口城市化提供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为城市原有自身人口的持续升级优化提供教育和再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城镇化和城市化为教育持续开展提供生源、师资、资金、项目等各类支持,使高等职业院校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高职院校与城市围绕人的发展,围绕人才培养,形成了紧密互动的关系,构成了一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双主体”关系架构,这种互动关系架构是高职院校与城市紧密互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就是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高职院校与城市将立足自身、各尽所能,通过“双主体”关系架构,实现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获得城市发展、院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等多方共赢成效。
在高职院校与城市“双主体”关系架构下,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最佳方式是“深入区镇、对接产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围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度产教融合,建立点对体(高职院校与城市)、点对面(高职院校与产业)、点对线(高职院校与行业)、点对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关系。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城市互动关系发展的现实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将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场所,将是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将是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阵地,在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