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江苏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唯一城市。近年来,扬州用“双创”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努力使高质量发展干在先走在前,创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投资环境变好、小微企业贡献变大、科技创新能力变强。
“双创”政策激发发展活力。近三年来扬州市场主体增长迅速,小微企业总量从2015年底的8.78万户增至2018年底的15.25万户,为经济转型升级、富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视同仁给政策。将国家、省里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予以梳理,在企业名称核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金认缴、合同章程、技改投入、商事服务、授权专利、进出口通关、征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用图表或图文方式逐一标明,使投资者一目了然,不走冤枉路。一着不让解难题。围绕小微企业开办到发展乃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逐一破解难题。针对“起名难”,取消名称预核准,实行名称登记与市场主体设立合并审理。针对“租房难”,允许合规住宅登记为企业注册经营场所,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针对“开业难”,建立事项目录清单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大力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针对“筹资难”,引导企业践诺守信,放宽登记条件,主动降低公司注册登记门槛。针对“审批难”,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并以多证合一为切入口,在全省率先实行“三十证合一”。针对“退出难”,允许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债权债务已办结、无欠税及罚款的小微企业申请简易注销。如此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以贯之抓培训。把创业培训作为“双创”的根本,推行“1+X”培训模式,让创业培训与小微贷款、实用技能、项目开发、创业孵化有机组合,最大限度激发创业活力。3年累计创业培训4.5万人,培训合格后成功创业超1.9万人。培养了近300名SYB教师,在2017年“创响江苏、培训引领”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中,扬州43名老师获3星以上讲师资格,获奖人数和比例列全省第一。
“双创”指标倒逼服务提质。扬州用“双创”的创建指标倒逼服务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服务体系。集成平台高效服务。成立“双创”领导小组,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平台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予以集成,形成为企业服务的强大合力。“1+N”小微企业服务网,使得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总平台,集成了13个部门的52项服务,以及120多家服务机构的200多个服务产品,包括融资、科技、人才资源、法律维权、财税服务、检验检测等部门服务平台,各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方便企业使用。目前“1+N”网注册用户2.2万多个,全市每6个小微企业中就有1个在使用,累计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在线查询,为1万多家企业办理了3亿元的创新券、技改券和服务券,有2661家企业通过子平台“e贷网”获得授信279亿元,对接成功率达73%。巧用杠杆精准服务。通过财政资金设立“服务券”,每张券面值1万元,根据企业需要为他们支付社会专业机构提供的财税、法律、管理咨询、商标注册、创业培训、信用评估等10大类服务,使小微企业既减负又强管理。江都海天体育用品厂通过服务券优化管理,使乒乓球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98%,产值增加了20%,用工减少了10%,职工工资增长了30%,企业首次成功为国际一线品牌代工。近3年来,共有10600家小微企业向120多家服务机构购买了近1.7万次服务,共享受财政补助8948万元。仅2018年,4490家企业通过“服务券”共购买专业服务4089万元,平均每家企业新增销售11.5万元,新增利润1.8万元。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采用“定向贷”,累计向799家小微企业放贷20.7亿元,年均增幅达55%,实现了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多方互利共赢。健全机制优化服务。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责的要求,形成了服务小微企业的项目责任清单,从企业注册、生产经营、金融服务、征信体系、品牌培育、技术交易等事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明确了服务的部门主体责任,落实了谁办、何时办、何时办好的具体责任人和时限,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小微企业的工作机制。仪征市“双创”服务中心制定的《基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标准》,今年6月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成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地方建设标准。
“双创”举措重塑城市气质。从城市到企业到市民,都自觉按照创建“指挥棒”践行新发展理念,让创业创新成为砥砺前行的关键词。城市着力打造新兴科创名城。扬州明确提出打造新兴科创名城,要求全市上下聚焦科创名城这个主航道,打造科创综合体,引培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等科研院所科创资源,推进产学研,鼓励创业创新。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要求,成功引进了航空产业园项目,正按照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要求,培育新兴航空产业。与扬州大学联手实施“名城名校”工程,支持扬州大学办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扬州大学也主动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转让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2018年,扬州大学技术转让交易额达2.3亿元,仅次于北大、清华,位列全国第三。大力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等空间载体建设,优客工场、智谷等“双创”空间脱颖而出,位于开发区的扬州智谷,12.5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吸引了285家企业入驻,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税收1亿多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2018年,扬州技术合同备案2291项,技术交易额达到60多亿元。企业致力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优化服务的诚心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雄心,一大批小微企业趁势而上,借助政府的科技经纪人深入推进产学研,开发新品,强化管理,提升质量,抢占市场,在科技创新中获得了“双创”红利。扬州市梳理出10条产业基础好、规模较大、上下游技术相对完整的创新型产业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每年在关键领域实施100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使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突破1000家,较2015年净增364家,其中小微企业345家,小微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贡献份额达95%。继扬杰电子、罗斯韦尔、牛牌纺机等“双创”明星企业之后,相继又涌现出泽景汽车电子、康正生物科技、哈工智能等一批“双创”后起之秀,助推了新兴科创名城的建设。市民努力争当创业致富的能手。“双创”氛围的营造,使“慢生活”的宁静古城变得活力四射,一座座科创综合体拔地而起,一条条创业街陆续开张,一个个创业典型相继亮相,市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过去“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现在是“早上去就业,晚上想创业”。扬州围绕老字号传承和创新,采用“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的改造新模式,重点打造东关街——国庆路老字号集聚区,吸引入驻老字号店铺61户,年总营业额约20亿元,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展示、文化传承及文化旅游带动创业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3年来,扬州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2万多人成功创业,“三把刀”传统服务业在继续发挥创业作用的同时,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咨询服务、财税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也成为创业创新的主战场。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