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并随之展现丰富内涵。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初心和使命是一个永恒课题,不会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而褪色。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大好机遇与风险挑战同步并存的当前,我们要依靠党的领导指引民族复兴的方向,依靠人民群众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依靠真抓实干奋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依靠党的领导指引民族复兴的方向

  历史的选择决非偶然。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使其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彰显中华民族特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是,鸦片战争后,外敌入侵逐渐使中华民族陷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苦难深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批仁人志士开始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关乎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改良运动、农民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纷纷走上历史舞台。但是,它们都以失败而终。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同样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这些都说明,要想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促进民族复兴,就必须产生新的领导力量,并寻求新的社会变革。

  历史的荣光总会眷顾伟大的民族。正当中国人民苦苦探索民族复兴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面对这一崭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具有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民族复兴的可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主心骨和掌舵人。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挽救民族危亡、解救人民危难、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对于这段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来形容。这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的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是它奠定了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实基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更充分的条件和更稳固的基础。我们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矢志不移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最大效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依靠群众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把人民群众作为最稳固的支持力量。1873年,恩格斯在分析普鲁士的革命斗争形势时就提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挣得的,而是广大工人和农民为它挣得的。”后来,列宁对此也作出了深有感触的评析,“马克思最重视的就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把获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自己的最大底气。

  事实证明,把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英雄,作为决定党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事业成功,创造了历史伟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就告诉我们,唯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起来形成磅礴力量,才能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有力支撑。

  依靠人民创造伟业、实现民族复兴,关键是在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行动上要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的最高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一再告诉人们,任何一次认识和实践的突破、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任何一项改革创新的突破,无不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必须深刻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满足其切身利益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这就要求我们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医疗、住房,更健全的社会治理、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民生期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期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依靠真抓实干奋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既是历史经验教训,也是实践经验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下,共产党人都相信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拼搏实干精神,成功走出了一条国家振兴、民族富强的强国之路,让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日子彻底成为历史。诸多事实证明,无论是“站起来”的崛起,还是“富起来”的腾飞,抑或是“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靠的都是实干。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之道贵在行。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会让梦想变成现实。

  (执笔人:陈 朋 黄 科)

  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关键在党能否以科学的理论、坚决的意志、扎实的行动搞好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有开展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建党9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然而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对于中国革命胜利路径和方法的认识,对于立足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正确把握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从不犯错,而在于善于发现错误、勇于承认错误、勤于改正错误,以坚决的自我革命不断扫除思想迷雾,修正行动方向。回顾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翻身做主人?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拥护不断创造历史奇迹?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着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追问初心,不断反思当下,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始终坚持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有坚持自我革命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起点,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要求,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也在与时俱进,这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前进方向和思想武器,其本身也正是党坚持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思想本源。归根到底,是党的科学理论、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取得了人民支持,赢得了群众拥护,才得以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面貌。坚持人民立场,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党就能始终瞄准正确方向,实施科学政策,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省自我、扫清迷雾、改正不足、解决问题,最终不断赢得人民拥护,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

  中国共产党有实践自我革命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有效实践自我革命提供了科学方法。自我批评,是“照镜子、正衣冠”;批评,是“扯袖子”“揭盖子”,目的都在于让有私心杂念之人“红红脸、出出汗”,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路上来。在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一些党员习惯于讲亮点、讲成绩,即便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讲到他人的错误时和和气气,谈到自己的错误时闭口不谈,这对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都毫无益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存在于对手和敌人之间,只存在于同志和朋友之间。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让党员间的关系更加清白,让党的肌体更加健康,让党的形象更具威信,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加光明。

  中国共产党有不断自我革命的时代要求。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新的历史特点下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的命脉所在,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所在。成就辉煌又重任在肩,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长期复杂,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严峻。只有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不断自我革命,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我”之中,跑好社会主义建设长征路上的每一棒。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

  从1937年10月成立,到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十年间,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人发展为30万人,抗日战场从最初的“三南”丘陵地带,发展成地跨苏鲁豫皖鄂浙6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战火的淬炼中,新四军凝聚了伟大的铁军精神,筑就起江苏人民的精神高地。新四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党的领导是新四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党的领导贯穿于新四军成立、发展、壮大的全过程。1937年11月底,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达成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保持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独立性,保证共产党对红军游击队的绝对领导。此后,在新四军发展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共中央都发来了明确指示,为军事斗争及整个敌后工作的全局指明方向。回顾新四军的历史,不难发现,哪里贯彻中央指示不够坚决甚至发生偏离,哪里的斗争就出现失误,招致重大损失。新四军各部凡坚决贯彻中央指示的地方,都不断赢得发展。

  为民情怀是新四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心系国家人民,新四军在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只新四军为民修筑水利工程一项,从宋公堤到惠生堤,从新四沟到雪枫堤,华中大地遍布了这些大小不一、名称不同的工程,它们有的没有刻碑,有的没有留下照片,但在人民群众心中,新四军永远地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铁的团结是新四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新四军铁的团结体现在新四军的组成上,无论是组建之初,还是军部重建之后,各部队间及官兵关系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并肩战斗,众志成城,经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奏响了一曲曲团结胜利的凯歌。新四军的团结还体现在其与各党各派各界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他高超处理抗日与反顽关系的能力,这些都充分说明正是新四军对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建立了良好的内外关系,才凝聚、感奋了人心,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成就了卓越功勋。

  铁的意志是新四军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保证。新四军之所以被誉为“铁军”,就在于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斗争意志和奋斗精神。无论多少艰难险阻,新四军始终不改初衷,凭借着坚韧的铁军精神,在华中敌后、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着顽强的作战。八年全面抗战中,新四军共伤亡指战员8.2万人,其中团级或相当于团级以上干部328人。在新四军英雄的画廊里,有着无数的英雄群像,还有许多革命英雄团体,他们都以铁的意志为新四军的铁军传统写下英雄的篇章,成为革命战争历史上不朽的丰碑。新四军铁的意志,是铁军的鲜明特质,是铁军精神的生动写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又为当代中国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作为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主要阵地,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引导大学生大力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促进大学生将爱国情化为报国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让爱国主义融入血脉,成为青年学生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加强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广播影视、读书活动等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树人。首先,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系统学。除了上好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利用党团组织活动、专家辅导、课外读书、节假日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全面系统学。通过前后对照学、循环往复学等学习方式,达到常读常记、常学常新的学习效果,促进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正常化、常态化。其次,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精髓要义,深入思考学。指导学生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领会核心要义,把握精神实质。让大学生在深入研读原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再次,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联系实际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应指导当代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教育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促使学生坚定政治方向,锤炼品德修为,明确人生奋斗目标,锤炼报效祖国、奉献人民之志,自觉听党话、跟党走,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努力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强化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高校要引导大学生阅读历史、熟悉历史,尤其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首先,加强党史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在历史上所走过的路。让大学生明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是如何从九死一生中走向胜利的?改革开放又是怎样打破僵局,开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伟大革命的新征程?引导中国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史细节,把握历史前进的大势和主流,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结合党史教学,组织大学生就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让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和赴汤蹈火的奉献精神穿越时空,融入大学生的血脉,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成为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再次,举办系列讲坛活动,感悟七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要突出思想内涵,把成绩讲足、把经验讲透、把形势讲清、把前景讲明,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为人民创造幸福的坚强意志,走上社会以后扎扎实实立足本职做贡献,勇做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强化使命担当。高校要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认识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爱国心与报国志。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基层、看发展,感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结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强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深入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弘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奋斗精神。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学习黄大年、廖俊波、杨善洲等先进典型,了解老英雄张富清及“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伟大情怀、忠诚担当的精神境界、清正廉洁的人生操守、奉献为民的高贵品质、砥砺进取的坚强意志,引导大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用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激励自己、丰富自己。再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练就报效国家和人民的过硬本领。高校要督促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基层磨练,与社会对接,在实践中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动手动脑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编者按 8月2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包括连云港片区在内的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改革开放进入“自贸区”时代,迎来新的重大机遇。连云港片区“上线”以来,先后签约项目总投资近2000亿元,仅9月,新增市场主体环比增长74%。自贸区对连云港意味着什么,连云港的差别化探索主要体现在哪里?记者专访了连云港市副市长吴海云。

  记者:连云港是如何看待自身自贸区定位的?

  吴海云:连云港拥有江苏最大海港,北望渤海湾,南连长三角,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见证连云港的中哈合作项目,并作出“要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明确要提升连云港的发展站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推动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连云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连云港片区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记者: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是中央和江苏对连云港的期待,在这方面连云港有什么具体做法?

  吴海云: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陆海联运国际运输通道,是连云港片区实施差别化探索的重点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重点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加快连云港港口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建设,统筹港航路园建设,推进港口转型升级。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探索与自贸试验区外机场、港口、铁路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的联动发展。探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口岸执法机构的机制化合作。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搭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探索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便捷多式联运体系和多式联运标准及规则。增强港口中转集拼功能,逐步将中欧班列(连云港)发展为集跨境电子商务、中转集拼、国际海铁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

  记者: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基本要求,连云港片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

  吴海云:自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连云港紧扣目标定位,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同时也积极开展差别化探索,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贸易便利化举措、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升连云港港口效能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行政审批“1220”改革、集成创新市场准入、海事政务“不见面”办理、进出口大宗散货重量检验监管新模式、连云港特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多式联运监管新模式、中哈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哈国过境小麦检疫全流程监管模式、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混配矿中心及国际中转业务等一批创新案例,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10项创新案例在10月18日北京举办的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恳谈会暨连云港-央企经贸合作交流会上进行重点介绍,取得良好反响。

  记者: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连云港将如何把“自贸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吴海云: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研究形成十余项创新案例。10月18日,连云港在北京举办的自贸试验区恳谈会暨连云港-央企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精心筛选10项创新案例向央企代表进行集中介绍,成效十分明显,19个央地合作项目达成意向,总投资超千亿,项目涉及石化、新能源、冶金、装备制造、港航物流等多个领域,为连云港推进高质量发展、快速发展实现后发先至提供强劲动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试点工作与“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改革措施的衔接,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与徐州陆港、淮安空港合作以及陆桥沿线各自贸试验区的互动合作,共同推动跨区域多式联运协同发展。支持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产能合作区。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等开放创新平台与自贸试验区互动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推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强港。不断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推动自贸试验区的汽车整车进口和二手车出口口岸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如何通过自贸试验区集聚发展要素,促进连云港经济转型发展?

  吴海云:连云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集聚优势产业发展要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优先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中华药港”。建设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全球市场的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成套设备、清洁能源储运装备等产业,加快打造行业领先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装置,全力打造燃气轮机产业基地,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增强创新核心载体功能,加快建设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新型孵化器、公共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国别合作创新园区、协同创新中心、海外创新机构,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跨国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鼓励金融、物流、信息、会展、科技研发、商品和要素交易等专业化服务企业设立国际业务总部、窗口企业和涉外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为在自贸试验区工作和创业的外国人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记者 袁 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政务短视频,使政务服务和宣传更接地气、更立体化,获得了舆论普遍支持和网民点赞。2018年,南京各党政机构积极探索信息传播新渠道,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利用其传播优势推动舆论宣传工作。

  南京政务短视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传播爱国、奉献等精神导向,展示政务业务,同时坚持贴近网络、贴近青年、贴近生活,推动导向好、接地气、正能量的优质政务短视频实现全网覆盖、全屏幕覆盖。“温暖宁”系列覆盖全网。搭建“宁”系列全平台传播品牌,其中暖新闻视频品牌《温暖宁》,将在南京发生的“正能量、暖故事”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被央视新闻微博、人民网微博等转载,全网阅读量破10亿。多元化产品遍地开花。既有常态类的宣传片,又有当下爆款vlog,还有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小视频,更有符合当下热点的快闪产品等。主旋律宣传覆盖全域。生动记录南京在推动“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鲜活场景,多层面多角度认识南京崭新形象,作品涵盖美丽古都、非遗传承、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

  政务短视频与社会、个人短视频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位、功能、内涵和特殊要求,点赞之余也要看到,对当前这股“官视频”热,还须多几分“冷思考”。一些政务新媒体定位模糊,忽略了关键的“政务”,短视频“含政量”比较低,有的为了追求流量,盲目发布与自身形象不符,过度迎合受众的视频,将严肃政务内容“娱乐化”;有的发布的内容宽泛,追求“大而全”,没有做到与本单位形象高度契合;有的为了吸引用户关注和流量,发布与所处领域完全不相符的搞笑短视频。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的政务短视频缺乏整体筹划,没有运用新鲜表达,导致“千篇一律”“削足适履”。还有的官方短视频号发布的内容与“两微一端”内容相互割裂,没有处理好图文与短视频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各类平台联动覆盖所有受众,也没有通过各类政务短视频公号和其他相关新媒体同步传播,“单打独斗”导致传播效果一般。

  打造优秀政务短视频,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政务属性是第一属性,要以塑造政府形象为主要发力点和突破口,明确自身定位,依据所在地区、行业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树立政务形象,弘扬社会正能量。像网警发布的防诈骗警示视频,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效果,也能让用户有收获,寓教于乐。通过一些案例分享、警情通报类的短视频,能够起到现场说法和形象展示的作用,摆脱以往“说教”的灌输形式,既展示出政务单位与固有印象不同的一面,同时让网友感受到接地气的亲切感,更好地传达正确价值观。

  拓宽政务短视频信息服务。短视频具有传播快、受众广及人工智能推荐、海量内容分发等优势,攻占政务短视频这块“高地”,可进行广泛的渗入式宣传,填补政务发布新媒体矩阵的缺角,提升“网络口碑”,在良性互动中倒推治理手段、舆情回应策略的不断改进。通过获取民众需要、回应公众困惑、解决民众问题,科普专业知识、还原事件现场、解读相关政策与开展主题宣传,建立政务服务的新形态。政务短视频,既能丰富短视频平台上的优质内容生态池,也会对良莠不齐的劣质内容形成挤出效应,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建立政务短视频全域联动。联合属地政务微信、微博及开设在其他第三方平台上的政务新媒体形成矩阵传播,激发政务新媒体发布平台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与中央级新媒体沟通合作,分条线加强推送,联合社会有影响力的政务短视频公号进行宣传,形成社会联动效应。在垂直领域扩展,联合全国系统单位、相关部门进行传播,比如公安部门可以联合全国公安系统传播,建立全国有影响力的账号联盟。积极入驻短视频平台,借助平台影响力达到“1+1>2”的效果,运用差异化优势,打造个性化特色短视频。

  聚力政务短视频创新突破。在短视频深度融合推进中,“短视频+”成为推动内容传播、构建垂直社群的利器。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与图文、直播、VR等连接,成为一条互动传播链。通过直播活动、互动话题等方式邀请网民参与,提高话题传播热度和参与度,同时可以将直播内容制成政务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除了形式要活,更要把社情民意的畅通摆在突出位置,期待教育、医疗等更多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在技术运用上敢于创新,把政务短视频打造成帮民困、解民忧、聚民心的新平台。

  完善政务短视频体制机制。对于信息传播来讲,规范化的制作流程和要求对政务短视频的发展至关重要。搭建短视频产品联合供应团队,充分发挥新媒体联盟作用,依托短视频大号、大V、网络红人推动优质内容生产,在全网平台进行推广,可以更好地塑造传播品牌。探索建立通讯员供稿制度,协调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主动挖掘提供社会正能量视频素材,建立体制内短视频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组织短视频挑战赛等活动,号召广大城市志愿者、公益组织及网友主动分享工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确保优质政务短视频素材源源不断。

  (作者为南京市委网信办副主任)

  党员干部要不做昏官、懒官、庸官、贪官!对此的认识,不光要有高度,立足于党的理想信念这一政治视角,还可经由经济视角切入。

  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对“经济理性与生命理性”的探求无可回避。

  何谓经济理性?经济学中,将人假设为经济理性人,追求特定情境下的利益最大化。市场条件下,收入无论高、还是低,体现的是建立在市场交换基础上的分配关系。而对机关部门而言,并不遵循这样的逻辑,党员干部的待遇作为“价格”在调节供需关系、提升干事效率上作用并不明显,故有“铁饭碗”之喻。人生的追求总在取舍之间,对党员干部而言,可以躬身于这个岗位,也可以“保持能够随时离开的能力”。选择了这个岗位,就意味着要“薄”经济理性,让自己置身市场之外;选择了这个岗位,就意味着要“厚”生命理性,比别人花费更多心血探求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官不发财”“为人民服务”,不光是理想信念的要求,也有制度设计的匹配。

  何谓生命理性?对所有人而言,追求生命价值最大化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人的理性”。比如,周恩来的鞠躬尽瘁、孔繁森的一心为民、马寅初的大义直言;诸多追求生命价值的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艺术家,以及我们身边默默奉献的许多同志;还有倡导力行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等等。在这些人身上、这些言行中都不同程度闪耀着生命理性的光芒,反之,“庸懒散”的机关病却是生命理性缺失的现实映射。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求解生命价值的理性意识需要进一步觉醒,这与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与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同频共振。

  市场经济中,“自利能够促进公益”,追求经济理性与追求生命理性,两者并非对立冲突的关系,其外在表现常常殊途同归。不同于前者的是,后者建立在信仰信念的基础上,是对经济理性的超越,能够更加持久、深远地激发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不同于其他对象的是,党员干部追求生命理性,源起于党的理想信念,境界必定高远。

  作为党员,我们不回避经济理性,但不能忘却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有了这样的认识,价值取向面前,如何体现经济理性,怎样追求生命理性?岗位职责面前,是昏、懒、庸、贪,还是志向高远、奋发有为?这都不应成为问题。基于党的理想信念为原动力的理性追求,我们对事业的使命感、担当感必将油然而生,必将成为追求精彩人生的行动人。

  (作者为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健全的制度体系与持久推动力,保证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建构体制机制,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有序运行。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涉及多个部门的联动与协调。以市委宣传部为统筹协调,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宣传部、纪检委、组织部等20多个部门组成,定期研究审议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统筹现有资源,整合部门力量,实现平台资源共享,调配互通。在镇、村以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通过这种运行机制,做到全市一盘棋,保证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构建完整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力军,是宣传平台和活动平台的主力军,还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主力军。志愿者服务机制包括志愿者信息平台建设、志愿服务培训、志愿登记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回馈机制等四个方面。通过明确志愿者的要求、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经费使用、礼遇志愿者等,形成志愿者服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理论宣讲机制。理论宣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理论宣讲的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凡党的精神、方针、政策皆可纳入其中,反映时代新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模范人物亦可作为宣讲对象。通过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的合作,打造高水平的宣讲队伍,采取多样化的宣讲形式,围绕老百姓需求,从理论、方针、政策、生活、健康等多个方面展开。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牵引,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加投入。从机构设置而言,联席会议制度在文明实践活动试点阶段体现出高效、协调的功能,但联席会议并非常设行政部门,从长远来看,有必要成立一个隶属市委领导的独立部门,由市委书记兼任主官领导,另行配备常务主官,以专其责。从经费投入而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一项有利于国家基层长治久安的社会工作,中央与地方财政需有专门的经费预算,要对重点工作大力支持,并逐年有所增长,还应多方筹措社会资源,动员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从人力资源的投入而言,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许多工作人员并非专职,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人员的合理分配,较大幅度增加专职人员。

  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紧扣重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不能离开理论宣讲、服务群众、乡村振兴三项中心工作,工作任务不能单纯停留于宣传层面,而应切实深入基层,深入民众,将实践活动做实,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理论宣讲主题应集中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个人担当与社会责任、讲文明树新风等多个方面,以此夯实基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阵地,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时代农民。实践活动要立足精品,量力而行,防止贪多求全。志愿服务应精细化,活动开展应精品化。

  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做到在党的理论素养、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树新风等多个方面发挥示范功能。同时,要最大限度动员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夯实群众在新时代树立新风尚的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努力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作者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南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世界是平的》是2005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的全球畅销书,时至今日对世界应有新的认知,根据我最新的思考和研究,结论为“世界是数的”。

  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是向高维发展

  数为万物之源。古代大哲人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量子世界中“弦”的振动频率,基因中双螺旋的组成结构最终都是数。中国的周易也认为“易经之源为数”。万物表示存在方式,数字代表根本属性,以数为灵魂。万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数字关系,数学原理为最根本的规则。数学公式是万物相互关系的最简表达,揭示宇宙中发展的科学规律。伟大科学家终生成就最好的表达都是数学公式,如牛顿的F=ma,爱因斯坦的E=mc^2。

  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物质与能量构成现实世界,信息的数字化构成数字世界。当前,人类正在进行两大迁徙:一是从互联网的线下向线上迁徙,拓展人类的发展空间,这项迁徙已走向成熟;二是从现实世界向数字世界迁徙,这项迁徙刚刚开始,尚要走很长的路。最核心的数字是0与1,大量的0101数字集合构成数字世界的一切。这是全新的世界,将现实影射到虚拟,构建“数字孪生体”,两个世界互动融为一体。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是向高维发展,因为数为高维,从本质的更高维度上主导发展。任何领域一旦引入数学,就会实现认知的精细化,都将从经验走向科学。现实世界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数字世界得到好的解决,将现实转换成数学模型就变得简单易懂,应用数学公式就能迎刃而解。

  数字化的本质是数成为现实世界的基础结构,底层逻辑从物到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式,一切将重新定义。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机制。现实世界是分布式的,将分散的要素转换成数字,在数字世界中对数字进行统一整合,就能产生全新的价值,进而返回现实世界实现增值,这就是数字化机制。二是无数不智。数字化的关键是数据驱动业务,要实施“两个一切”,即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通过数据流动和算法模型实现闭环。数字化的目的是实现智能,数为智能之源,所谓智能其本质是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大量数据的洞察和处理,就能产生智能以适应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数据是全新的战略资源,对数据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制高点,得数据者得天下。

  数字革命将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当今,新科技革命快速到来势不可挡,对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影响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已成为新世纪最伟大的变革。新科技革命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集群化融合。新技术为一主多元的技术集群,一主是数字技术,多元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环境技术等,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主导多元新技术融合发展。二是加速度发展。新技术发展呈加速度趋势,未来10年将产生爆发性增长。在新技术指数级发展面前,事物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变得复杂、混沌、多变,呈现量子化趋势,智能是解决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化解不确定性为确定性。一言以蔽之,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为数字革命,从无限劳动力转向无限计算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将引领新的数字革命。

  数字化是划时代的,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现在正在走向数字时代,这是全新的时代,实现全面数字化将为人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数字化的核心是决策革命,而不是工具革命。决策应从经验决策走向数字决策,凭经验决策,由于个体实践的限制和环境的变化,往往偏差较多;靠数据决策,由于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就能实施科学决策。数字决策是数字化的核心功能,所有业务决策都可以通过数据与算法获得优化决策和最优决策。

  数字化要实现“三生”,即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生命。首先是数字化生活,现在生活数字化已成为常态,智能手机是生活数字化的人身工具。其二是数字化生产,总体来说生产数字化滞后于生活数字化,现在生活数字化倒逼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加速数字化。其三是数字化生命,生命数字化正在成为现实,许多生物器官可以用3D打印的数字化器官来代替。未来人脑与芯片联接,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相融合,使人类走向超级智慧,进而发展为“数字人”,使人的灵魂永生。

  数字化的最新阶段是智能化,人工智能是智能化的核心,为人类万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变革。麦肯锡研究院对智能时代与工业时代进行对比研究,基本结论为三大数据:从技术发展速度看,智能时代是工业时代的10倍;从经济规模看,智能时代是工业时代的300倍;从社会影响看,智能时代是工业时代的3000倍,足见智能时代发展的辉煌前景。

  发展数字经济是数字化的主导方向

  数字化的主导方向是发展数字经济,旨在应用数字新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重构产业新价值。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货币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即发展数字产业主要有数字硬件业、数字软件业、数字服务业。产业数字化,即所有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都要数字化。实施“智能+”和“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相融合,将重组产业组织,重构产业生态,大幅度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货币数字化则有两大类,即货币电子化和数字货币,发展数字货币势在必行。整个金融产业都要率先实现数字化。

  数字经济推动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发展,集中起来主要有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和社群经济等,其共性体现了经济服务化的大趋势。首先是平台经济,平台是数字经济基本载体,组织以供应链为主导的企业平台和以产业为主导的行业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与能力进行全方位服务。其二是共享经济,从独占到共享是资源革命,服务方式主要有生活共享、生产共享和知识共享等。其三是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组织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产业生态体系中实现共生共创共担共享,成为自主发展的新型自组织。其四是社群经济,社群是具有共同价值观人群的自由联合体,网红和微商成为社群的主体,重视发挥社群的组织作用将创造全新的价值。所有新模式新业态都要成为数字化能力中心。

  数字经济是先进生产力,数字红利巨大。根据联合国专家的数字模型,当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数字化水平超过75%,在不增加投资情况下,其GDP将达到3.5倍。根据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实践,实施企业全面数字化,三年后价值创造能力将提高3到5倍。传统经济中广泛存在“四不”的不经济现象,即不连接、不匹配、不协同、不及时,致使价值大大流失。数字经济由于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使系统获得最优解,从而达到“精准、高效、即时、预判”优化状态,大大提升经济效率,这是数字红利的机制所在。

  数字新技术为实体企业提升价值创造赋能

  企业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数字新技术赋能实体企业,将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

  数字技术属于工具革命。新的数字技术层出不穷,已形成体系。现有数字技术主要由五大新技术组成,包括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特别是5G)、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其中大数据为数字资源,云计算为数字平台,物联网为数字传输,区块链为数字信任,人工智能为数字智能,五大新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万物互联、在线和智能。数字技术是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同时数字化需要数字安全技术,共同保障数字化的持续发展。

  数据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建设好企业的“数字大脑”,这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中每时每刻产生海量数据,关键在于集中统一,将企业内外各方数据和员工的知识经验,通过聚集强化开发利用。要重视发展数字资产,未来数字资产将超过实体资产。

  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心是提高数字化能力,应集中解决三大关键:首先是用户主导,数字化商业模式是用户主导企业,一切围绕用户需求,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用户。其二是技术融合,在企业内外部互联化和企业业务在线化的基础上,围绕业务场景将数字技术与专业技术交互融合,即DT(数字化技术)与OT(运营技术)的深度一体化。在决策层应用数据与算法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在执行层应用数字技术实施解决方案的落地。数字化过程中,既要发展消费互联网,更要发展好产业互联网。其三是组织创新,数字化要求企业组织创新,将层级型组织转向平台型组织,按照任务与项目,实施“平台+小微”的自驱动组织,这是个体力量崛起的必然要求。

  数字化转型有两大“痛点”:一是线上缺数据,二是线下缺人才,根本在于数字人才。解决数字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是必须的,数字岗位已经成为标配,更为重要的是全员培训,从领导到员工都需要学习数字新知识新技术,员工也要从劳务员工升级为数字员工。

  全面数字化是对时代的新认知

  数字化是一场新的革命,数字革命照亮全新未来。数字化需要对时代的新认知,关键是提高全民“数商”。重在培育数字思维,提高数字素养,确立新时代的数字世界观。《世界是平的》著作中提出三次全球化:全球化1.0为政府主导,全球化2.0为企业主导,全球化3.0为个体主导。新的全球化应该是数字全球化,全球通过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使商品、服务、技术、资本、人才等紧密相联,大量跨境数据流创造全新价值,将创造前所未有的智慧地球。

  数字革命是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带来经济和社会最为深刻的变革。数字化使人类从低维走向高维,在高维层级上实现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发展。数字新技术的巨大作用是两大融合:第一,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现实世界为“阳”,数字世界为“阴”,成为孪生的双胞胎,两大世界的融合使世界更精彩。第二,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的融合,碳基文明为生物智能文明,硅基文明为机器智能文明,成为并列的双文明,两大文明的融合使世界更美好。数字革命起始于20世纪末叶,构建21世纪最大的新经济,到21世纪中叶将进入高级阶段,即全面智能新时代。智能的大发展,加速社会的大进化,从更高维度开拓人类文明的全新境界。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民族问题的时候,提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他在原有的“四个认同”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虽然这“五个认同”强化的是民族大团结,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它却表现为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凝聚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在国内呈现出“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正确的国家观可以浓缩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而且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表现在以祖国为荣,以做中国人为荣。爱国主义还表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不袖手旁观。每个公民必须明白,改革开放是为民造福的国策,必须坚决拥护、积极参与。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和谐与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和谐,靠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的搭建。56个民族虽然规模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必须认同这一事实,那就是56个民族都是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都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发展而从未间断过的文化。其古老的历史不仅体现在独特的汉字、哲学、风土人情等显性存在物上,还表现在某种无形的力量上,这就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来源于对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为人类历史发展提出过一系列的阶段划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会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并为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政权指出过行动纲领,但对如何运作社会主义没有提出过具体措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自力更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尽显优势,同时强大的动员能力在抗震救灾、精准扶贫等“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尽显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历史在中国选择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经帮助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一路走来,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的战略目标,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历史已经为我们交出来一份答案,未来不允许我们怀疑。

  这五大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保障,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根本的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就没有了依托。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社科基金项目号:18X0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扶贫开发取得的骄人成绩为世界所赞誉。

  

魏晓敏摄

  人物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与修复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记者:您是高分子科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后来为何决定“回溯历史”——从事古籍保护工作?

  杨玉良:我原来主要是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物理、聚合反应新方法和相应的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发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开发了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新材料等。之所以关注古籍修复和保护,源于我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的一次偶遇。在一次相关的会议上,张志清谈到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欠账,我国有大量的古籍和古书画需要修复,而且修复中使用的某些粘结剂和修复材料不过关,导致修复后对古籍的二次损害。很难想象,许多珍贵的善本,毁在了本该使它们寿命更长的修复材料上。也就是说,对古籍保护来说,一张纸实在太重要了。

  中国传统的纸是用树皮、藤皮或竹子的纤维做成的,用我们化学语言来说就是“纤维素”。中国传统纸张的寿命很长,原因在于纤维素的分子量很大,并且还有复杂的凝聚态结构,这些都是高分子材料的概念。从高分子到古籍,这个跨度看起来很大,其实并不然。只不过将我原来关于高分子的知识,聚焦到与古籍有关的“写印材料”中。承担了这一项目之后,我主要做了几项工作:第一是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并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第二把实验室建起来;第三是确立第一批科研项目;第四是建立必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记者:历史上,日本和韩国的造纸技术均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以传统技术造的纸可以具有几千年的寿命。为什么该技术没有被保留下来,现在古籍修复时用的大多是日本的修复纸?

  杨玉良:这个原因很简单。古代人做事情,里面的道理其实大部分是不明白的,主要是靠经验把它做好。中国有句古话:“纸寿千年,绢八百”。可惜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机器纸出现并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造纸作坊就萎缩了。而中国的文献资料,就造纸技术方面的记录一般非常简略,导致不少类型的传统纸技术失传。

  传统造纸,需要一些耐心、精细的过程。现在很多企业在造传统纸时,为了提高效率,不恰当地使用了很多化学品和不合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强碱、漂白剂和日光曝晒等,这都使得传统纸张的寿命变得越来越短。比如说原来沤纸浆要用石灰沤几个月,现在用浓度很高的强碱处理,几小时、至多一星期就可以完成;以前漂白需要放置于自然条件下半年左右时间,而现在用强氧化性能的漂白粉、双氧水几小时就可以完成。

  传统造纸牵涉到许多细节,我们也希望多快好省,但是多快好省的前提是要明白其中每一步工艺的科学原理。要从分子层面弄清楚它的本质:不同纤维的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分子量以及它们聚集态结构在温度、湿度不同条件下会如何演变,分子会如何降解。这样,我们就能精确预测纸张寿命,就会知道怎样造出高质量、寿命很长的纸张。同时,还要研究到底是哪几道工序将纸张的纤维组织破坏了,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艺方法来替代。为此,我们成立了纸张寿命评估实验室,由专门做材料实验的科研人员组成,以科学严谨的思维态度构建了一套系统预测纸张寿命的办法。经过实验,我们的研究人员找到了用生物酶来漂白的方法,并且证明生物酶不会对纤维素造成破坏,这是我们目前取得的成果之一。

  用传统工艺来制造中国的传统纸,日本和韩国做得不错。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汗颜。为了赶超,我们觉得仅仅靠模仿别人是不行的。只有究其理义,将其深层的科学问题都搞清楚,才可以举一反三,这对任何研究工作都很重要。这也是一个成熟的国家和民族对待科学的理性态度。

  记者:从古籍保护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化保护也需要科学的介入,但目前这样的结合并不多。您认为如何把科学的精神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

  杨玉良:在我们古籍保护研究院牵头成立全国传统写印材料协会时,就有人提出要建立艺术材料学。因为书画、书法等艺术,都与材料有所关联。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特定的材料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原本对艺术材料学不够重视,现在用的以进口材料居多,如油画和版画材料等。我认为,主要就是其中原理不通,缺乏科学精神。

  我们科学院的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委员会提出,不仅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更要解决“卡脑子”的问题。如果说“卡脖子”的是技术,那么“卡脑子”的就是原理。如何解决“卡脑子”的问题?首先要有探索的自然观。对一项具体的研究工作而言,一般涉及两种研究方式:实证和理论。当前,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更多的是以实证研究居多,而缺乏新的科学思想。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可认识的,不是仅仅顺应自然就可以,要激励人们努力去探索和发现。二是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国自古以来不缺乏想象、联想和抽象能力。恰如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所指出的:“想象力是重要的,其不仅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能够看到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但梦想和猜测若无严密的推理作为支撑,也只是胡思乱想而已。”因此,想象只是出发。我们缺乏的正是理性精神和演绎逻辑的思维方式。我认为,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就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或许这就是李约瑟难题的正解。或许,未来的主流思维方法就在于将中国的综合思维方式与西方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相结合。任何领域都是这样,不只是对于科学与技术而言。理性的精神和演绎逻辑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医治浮躁的良方。

  记者:您为何始终强调数学精神的重要性?

  杨玉良:一个令人焦虑的现象是,现在即使是理工科学生对数学教育的忽视也是如此之普遍,如果不及时注意,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障碍。数学是抽象的描述语言,是构建理论的重要工具,但许多人却对其感到恐惧,这种情绪使得他们与严密的科学之间形成隔阂。这种隔阂是一道屏障,使我们无法欣赏到科学真正的内在之美,使得我们缺乏科学鉴赏能力。

  柏拉图创办的学院门口有一牌子,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理性思想来源于欧洲,当时的人们不仅对逻辑推演和论证极其重视,而且把数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认为自然界是数学的,甚至是几何的。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艺术发展很有利,但是对数学、对理性思维重视得不够。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任正非在一次访谈中也谈及数学的重要性,“国家若要强盛,数学是基础。”数学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任何领域,只要研究者想要达到精确、严密和系统的理论化境界,并能举一反三,那么数学精神及相应的办法是不可或缺的。真正把数学当成一种思维框架,来考虑数学的意义和数学教育,或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弥补数学精神的贫乏。

  记者:中国文化如何能更好走出去?

  杨玉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艺术思想最容易被世界接受,因为古代中国在这方面已明显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因此,它很容易成为人类共有的文明。我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惊喜地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是早熟的。比如说十八世纪,西方人开始感知线条之美,并认为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其实,这在中国古代早就认识到了,中国的艺术更多是线条的艺术,尤其是书法是有复杂形状的线条,狂草书法是灵动的线条。

  文化是保持不同民族间差别的东西,当然需要维护。文化转化为文明是有条件的,它要关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能上升为文明,才能缩小各个民族间的差距,才可以被全世界接受。就像科学一样,科学原本是属于西方的一种文化属性,后来因为其是一种客观真理,转化为一种现代文明,就被世界接受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地展现,而是要将中国文化中具有人类共同认可的魅力传输出去,当文化变成文明,才能被认同。

  记者 魏晓敏 杨 丽

  实习生 任 婷

  为了逼自己考研复习,每天将复习的过程上网直播……距离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还有两个月,“考研直播”在网上火了!

  一张书桌、一堆复习材料、一位埋头苦读的学子……这些简单元素构成了“考研直播间”的全部画面。从早7点到晚11点,即便鲜有主播声音和交流互动,看起来画面单调、枯燥乏味,但“考研直播间”就这么“火”了。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某视频网站开播103万次学习直播、时长超146万小时,可谓惊人。

  其实,“考研直播间”在国外已存在多年,在2016年前后传入国内,在学生圈内逐渐流行开来。与其说是“直播间”,不如说是“另类自习室”。它超出了学习空间局限,任何志在考研的学子,都可以加入其中,按照每日的复习计划认真执行,分享学习心得、资料,相互鼓劲加油。“我的头发还挺多,我还能学”“这个学习办法不错,我也试试”“主播人去哪里了,怎么不学习”,或调侃或分享或督促,这个“自习室”学习氛围分外浓厚。

  众所周知,考研是一场孤独的奋斗,许多学子走着走着,难免陷入一时懈怠彷徨。而此时,看着“考研直播间”里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同在逆水行舟,“想放弃时学学他们的坚持”“我也不能落下”,从而丢掉包袱、重燃斗志。

  有人质疑“考研直播间”是一场秀,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然而,按照学习计划一天学习十多个小时,一坚持就是好几个月,这份努力毋庸置疑。也有直播的主播考上了研究生,结果也很美好。互联网时代,网生一代们利用新方式新平台去努力学习、互相激励,本就无可厚非。

  与其说对“考研直播”有质疑 ,不如说人们对“直播”有所误解。现实中,恶搞调侃、以低俗内容吸引眼球、斗富炫富等直播乱象频发,使得人们渐渐将“直播”与“作秀”画上等号。其实,直播是一个平台和窗口,它可以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课堂”,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也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非遗文化……无论是对个人学习还是地方发展,网络直播都可以大有作为。

  直播本无好坏,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这一平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考研直播间”能成为你监督学习的好帮手,并不是你考研路上的绊脚石,那么按照自己的方式,奋力去摘取胜利的果实吧。 杨 丽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但在直播盛行的当下,这场“战斗”变得不那么孤独悲壮。屏幕内外,有人“埋头苦读”,有人“作壁上观”,甚而“摇旗呐喊”;备考征途,曾经顾影自怜“我的辛苦无人知”,如今人人盛赞“努力的人儿最美丽”。然而,撕开提升自制、激发斗志等包装,“考研直播”本质上仍是一个“秀”,一个让人不是滋味的“秀”。

  “秀”的核心在于“看”与“被看”,这是网络直播的主题。在“考研直播”中,则被替换成“监督”与“被监督”。面对镜头、众目睽睽,多数人会强化自我规范,表现出更好的自己,或许的确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只是这个作用的实效究竟如何,我们实难知晓,也无法验证。退一步说,即便“考研直播”实有助于提升效率,但关掉镜头以后呢?如果你的自律和努力只能在镜头前实现,其又有何价值?人生的目标不止于考研,人生的奋斗也不只是学习,难道你生活中的每一次“升级打怪”都要打开直播按钮,非如此不可继续?

  拉康的“凝视理论”认为,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我在看,而是我可能被看,我是因为想象自己有可能被看而看自己的,并且是用他人的目光看自己。以此而视,“考研直播”照见的与其说是那个被别人看的自己,不如说是那个自己所想象的别人眼中的自己。一味追逐观看者的“鲜花”与“掌声”,也许满足的只是自身对存在感的获取、对理想自我的迷恋,久而久之容易陷入一种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甚至导致表现努力、展示勤奋成为目的本身,努力的初衷、奋斗的方向反而被丢失了、遗忘了。

  圣人早有名言:“君子慎独。”民间也有俗语:“满盛的水不作声。”勤奋学习也好,自律克制也罢,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真正的努力,也从来不需要太多的关注,不需要任何的仪式感,而是在清晰明确的目标下,日积月累的付出,持之以恒的坚持。所谓“斜行矮纸不问世,于无声处写惊雷”,你的人生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奋斗的历程不需要任何戏份,时间会证明一切。即使悄无声息,那些流过的汗、掉过的泪终不会白费。与君共勉。

  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