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民族问题的时候,提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他在原有的“四个认同”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虽然这“五个认同”强化的是民族大团结,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它却表现为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凝聚力。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在国内呈现出“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正确的国家观可以浓缩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而且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表现在以祖国为荣,以做中国人为荣。爱国主义还表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不袖手旁观。每个公民必须明白,改革开放是为民造福的国策,必须坚决拥护、积极参与。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和谐与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各民族之间的和谐,靠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的搭建。56个民族虽然规模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必须认同这一事实,那就是56个民族都是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都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发展而从未间断过的文化。其古老的历史不仅体现在独特的汉字、哲学、风土人情等显性存在物上,还表现在某种无形的力量上,这就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来源于对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为人类历史发展提出过一系列的阶段划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会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并为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政权指出过行动纲领,但对如何运作社会主义没有提出过具体措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自力更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尽显优势,同时强大的动员能力在抗震救灾、精准扶贫等“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尽显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历史在中国选择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经帮助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一路走来,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相应的战略目标,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历史已经为我们交出来一份答案,未来不允许我们怀疑。
这五大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保障,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根本的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就没有了依托。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社科基金项目号:18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