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包括连云港片区在内的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改革开放进入“自贸区”时代,迎来新的重大机遇。连云港片区“上线”以来,先后签约项目总投资近2000亿元,仅9月,新增市场主体环比增长74%。自贸区对连云港意味着什么,连云港的差别化探索主要体现在哪里?记者专访了连云港市副市长吴海云。
记者:连云港是如何看待自身自贸区定位的?
吴海云:连云港拥有江苏最大海港,北望渤海湾,南连长三角,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见证连云港的中哈合作项目,并作出“要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明确要提升连云港的发展站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推动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连云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连云港片区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记者: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是中央和江苏对连云港的期待,在这方面连云港有什么具体做法?
吴海云: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陆海联运国际运输通道,是连云港片区实施差别化探索的重点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重点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加快连云港港口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建设,统筹港航路园建设,推进港口转型升级。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探索与自贸试验区外机场、港口、铁路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的联动发展。探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口岸执法机构的机制化合作。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搭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探索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便捷多式联运体系和多式联运标准及规则。增强港口中转集拼功能,逐步将中欧班列(连云港)发展为集跨境电子商务、中转集拼、国际海铁联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
记者: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基本要求,连云港片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
吴海云:自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连云港紧扣目标定位,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同时也积极开展差别化探索,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贸易便利化举措、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升连云港港口效能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行政审批“1220”改革、集成创新市场准入、海事政务“不见面”办理、进出口大宗散货重量检验监管新模式、连云港特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多式联运监管新模式、中哈陆海联运电子数据交换通道、哈国过境小麦检疫全流程监管模式、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混配矿中心及国际中转业务等一批创新案例,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10项创新案例在10月18日北京举办的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恳谈会暨连云港-央企经贸合作交流会上进行重点介绍,取得良好反响。
记者: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连云港将如何把“自贸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吴海云: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研究形成十余项创新案例。10月18日,连云港在北京举办的自贸试验区恳谈会暨连云港-央企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精心筛选10项创新案例向央企代表进行集中介绍,成效十分明显,19个央地合作项目达成意向,总投资超千亿,项目涉及石化、新能源、冶金、装备制造、港航物流等多个领域,为连云港推进高质量发展、快速发展实现后发先至提供强劲动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试点工作与“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改革措施的衔接,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与徐州陆港、淮安空港合作以及陆桥沿线各自贸试验区的互动合作,共同推动跨区域多式联运协同发展。支持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产能合作区。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等开放创新平台与自贸试验区互动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推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强港。不断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推动自贸试验区的汽车整车进口和二手车出口口岸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如何通过自贸试验区集聚发展要素,促进连云港经济转型发展?
吴海云:连云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集聚优势产业发展要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优先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打造“中华药港”。建设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全球市场的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高端发展,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成套设备、清洁能源储运装备等产业,加快打造行业领先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装置,全力打造燃气轮机产业基地,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增强创新核心载体功能,加快建设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科研中心、创新平台、新型孵化器、公共创新中心。构建开放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国别合作创新园区、协同创新中心、海外创新机构,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跨国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鼓励金融、物流、信息、会展、科技研发、商品和要素交易等专业化服务企业设立国际业务总部、窗口企业和涉外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为在自贸试验区工作和创业的外国人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记者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