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挖掘利用优势资源,助力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淮阴师范学院“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团队成果转化案例纪实
2021-11-22 16:14:00  来源:新华日报淮安分社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22日淮安讯 金秋九月,稻谷橙黄,淮安市盱眙县官滩镇洪湖村农民王朝文又迎来了他的丰收季。他说,自从2017年跟着淮阴师范学院“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团队学习稻虾养殖,每一年都是丰收年!走进淮阴师范学院“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团队,遗传解析、进化分析、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综合种养等外人眼中专业、枯燥的词语,却是这整个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的科研探索,无数次的实验与分析将最好的技术与成果落地转化,为地方水产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聚焦特色产业,学术转变因地制宜

家喻户晓的“小龙虾”(又称克氏原螯虾),是淮安最有名的特色水产之一,也是淮阴师范学院特色水产团队的重点研究对象。2013年,刚刚来到淮阴师范学院的团队带头人王辉教授,便立足地方水产产业状况,迅速将研究方向由“罗非鱼”转向了“小龙虾”。整个团队积极遵循“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导向,扎根地方,为了创新“小龙虾”的养殖技术、丰富“小龙虾”的养殖模式,实验室里的披星戴月、稻田间的攻坚克难、烈日下的数据采集、寒风中的水质监测……都已是工作的常态。带着这样的探索精神,团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依据土壤的理化特性及水源特点,确定小龙虾苗的最佳放养规格、密度及放养时间,研发了稻田精准施肥与水位控制方法,集成适合本地区的综合种养技术,在盱眙、金湖和洪泽3个示范点应用基础上,推广56万亩,约占全省稻虾综合种养总面积的1/3,有效降低农药使用60%、化肥使用50%以上,亩效益提高2000余元。在团队成员常国亮博士的示范与推广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与学习这种稻虾共生养殖模式,稻为虾“增量添香”,虾为稻“增质提效”,植物和水产以最生态的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攻坚技术难题,科技创新落地生根

除了“小龙虾”,团队还围绕中华绒螯蟹、加州鲈等特色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创新、苗种繁育、生态养殖、营养饲料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研究。每一个项目的开展、每一项技术的创新、每一个专利的转化、每一个成果的落地,背后都凝结着团队潜心研究、迎难而上的精神,正如团队成员所说“可能很多实验结果都不是我们预期的那样,就是要坚持,不断试错,才会有所突破”。

团队致力于提升苗种质量,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验,在分子层面上揭示了中华绒螯蟹繁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基于生态饲料研发、微生态制剂靶向施用等系列技术的大规格优质扣蟹培育方法,亩效益可提高6700余元,为企业年利润增加260余万元。

团队始终秉持将百姓的需求当作科研创新的动力。当鲈鱼逐渐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但却因气候因素不易在苏北地区养殖,团队针对该项难题研发了加州鲈等特种鱼类大规格苗种控温与反季节高效培育技术,为其生态养殖提供优质苗种,大大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投入。鲈鱼养殖户现已分布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淮阴区、金湖县等地,每年养殖面积达到1000多亩,该项技术也形成淮安市地方标准“加州鲈当年养成技术规程”。

此外,团队还针对特色水产传统池塘养殖效率低、污染重等问题,开展池塘工业化养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降低鱼药用量80%,实现养殖污水零排放,不仅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还提高了鱼肉的品质,用该项技术养成的鱼,被戏称为“跑步机上的鱼”。一直以来,团队瞄准区域特色水产苗种繁育与生态增养殖技术需求,研发了特色水产苗种繁育、池塘生态养殖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让创新技术落地生根,为区域渔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融合政产学研,成果转化水到渠成

近日,由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和淮阴师范学院共同承担的市“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财政引导资金项目“稻鳝综合种养试验示范与推广”正式开塘放苗,项目的顺利实施将给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一直和淮阴师范学院的水产团队保持密切合作,特别在苗种繁育、生态养殖方面共享技术与成果,协同推进成果更快更好落地转化。”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副站长徐敏这样介绍,他对团队成员的付出赞不绝口。“稻鳝综合种养试验示范与推广”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团队对水产产业的支持却已形成工作常态。团队围绕小龙虾、中华绒螯蟹、黄颡鱼、加州鲈等特色水产动物的绿色高效养殖与澳华集团、江苏世昌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展联合研究,联合申报并获得省科技厅苏北专项、省海洋渔业局水产“三新工程”和企业横向项目等课题共计2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约700余万元。科技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直接带动的产业新增产值9000余万元。团队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认为只有养殖户掌握了技术,产业才能振兴,地方才有长远发展。近三年,团队成员开展河蟹、稻虾等特色水产养殖技术培训30场次,培训养殖户20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本地区水产养殖户的技术水平。一直以来,团队秉承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多元协同创新的服务地方理念,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最好的技术与模式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淮阴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在坚持做精教师教育的同时,紧紧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与湖泊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于2014年牵头组建了“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水产繁育工程”是中心重要方向之一。正如“特色水产繁育工程”的团队一样,中心每一个方向上的团队都能够立足地方优势产业资源,协同开展创新研究,积极落实成果转化。在2020年全省绩效评估中,中心又一次荣获了优秀等次,现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赵宜江说:“淮阴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立足淮安,植根苏北,服务江淮,我们将继续发挥服务地方‘先锋队’作用,一方面瞄准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围绕地方‘绿色发展’‘科技富农’‘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求,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大文章。”

(许建峰 万茹)

标签:特色产业;水产产业;因地制宜
责编:郭玲玲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