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其突出价值诠释了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意义,以其显著成果构成了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成就,以其丰硕经验探寻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规律,以其持续开展牵引着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是伟大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

  主题教育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立足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着眼于解决党内现存突出问题,其本质上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巨大成就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在自我革命中永葆先进性。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党的先进性在于始终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进行了一场思想认识的再洗礼、理想信念的再提升,广大党员的革命情愫和人民情怀得以极大激扬,诸多“顽疾杂症”得以有效祛除,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以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可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在新时代继续带领广大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所进行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有力动员”,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

  党的自我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可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的显著成果是党的自我革命取得的伟大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极大“促进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切实发扬了优势,改进了不足,标志着党的理论素养、思想修为、实践作为、政治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党面貌焕然一新,能够以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迎接新时代挑战,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以往教育实践相比,具有诸多新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主题主线明确,始终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确保整个主题教育过程方向清晰,不会走神。二是问题意识突出,坚持以解决现实矛盾问题为着眼点,以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总抓手,不断在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升华党的精神,净化党的肌体,重塑党的形象。三是整体有力推进,将主题教育的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各组成部分作为有机整体,提升先后顺序、时间节点、不同层面的灵活性,既全面统筹,又重点发力,既整体推进,又有所侧重。四是互动联动有效,以全体党员干部为教育对象,注重上级下级、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彼此互动,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内外联动,确保主题教育扎实有效。这为党的自我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实践遵循。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需要坚持和发扬主题教育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目标方向,通过党内外的高度结合与有效互动整体推动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以主题教育为依托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依旧任重而道远,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通过社会革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新时代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要求持续推进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此,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提升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基于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着眼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结合不断变化的情势和最新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任务要求,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守初心、践使命、勇担当、勤作为成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全党上下的终身课题,成为党的自我革命的时代主题。依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一有效路径,党的自我革命将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要在世界变局中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进,要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走好新长征路,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在治国理政中不断夯实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必须不断纯洁思想、净化肌体、提升境界,必须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永葆初心和使命。要持续推进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进行党的自我革命,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发展变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强化制度建设是巩固主题教育重大成果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大会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的第71个年头,作为刚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却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历尽百年磨炼,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奇迹的中国共产党,发扬优良传统,固化管党治党经验尤为重要。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就是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最好成效”,并且长久见效。

  加强制度建设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力践行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使命形成于建党之始,坚守于党建始终。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秉持“为民”初心和使命,救民于水火之间,救国于旦夕之中,改变了国家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局面。在经过百年的艰苦历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后,如何才能保持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正是基于对这一课题的深邃思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协同共进,把制度治党作为管党强党、从严治党的奠基工程,保证主题教育善作善成、常做常新。

  强化制度意识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根本。制度意识,是对制度认识、理解、看法和态度的总和。强化制度意识既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范畴,也是保障制度执行的前提。制度建设贵在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执行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一方面要建设“好制度”,制度建设要防止各种制度的机械叠加,做到新旧制度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要“宣传好”制度,加强制度意识宣传教育,营造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从制度制订的角度看,制度建设要简捷高效、便于执行。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顺应新时代要求,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做到导向明确、务实管用、于法周延、于事易行。从制度执行者的角度看,要强化制度意识,尊重制度、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落地生根。

  完善制度监督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的保障。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尊重制度、不遵守制度,建设再多的制度都形同虚设。践踏制度,有制度不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造成制度体系的崩塌。因此,要完善制度监督体系,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做到不留“暗门”、不开“天窗”,让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成为“橡皮筋”。一方面,要加强党内监督,通过巡视、督察等方式,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做到“党内监督没有禁区”。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外监督,通过加强国家机关和社会监督,完善党外监督体系建设,形成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团体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齐头并进的监督体系。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用人、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保障党的“初心”“使命”代代相传,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在近百年的人类史上,一直存在一个被很多人疑惑、并试图去破解的谜题: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卓然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何以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魔咒,破除政党兴衰的宿命,始终保持青春先进之状态,逐步获得并持续坚持领导地位,将其从旧社会到新政权乃至新时代、从中国到世界乃至自身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答案其实很明确,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人民导向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决策,正是为回答上述疑惑提供鲜活注解。纵览历史与现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近百年进程中,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总是在不断地教育自身、教育每一个成员中,来实现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次的主题教育尤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成果、新鲜经验和未来举措,将这一注解具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初心与使命何以能够成为诠释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答案。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今年1月8日的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那么,“原动力”何在?

  “原动力”在于贯穿历史。初心和使命作为原动力,不是简单回溯到建党之时、对应于“一大”的某个单一的具体论断而不看其发展;而是要对应到从创党伊始即已提出、在过去近百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进程中一直在努力、现今仍然在持续推进、未来还要长期奋斗的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特殊的群体,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原动力”在于坚定目标。初心与使命作为原动力,是在于高远目标的设定,以及为了达至高远目标探索形成的基于时代背景与实践要求的科学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乃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奋斗过程对于从落后的“两半社会”跨越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持续思考与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此前一个个小目标、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是在为未来共产主义的总目标进行奠基。

  “原动力”在于永续精神。初心和使命作为原动力,还在于方向设定后的精神,是义无反顾将积贫积弱的中国带向民族复兴的追求精神。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党群体,既在于有正确目标指引,还在于百折不挠、从不放弃,一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创制伟业,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种精神,也就是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所一再强调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构建形成革命话语体系,既延续自近代以来的逐浪而高的革命运动,更有其特定内涵和频次。新中国成立,是革命收获的巨大果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持续进行革命话语的重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要进行革命性锻造”“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传承革命精神”。在这次主题教育总结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初心和使命的原动力意义,正在于此。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们党不断深化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把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负有远大使命的先进政党,要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必须进行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自觉将自我革命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成立伊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使命,在奋斗中历经艰辛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自我革命中不断发展壮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所在、发展所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想、政治品格、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和最大优势。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党,就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要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就要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党才能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初心和使命是体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结晶,是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的力量之源,也是引导和激发全体党员、干部持之以恒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之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常抓不懈。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党在成立之时就将社会革命作为自己的使命写在旗帜上,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领导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社会革命,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既是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也是领导社会革命的革命党,党的前途与国家前途、党的命运与民族命运、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党进行自我革命的程度决定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效。党既是革命的主体,也是革命的客体,只有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才能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为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不竭动力。

  为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制度保障。治理国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锻造政党,制度的作用同样如此。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正是从根本上确保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拥有强劲动力。这次主题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新的经验,在主题教育生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是巩固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经验的迫切需要,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迫切需要。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坚持解决问题又坚持简便易行,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切中问题要害;既坚持目标导向又坚持立足实际,力求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既坚持创新发展又坚持有机衔接,同党内法规制度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既要作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终身课题,又要以常抓常新为要求,增强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以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武装作为根本,以锤炼过硬政治品格为核心,以崇尚实干、担当作为为关键,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力戒虚功、务求实效,永葆奋进姿态。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是我们党活动的重要区域。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完成好新时代新使命,是各级党史部门必须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和责任担当。近年来,江苏党史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省委中心工作,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党史征编研究、党史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影响。

  江苏有着丰富的党史资源,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诞生了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了许多影响党的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奇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凝结了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江苏红色文化内核。近年来,江苏党史部门深入研究江苏四种革命精神的重大意义、内涵特质、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取得了丰硕成果。拍摄反映雨花台烈士事迹的6集电视文献片《致未来书》获全国“理想照耀中国”红旗飘飘全记录主题纪录片优秀作品奖。拍摄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4集电视文献片《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纪实》获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奖。编纂《雨花台烈士传》系列丛书工程,计划于建党百年之际完成100位雨花台烈士传记,目前已完成62名烈士传记。分别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举办四种革命精神学术研讨会或论证会,出版《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论文集》等学术成果。承办江南文脉论坛“红色江南:革命文化溯源与共产党人初心”分论坛,着力提升红色文化研究宣传教育效果。

  用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党员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是党的建设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宣传党的历史,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吸收养分,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通过党史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我们联系周恩来研究知名专家为省委常委会领导同志学习作专题报告,组织本办专家在省委学党史、新中国史专题学习报告会上进行授课。主题教育开展后,联合有关部门推出《初心永恒——江苏四种革命精神简明读本》,与省委组织部、省广电总台联合推出“初心——红色家书系列音频故事”项目。一封封家书及其故事解读,在包括全国“金话筒”获得者在内的江苏广电总台多名优秀播音员的深情诵读下,在“学习强国”平台等在内的各种形式传媒平台的大力推广下,迅速在大江南北掀起了学习和传播热潮,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好评。贯彻落实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开展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学党史、新中国史活动。专门组建党史专家队伍,精心制作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江苏地方史等党史宣教课件,为20余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授课,真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中国故事、讲好领袖故事、讲好江苏故事。

  资政育人、服务全党工作大局,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党史姓党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客观公正地记录今天党所进行的伟大事业,是党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资政育人、服务现实,是现实生活对党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组织实施“红色记忆见证辉煌”党史讲堂项目,组织党史专家学者赴各设区市、省级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史宣讲,扩大了党史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对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业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真正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深刻道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与有关部门单位精心打造“红色丰碑”寻访影视剧英雄原型全媒体行动,制作《以英雄之名》《闪亮的名字》等融媒体产品,在各大平台引起广泛关注。我们积极参与组织“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活动。展览用全省70年取得的100多个“全国第一”“全国唯一”“全国之最”等内容,展示江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和催人奋进的辉煌成就。我们围绕主责主业,认真总结我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汇聚强大精神动力,作出党史部门的应有贡献。

  (作者为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监督作为纪委监委首要职责,作为加强反腐败的基础性工作,在打通“三不”内在联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纪检监察机关用好用活监督这根“针线”,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就能实现“一招既出满盘皆活”的效果。

  增强监督的政治性,把履行政治责任体现到“三不”一体推进全过程。督促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讲政治、常看齐,深刻理解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内在逻辑联系,在认识反腐败严峻复杂形势中增强紧迫感,高度自觉地抓好贯彻落实。要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协助之责,推动党委落实好主体责任,一以贯之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督促党委书记当好“第一责任人”,主动牵头、支持和参与“三不”一体推进相关活动。切实强化监督检查、问责追究,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覆盖、层层传导,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动手一起抓“三不”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坚定扛起政治生态“护林员”的责任,加强对政治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腐败者无处遁形、欲腐败者无机可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增强监督的策略性,在“四种形态” 运用中实现“三不”规律化衔接。把握好严与细的关系。既抓大案要案,又做细做实日常监督,把“小事、小节、小错”纳入监督范畴。既运用谈话函询等常态措施,又运用纪律处分等惩戒措施,推动党纪政务处分的“痛感”和红脸出汗的“预警”有机结合起来。把准形态转换的界限。根据纪法规定、事实情节以及被调查人态度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严格执纪执法中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仅要让真心认错悔过改错的人得到从轻减轻处罚,感谢党的挽救恩情,还要探索实施形态转化从轻处理人员考察期等制度,确保执纪执法的严肃性和实效性。重抓关键少数的监督。严格落实被谈话函询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说明情况的要求,督促关键少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经常性委托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以“四两拨千斤”推动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管住绝大多数。同时,科学评价“四种形态”运用质量,不机械看待、不盲目追求比例关系,而要看个案处理质量,看是否管住了大多数,努力实现政治、社会、法纪效果相统一。

  增强监督的精准性,切实解决影响“三不”同向发力的突出问题。在不敢腐上,有的单位不敢知止氛围不浓,少数党员干部不把纪律当回事,甚至在处分影响期内再次犯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惩轻防、以案论案,对处分执行情况、受处分党员干部教育帮扶、案件警示教育和风险防控等工作跟踪监督抓得不够。在不能腐上,从个性问题中吸取教训,从共性问题中总结经验,推动“当下改”和“长久立”,肃清重大腐败案件余毒影响,都离不开纪律检查建议和监察建议等监督手段。解决制度建设牛栏关猫、制度约束缺乏刚性、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同样要靠监督工作来敲警钟、打板子。在不想腐上,要突出监督廉政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功效,全面加强信仰教育、法纪教育、文化教育、家风教育和道德教育,坚持审查调查到哪里、警示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及时为举报失实的干部澄清正名,让教育充分体现不敢腐的震慑和不想腐的约束。有什么问题突出就监督解决什么问题,最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增强监督的协同性,为一体推进“三不”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一体推进“三不”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重大任务,纪检监察机关唯有用好体制改革成果,统筹监督力量,强化协同作战,提升监督效能,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才能持续巩固和发展,彻底胜利脚步才会越来越近。协同要体现在内部分工协作上。科学设置纪委监委领导班子分工,分管监督检查和分管审查调查要有机结合,确保在分管范围内实现前后台统筹、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相结合。建立案件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审查调查、监督检查、法规研究、宣传等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形成惩中治、治中惩的工作格局。协同要体现在领导体制贯通上。认真落实“三个为主”要求,突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强化日常指导督办,持续深化“三转”,确保纪检监察系统政令畅通,在一体推进“三不”中做到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协同要体现在开展“四项监督”上。贯通使用党规党纪、法律法规“两把尺子”,推动纪律监督和监察监督深度融合,实现纪法各显权威。完善纪委监委机关、派驻机构、巡察机构信息互通、工作互动、成果共享机制,发挥派驻监督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优势,加大巡视巡察政治体检、未巡先改、立巡立改力度,通过“四项监督”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保障“三不”一体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作者为盐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创新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首选战略。随着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在更深层次上、更大力度上迈出新步伐,需要在政治战略定向和政策利益导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城市主体的文化价值方向,以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自我实现为目标,积蓄并释放城市创新发展的文化动能。

  近年来,南京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围绕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在依托产业发展、龙头企业、顶尖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产业、高校与高校融合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不断加以完善,逐步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在《2019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中,南京创新总指数高于20城市平均水平,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后的第4位。

  城市创新湿地是指以创新人才成长为核心的城市文明发展的实践系统,可以起到涵养人的创新智慧,促进人才创新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传承创新文化,源源不断地激励人们投身创新实践等优化城市创新生态的功能。创新湿地是城市创新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科学中心、教育和技术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服务创新的公共载体和政策支持体系等一起构成城市创新的生态环境。

  创新湿地的核心是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创新人才,从构成要素上来看,可以分为非人才要素与人才要素。非人才要素包括城市生活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政策利益空间,它是一个城市为所有人提供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是创新人才成长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人才要素则体现在育人者、用人者、创业者三个方面,是直接作用于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性条件,并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促进人才创新人格的形成。这两类要素相互关联、互为促进且内在融合,共同决定着创新湿地的系统生成与功能发挥。

  城市创新湿地的构建要从丰富和完善上述两类要素入手,一方面着力城市生活功能的完备性、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公共服务的细密性等非人才要素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空间为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所创设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注重在城市教育培训的优质性、产业布局的引领性、创业孵化的广泛性等人才要素方面加大投入,彰显创新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导向,让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格锻造成为社会的榜样力量。在城市创新湿地系统性构建上,要将各类要素集聚与内在融合同步推进,促进系统地自组织功能的发育,形成涵养创新的有机生态。南京在创新湿地的各个要素方面都有着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关键的着力点在于促进各要素融合及其系统构建与优化,将创新湿地作为城市网格化治理的重要布局。

  创新名城的灵魂在于这个城市创新文化勃兴。一个城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积淀过程,就是这个城市创新自觉与自信的产生和积聚过程。创新基因在城市文化中植根越长久,创新文化在城市生活中赋能越深厚,城市创新人才的成长就越繁茂,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支撑就越坚实。城市创新湿地的系统构建,就是要为城市创新文化的生长提供沃土,让创新文化的动能源源不断地形成、积累并转化为城市创新的实践力量。

  城市创新文化动能的积蓄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年不断的累积,而人的文化自觉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因而,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建立创新文化的支柱地位,加大对创新文化的投入与激励,有助于创新文化动能的积蓄,同时促进其释放为城市丰富的创新实践。南京在更深层上推进创新名城建设,除了继续加大对创新资源集聚的政策供给外,还要将创新文化发展纳入创新名城建设的战略布局,实现政策与文化的双轴驱动。从广义上讲,政策也属于文化的范畴,体现了人的精神创造。南京围绕创新发展的目标诉求,进一步将城市文化生活纳入到创新名城建设的战略视野,构建起城市创新文化价值坐标系,并使之成为引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文化意义,必将使创新基因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新文脉。

  (作者为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

  镇江交通产业集团积极探索地方国企党建促发展的有效途径,成功打造“从严治党,交汇融通”党建品牌,开启“龙腾虎跃奔百亿”三年行动计划,蹚出一条用“红色因子”提炼高质量发展“加分函数”的地方国有企业转型之路,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33%。如何谋划党建红旗高高飘扬与发展红利逆势上扬同频共振,防止党建与业务貌合神离的风险,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答好这道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靠船下篙。

  创新“样板间”活动,组织全覆盖促进发展目标全落地。抓党建理直气壮,才能顺理成章。集团党委把党支部全覆盖写入公司章程,内嵌进公司运转体制中,2019年新成立5个党支部,配全支部书记、配齐支部班子,并开展支部“样板间”活动,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确保各项发展目标落地。党支部+重大项目,激活工地一线“政治细胞”,集中力量攻坚企业在手在建项目;党支部+重点区域,活跃混合制企业“红色细胞”,集中力量攻克企业市场转型发展;党支部+重要工作,成立联合党小组,发挥部门“党员细胞”,集中力量攻破企业重点难点工作。

  学习“红色任务发包”机制,“硬骨头”变“香馍馍”。干国企需要情怀,感觉干国企是骄傲的,才会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实践,永葆党员干事创业的初心。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紧迫,面对“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更加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运用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集团开展“红色任务发包”,学习工程发包这一形式,把一批“跳一跳,够得到”的重点难点任务发包下去,党员带头认领,明确导师帮带,定期检查进度。一个个“红色任务”将党建细化融入到每名党员的具体业务工作中,既提高了党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也使党建工作从“有形”变得“有效”。

  守牢“三分一寸”底线,提高发展“含金量”。监督严与松、好与坏,历来是国企效益高低的最大变数,管理力度始终不能松。通过主题教育集中学习,集团从企业日常运行中提炼出“三分一寸”行为准则,帮助集团上下在思想行动上“扎紧笼子”。2019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6件,实现2亿余元的债权追偿,不允许国有资产流失一分;抓住债务置换契机,与金融机构紧密对接,将一批成本高、期限短的非标贷款置换为成本低、期限长的表内银行贷款,摘掉了融资成本最高的帽子,不允许融资成本抬高一分;制定投资决策委员会制度,邀请外部专家,增强决策科学性,发现子公司一外部合作方案存在法律风险后及时调整方案,不允许投资风险增加一分;严格执行《项目招标管理办法补充办法》《子公司经营性施工项目实施及管理指导意见》等现行制度,公正透明,不允许招标的尺度宽松一寸。2019年,集团还在原有纪检监察部与纪检监察员队伍的基础上,抽调人员组建两个巡察督查组,进一步严格工程项目、经营项目等各环节的监管把控。

  “从严治党”是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交汇融通”是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集团各级党组织将进一步求“新”求“精”求“效”,答好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新问卷,在市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作者为镇江交通产业集团党委书记)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对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聚焦短板弱项、痛点难点,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小康,民生为先。高水平全面小康,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民生供给,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基础上整体提升民生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夯实脱贫根基,强化相对贫困治理

  巩固前期脱贫成果。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凸显我国未来脱贫工作的重心转向,即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治理。江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成为脱贫工作核心任务。脱贫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低收入群体贫困脆弱性高、抵御风险能力弱,如果政府前期扶贫政策的支持和投入退出,就可能出现返贫风险。一方面要兜住底线,加强对贫困和准贫困人口的民生保障力度,防止政策过早撤出带来“悬崖效应”;另一方面,也不能随意调高标准,以防止陷入“福利陷阱”。同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动态监测,确保脱贫政策不留死角、不落一人。

  谨防新的致贫因素。除了重大疾病等致贫因素外,还存在许多新的致贫变量。一是受到经济景气不足影响,低水平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议价能力偏低,更容易遭遇失业、不完全就业、薪资下降等困扰,导致工资性收入下滑,进而波及整个家庭。二是农村老年人群体由于退出劳动力市场且缺乏财富积累,加之农村年轻劳动人口外流,导致其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下降,陷入贫困的概率远高于其他群体。三是一些中青年创业人群前期投入大,在遭遇创业失败时缺乏自救能力,如果社会支持不能及时跟进,也可能陷入生活困境。

  探索相对贫困治理之道。相对贫困普遍存在,即使在苏南发达地区,也存在相当规模的“支出型次生性”相对贫困群体。其中,既有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人员,也有就业质量不高、住房与子女教育负担重的中青年人群。江苏探索相对贫困治理之道,一是构建有利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包容性扶贫政策体系,拓展减贫政策的主体覆盖面。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整合市场力量与社会资源构建相对贫困协同治理机制。三是探索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富民型产业向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倾斜的有效路径,着力推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拓宽相对贫困人口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收入的途径。

  聚焦优质均衡,补齐公共服务突出短板

  精准破解教育供给痛点。针对苏北部分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缺口大特别是缺优质师资的痛点,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和教师资源统筹,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切实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针对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就近入园难、入普惠园难”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新建改造幼儿园力度,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在财政困难地区要加强省、市两级统筹,防止区域分化进一步拉大。针对部分困难家庭儿童“幼有所育”难、入学难等问题,探索建立0-6岁儿童早期发展公共服务全覆盖,通过对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干预,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与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扶持政策衔接,形成覆盖从出生到成年之间的全方位支持,构建打破贫困代际循环的阻断性机制。

  有效增加医疗资源供给。针对医疗床位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的短板,有针对性扩充儿科、产科、精神科床位资源和专科医师、护士数量,并深化绩效评改革,增加紧缺型医护人员待遇,增加岗位吸引力。针对我省基本医保以县级统筹为主,统筹层次过低带来的政策碎片化、基金风险大、公共服务不统一等问题,加强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升医疗保障制度公平可及性、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针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使用过度导致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持续开展高值医用耗材治理,发挥全省阳光采购联盟在集体谈判、联合议价、集中采购上的规模优势,降低医用耗材价格,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聚力提升城乡人居品质。针对部分农村住房品质差、安全隐患大的问题,继续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确保如期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让住房困难群体享受与全面小康相匹配的住房条件。针对部分乡村人居环境不高的问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探索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建设联动,实现美丽乡村的内外兼修。针对部分城市老城区、老旧小区品质不高等问题,结合城市更新存量住房改造,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提升建筑品质,彰显城市魅力。

  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底线。针对多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深刻教训,从思想根源上算好安全账和发展账、当前账和长远账,切实认识到安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民生,扛起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针对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安全风险源头多的特点,加强对安全规律的把握,全方位提升安全预防治理能力,筑牢全面小康的安全基石。

  策应高品质需求,补齐民生高质量短板

  强化民生供给经济支撑。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发展高效益产业。重点向自主可控产业和特色富民产业两端发力,构筑江苏产业新优势,涵养民生供给的新型产业源泉。二是发展民生友好型就业。近年来,随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转移,加之“机器换人”以及数字革命、智能革命对传统就业岗位的冲击,使得江苏就业困难群体和新生就业群体面临巨大挑战。为此,需要积极鼓励容纳就业人数多的就业类型,同时探索发展就近式、灵活性就业方式,全方位拓展就业渠道。三是鼓励赋能型创业。大力弘扬新“四千四万精神”,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以及新市场的开拓,推动大众创业与民生改善有机融合、相互赋能。

  优化民生供给分配结构。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结构是影响民生供给的重要因素。分配制度不合理、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是形成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成因。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优化社会分配结构,塑造打破民生陷阱的内生力量。一是更加注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作用,鼓励勤劳致富,创造性落实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成果,从根源上提升一线劳动者报酬。二是聚焦国民收入在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通过重构经济地理、优化社会结构,逐步减少收入结构性差异,增强民生供给均衡性。三是在做好国民收入中市场初次分配、政府再分配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社会公益等“第三次分配”的力量,激励引导居民财富合理流向社会公益事业,以更好地解决贫困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着力增强民生供给韧性。国际经验表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传导到民生领域,体现为保障可持续、高品质民生供给的难度增加。因应之道,唯有正视风险挑战,前瞻性谋划布局。一是持续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让困难群体共享社会进步成果,让创新创业者放手拼搏而无后顾之忧。二是做好对民生指标的跟踪监测,加强研判,做好预防,对民生风险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牢牢掌握应对民生风险的主动权。三是以“六个高质量”为主攻方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集群,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果持续增强民生供给韧性,确保民生改善始终保持向好势头。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美好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农村养老模式仍然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形式的自我养老为主,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致使农村家庭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不断弱化甚至难以为继,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却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具体表现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质量较低、对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农村社会组织不够发达等。养老问题解决好,乡村振兴才能破题。

  加大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财政预算支出的结构性增减,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救助、护理人才培养等项目的补贴力度,保证用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足额按时发放,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基础资源夯实资金保障。建立基本养老服务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人活动室、社区服务中心 (站) 等场所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全面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延伸至农村地区,统筹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城乡地区的全覆盖。运用 PPP机制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落实土地、融资、税费优惠、财政补贴、人才培养等政策,发展各类“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能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扩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总量。

  支持社会组织从事农村养老服务。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对社会组织从事养老服务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进行清晰的界定;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精确的制度规范。鼓励社会组织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社会组织的专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规范化程度。引导社会组织在农村养老产业大格局中明确自身定位,构建与其他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协作关系,汲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好地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对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社会组织的负担,努力夯实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空间。

  大力发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打造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紧密衔接,为乡镇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推行互联网+智能养老,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聊、助急、助行、助医、助乐等增值服务。实施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共享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村,把照料中心与村卫生所设置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型互助养老机制。依托基层老年协会、老年互助会、留守妇女服务队等组织,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为重点,结合农村地区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的特点,积极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与病弱困难老人就近、就亲、就便帮扶结对,建立相对固定的结对互助关系,通过入户交流、外出陪伴、结对帮助等形式,开展互助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维权调解等活动。

  建立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增强村规民约对家庭赡养义务人的道德约束,发挥孝亲敬老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摸清农村留守老年人基本情况基础上,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村民委员会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组织邻里乡亲、村民小组和老年组织等以电话问候、上门访问等方式定期探访,及时了解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情况,重点帮扶有安全风险和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年人。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关注留守老人的精神状态、保障心理需求。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生政治信仰、品行教化、道德养成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无论从国家建设角度还是从时代新人培养角度,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政课教学工作出现边缘化危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率先垂范、带头讲课。要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增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与高校携手共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责任。高校师生对于领导干部上讲台普遍表示欢迎,因为领导干部社会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理解和认识事物更全面、更深刻,他们能够将实践融入理论中,深刻剖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起到解疑释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应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应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的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出现台上照本宣科、台下“低头一族”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提供大学生喜爱的思政大餐?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我们要尊重青年天性,关照青年特点,走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从而设计出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选配力度不大,培养工作不到位。教师传统的断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80后、90后年轻教师的涌入,师资队伍内部的代沟也逐渐显现,教师经验和教学规律的传承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必须紧抓教师队伍的思想动态,催生内部动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获得者、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张海玉主张,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政课的课堂,要于细腻无声中传递思想的磅礴力量。张海玉是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的代表,不少高校教师也想出各种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新鲜和乐趣,比如课上用视频、音频吸引学生,课下微博、微信与学生互动,引入慕课等。为了激励更多高校教师讲好思政课,高校应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还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在这一重要年份里,我国哲学社科理论研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新气象,出现“中国之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最新成果”“党的自我革命”“弘扬五四精神”等研究热点。在中国政治与文化研究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热点备受学者关注。在经济学视角下,“区块链”“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成为理论研究的高频热词。

  年终岁首,本期“前沿”版按照时间节点,分上半年、下半年,逐一梳理2019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热点,见证理论的高度与力量。

  本版文字 杨 丽

  三个“为什么”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一步展露出从理论自觉走向理论自信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曹 一/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去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必须全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并使之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王成喜/图

  自贸区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此,中国的自贸区已达18个。自贸区在构建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大幅扩大服务业准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领域开展大范围的体制机制创新,将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行有益的探索。王成喜/图

  精准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其中的硬骨头。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应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精准分析贫困现状及成因,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继续实施医疗健康扶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勾 犇/图

  人工智能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王成喜/图

  长三角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赋予全新战略定位的长三角,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描绘“工笔画”,一体化进程正按下“加速键”。长三角三省一市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把长三角建设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勾 犇/图

  斗争精神

  

  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商海春/图

  中国之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之治开辟了全新境界。理论界认为中国之治的本质是“制度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研究中国之治的“最强音”。

  万 永/图

  区块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多、落地程度最深的领域当属金融。除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也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商海春/图

  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显著成效。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科学化、结构的合理化、方式的精细化、过程的民主化。万 永/图

  十三个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从本质上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13个方面显著优势的鲜明特征,决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万 永/图

  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曹 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