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昨天,江苏获批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如何以更大力度推动江苏自贸区改革开放创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培育开放新优势、新动能,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新高地,将是江苏自贸区建设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

  □ 韩剑

  截至目前,我国自贸区总数已达到18个,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国遍地开花的开放新局面。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简单的自贸区政策平移,更不是搞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自贸区发展要有内涵和目标定位,要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突出本区域特色,尤其是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本区域自贸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毋庸置疑,新一轮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根据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和选择。其中,既有国家战略中的共性问题,也有各自的区域特色和侧重点。综合来看,江苏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江苏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大报告的基本要求,是江苏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苏自贸区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定位,既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又符合地方优势和自身发展需要。自贸区为实体经济服务,目前有四个自贸区提出类似目标,包括天津、湖北、辽宁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但江苏实体经济发展显著不同于上述地区,目标是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自贸区的特殊监管和保税政策,将企业的功能从生产拓展到研发、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直至变成实体型的综合型总部,有利于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引导企业进行价值链转型升级。江苏2018年提出要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大多数都是自贸区应当聚焦发展的“硬核”产业。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下一步依托自贸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政策优势,强化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重点打造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优惠政策深度叠加、创新功能有机融合,提高吸纳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从自贸区角度,改革创新经验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里复制推广,自贸区资源优势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从自主创新示范区角度,科技成果为自贸区提供试验,有助于弥补自贸区因投资、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制度创新而忽略的科技创新这一局限。“双自联动”就是把自创区和自贸区对接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多要素联动,加强产学研、内外资、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南京和苏州要利用自贸区吸引全球技术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活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策源地。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建设全球独一无二的长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群,充分发挥其集群示范与带动效应,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自贸区试验区的创新驱动要突出开放引领,把自贸区打造成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参与全球创新竞争,进一步提升我省有效利用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贸区的设立是推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是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创新举措。江苏三个自贸片区通过有效分工、相互协调、集成创新,各自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构建沿海、沿江、内陆开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南京建设自贸区,要进一步提升南京省会城市首位度,在支撑、带动和辐射全省高质量开放中发挥好省会城市的应有功能和作用,同时依托自贸区辐射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以自贸区为支点助推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当下,要以自贸区为契机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在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及周边长三角地区的互动中导入创新发展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和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与上海协同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际开放新门户。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大开放的龙头和苏北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要利用其港口和开放优势,与徐州的产业物流优势形成叠加效应,发挥自贸区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的先行先导作用,协同推进淮海经济圈开放和一体化建设。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度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江苏自贸区具有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自贸区的重要特征是要素在区内自由流动,长三角自贸区联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构建区域间人才、物资和文化自由便利交流的机制,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有效支撑各自贸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各类高端创新要素流通,增强经济互动。除了货物流动提供更大便利性之外,实现人才共认共用共育,共同促进长三角自贸区高级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自贸区科技产业联盟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整合现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和分析测试资源信息,运用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在共用信息网上发布与连接畅通。探索长三角在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领域实现政策协同与资源共享。

  打造“一带一路”交汇强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重要讲话中指出,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当前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都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积极主动实现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的完美耦合,找准自己在国际、国内、长三角地区和江苏本地四个层次的定位和发展机会。其中,连云港片区更是承担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凭借“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加速和提升“一带一路”自由贸易中的货物运输、物流中转、客运集散效率,放大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东西双向开放功能,建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自贸区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管理简化等方面试验推行制度创新,着力发展离岸经济,强化实施差别化探索,形成适应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为“一带一路”制度建设创造条件和积聚经验。以自贸区为平台增进“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连线日、韩等亚太国家外商通过自贸区开展投资贸易,借助自贸区的聚集效应推进建设有影响的区域发展中心、重点产业中心、综合枢纽中心,加强对长三角“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金融、贸易、科技、商务服务,努力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经济国际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秘书长)

  南京江北新区自贸区联合课题组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现代化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并且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重点战略,要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深化改革,以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利用南京自贸区发展机遇,江北新区可以重点升级打造三个新区升级版,即产业新区、制度新区、生活新区。基于这一目标,南京江北新区在建设自贸区的过程中,既要对标国际高水平贸易便利化规则,更要体现江北新区“三区一平台”的国家战略定位和自身发展需求,不仅要秉持正确的建设和发展理念,还需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路径。

  打造制度高地。南京自贸区在政策层面的绝对优势不明显,必须考虑从“区位条件、产业导向”上着手,争取在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江苏、南京、江北乃至苏中、皖东的具体情况,探索一条突出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导向的江北之路。在证照分离改革、商事登记制度、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加快多项制度创新,着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和简化建设审批程序。南京自贸区不能简单通过政策优惠和税收补贴,而要通过法制、税制和管制三大制度创新,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推动“双自”功能联动发展。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南京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在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育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创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任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种瓶颈,以发挥创新驱动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自贸区同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有效促进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协调好与周边地区关系。考虑江北新区“据江、临省、腹地深”的区位特点,“江港在侧、空港环绕、陆港在建”的潜在条件,充分调研苏皖两省宁扬泰淮合马芜滁八市货物流通需求,重点关注医疗器械药品、先进制造业、农产品、生活消费品、煤炭钢铁、化工大宗商品等产业的进出口+国内集散需求,向上争取相应的口岸功能,通过联动一区(江北新区)多港(南京港、扬州港、马鞍山港等)多机场(禄口机场、扬泰机场、合肥机场)多通道(省会—苏中、南京—合肥、沿江上下游等),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货物集散枢纽。南京自贸区建设要减少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扩大辐射效应,加快从要素流动集聚向创新功能辐射的跨越,与宁淮特别合作区联动发展,成为苏皖地区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

  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设立自贸区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重中之重是在探索自身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立足更大国际视野,站在更高发展起点,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进行探路。南京自贸区要充分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与上海自贸区联动发展,推动自贸区成功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如积极搭建境外投资平台,努力成为长江经济带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服务长江经济带区域大通关一体化,带动长江经济领域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多式联运、通关一体化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链 接 >>>

  1、什么是自贸区?

  在一国或地区的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特区。 2、国内已有哪些自贸区?

  截至2018年,中国共设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位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和海南。

  3、本轮设立的自贸区有哪些?

  新设立的自贸区包括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4、国际上自贸区建设有哪些先进经验?

  ● 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纽约自贸区目前有5家制造商和9家仓库运营商,40%的制造商出口海外市场。纽约港自贸区现有的企业包括汽车进口商、汽车加工商、多种用途的仓库运营商,以及冷冻浓缩橙汁进口商。在纽约港自贸区出台的21项优惠政策中,减税是当之无愧的关键词,具体包括推迟缴纳进口关税、倒置关税率节省关税、无关税出口、节省为废品支付的关税、国际退货免关税,等等。

  ● 迪拜自贸区

  目前迪拜有30多个自贸园区,其中以杰贝阿里自贸区最为著名。该自贸区建于1985年,对迪拜GDP的贡献超过30%。其成功经验可总结为三点,即宽松优越的政策和投资环境,实行政企合一的运营和管理机构,实行“1+N”产城融合模式。迪拜自贸区的运行模式可以总结为:一个自贸区(如杰贝阿里自贸区)结合N个特色产业城(如迪拜金融城、迪拜互联网城、迪拜媒体城等)。

  ● 巴拿马科隆自贸区

  科隆自贸区实行“仓储区”与“商铺区”多元并存的发展模式,在保留贸易特色的同时,还发展了运输、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和其他服务业。其管理模式高效自由,比如,自贸区海关办事机构只对进出口货物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进行监管,对区内货物的正常经营活动不加干预,豁免关税的范围相对较宽,自贸区的进出口手续简便快捷,通关效率很高。

  ● 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

  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从性质上属于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域,功能较为简单,主要以发展转口贸易、提供物流服务为目的。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有两方面值得借鉴,一是健全的法治保障,制定了《自由贸易园区法》;二是管理体制,涉及政府和主管机构两块,前者负责招商、规划,后者主要负责具体的开发。

  □ 戴 翔

  当前,江苏开放型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关口,能否抓住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将成为影响江苏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既要充分发挥自贸区建设中制度型开放等优势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和集聚作用,更要在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制度设计、夯实设施基础、搭建各类平台等各种软、硬件条件中,走出一条切实有效的可行路径。

  秉持正确的建设和发展理念。自贸区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探索和试验,不仅要有助于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能够将这种基于体制和机制带来的竞争新优势,形成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江苏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应摒弃以往开放发展中“政策红利”的观念,在诸如创新激励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各类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举措、搭建各种有助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发展的各类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打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等方面,做出有开拓性的探索和试验,据此形成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

  充分利用各种合理优惠政策。自贸区建设本质和核心是制度型开放,是探寻更为合理的体制和机制安排。实施合理的优惠政策仍是加快推动建设自贸区必不可少的政策举措,它对于吸引和集聚高端生产要素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尤其是激发和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和动力,仍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催化作用。江苏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一方面要借鉴现有自贸区建设在优惠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贸区建设的区域特色、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的侧重点,实施更加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优惠政策,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加快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改革机制。江苏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需要认真跟踪研究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和主要内容,明晰其可能的运行环境和需要的基础条件,在保证风险可控和国家政策允许条件下,主动对标找差,注重对照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或即将形成的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此为目标导向倒逼自贸区内改革。通过规则变革和制度优化,在内部推动现行的规则安排和制度设计,逐步向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趋近。最终形成能够与新型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新规则、新制度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注重搭建和利用各种载体平台。依托自贸区建设探索制度型开放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各种开放平台在规则变革和制度优化中的先试先行作用,比如可在综保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进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逐步形成一些“可复制”与“可推广”的规则体系。针对一些重点新兴产业,可借鉴上海自贸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理念,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和制度;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可探索试行实施以安全监管为主、体现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模式,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等,充分发挥各种平台和载体的作用。

  注重优化营商环境。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江苏的营商环境与广东、上海相比仍存在差距。从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角度看,江苏真正转向制度型开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江苏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完善促进自贸区建设的保障措施和激励制度。以前述各目标为导向和指引,江苏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应设立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省商务、发改、经信、科技、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林业、海洋渔业、安监、统计、金融、海关等部门,针对自贸区内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激励扶持政策等由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个案研究;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对于信用等级较高、表现更佳的企业,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和更为便利化的特殊制度安排等。反之,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形,设定强制整改以及采取其他惩戒措施。 (作者为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 谢志成

  声 音

  省工信厅党组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部署,聚焦解决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最突出矛盾和问题,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忧,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以发展的“初心”肩负起制造强省建设的“使命”,奋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工信厅组织集中学习12场次、走访企业近310家、收集意见建议122条、完成专题调研报告34篇,聚精会神抓落实、解难题、补短板。在困难挑战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工业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居东部沿海省份前列,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7%和10.3%。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32.5%和44.7%。

  敢于担当解难题。坚持把立足当前、勇于担当、破解难题、即知即改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聚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当前亟待解决的停产化工企业复产、清欠、降成本等热点难点问题,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园区、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听取一线“真声音”,掌握基层“活情况”,解决企业“急事情”。破解停产化工企业复产的难题。针对省内部分设区市90%左右化工企业停产、导致安全环保达标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的问题,不等不推不让,主动担当作为,抓紧牵头制定停产整治企业复产工作指导意见,省化治办专题研究,推进停产整改企业依法依规恢复生产,允许经整改安全和环保达标的企业从停产整改转为正常生产,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破解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的难题。严格落实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加大清欠工作力度,对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进行全面排查,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制定计划、加强督查,帮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解困。截至7月底,全省已偿还拖欠账款74.3亿元、清偿率为69.3%,位居全国前列,预计今年年底全省清偿率将超过90%。破解破降成本政策获得感不强的难题。针对部分企业未能完全享受增值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的实惠、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生产要素价格未作相应调整、个别行业增值税税负不降反升、增值税进项抵扣不足等问题,在摸清原因基础上密切关注、积极行动,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加紧评估政策落实情况和成效,有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推动中央、省相关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精准施策补短板。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凝心聚力,主动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总抓手,着力强弱项、补短板,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的短板。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制约江苏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瓶颈,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新型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构建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江苏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家民营企业牵头、传统行业布局的国家创新中心。创新政策引导方式,从被动等待企业申报转向主动发布技术攻关揭榜任务,持续加大工业基础、高端装备、前瞻技术等领域攻关支持力度,建立175项技术(产品)攻关清单,目前共有82家企业参与首批27个专题的揭榜。补新动能成长不快、活力不足的短板。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新动能日益成为产业竞争新的焦点。在地方、园区培育新兴产业或前瞻产业的基础上,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上下联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出台专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车联网、5G、两机、高端软件等新产业成长壮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成为全国首个批复建设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补领军企业不多、自主品牌不响的短板。省工信厅制定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计划,建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在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创新载体建设、质量标准品牌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引导本土制造企业和企业家专注主业、做强做优,扩大自主品牌企业影响力。

  建章立制出实招。把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中形成的有效成果加以转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转变工作作风,不做表面文章,以基层企业“获得感”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含金量”。推动调查研究工作更实。主题教育期间,厅领导班子带头示范,聚焦18个重点方向,开展深入调研,在车联网生态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提升、重大项目推进、专项资金信息化监管、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培育等方面形成调研成果。近期将出台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施办法,规范调查研究工作方式和要求,切实以调研促转型解难题。推动企业发展环境更优。研究制定省工信厅认定(授牌)事项管理办法,统筹建立工信系统产(行)业和企业基础数据库,大幅度精简会议文件、评审认定、数据填报、检查评比等,切实减轻基层企业负担。在做好简政放权、推进不见面审批等基础上,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出台《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不断激发企业家精神,着力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专项资金效用发挥更好。发挥好专项资金的导向性作用,聚焦集群培育,创新方式,重点支持能够带动产业链实现突破式发展的重大项目,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工业和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申报、评审、专家库、绩效跟踪等各环节管理监督,建立覆盖专项资金全流程的一揽子管理制度。

  (作者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 汪国培

  学思用

  省教育厅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推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政机关,必须强化政治引领、政治功能、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不断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党的政治建设上走在前列。

  强化政治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教育行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信念、指导实践,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抓好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的领学、带学、督学作用,采取教育大讲堂、支部学习和干部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真正让科学理论成为领航思想的精神之舵、明辨是非的价值标尺、教育强省的行动指南。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悟初心、守信仰、强党性,自觉把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章、准则、条例要求,自觉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格意识形态管理。坚持把意识形态专题学习纳入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基层党建、书记述职考评内容,严格责任制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强化政治功能,夯实组织基础。明确政治定位。在谋划工作时多想政治要求,推动工作时多想政治影响,解决问题时多想政治效果,将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部署安排和工作活动,转化为工作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转化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成效,确保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融为一体、互促共进。加强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完善支部生活日常管理和考核,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不断增强组织生活实效。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排任务、定措施、建机制,推进强党建与促教育同频共振。确保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到哪里,机关党建就延伸到哪里,教育发展重点任务部署到哪里,机关党建就跟进到哪里,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讲政治、有活力、能战斗的坚强堡垒。

  强化政治能力,建强干部队伍。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处在信息发达的全媒体时代,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鉴别力尤为紧迫。严明政治纪律规矩,引导党员干部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把组织好、推动好、实践好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本职,始终在复杂形势面前心明眼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在大是大非面前“三个不能”规定,落实“四个自我”要求。增强调查研究能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组织党员干部抓好调查研究这个察民情惠民生的政治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择校热”“负担重”等突出问题,深入基层、走进校园、走近师生找原因、寻对策,下功夫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提升扎根江苏办教育的本领。增强廉洁自律能力。以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加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等红色教育,开展优秀党员、先进支部等评比表彰,健全学法尊法守法执法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增强自律观念。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家庭等综合力量监督,真正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零污染”、生活上“零侵蚀”、工作上“零懈怠”。

  强化政治担当,推进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是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行政机关的使命所在,必须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强化政治担当的政治指向。压紧压实责任。认真落实“三级责任清单”,不断完善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强化机关党委的牵头协调职能,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发挥机关纪委的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党组政治巡察工作全覆盖,坚持监督执纪并举,不断为推进教育发展掌舵领航、保驾护航。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分析江苏教育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准当前教育供给单一、粗放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多样、个性之间的矛盾背后的潜在问题,学会正视机遇和挑战,不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要勇于攻坚克难。紧紧围绕全省教育大会勾画的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以更强的政治担当和更大的政治勇气,用奔跑的姿态向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进军。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在巩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充分激发教育活力上取得新发展。

  (作者为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

  □ 张 彤

  县委书记讲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从科学理论中明目标、找路数,既要推动新思想在江都落地生根,更要在实践中提升对新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中汲取强大力量、明确奋斗方向,以不懈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瞄准“航标”,以新思想定向领航、激发担当,在砥砺奋进中谋事、干事、成事。我们在扬州市率先启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更加自觉地从新思想中寻策问道,迅速掀起破除路径依赖、夜郎自大、本位主义、教条主义、坐而论道等“十大顽症”的头脑风暴;全面推动发展思路、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的创新,形成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税收环境、城市片区开发、建设科创金融集聚区、放开公共服务领域、以亩均论英雄、建设“1+N”网格化大数据平台等新思路、新举措;系统出台推动工作落细落实以结果论英雄、坚持问题导向、打歼灭战、领导干部靠前指挥、专业化操作等“十项工作原则”,让“进球得分”重落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导向追求。

  掌好“罗盘”,以新思想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在学用结合中践行新理念、积蓄新动能、推进新发展。我们始终坚守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的生态责任,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全面实施各类高污染、高消耗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推动废气达标排放、垃圾规范处理、污水截污纳管、集中供热供气等工程;主动对接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国家战略和省级规划,统筹推进“九纵十横”全域生态网格,初步建成100公里重要水体生态环线,绿色发展的环境容量越做越大。通过红线划定、要素倒逼等举措,初步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产业、土地、城市等多规合一“一张图”,打开了未来20年发展空间;全面开展低效用地清理工作,推动低效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有序退出,2018年新增工业用地1000多亩,在没有新增一亩土地指标基础上工业开票销售实现20%以上的增长;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约发展的导向越来越鲜明。冲破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围绕机器人、人工智能AR、VR及智慧城市等重点,深化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科蓝海、稻源微电子等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团队、国内智能视觉领军企业合作,启动人工智能产业园、中集智城和开发区四新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数字经济集中区、示范区;实施打造基金小镇、上市直接融资、企业战略重组、困难企业纾困等措施,推进“513”企业上市行动,转型发展的新动能越来越强。

  点亮“灯塔”,以新思想坚定初心、践行诺言,在共建共享中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我们始终牢记使命、践行初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民情民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晴雨表”。从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完成公交化一体化建设,实现与扬州“同城同行同价”;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纳入市级统筹,城乡医保全面并轨;出台“三保五助”实施意见,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市级经济薄弱村稳定脱贫;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四大区域性医疗中心、五大急诊急救中心全面投运;高起点破解治理难题,“1+N”网格化社会治理及大数据平台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智慧江都”便民APP投入使用;深入推进公园体系建设,源头公园、自在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和镇级郊野公园相继建成或正加快规划建设。我们还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镇级健身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活动室实现全覆盖;连续三年举办“好人文化节”,涌现出一批优秀好人典型及志愿服务品牌;用好江都“红色资源”,不断丰富时代内涵,“引江精神”“东进精神”成为江都干群的精神源泉。 (作者为扬州市江都区委书记)

  □ 曹劲松

  三做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中央台办“31条措施”、省委台办“76条措施”落细落实,2018年8月,南京市出台了升级版的具有城市特色的《关于深化来宁台胞宜学宜业宜游宜居服务的若干措施》,即“四宜”措施。一年以来,我们坚持在系统谋划、用好平台、难题破解上用心融情聚力,有效打通惠台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扩大了台湾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将心比心,细化惠台举措。坚持把台胞需要什么与我们能提供什么结合起来,设身处地思考台胞生活所需,多措并举协助其过好在宁“生活关”。市台办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协调会商,就惠及台胞的具体措施加以细化。比如,在“行”的方面,我们为台胞免费办理定制交通卡,该交通卡可在大陆210个城市通用,目前已有900多人领取;在“游”的方面,我们为台胞制订免费参观对台交流基地的优惠措施,实施一年来,仅牛首山、大报恩寺两家交流基地就免费接待台胞2940人次;在“住”的方面,我们打破原有多项限制,规定只要在南京工作、名下无住房的台胞均可参照同城待遇申请购房;在“医”的方面,我们为台胞提供与市民同等医疗卫生服务,并为其子女免费接种免疫规划疫苗……这些举措既贴近生活、体现民生,又易于带来良好体验和归属感,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台胞好评。

  以心换心,优化服务路径。坚持把台胞需要提供什么资料与我们如何认定及兑现政策结合起来,为台胞享受同等待遇提供便捷。市台办积极协调、主动走访37个相关部门,将每一条措施的操作路径逐一列出,并制作图表,编印成《“四宜”措施操作指南》,包含有关条件标准、受理地点、联系电话、材料清单、办理时限、注意事项等,确保台胞在享受惠台政策、办理相关业务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做到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能去掉的去掉,并推出网络及移动端服务,建立对台服务公众号、微信群,并在“我的南京”APP中增设对台服务板块,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台胞少跑腿、服务端到端,台胞普遍反映现在办事更简单方便了。

  筑梦同心,创设发展条件。坚持把台胞想要什么与我们的努力争取结合起来,在协调各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方面多做工作。市台办围绕贯彻落实“31条措施”,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了解台胞在宁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期待和社会助力。创新实施“金陵试飞计划”和“金陵孝亲计划”,为来南京实习的台湾高校学生以及在南京学习、就业、创业的台籍青年父母来宁提供往返交通补助。积极推动南京的多项政策向台胞延伸覆盖。比如,“宁聚计划”所含住房安居保障、一次性面试补贴、创业场地扶持、优秀项目资助等政策适用于台胞,进一步扩大台胞受益面。一年来,台胞已有3人享受“金陵试飞计划”补助,7人享受“金陵孝亲计划”补助,2人享受面试补贴,3人享受房租补贴,4人享受开业补贴,1个优秀创业项目获得资助,发放金额共计20余万元。台胞特别是台籍青年对此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传播贴心,将体验进行到底。坚持把讲透政策与讲好故事有机统一起来,用台胞关心关注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南京篇章。借助全媒体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平台,刊载南京两岸婚姻家庭故事、策划“宁台慧眼”活动专题报道,发布“四宜”措施落实情况等,扩大惠台措施影响力。借助岛内媒体传播。邀请台湾中天电视台,拍摄南京惠台措施宣传片,在台出版发行《心动南京——在宁台胞创业故事》,用台湾媒体讲南京故事,全面反映台胞在宁工作、学习及生活状态,实现惠台措施入岛入心。将政策解读作为两岸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其中。一年来,共讲解60余场次,受众超过4500人次。

  (作者为南京市台办主任)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系列访谈②

  沈正平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

  与智库专家学者面对面

  记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要想明白“人往哪里去”。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居住偏远的想往中心村集中,村里的想往镇上集中,镇上的想往县城集中。对此,该怎么看?

  沈正平:我们这里讨论的“人往哪里去”,专指苏北农民群众对居住目的地的选择去向问题,就是到哪里安家落户?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不外乎进城、入镇、留村三个选项,但实际上比较复杂,因为这既受到城乡人居环境优化的影响,也受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驱动,还受到城乡体制机制状况、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作用。

  记者:请谈谈您所了解的这项工作相关进展。

  沈正平: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件。苏北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组织实施,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有序推进了苏北农村住房条件的加快改善。与此同时,农民群众对居住地的选择倾向及其行为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空间布局的持续优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升。近年来苏北人口城镇化明显快于苏南和苏中。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76.39%、65.73%、61.99%,2018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76.75%、66.50%、64.38%。其中,苏北地区提升了2.3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73.82万人,创历史纪录。

  记者:从目前来看,您认为苏北地区推进“人往哪里去”工作还有哪些难点堵点?

  沈正平:目前,苏北地区在解决“人往哪里去”这一工作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些县(市、区)认识深、行动快、措施实、抓得紧,改善的速度快、程度大、效果好,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了较好解决,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了较大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有些县(市、区)则相对滞后,需要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记者:就解决好“人往哪里去”这个问题,您有哪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沈正平:苏北农村“人往哪里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好这一问题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尤其需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要科学规划城乡人口布局。解决“人往哪里去”首先必须遵循城镇化的一般规律。2018年苏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38%,正处于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过程“S”形曲线的第二个阶段后期,城镇化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发展;在达到70%左右之后将进入成熟阶段,城镇化相对稳定发展。据此,建议将未来一段时期苏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大致确定为:2020年为66%,近期、中远期分别以全省(70%)、苏南(77%)的现状水平为参考,三个时期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再进一步预测各时期新增的城镇人口,从而可以基本上分清究竟有多少农村人口“进城入镇”。目前苏北大多数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左右,但各县(市)、镇总人口和城镇人口数量悬殊极大,多的县(市)户籍人口高达200万,少的则不足40万,但以100万左右占多数;各县城人口规模差距较大,多的超过50万,少的不到20万,但以30万左右占多数;各乡镇及镇区(建成区)人口多少也不一,大多数乡镇总人口6万左右,镇区常住人口2.5万左右,农村3.5万左右。为顺应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紧密结合苏北县(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及特点,建议以县(市)为单位统筹安排城乡人口布局,将县城—镇区—农村社区三个层次的人口分布规模比例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近期、中远期分别以4:3:3和5:3:2为宜。

  第二,要增强产业支撑就业能力。“安居乐业”与“乐业安居”是相辅相成的,当前特别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这既是“稳得住、留得下”进城入镇“新市民”的需求,也是增加留村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的需要。要坚持产城(镇)融合的理念,把增强城镇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就业的关键举措,作为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坚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集约、规模化现代农业,积极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立足优势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要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对家乡深藏着一种感情和思念,即“乡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承载着他们对这种“乡愁”的记忆,又是影响农民群众“用脚投票”决定是否留村的重要因素。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至今仍存在相当比例上世纪80年代甚至70年代所建农房,安全性极差,且布局分散,村庄整体环境“脏乱差”,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亟待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有效发挥传统村庄自然凝聚属性,合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吸引留乡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着力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搞好供排水、道路、粪污处理、垃圾收运、供气、供电、照明、通信、绿化等设施配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合理设置党群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农贸商业、金融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效运行。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规划发展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延伸覆盖。

  第四,要更好发挥基层组织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调按照“省政策指导、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强化工作组织推动。近一年来,各级组织各司其职抓落实,为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也应当看到,目前“镇村两级具体负责抓好落实”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以强化,更好发挥重要作用,以期形成各级组织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新格局。首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依靠镇村组织。由于“人往哪里去”涉及问题繁多且复杂,而农村基层干部最贴近、最了解农民群众诉求,并具有很强的带动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同时,他们也最了解上级工作要求和政策法规,并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权威性。所以,需要让镇村两级组织展示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镇村组织对农民群众“知心”“暖心”作用。让镇村组织围绕“人往哪里去”的关键问题,尤其在了解掌握农民群众对集中居住意向、宅基地退出意愿、“进城入镇留村”倾向和存在困难、合理诉求,以及阐释宣传有关政策规定、提高思想认识等重点方面,做出更加扎实、仔细、深入也更为切合实际的工作。

  本报记者 孙 敏 颜云霞 魏晓敏

  链 接 >>>

  推进新型城镇化七项基本原则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规划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七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上海:3年将推进5万户农民集中居住

  2019年5月,上海正式出台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新规,到2022年,约5万户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集中居住主要有两种方式:进城镇和农村平移。其中,进城镇集中居住的支持政策显示,各涉农区要优先保障农民集中安置用地,将安置地块优先布局在城镇化地区、大型居住社区和周边现状为建设用地的地块,安置地块要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交通和生活便利等条件,同时考虑安置区域的适度规模以降低配套成本,等等。对农村平移集中居住的支持政策包括:优先安排平移集中点用地,明晰宅基地跨村平移集中归并路径;给予基础设施配套补贴和减量化节地补贴;加强对农村平移集中居住点建房风貌的管控等。

  陕西: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2017年以来,陕西省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精准改造对象,将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与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数据清洗核实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进行。二是制订分类补助标准,减轻农户负担,兜底解决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三是坚持工作创新,支持重点区域。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设立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办公室,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浙江:把提前规划放到重要位置

  2009-2013年,浙江农村掀起了一股拆旧房建新房的热潮,4年时间共改造农村危旧房115万户。为避免大规模农房建设带来“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浙江省此轮农村住房改造过程中,提前规划被放到了重要位置,规定没有规划不得实施。各地严格依据村镇规划,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层次和建筑高度等。同时,加大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公共服务和农村延伸,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 水家耀

  决策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并多次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深远影响,大数据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经济仍然保持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得益于以大数据汇聚而成的新生动力,正驱动我省经济继续向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进发,大数据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路径转型的重要推手。

  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加快。2018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达3.7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40.8%。在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为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引领了工业行业提质增效,工业持续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生产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支撑了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持续向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大数据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持续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

  ,要准确把握两个方向——“+大数据”和“大数据+”。这意味着,既要让实体经济插上大数据这个翅膀翱翔云端,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又要让大数据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脚踏实地,务实不务虚,从一项项技术变为一个个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一定规模。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基础在于培育完善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大数据发展政策措施、规范标准、投融资体系、创新创业环境、安全保障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用联合推进机制,形成大数据资源、技术、产品、应用、安全、交易六位一体、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培育各行业大数据的应用。一是推动“大数据+工业”融合,推动江苏制造升级成智能制造。推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应用,加快部署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打造数字工业。二是推动“大数据+农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构建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管理、产品追溯和市场销售中的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大数据+服务业”融合,推动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发展。创新大数据与服务业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深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正向激励机制不可忽视。应按照产业分类建立“大数据平台”“综合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预测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企业税收、销售、用电、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等各种数据进行统合,提高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大数据正成为江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力量。江苏应围绕大数据融合发展主线,以发展数字经济为统领,以融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核心,以“数据资源、数据应用、数据产业”为抓手,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推动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数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作者为江苏省大数据管理中心研究员)

  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更多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2018年7月27日,全国“时代楷模”、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到新闻报道后,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王继才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力。英雄逝世一周年之际,正逢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委提出广大党员要学习王继才,重在讲奉献有作为。伴随原创话剧《守岛英雄》的巡演,全省上下掀起学习王继才的热潮。近日,记者走访数位采访过英雄王继才事迹的同行,通过他们的娓娓讲述,还原感人至深的“守岛故事”,重温崇高伟大的“守岛精神”。

  “他以一个民的身份,完成了一个兵的使命”

  讲述人: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郑晋鸣

  “升旗!”“敬礼!”8月6日上午8点58分,一如既往,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为开山岛的一天拉开序幕。

  海浪依旧拍打着礁石,海鸥还在空中盘旋。不同的是,这场升旗仪式的参与者不再只有王继才、王仕花两个人。当天,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97场活动在开山岛举行。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郑晋鸣,作了题为《王继才守岛精神的价值取向》的演讲,60余名干部群众现场聆听,全国各地266万网友收看了节目,18.1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郑晋鸣的深情讲述打动了每个人。

  2014年夏天,郑晋鸣第一次登上开山岛,在岛上住了5天,他被王继才、王仕花夫妇28年坚守小岛只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故事感动,写下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当年除夕,他又上了岛,和王继才一家在岛上吃了团圆饭。后来,中宣部向社会发布“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先进事迹,感动了全国亿万民众。

  “其实王继才年龄比我小,但看着他脸上被海风刻下的皱纹,我不自觉地就喊起了他‘老王’。”和王继才夫妇认识14年,近年来先后9次上岛采访、看望,与他们同吃同住,郑晋鸣早已与王继才夫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去年7月,惊闻王继才逝世的消息,郑晋鸣冒雨赶赴连云港,第一时间登上开山岛,含泪写下《坚守32年 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7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刊发。郑晋鸣说:“他是真不容易,但我懂他!我知道他是多么看重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

  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开山岛,距离最近的海岸12海里,战略意义却非常重要,是黄海前线第一岛。1939年日本侵略连云港时,正是以开山岛为跳板,通过舰船换乘,才得以从燕尾港登陆,然后集结部队向杨集、板浦、南城进犯,“如果这个岛上有人值守,日本兵就上不来。”

  灌云县人武部决定派民兵值守,先后派了9个民兵,最长的待了13天,最后都跑了。1986年,人武部找到燕尾港民兵营长王继才,给他准备了30盒烟、30瓶酒和一个月的吃喝用品,把他放在了岛上。

  “开山岛是黄海前哨的一级战备岛屿,是军事要塞连云港的右翼前哨阵地。”上岛前,政委告诉王继才,这里必须有人驻守,保证一旦进入战时,能迅速引领官兵再次进驻。于是,年仅26岁的王继才上了开山岛,彼时,岛上怪石嶙峋、寸草不生,没有水也没有电,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炉、一台收音机,就是全部家当。

  守岛32年,王继才有两句朴素的话:“我可以不上岛,就是说不出口。”“答应了就要做到。”和所有平凡人一样,王继才不是没有犹豫过、挣扎过,他也害怕黑夜,害怕狂风暴雨,害怕孤独无助,放不下亲人,放不下原本热闹的生活。但,“祖国的海岛,你不守,我不守,谁守?”王继才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喊一声守岛人,让人泪流满面;看一眼王继才夫妇,让人心如刀绞。”郑晋鸣说,王继才用一个民的身份,完成了一个兵的使命!

  “坚守已经难能可贵,他还努力播撒希望的种子”

  讲述人: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记者 郑海鸥

  去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6版整版刊发长篇通讯《守岛卫国,三十二年向海生——追记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手记《荒芜里播撒希望》和评论《守好“开山岛”成就大格局》。此后,又连续6天在要闻版刊发王继才同志生前的6个小故事,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通讯报道的作者——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记者郑海鸥,回忆起去年8月29日至9月1日赴开山岛采访的经历,依旧印象深刻。王继才是谁?开山岛很重要吗?为什么要守?夫妇俩想在岛上“获得”什么?王继才夫妇是不是“怪人”,才远离人群独自守岛32年?他们是不是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发展?……赴开山岛采访之前,这些问题一一涌上他的心头。

  没想到,开山岛上有这么不容易,郑海鸥还没上岛就感受到了。想要上岛,岸边海风达到八九级,第一天等了一整天,大型渔船也不敢出海;第二天渔政执法船也怯于大风大浪。漫长等待中,郑海鸥望洋兴叹的无助感十分强烈。船老大说,一年像这样刮风的日子加起来得有两三个月。尤其冬天风一起,至少刮一周时间,十天半月出不了海。这时候,开山岛就与世隔绝了。出海上岛,就已如此困难。开山岛四面朝水,一面朝天,没有淡水,蛇鼠蚊虫不少,人称“水牢”。很难想象,32年,王继才夫妇是怎么熬过来的。

  而当郑海鸥终于颠簸着上了岛,海风呼啸、太阳炙烤、热气蒸腾,感觉简直就把人放在蒸笼上烤。双眼所及之处,岛上自然条件贫瘠,灰色礁石密布,这些和干净整洁的营房、高高飘扬的国旗形成强烈反差。郑海鸥说,这些反差无疑是王继才带来的,是人的精神力量带来的希望。坚守已经难能可贵,他还努力在荒芜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王继才说过,岛再小,也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一部分。国旗插在这儿,这儿就是中国。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每一天,都是从升旗开始的。

  每天早上5点,夫妻俩就准时在岛上举行两个人的升旗仪式,王继才负责展开国旗,喊声响亮的“敬礼”,个头只有一米五的王仕花站得笔直,仰着头边敬礼边注视着五星红旗。这一抹红色就是开山岛的颜色。

  没有人看,没有人监督,王继才却特别较真。在王继才心里,这里是祖国的东门,必须升起国旗。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如一盏灯,既照来路,也照归途,进出海的船路过开山岛,都会主动鸣笛,既是和夫妇俩打招呼,更是向国旗致敬。

  “别人有车有房,我守岛卫国;别人传万贯家财,我传精神财富。”采访过程中,郑海鸥数次为王继才朴素的想法、朴实的初衷感动落泪、感怀不已。从王继才的爱人王仕花、王继才生前的好友船老大、被他救过命的渔民、附近的村民、曾守岛的老兵、多年追踪采访他的当地记者、省军区和地方人武部人员等采访对象的口中,一个更加可感可学的王继才形象逐渐清晰了。

  “这苦楝树开出的花,是信仰之花、忠诚奉献之花”

  讲述人: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内参部主任 林 培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科教新闻部主任 沈峥嵘

  王继才去世后,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内参部主任林培拨出过77次王继才的手机号码,最终王仕花接起了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您是林记者吧,老王一直存着您的号码”。

  早在2012年11月13日,为与王继才夫妇同看十八大召开的电视新闻,林培首赴开山岛。没想到,途中遭遇七级半台风,待渔船顶风破浪驶到开山岛时,又被海浪打得“团团转”,无法停靠100米开外的简易码头。在岸边导航的王继才夫妇急得来回奔跑、喊破了嗓子。由于水下礁石密布,船老大只得下令“返航”。后来听说,王继才夫妇一屁股就地坐下,任凭风吹浪打,盯着船尾方向流了一下午的泪。

  两天后,风平浪静,林培得以顺利登岛。王继才夫妇陪着他看水窖、数树木、钻山洞、摇升旗把手,把开山岛里里外外跑了个遍。同船上岛的灌云县委宣传部同志给他们仨拍了一张合影。

  返宁后,林培撰写的通讯《凭海临风,开山岛上国旗红》,刊于2012年11月21日本报1版。他随即给王继才特快专递样报,可等王继才收到报纸时,已是2013年元旦。王继才却在电话里知足地告诉林记者:“已经很快了,过去3个月才能收到1封信。”

  去年11月,林培随江苏新闻界代表再登开山岛,令他感慨不已的是,本该久别重逢的欣喜场面,已变成睹物思人的含泪故事。那个6年前亲切叫着他“老弟”的王继才,再也不会出现在合影的镜头里。

  而在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科教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沈峥嵘的心里,更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开山岛上那几十株苦楝树,在石头缝隙间瘠薄的泥土里艰难扎根,在烈日暴晒、海风肆虐中顽强挺立,正像极了它们的主人、在岛上坚守了32年的王继才。

  去年8月8日,王继才去世后的第12天,新华日报迅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当天,沈峥嵘随报社全媒体报道组连夜赶赴开山岛。第二天早上7点,因狂风暴雨一夜难眠的沈峥嵘陪着王仕花一起去升旗。同王仕花的交流,让这位细腻的女记者感受到,守卫着这岛的,其实不仅是王继才夫妇,还有他们的儿女。

  1987年7月,王仕花临产正赶上强台风来袭,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王继才自己为妻子接生。当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他瘫坐在地上也哭了。他给儿子取名“志国”。王志国的童年是在开山岛度过的。如今,研究生毕业的王志国,已成长为一名现役边防军官。

  就在开山岛上父母住了32年的那间小屋,王志国含泪向沈峥嵘忆起儿时的时光。抹不去的记忆里,是见不到父母的孤独、姐姐的关爱、父亲的严厉。“我小时候做错了事,比如撒谎了,父亲知道了,就狠狠打,打到我怕。我后来明白,因为父亲觉得他们在岛上没法照护我们,担心我们学坏,所以才格外严格。但是父亲对我的‘爱’,始终像大山一样。”

  “苦楝树,虽生长在瘠薄之地,可每到初夏,总能开出一簇簇粉紫色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待到楝花落尽,就会结出一串串的楝果。……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要顽强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风狂雨骤时,将一切考验刻在年轮里;风和日丽时,沐浴阳光积攒生长的力量,只为给荒岛带去一片绿荫——这不正像王继才一生对开山岛的坚守与眷恋吗!这苦楝树开出的花,是大美的信仰之花,是忠诚奉献之花!”开山岛归来,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的沈峥嵘,在报道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记者 孙 敏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