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思想周刊·前沿】守好每个人心中的“开山岛”
2019-08-27 07: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更多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2018年7月27日,全国“时代楷模”、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到新闻报道后,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王继才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力。英雄逝世一周年之际,正逢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委提出广大党员要学习王继才,重在讲奉献有作为。伴随原创话剧《守岛英雄》的巡演,全省上下掀起学习王继才的热潮。近日,记者走访数位采访过英雄王继才事迹的同行,通过他们的娓娓讲述,还原感人至深的“守岛故事”,重温崇高伟大的“守岛精神”。

  “他以一个民的身份,完成了一个兵的使命”

  讲述人: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郑晋鸣

  “升旗!”“敬礼!”8月6日上午8点58分,一如既往,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为开山岛的一天拉开序幕。

  海浪依旧拍打着礁石,海鸥还在空中盘旋。不同的是,这场升旗仪式的参与者不再只有王继才、王仕花两个人。当天,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97场活动在开山岛举行。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郑晋鸣,作了题为《王继才守岛精神的价值取向》的演讲,60余名干部群众现场聆听,全国各地266万网友收看了节目,18.1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郑晋鸣的深情讲述打动了每个人。

  2014年夏天,郑晋鸣第一次登上开山岛,在岛上住了5天,他被王继才、王仕花夫妇28年坚守小岛只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故事感动,写下长篇通讯《两个人的五星红旗》,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当年除夕,他又上了岛,和王继才一家在岛上吃了团圆饭。后来,中宣部向社会发布“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先进事迹,感动了全国亿万民众。

  “其实王继才年龄比我小,但看着他脸上被海风刻下的皱纹,我不自觉地就喊起了他‘老王’。”和王继才夫妇认识14年,近年来先后9次上岛采访、看望,与他们同吃同住,郑晋鸣早已与王继才夫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去年7月,惊闻王继才逝世的消息,郑晋鸣冒雨赶赴连云港,第一时间登上开山岛,含泪写下《坚守32年 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7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刊发。郑晋鸣说:“他是真不容易,但我懂他!我知道他是多么看重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

  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开山岛,距离最近的海岸12海里,战略意义却非常重要,是黄海前线第一岛。1939年日本侵略连云港时,正是以开山岛为跳板,通过舰船换乘,才得以从燕尾港登陆,然后集结部队向杨集、板浦、南城进犯,“如果这个岛上有人值守,日本兵就上不来。”

  灌云县人武部决定派民兵值守,先后派了9个民兵,最长的待了13天,最后都跑了。1986年,人武部找到燕尾港民兵营长王继才,给他准备了30盒烟、30瓶酒和一个月的吃喝用品,把他放在了岛上。

  “开山岛是黄海前哨的一级战备岛屿,是军事要塞连云港的右翼前哨阵地。”上岛前,政委告诉王继才,这里必须有人驻守,保证一旦进入战时,能迅速引领官兵再次进驻。于是,年仅26岁的王继才上了开山岛,彼时,岛上怪石嶙峋、寸草不生,没有水也没有电,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炉、一台收音机,就是全部家当。

  守岛32年,王继才有两句朴素的话:“我可以不上岛,就是说不出口。”“答应了就要做到。”和所有平凡人一样,王继才不是没有犹豫过、挣扎过,他也害怕黑夜,害怕狂风暴雨,害怕孤独无助,放不下亲人,放不下原本热闹的生活。但,“祖国的海岛,你不守,我不守,谁守?”王继才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

  “喊一声守岛人,让人泪流满面;看一眼王继才夫妇,让人心如刀绞。”郑晋鸣说,王继才用一个民的身份,完成了一个兵的使命!

  “坚守已经难能可贵,他还努力播撒希望的种子”

  讲述人: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记者 郑海鸥

  去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6版整版刊发长篇通讯《守岛卫国,三十二年向海生——追记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手记《荒芜里播撒希望》和评论《守好“开山岛”成就大格局》。此后,又连续6天在要闻版刊发王继才同志生前的6个小故事,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通讯报道的作者——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采访室记者郑海鸥,回忆起去年8月29日至9月1日赴开山岛采访的经历,依旧印象深刻。王继才是谁?开山岛很重要吗?为什么要守?夫妇俩想在岛上“获得”什么?王继才夫妇是不是“怪人”,才远离人群独自守岛32年?他们是不是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发展?……赴开山岛采访之前,这些问题一一涌上他的心头。

  没想到,开山岛上有这么不容易,郑海鸥还没上岛就感受到了。想要上岛,岸边海风达到八九级,第一天等了一整天,大型渔船也不敢出海;第二天渔政执法船也怯于大风大浪。漫长等待中,郑海鸥望洋兴叹的无助感十分强烈。船老大说,一年像这样刮风的日子加起来得有两三个月。尤其冬天风一起,至少刮一周时间,十天半月出不了海。这时候,开山岛就与世隔绝了。出海上岛,就已如此困难。开山岛四面朝水,一面朝天,没有淡水,蛇鼠蚊虫不少,人称“水牢”。很难想象,32年,王继才夫妇是怎么熬过来的。

  而当郑海鸥终于颠簸着上了岛,海风呼啸、太阳炙烤、热气蒸腾,感觉简直就把人放在蒸笼上烤。双眼所及之处,岛上自然条件贫瘠,灰色礁石密布,这些和干净整洁的营房、高高飘扬的国旗形成强烈反差。郑海鸥说,这些反差无疑是王继才带来的,是人的精神力量带来的希望。坚守已经难能可贵,他还努力在荒芜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王继才说过,岛再小,也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一部分。国旗插在这儿,这儿就是中国。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每一天,都是从升旗开始的。

  每天早上5点,夫妻俩就准时在岛上举行两个人的升旗仪式,王继才负责展开国旗,喊声响亮的“敬礼”,个头只有一米五的王仕花站得笔直,仰着头边敬礼边注视着五星红旗。这一抹红色就是开山岛的颜色。

  没有人看,没有人监督,王继才却特别较真。在王继才心里,这里是祖国的东门,必须升起国旗。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如一盏灯,既照来路,也照归途,进出海的船路过开山岛,都会主动鸣笛,既是和夫妇俩打招呼,更是向国旗致敬。

  “别人有车有房,我守岛卫国;别人传万贯家财,我传精神财富。”采访过程中,郑海鸥数次为王继才朴素的想法、朴实的初衷感动落泪、感怀不已。从王继才的爱人王仕花、王继才生前的好友船老大、被他救过命的渔民、附近的村民、曾守岛的老兵、多年追踪采访他的当地记者、省军区和地方人武部人员等采访对象的口中,一个更加可感可学的王继才形象逐渐清晰了。

  “这苦楝树开出的花,是信仰之花、忠诚奉献之花”

  讲述人: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内参部主任 林 培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科教新闻部主任 沈峥嵘

  王继才去世后,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内参部主任林培拨出过77次王继才的手机号码,最终王仕花接起了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您是林记者吧,老王一直存着您的号码”。

  早在2012年11月13日,为与王继才夫妇同看十八大召开的电视新闻,林培首赴开山岛。没想到,途中遭遇七级半台风,待渔船顶风破浪驶到开山岛时,又被海浪打得“团团转”,无法停靠100米开外的简易码头。在岸边导航的王继才夫妇急得来回奔跑、喊破了嗓子。由于水下礁石密布,船老大只得下令“返航”。后来听说,王继才夫妇一屁股就地坐下,任凭风吹浪打,盯着船尾方向流了一下午的泪。

  两天后,风平浪静,林培得以顺利登岛。王继才夫妇陪着他看水窖、数树木、钻山洞、摇升旗把手,把开山岛里里外外跑了个遍。同船上岛的灌云县委宣传部同志给他们仨拍了一张合影。

  返宁后,林培撰写的通讯《凭海临风,开山岛上国旗红》,刊于2012年11月21日本报1版。他随即给王继才特快专递样报,可等王继才收到报纸时,已是2013年元旦。王继才却在电话里知足地告诉林记者:“已经很快了,过去3个月才能收到1封信。”

  去年11月,林培随江苏新闻界代表再登开山岛,令他感慨不已的是,本该久别重逢的欣喜场面,已变成睹物思人的含泪故事。那个6年前亲切叫着他“老弟”的王继才,再也不会出现在合影的镜头里。

  而在新华日报社全媒体科教新闻部主任、高级记者沈峥嵘的心里,更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开山岛上那几十株苦楝树,在石头缝隙间瘠薄的泥土里艰难扎根,在烈日暴晒、海风肆虐中顽强挺立,正像极了它们的主人、在岛上坚守了32年的王继才。

  去年8月8日,王继才去世后的第12天,新华日报迅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当天,沈峥嵘随报社全媒体报道组连夜赶赴开山岛。第二天早上7点,因狂风暴雨一夜难眠的沈峥嵘陪着王仕花一起去升旗。同王仕花的交流,让这位细腻的女记者感受到,守卫着这岛的,其实不仅是王继才夫妇,还有他们的儿女。

  1987年7月,王仕花临产正赶上强台风来袭,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王继才自己为妻子接生。当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他瘫坐在地上也哭了。他给儿子取名“志国”。王志国的童年是在开山岛度过的。如今,研究生毕业的王志国,已成长为一名现役边防军官。

  就在开山岛上父母住了32年的那间小屋,王志国含泪向沈峥嵘忆起儿时的时光。抹不去的记忆里,是见不到父母的孤独、姐姐的关爱、父亲的严厉。“我小时候做错了事,比如撒谎了,父亲知道了,就狠狠打,打到我怕。我后来明白,因为父亲觉得他们在岛上没法照护我们,担心我们学坏,所以才格外严格。但是父亲对我的‘爱’,始终像大山一样。”

  “苦楝树,虽生长在瘠薄之地,可每到初夏,总能开出一簇簇粉紫色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待到楝花落尽,就会结出一串串的楝果。……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要顽强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风狂雨骤时,将一切考验刻在年轮里;风和日丽时,沐浴阳光积攒生长的力量,只为给荒岛带去一片绿荫——这不正像王继才一生对开山岛的坚守与眷恋吗!这苦楝树开出的花,是大美的信仰之花,是忠诚奉献之花!”开山岛归来,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的沈峥嵘,在报道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记者 孙 敏 袁 媛

标签:扫描;夫妇;守岛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