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程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首届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同各国领导人一道,擘画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蓝图。两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正在成为造福各国人民的合作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共赢之路和廉洁之路。事实证明,这一倡议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契合各国追求开放、联动发展的共同愿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从更长远的历史发展周期和历史长河演化来看“一带一路”的重大价值。

  共建“一带一路”是塑造沿线国家平等、互助、互信大格局的重大举措,将开启新的全球化征程。“一带一路”倡议是通过一种更加主动的智慧设计,依托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把欧亚大陆的存量资源全面盘活,依托各国战略、规划和重大项目对接形成顶层设计,把分散、断裂和割裂的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连接起来,打造沿线国家平等、共享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使现有资源和要素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流通中实现增殖。这是对旧有全球化的一次大扬弃,将会推动世界从行政隔离走向互联,从民族分割走向合作,形成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全球化社会和全球人类新文明。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场布局基础设施,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新革命,将有利于塑造全球互联互通超级网络版图。美国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指出,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品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经取代分割成为全球组织新的范式。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与互联网革命的结合,导致了世界经济形态、经济表征与产业链接方式产生颠覆性变化。大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发挥实际效用的功能连接网络线将取代名义上的政治国境线,全球基础设施系统最终会变得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那样,有动脉和静脉,有毛细血管和细胞,支撑起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大大改善中国跟这些地区以及全球的连接程度,一场布局全球基础设施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已经开启,互联互通的世界超级网络版图将会形成。

  共建“一带一路”会引发全球财富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重构,将塑造和提升我国现代流通竞争力。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全球化浪潮,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不断深化和加强,但这是建立在不平等国际治理体系和规则下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多极化和多元化的规模和强度前所未有地扩大和加深,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交往不断拓展,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全球化大流通时代,具有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流程化、混沌化和共享化的现代流通,将逐步成为涵盖全球生产、交易和销售后全过程循环流通的经济运行方式,并引发整个全球的产业革命。未来的全球化不再是某个单一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大流通把所有国家的资源、生产、消费等全部纳入全球化现代流通这个大体系和大平台中,为这些国家平等参与和共享全球化提供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流通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将是现代流通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下生产、金融、技术、知识和人才流动的博弈。中国提出的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适应了全球化大流通的发展趋势,为大部分都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的沿线国家平等参与共建共享全球化提供了机遇。随着商品、服务、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在所有沿线国家之间的共享、流动和重新组合,全球财富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将重构。同时,通过现代流通能力的打造和提升,将出现若干个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的聚散中心和现代流通中心,逐步形成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混沌化和多维立体的大流通格局,进而通过互动和联动,形成相关各国共同发展的布局。

  共建“一带一路”蕴含了对广阔的欧亚非大陆、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一种突破与创新,将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应当说,古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彼时世界最早的跨国地缘经济认知活动,曾影响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从古典形态演化为现代形态,成为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最突出的意义在于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将有助于推进当前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促进欧亚非大陆各国的经济发展,使“一带一路”成为欧亚经济发展的纽带和巨大的地缘经济发展传动带,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传动带。从关税同盟到自由贸易区,从单一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以及贸易投资合作,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以及相互连接形成网络格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缘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是其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其涉及的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促进欧亚非大陆之间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世界各文化、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与协同共进。“一带一路”期待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砥砺和相互发明,能够产生更具宽容精神的共同进化,这比单极世界展示的世界图景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效率,同时也更加和平”。就此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一种突破与创新。

  共建“一带一路”是搭建各国和全球公民共享的“百花园”,将重塑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秩序和新规则。互联互通是当今和未来全球社会的基础,是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复杂的全球体系演变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的认知革命,使得全球维度成为一种新的思考基准线。在这样的体系下,各国经济会更加融合,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结合更加紧密,全球人口流动性更大,全球公民新概念、全球通行证、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全球性融合的人类新文明开始出现,全球秩序也不再是一个自上而下支配或控制的某种体系,而是需要一个满足人类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认知和价值观的平等、平行网络结构,不断增长的参与者在网络中相互依存。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在国际秩序重构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沿线国家“促合作、谋发展”的最大利益诉求,突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时代主题。主动与沿线国家进行开放式合作,主动去寻找和放大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群体的重叠认识和重叠价值,以共同认知、共同理念和共同行动创造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提供新模式、树立新标杆,将深刻影响全球化进程,形成一套有别于西方国家主导、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秩序和新规则,将有利于沿线国家携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携手共建更加和平、美好、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令更多人民感到幸福的21世纪人类新文明。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今天,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这是时代新人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弘扬五四精神,厚植时代新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也是五四精神历久弥新的核心内涵。100年前,面对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时局,一批满怀爱国热情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顺应历史潮流,发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光辉的一页。100年过去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无数爱国青年挥洒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今天,我们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就要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厚植时代新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五四青年展现的为国奉献、对国尽责、与家国共存亡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品格引导当代青年扎根祖国,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同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增强国家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报效国家;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人民,站稳人民立场,聆听人民心声,关注人民需求,把自己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

  弘扬五四精神,树立时代新人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真理是人们战胜黑暗的思想火炬,是人类走向光明的前进灯塔。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五四爱国青年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大胆地冲破封建旧思想旧制度的束缚,重新审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理论新道路,经过反复比较、推求、争辩、鉴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近代中国社会走向光明的科学真理。这种矢志不移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正是今天铸就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就要学习光大五四青年不惜一切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可贵精神。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依然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因此,作为时代新人要自觉站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度,孜孜以求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特别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弘扬五四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崇尚民主科学的人生品格。民主、科学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重要支柱。五四爱国青年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从而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为各种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紧密团结爱国青年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并不断赋予民主和科学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时代新人,传承和弘扬五四民主科学精神,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认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只争朝夕的人生态度求知问学,不断培养自己的科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理性精神,用扎实的真本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以更好地为国争光、造福人民,用青春书写时代的荣光。

  弘扬五四精神,锤炼时代新人追求进步的顽强斗争意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五四爱国青年“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顽强斗争意志,与中国工人阶级一道为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与西方列强和北洋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彰显了追求进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今天我们虽无当年备受欺凌和积贫积弱的境遇,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依然艰巨繁重,需要迎接新的伟大斗争,需要我们继续沿着五四青年追求进步的斗争足迹奋力前进。时代新人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就要树立追求进步的高远志向,锤炼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不懈奋斗的顽强意志,以强烈的进取意识和积极的斗争精神投身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坚决消除自身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弘扬五四精神,启迪时代新人坚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以前的青年知识分子虽然胸怀救国之志,但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科学指引,无法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实践路径。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大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爱国青年怀着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关怀,开始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走出原来宁静孤寂的书斋往民间去,向社会各界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火热的现实斗争中走上了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这是五四青年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就应当使当代青年沿着与劳动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开拓前进,因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这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路径。为此,时代新人必须树立实践的观点、劳动的观点,自觉将远大理想目标与脚踏实地统一起来,面向实际,深入民众,体察社会,了解国情,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使自己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近日,江苏省委党校第17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来自全省42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中青年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分析研判了江苏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挑战、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一致认为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前提是澄清四大误解,聚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四大误解:

  第一,误认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而不需要其他单位同频共振。第二,误认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只要作为一般课程完成基本教学,而不需要重点建设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这是导致思政课建设低水平循环的重要原因。第三,误认为办好思政课的主体就是思政课教师,而不需要其他队伍协同共进。思政课教师乐做“施教者”与其他教师仅当“旁观者”并存;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动力不足与兼职教师队伍实力不强并存。第四,误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只要照本宣科、形式活泼、迎合学生教学评价,而不需要追求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相统一。教学理念上趋于保守,教学内容上囿于教材,教学设计上乐于迎合,教学实践上流于形式。

  高质量推进江苏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强化系统思维,着力建立一体化的思政育人阵地体系。打造“前沿阵地”——思政课程,着力构建贯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梯次分明、有机统一、衔接有效的思政课体系。打造“互联阵地”——课程思政,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引导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打造“互补阵地”——第二课堂。全面推广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和“成绩单”制度,实施“青马”培训工程。打造“保障阵地”——多方协同机制,全面保障思政课健康有序。打造校内外共建思政课三大平台——结对共享、实践锻炼、教育体验,着力粘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必须强化学科思维,着力建强马院。严格按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打造“标准化”马院,将全省高校马院建设成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牢牢把好思政课建设这个马院的首要任务。推动各高校马院制定思政课建设规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完善思政课体系。牢牢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个马院的核心竞争力,引导教师自觉把研究方向凝聚到服务思政课教学上来。

  必须强化人本思维,着力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打响“聚才”攻坚战。坚持引才、留才并举,提高优秀人才待遇,拓展事业发展平台,确保思政课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打响“育才”攻坚战。高度重视新教师准入培训,大力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重点择优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打响“培训”攻坚战。加强经费支持与动态管理,高质量满足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需求。打响“职称”攻坚战。出台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指导意见,推进职称评定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启动思政课特聘教授、特聘教师评聘,探索全省思政课建设“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等形式。

  必须强化创新思维,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学改革特区。坚持教学理念的主体性。切实研究、围绕、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切身利益,让思政课真正能够服务学生所需、成长所求。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能够体现时代特色、时代需求、江苏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时精准导入思政课。坚持教学方法的时代性,加快建立省级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坚持分层培养的精准性。将面向全体学生的“漫灌”与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滴灌”结合起来。对重点培养对象,要集中优质资源,一对一名师指导;对于学生理论社团,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强化指导,推进其规范发展。

  (执笔人:林 刚 梅景辉 王萍霞 李建柱,分别为扬州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徐州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201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预计7000亿元左右,总量居全省第6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526.2亿元,税收收入增长13.9%,税占比79.2%、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徐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经济和社会统筹抓、发展和惠民同推进、物质和精神两手硬、总量和质量双提升,凝心聚力攻难关、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脱贫攻坚,确保完成全面小康底线任务。始终把深入推进新一轮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底线任务”、兑现“庄严承诺”。大力实施“六项举措”,发展壮大“六型经济”,全面加快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增收步伐,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前列。按照每个经济薄弱村不少于150万元的标准,市财政坚持每年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000万元以上,2018年达到1.02亿元。湖西片区在省专项帮扶下,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41个、投入资金47.3亿元,整体面貌大幅改善。积极创新帮扶举措,针对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规模偏小、功能不全的问题,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亿多元,对256个不达标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新建或改建。针对因病致贫人口占比较高的问题,创新实施医疗健康扶贫,率先在全省全额代缴低收入人口个人参保费用,同时提高门诊、住院补助标准,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市脱贫工作绩效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又有20.71万人、82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

  聚焦住房改善,积极回应全面小康幸福期盼。紧扣乡村振兴总要求,把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全面小康的重点工程,以搬迁扶贫为切入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搬迁扶贫过程中,坚持“四化”同步、系统推进,强化系统性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将加快项目建设与完善公共服务相结合、改善居住条件与繁荣乡村产业相结合、加强组织推动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确保将搬迁扶贫这一惠及苏北人民的好事办好。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建立市县联动的规划审查程序,启动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以“建设标准高、环境条件优、文化含量足”为导向,积极提升居住区规划建设水平。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在睢宁全县、丰县湖西片区和沛县采煤沉陷区2个重点片区、各县(市)区示范镇开展试点工作,在睢宁召开全市加快改善农村群众住房条件暨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会,推广高党、官路等样板区经验做法,通过成功案例示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聚焦公共服务,加快补齐全面小康发展短板。针对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徐州市委连续召开各地教育局长、部分学校校长和各县(市)区委书记参加的三次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去年新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2358人,新改扩建幼儿园216所、小学133所。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开通至上海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不断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全市三甲医院达到10家,外地来徐就医患者占比达1/3以上,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省率先建立基本照护保险制度,成功获评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

  聚焦环境整治,有力增进全面小康生态福祉。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认真总结推广潘安湖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徐州召开。集全市之力打响蓝天保卫战,部署开展“六个专项治理”,扎实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05天,同比增加29天,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最大。创新建立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省纪委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制定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多次召开现场会,全面推广睢宁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邳州公共空间治理、铜山人居环境整治等典型经验,全年完成农村改厕4.76万户,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农村环境发生明显变化。2018年作为全球唯一城市获奖者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桂冠,成功举办“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

  聚焦文化建设,大力提升全面小康文明程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重要指示,在全市总结推广“马庄经验”,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文明养成等“十大工程”,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振农民精神风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贾汪区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围绕纪念淮海战役胜利暨徐州解放70周年,深入挖掘淮海战役精神,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全面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组团赴西安、汉中学习取经,加快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片。

  (作者为徐州市委书记)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用好辩证思维,可以让新时代政务公开这艘大船驶向更深、更辽阔的水域。

  “少”即是“多”。唯物辩证法认为,数量和质量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但在一般情况下,质量占主导方面。近年来,政府部门公开了大量政府信息,但群众总感觉信息公开还不够,获得感不强。深入分析,数量有余、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有的主推行政机关日常动态信息,忽略政府核心信息公开,有效信息不易找出;有的政府网站更新的主要内容是领导活动,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等几乎成为僵尸栏目。为此,要树立“少即是多”鲜明导向,加快政务公开由数量驱动向质量引领转变。大力做“减法”,精简领导活动信息、宣传材料和日常动态信息,聚焦核心信息,加强企业群众与核心信息的“亲密接触”。精心做“除法”,在现有政策信息中提取干货,重新加工,通过政策解读和政策问答形式,让惠民利企政策直抵百姓。善于做“乘法”,加强已公开信息的管理,分门别类,定期整理,使全社会随时能够掌握本机关最新的制度体系,释放信息管理的倍数效应。

  “小”即是“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从这几年实践看,公开平台建设还存在求大、铺摊子倾向。比如,出台顶层设计热衷于走“宏大范”,从功能设计到标准规范面面俱到,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但由于建设周期长,政策变化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再比如,开设政务公开专栏,栏目越开越细,专题越开越多,叠床架屋,网民上网仿佛到了迷宫,想看的信息找不到,影响用户体验。实际上,公开平台并非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小切口、往实做反而更易受到企业群众欢迎。南京原有政府网站344家,经过整合合并减至61家,看似越做越小,但政府网站规范性、权威性不断提升,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大。目前,南京市政府网站Alex排名从两年前9000多位提升至5000多位。这启示我们,平台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贪大求全,一切以向群众提供高效精准服务为依归,积小胜为大胜。

  “冷”即是“热”。唯物辩证法强调,正确把握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当前,政务公开两个倾向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公开工作“新闻化”,公开政府信息,不是考虑如何把政务信息真实客观发布出去,而是琢磨如何策划宣传,扩大影响。二是公开形式“趋众化”,不假思索地跟着潮流走,一味模仿网络“话风”甚至标题党“腔调”发布信息、解读政策。这两种情形,表面上都很热闹,其实是一种“虚热”“燥热”,企业群众并不能真正感受政府为民服务的温度,反而失去了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力。造成这一状况,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政务公开的本质,没有处理好政务公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政务公开的实质,是将行政机关的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等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具体地向社会公开,本质上并不需要“新闻”加持,额外进行渲染,在表达形式上更无必要被所谓的网络“时髦”牵着鼻子走。政府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客观、理性、平和地告诉公众,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何时做,满足企业群众的知情需要,稳定生产生活预期。这样的公开,看似冷,实则热,更能传递政府的声音和气质,让政务公开更有权威性、公信力,释放出更为暖人的情怀和力量。

  (作者为省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好干部标准,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科技大学按照省委“发挥典型引领,充分激发全省党员干部的干劲和活力”的要求,成立课题组,形成了由“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事业激励和关爱激励”构成的典型案例集。

  政治激励,是充分调研、广泛商量、群策群力,树立明晰的用人导向和用人标准,为勇于作为的干部提供发展的平台。无锡抽调精兵强将攻坚锡东电厂复工任务,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过程中,为勇于作为的干部提供发展的平台,把勇于担当的干部放到一线,做群众思想工作,涌现出一批勇于担当的好干部,为火线考验式历练干部积累了经验。高邮集思广益,形成了发现、培养和使用“正派、务实、创新、担当”的用人标准,树立了“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明确了干部选拔向“干出实绩的一线干部、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勤勉敬业的老干部”予以倾斜的用人原则。广陵积极探索“日常调研+综合研判+结果运用”“三位一体”的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任用了一批好干部。

  精神激励,是增强仪式感,强化角色认同,充分发挥传统精神激励效应。苏州观前派出所积极打造“暖警工程”,建立民警生日祝贺、立功受奖通报家属等工作机制,举办民警入警、入党、转岗、提拔、退休等仪式,组建多个兴趣小组,开展系列文体活动,通过仪式化、符号化、象征化的呈现形式,将价值观教育融于个体生活与文化活动之中,强化了党政干部角色认同,提升了工作使命感。张家港开展“弘扬张家港精神勇当新时代标杆”大讨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无锡开展领头雁评选,为10名“政治素质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头雁”授予村、社区党组织示范带头人称号。

  物质激励,是制定清单,明确程序,融入文化元素,实现价值升华。淮安制定物质激励清单,详细规定了允许物质激励的范围、形式、数额以及审批权限、申报、批准流程,使物质激励具体化、可操作化,为基层单位开展物质激励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使物质激励不再畏手畏脚。泰州明确物质激励审批程序,提出建立年度考核奖正常增长机制。南京市公安局成立大病特困基金,针对公安队伍中积劳成疾、亚健康、慢性病等状况给予救助,将物质激励加入文化元素,赋予一定的精神力量,增强了广大民警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宿感,实现其价值的升华,促使物质激励向精神激励的跃迁。

  事业激励,是倡导务实、亲民作风,用“竞赛”激发激情,组团式项目推进,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协同。丹阳开展 “四个一”行动,践行担当精神,体现了务实、亲民作风,有利于从“ 官本位”到“民本位”绩效观的转变,从“形象工程”到“民生工程”绩效观的转变。连云港市连云区实行“组团式”项目推进,各个组团人员构成包括相关街道乡镇、相关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相关人员,打破了部门之间的藩篱,促进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既激发了工作积极性,又增强了组团内部的凝聚力,有效实现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同。对于表现突出、贡献突出的党政正职,授予“先锋书记”“先锋局长”“先锋主任”荣誉勋章,个人记三等功一次,为全区干部队伍树立标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关爱激励,是创新形式灵活约谈,基于需求开展培训,落实干部健康休假,实现身心放松,能量补充。丰县开展干部“家访”,每周定期安排时间深入一至两家单位,常态化“家访”干部,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有原则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真正将二维静态人事表格信息转换为四维动态“全息动图”,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共享性不断提高。仪征基于工作需求开展培训,坚持问题导向,将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作为开展培训的目的,精准设计课程体系,将工作流程转化为内部专业课程,将工作经验转化为培训案例,不断提高培训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努力让学员学起来解渴、干起来管用,真正做到学有所获。通州落实干部休假制度,提出要落实干部相关待遇,认真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干部带薪年休假制度、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养制度,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休假路线推荐等方式积极鼓励疗养型休假、健身型休假、培养兴趣型休假等健康休假类型,充分发挥了休假放松身心,补充能量的目的。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访谈

  记者:丹阳是如何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

  黄春年(丹阳市委书记、丹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在文明实践活动项目设计上,我们特别注重与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紧紧对接。结合今年丹阳全市开展的“大调研大走访大提升”活动,我们特别组织了由市委党校老师为主体的文明实践试点工作调研队,深入延陵镇九里村等点位进行逐一走访,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展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需求的文明实践活动项目。例如针对双职工家庭较多,孩子下午放学后缺少课业辅导和生活照料,我们精心设计了“四点半课堂”项目,家长和学校老师纷纷点赞。

  我们在全市打造了“四级纵轴”架构,统一整合调度资源,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以全市域为整体,在市级、12个镇(区、街道)、192个行政村(社区)、725个自然村分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岗,推动城乡全覆盖。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制定工作整体规划方案,统筹安排每月志愿服务活动主题,并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镇(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按照市级中心规定主题,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细化活动项目和内容,切实发挥好承上启下作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运用本土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岗设立专门工作人员,进家入户了解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实际情况,协助村(社区)实践站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记者:您提到志愿服务,请做个介绍。

  黄春年:丹阳的志愿者队伍有较好的基础,各类民间公益性组织就有近30家,其他行业志愿者队伍近500家,常年开展各类助民惠民活动,也打造出“蒲公英之家”等特色志愿项目品牌。我们在市级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各镇(区、街道)和村(社区)也分别组建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和志愿服务小队。去年12月7日,我市举行了全市志愿服务队代表集中展示和服务活动,也借“1207——让爱连接”的美好寓意,把12月7日这一天,定为每年的“丹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12月10日,对志愿服务队代表进行了集中授旗仪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资源供给数据库,依托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紧密结合群众需求,高质高效推进基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记者:丹阳开展文明实践服务有哪些好的做法?

  黄春年:我们分别出台了五大平台建设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建设内容、重点任务以及活动清单。

  理论宣讲服务体现一个“新”字。举办“百姓名嘴”培训班,邀请江苏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江苏省首批“党课名师”、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曹荣琪等宣讲导师为首批50多位“百姓名嘴”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百姓名嘴的宣讲技能。以1个金山理论讲习中心、204个镇(区、街道)村(社区)“金山理论讲习所”、500个“金山理论讲习点”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展“导师宣讲强信心、名嘴宣讲聚民心、公益宣讲暖人心、文艺宣讲筑同心”主题活动,打造“丹心向党”“今天书记到我家”等理论宣讲品牌。针对年轻受众的兴趣,我们还利用抖音视频、开心小游戏、3D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党委政府方针政策。

  教育服务体现一个“广”字。志愿者队伍广泛地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普法教育、文明生活方式宣传教育等,因地制宜开展“百花争艳、百团大战”“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

  文化服务体现一个“深”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文化庙会”为引领,开展“文化讲堂树信心、文化分队暖人心、文化庙会聚民心、文化故事映丹心”系列文化服务活动。

  科技与科普服务体现“实”字。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碘缺乏病防治日”等,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健身体育服务体现“特”字。除了在各镇巡回开展“体育大篷车”和趣味体育比赛外,还分级改造全市篮球场馆,开展百村千队万人篮球赛,打造“一镇一品”文体健身队,进一步擦亮“首批全国篮球之乡”特色品牌。 记者 袁 媛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正确把握”,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提出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示,对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国内价值链新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全球价值链(GVC)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增长和发展的影响问题。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随着我国东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加入GVC,外向化程度高的产业在这些地区高度集聚,不仅使这些产业享受到了来自GVC高端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溢出,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客观上也加大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我国东部地区定位于GVC中的低端环节,限制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发挥,是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中西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以国际代工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一般都是处于产业链下游,不掌握核心技术等,往往需要动态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生产和出口,使中国原本配置在中西部地区的重装备工业在技术落后的同时,又失去了据以进行产业升级的市场份额。

  既然中国地区间增长发展的地区差距原因,与东部沿海地区嵌入低端的GVC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提出了要重视内需和国内市场、通过NVC的构建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命题。在NVC下,本土企业成为价值链的“链主”,它们具有在国内各地区间整合资源的主动选择特征,可能成为国内产业转移的组织者和治理者。基于不同产业对成本敏感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研发、销售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自然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和配置,这既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又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腾出了产业发展的市场和增长空间。可见NVC下,国内产业转移将成为产业空间配置的必然选择,从而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就会形成类似于总部和制造地区那种具有互补和协调关系的产业分工格局。

  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发的真正含义,是在长江沿线集中的城市、人口、产业、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沿线高铁等)和统一市场建设,形成长江流域11省市一体化发展效应。其中,长三角地区可以据此做NVC的总部地区或链主,按产品内分工原则,逐步把自己的某些缺少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NVC的治理机制,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进行转移。这是产品内国内分工的具体形态,是企业按照利益原则选择的自发和自主行为,是市场公平交易和一体化的产业链延伸。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格局中,最缺少的就是像长三角这种具有NVC特征的协调发展机制。如果中国在区域发展战略中,能多塑造几个像长三角、珠三角这种NVC机制,中国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实现就要容易得多。从长江经济带梯度空间和产业体系的现实出发,基本的路径可以考虑在空间层面上,以全球性城市为节点培育世界级城市群,虹吸创新要素集聚。

  我国以低端要素加入GVC、基于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发展的红利已经透支。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起的“逆全球化”浪潮,也“倒逼”我国改变过去那种出口导向的国际代工模式,把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与扩大内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启动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首先需要各类全球性城市作为基础支撑。因为城市是跨国企业开拓全球化市场的载体和重要节点,只有全球性城市,才能具备足够的内需规模去虹吸全球创新要素。全球性城市在空间上互为节点,形成不连续但又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有序群簇,对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集聚和集中具有重大影响。其中,群簇的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主要是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物流、金融等),在周边城市则发展制造、生产、加工等工厂经济功能,这样总部经济的交易成本优势,与工厂经济的要素成本优势就能形成优势互补。

  长江经济带目前已经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国家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如上海、武汉、成都等,除上海外,虽然与全球性城市的功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它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公共服务供给等,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成为全球性城市的潜力。如果以这些潜在的全球性城市为节点,大力培育世界级城市群,那么长江经济带就有可能形成三大引擎共同驱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与过去只强调长三角地区作为龙头进行单级驱动的模式相比,这种三大引擎模式不仅能够为长江经济带的总体建设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大大缓解单引擎模式带来的两极分化效应,从而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结构更加趋于平衡和协调。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努力将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大城市群培育成世界级城市群,以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带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在功能体系上,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武汉、成都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承载和容纳能力,加强与周边和外围城市的互补分工与合作;在组织体系上,城市管理方式要由过去那种行政化、命令性的“垂直式”结构,转化为以市场自组织机制协调为主的“扁平化”结构。同时,三大城市群之间也要积极合作,共同发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三引擎联动模式。

  以内需市场为支撑建立NVC,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利用需求端升级支持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实现转型升级;努力降低本土企业构建NVC的制度成本,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张力和产业纵深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同时注意将基于价值链环节分离的产业转移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结合起来,构建由我主导的开放的NVC和GVC。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交汇点和重要节点区域。要沿长江流域中心城市构建开放的、由我主导的NVC和GVC,以及能力分享型的全球创新网络,以此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产能国际合作通道,转移中国丰富的有竞争力的产能。为此需要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以我国巨大规模的内需来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创新经济,提升城市经济地位。

  (作者单位: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长江经济带沿海地区加入全球价值链(GVC),是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一轮的扩大内需战略下,建立我国长三角地区本土企业控制的国内价值链(NVC),以产业转移来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关联产业的发展,是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完成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对策之一。

  5月3日至6日,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江苏扬州举办。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河道路线最长,运河遗产最为丰富,沿线环境秀丽,生态本底良好,有基础也有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水为魂,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构建宁静美丽的运河绿色生态带,把江苏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成为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带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运河沿线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河段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等一些突出性复杂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危及到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文明金名片的宝贵形象,以及沿线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向往。必须针对大运河生态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不能与大运河作为流动文化活态遗产的特性割裂开来,必须是在尊重自古以来形成的沿运城镇空间形态、生产方式、生活风俗等前提下进行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管理机制,理顺区域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关系,夯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适时参照长江办、太湖办经验,成立大运河管理开发办公室,作为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牵头部门,将大运河作为整体进行统筹开发保护,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资源统筹、部门统筹和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坚持立法先行,推动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强化考核督导,建立健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细则。建议借鉴江苏及杭州、嘉兴等地大运河保护的立法经验,研究制定大运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确定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严格管控污染排放,让大运河的生态保护修复有机融入周边区域发展,促进大运河保护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实现有机统一,为国家最终出台专门法规积累经验。建议考虑大运河环境的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等特定因素,强化河长制管理,进一步健全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强绿色考核和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其作为党政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强化系统思维,树立“大生态”和“大规划”理念,推动大运河生态保护和区域重大战略功能布局及与其他专项规划的相互融合。大运河呈多线、复线带状分布,必须科学把握点、线、面的关系,以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和运河沿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大运河生态保护对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战略功能布局,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把大运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标杆区。注重多规合一,推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流域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部门专项规划相互融合,不断规范和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整体生态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技术恢复系统,确保大运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规划岸线使用,推进环境敏感区域治理和生态廊道、生态片区建设,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河道疏浚、驳岸整治,着力营造优良生态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运河景观带。针对目前大运河存在的诸多复杂性环境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水生态补偿等方面重大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性技术方案,确保大运河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增强生态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建设智慧运河,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讲好大运河故事,打造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氛围。按照统一规划、应用主导、资源共享、先进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运河智能化感知系统和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提升大运河绿色航运水平,提高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水平。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市场引导调节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讲好大运河故事,发展大运河志愿者队伍,提升人民群众对大运河保护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形成大运河生态环境管理保护的长效支撑机制。

  (作者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 胜摄

  学者简介

  朱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召集人。在粮食安全、农产品贸易、农业支持政策等领域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在SSCI/SCI国际农经权威刊物和国内SSCI农经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农业部软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多项学术奖励。

  记 者:您在城市长大,为何会对“农业经济管理”这一专业情有独钟?

  朱 晶:进入南农是很幸运的事,加入农业经济管理更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却有一种莫名的亲近。1991年,我本科从英语专业毕业后,选择到南京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任教。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顾焕章教授的推荐下到对外经贸大学进修,开始了向农业经济管理学者的转型;回校后,李岳云教授把我招入门下,带领我进入系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导师钟甫宁教授不仅给我提供了具体的学业指导,其学术为先的专业操守和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犹如春风化雨,深深地影响了我。在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作为全球三位竞争性博士后之一,我在2001年赴美国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新常态”下应建立新的粮食安全观。进口≠缺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连接市场的决定因素,即使国内产量增加,供需缺口下降,但“价差型”进口驱动会明显加剧,进口也就会不降反升;产量≠竞争力,如果增产是以成本上升为代价,还可能会导致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进口进一步增加,从而降低自给率;粮食安全≠自给自足,适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合理利用世界农业资源,可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压力,对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粮食生产的国内成本上升和国外竞争日盛,我们可能有的出路有两条:一是“筑高墙”,一是“强筋骨”。“筑高墙”显然不符合目前和今后我国扩大开放的发展规律,但“强筋骨”却是可以而且应当牢牢抓住的。当时我的研究提出了要加大公共投资,包括对基础设施、农业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投资,用这种方式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以此来“强筋骨”。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国内和国际的权威期刊上,受到一致认可。现在看来,这个研究仍然是非常有意义的。近几年,我国农业出现“三高”的问题: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政策驱动”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制约长期可持续粮食安全。因此,要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需要更多地着重于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和措施,这是我一直在关注和跟进研究的。

  记 者:您认为,当前农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朱 晶:当前农业人才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依然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农业院校吸引力弱,农科专业生源质量令人担忧;涉农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涉农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涉农专业年终就业达到90%以上,但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不广,对口就业比例不高;优秀涉农本科生在进一步深造中“离农”“离校”现象明显等等。

  促进农业人才培养还需政府、学校、社会等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方面要注重教育。鼓励和支持学校创新实施“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情怀教育”的思政育人模式,将三农情怀教育无形地融入专业教育中,强化学生学农爱农干农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更多地构建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新体系,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提高对农科学生的奖励和激励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支持高校探索推进“新农科”建设,在相关学科中设置农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航天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方向,促进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的资源和政策倾斜。此外,对于涉农的岗位,可以适当提高待遇和提供更多机会,让农业工作者有更多发挥空间,对自身的岗位有更多自豪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记 者: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展现江苏鱼米之乡的“最靓颜值”?

  朱 晶:大宗农产品,如粮食类、棉麻类等,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要考虑怎样降低成本,才能和国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在美国,有为了节省包装空间和运输成本的硬质方形西红柿的研究,还有包括收割银杏在内的原本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都在不断被机器取代,以降低成本。国外的农业科技进步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降本”,相比而言我们的科技进步以前都是向着“增产”。如果增产同时伴随着降本,成本下降、产量增加,单位成本自然降低。但如果增产是伴随着成本增加,就需要好好算算这笔账。增产和降本,都很重要,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提质降本的意义尤为突出,这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走出去”的问题同样重要。当前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要求农业“走出去”,一方面是出口产品,另一方面是海外投资。这方面江苏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农业“走出去”,江苏可以走在前面,探出一条路来,为全国作表率。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江苏做得很有特色,同时也还有发展空间。美丽乡村,可以和旅游、康养等相结合,可以促进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融合,和城市生活的延伸、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延伸相结合,我觉得江苏在这方面大有所为。

  记 者:您对青年学者治学有什么建议?

  朱 晶:要有舍得的心态。“舍得”的第一层含义是舍得下功夫,不劳不可能有收获;第二层含义则是有舍才有得。我们做农业研究的都懂,必须要减掉一些旁枝,才能汲取足够的营养,开出最美丽的花。我在做学术时,推掉了很多在别人看来很好的机会,只关注最重要、最需要全力投入的工作。一旦承担下来,就一定把它做好。

  要有学习的心态。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做人,学习永远在路上。三人行必有我师。从每一次会议、每一次和不同的人接触、交流中,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虽然有“人过40不学艺”这样的古话,但我认为,人永远要有学习的心态。学习心态意味着永远的求知,学习心态意味着尊重他人、乐于倾听、善于发现。如此,才能不断积累、进步,不断让自己提升,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要有平和的心态。如果你想追求功名利禄,那么永远没有尽头。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事物普遍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简言之,吃第二个苹果的满足感会小于吃第一个苹果,依次类推;在大千世界,金钱、物质、荣誉、享受,盖莫如此。做学术就不受这种规律的束缚。因为你可以得到对未知知识的解答,这种解答可以增添你的幸福感和内心的充实感。你对世界了解得越多,世界便会给你反馈更多的美好。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人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让人坐得下来,静静地去思考。

  做学问,这三种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我也特别想跟年轻人说,不要熬夜。我长期教学、学术研究、行政三肩挑,时间于我而言真是“蚂蚁都是肉”。我什么办法都试过,就想找寻怎样配置时间是最有效的。我以前也是“夜猫子”,闪光思想往往出现在夜里1点钟。但是长期下来,我发现熬夜对身体伤害很大,而且熬夜只是短期出成果的一种方式,从长期来看是降低生产率,而且是不可持续的。最需要睡眠的几个小时不睡觉,白天花双倍的时间都补不回来,这个账一算,那肯定是抓住最有效的时间是最“划算”的。所以10多年前我就下定决心调整作息规律,从“夜猫子”逐渐调成了“百灵鸟”。要调整作息,还需要训练一种能力。因为大多数人熬夜是因为夜深人静,容易出思想。要想在白天出效率,需要练就抗干扰能力,才能可持续的高效率工作。

  记 者:请您用一句话寄语《思想周刊》。

  朱 晶:这个世界的脚步越快,就越需要一片静静的思想天空。愿更多人爱上思想、沉醉思想和放飞思想。

  记者 杨 丽 实习生 王维琼

  姿正腔媛“一对一”

  近日,河南郑州街头出现“plus版”红绿灯,连灯杆上都安装了LED灯,犹如一根大型荧光棒,尤其在夜间十分醒目,引发热议。

  甲方

  就该多些“细节体贴”

  “plus版”红绿灯,提醒过往司机不要闯红灯,这一温馨举措受到市民欢迎。城市,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细节体贴”。

  红绿灯是道路交通的重要指挥棒,红灯停、绿灯行,市民出行更有秩序。不过,有时前方大型车车身太高,会挡住后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有时受到雨雾天气的影响而妨碍驾驶员的判断。万一闯了红灯,就要被记6分、罚款200元。不少驾驶员因为没看清红绿灯被罚而心有怨气。使用智能发光信号灯杆,可视范围更广,能避免被树枝、大型车遮挡,减少天气因素对通行环境的影响,降低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率,不少驾驶员感叹“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清红绿灯了”。

  一直以来,如何让交通出行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郑州的升级版红绿灯并非首创,在昆山等地,也曾试行这样的“新型信号灯”。河北承德等地还安装了地面式红绿灯,警示行人尤其是低头族文明过马路。武汉首条“智能斑马线”,地砖灯会自动亮起,提醒行人注意安全等等。这些创新和尝试,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交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加强对通行者的引导,以规避交通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通行效率。

  其实,让司机、行人不闯红灯最重要的是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文明素养。提高市民的交通文明素养,需要软硬结合。一方面,最严交规的出台,可以倒逼交通参与者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对于闯红灯等违法行为,宜堵更宜疏。设置“新型信号灯”“智能斑马线”,对交通参与者进行“色彩提示”和“语音警示”,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说到底,城市治理要多一些人本思想,多一些柔性执法,多一些巨型红绿灯式的“细节体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交通习惯,让城市交通更文明、更畅通。 杨 丽

  乙方

  别把“标新”当创新

  郑州街头出现的新式红绿灯在城市交通管理改善上,做了有益的尝试。然而这种新式红绿灯是否应当大范围推广,恐怕还得充分论证一番。

  新鲜劲过后,不妨把新式红绿灯的利弊拿出来比一比。新式红绿灯的优点主要是降低了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率,特别是跟在大型车辆后的小车司机,可以有效避免因视线受阻而误闯红灯的情况。但是跟大车误闯红灯,一定要用为信号灯加装灯带的方式避免么?显然不是。车流畅通的道路,小车司机可以主动拉开跟车距离,方便观察。缓行紧跟时,也可以通过观察路口垂直方向信号灯、同向的人行横道灯的方式作出准确判断。不难看出,加装灯带并非避免误闯红灯的唯一办法,新式红绿灯的优点并不是决定性的。

  但说到缺点,新式红绿灯需要直面的问题还真不少。能否确保安全?红绿灯本体的供电线路隐藏在灯杆之中,但加装灯带必然有露天的电器接口。考虑到不少地方曾经发生过暴雨积水导致灯箱漏电伤人的情况,露天的电器接口不得不让人担心短路、漏电等问题,加装灯带得算算安全账。加装成本如何?一条灯带看似不贵,但考虑到线路改造、安装施工、更换维护的费用,总体成本就不会太低,加装灯带得算算经济账。会否造成光污染?从新闻图片看,加装灯带的光线强度较大、散布较广,以至于图片中出现大片光晕。在夜间,过强的光线必然会干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加装灯带还得算算民生账。

  城市需要“绣花针”般的精细化管理,红绿灯加装灯带不能“一加了事”,否则难免有哗众取宠、政绩工程的嫌疑。管理部门在拿出新的办法措施之前,应当听取各方面不同的声音,以系统化思维照顾到方方面面,真正让交通管理更加科学。一些有益的尝试,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在相对成熟稳定后再去推广复制,不能让城市发展和民生幸福为政绩冲动买单。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