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要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速度震惊世界,被称为“中国奇迹”。全世界都想知道中国为何能实现迅速发展,中国的理论界要牢牢抓住话语权,以原创理论对“中国奇迹”从中国道路高度进行逻辑严密的解读,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意识形态纷争的聚焦点在中国道路。我们要从理论上把中国道路阐释清楚,才能更好地回应这个重大挑战。建设意识形态首先要练好“内功”,只有把“内功”练好了,免疫力增强了,才能防御外面的“细菌”侵蚀。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如何防御“细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必要的,应当肯定。但“练好内功”这方面准备得还不够,免疫力还不高,对“细菌”的战斗力还不强。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学界的状况,从一定方面来讲,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其不足:学术依附有余而学术主体不足;学术被动有余而学术主动不足;学术自卑有余而学术自信不足。一些学者“言必希腊”“言必西方”,对西方的概念、范畴、理论、范式烂熟于心、了如指掌。这对拓宽我们研究的视野、提升世界眼光、吸收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却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党的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归根结底,这是学术依赖心理作祟,是学术原创性不强的具体表现。缺乏原创精神的结果,就是学术主体性、学术自信、学术自我、学术主动性无法真正构建起来,学术话语权不强,学术成果服务现实能力不足,解释当代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奇迹与中国问题,会显得“肌无力”。

  讲清楚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需要原创精神、原创空间、原创平台。今天特别需要原创,尤其是思想上、学术上的原创。强化理论原创能力,才能修炼扎实的“内功”,而其核心,就是阐释好“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我们要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用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用中国奇迹加强理论说服力。这样的逻辑链,应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是练好内功的根本路径。

  “中国奇迹”的源头是中国道路。从学理的角度看中国道路,其精髓可以概括为党的领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和市场的配置力量形成的合力。人民主体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最大的优势;市场配置则进一步优化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潜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注重打牢这三大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体现了这一点。

  党的领导为把控方向提供准则,为战略定力提供依据,为发展自信提供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把控方向,避免在根本政治问题上出现颠覆性、战略性错误。有了这个思想武器,我们就能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坚持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战略定力,总是从根本、全局、长远来思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复杂环境中,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时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把握好度;在制定政策时,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要平心静气、静观其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确定的正确方向充满自信。只有充满自信且敢于担当,才会具有战略定力,才能把控好政治大方向,才能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战略性错误。

  人民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中心侧重价值维度。人民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遵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高度,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矢志不渝的价值理念,并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体现时代、实践发展新要求的创新性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所讲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内涵有四条。一是人民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动力,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二是人民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人民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使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四是人民至上。把人民当做标准和尺度,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的市场配置体系,注重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我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首要体现在决策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主导体制能举国力办成事关中国发展命运的大事,能解难题、办大事、加速度。这种体制在引领社会方向、组织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和解决社会矛盾方面,在攻坚克难和凝聚力量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效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很快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这里。而如果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有效制约,就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进而导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成为发展面临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努力补齐短板,如克服体制机制、党的作风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领域的短板,强调“协调发展”“精准脱贫”等就体现这一点。

  (作者为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韩庆祥

  学习漫笔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成就,需要伟大的理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当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让抽象的理论更具体、更通俗、更易懂,成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

  只有来源于实践,能够解决大众的问题,正确引领时代发展,理论才富有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了宏伟蓝图,具有大众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需求。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理论武装的任务要求。我们既要遵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也要根据现实实践需要创新路径、方法和载体,不断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新时代的思想理论真正成为大众的理论。

  既要做“开拓者”,也要做“指路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人民大众战胜困难、创造生活的信心和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促进改革建设的智慧和力量。要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感召大众,阐明党的理论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引导人们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美好未来的信念和信心;要用改革发展的成就激励大众,引导人们奋发有为、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要用历史发展的规律启示大众,引导人们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用科学辩证的方法帮助大众,引导人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问题,从问题中看到机遇,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让理论的活力在回应现实中不断迸发。

  既要“雷鸣风雨骤”,也要“润物细无声”。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的理论不会自发产生,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之途。对科学、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认知,只能通过学习、教育等自觉的方式进行。我们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下,通过科学而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和制度安排等,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正反面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做好全面、系统、广泛、深入的宣传贯彻,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氛围;另一方面,要把握规律、讲究艺术,研究策略方法,落实精准“滴灌”,潜移默化弘扬先进理论,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果。

  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泥土气息”。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能够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很多人对于理论的第一印象都是深奥晦涩,于是主动疏远,认为理论离生活、离自己特别遥远。对此,我们需要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时空维度的落脚点是在中国,受众是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在把握精髓的基础上,对内容、形式等进行提炼加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简明、生动、质朴的语言,用大众的视角、通俗的语言、亲民的形式让“叙述严密”的理论充满接地气的烟火气息,让理论的智慧启迪民智,让真理的力量直抵人心。

  (作者为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王巧全

  热点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壮丽史诗,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没有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也将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审时度势,推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思想解放起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党心民心,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及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而使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此后,中国的改革从农村突破,并由农村转向城市,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迈向政治体制改革,通过经济改革带动各个领域的改革,突破了一系列传统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着力解决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使党和国家的政治面貌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逐渐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及时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全新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并从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清除各种弊端,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带领人民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依据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具体问题,把脉开方、对症下药,坚定不移地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各种重大改革方案和举措不断出台、有力展开,在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独特内涵,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科学治理之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成功的国家治理体系。

  党团结带领人民不忘初心,朝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远景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从成立起就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人民生活从当初温饱不足发展到今天总体小康、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党又及时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切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党的正确领导不仅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也确保了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前进,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思想统一,为改革开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确保党始终成为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泰州学院副校长 周建超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主题,本报记者邀请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欢春教授进行访谈。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意义?

  赵欢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政治定力。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凝心聚力,有效应对并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牢前进基石,把党的意志有效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先锋队伍。党的领导体现在坚持党管干部、选对人用对人的原则上,确保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其能自觉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人、先行人和领路人。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应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赵欢春: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是新时代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顺应时代需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政治领导力是政党第一位的能力,我们党必须始终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善于驾驭政治局面、有效防范政治风险。思想引领力是保证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整体基础,我们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组织力是我们党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的不竭源泉,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我们党必须保持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鼓舞人,形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记 者: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如何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赵欢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和错误的思想认识,刹住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全面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扭转一些部门和地区党的领导弱化、虚化和淡化的问题,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工作,使得我们党经历革命性锻造。出台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发挥巡视监督利剑作用和派驻监督“探头”作用,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袁 媛

  声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播电视业发展也迈入新征程。近期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也为新形势下做好广播电视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省级机关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省广播电视局,不仅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也有利于更加聚焦广播电视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更加彰显广播电视在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引领风尚、沟通心灵、启迪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省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准确把握广播电视工作的新坐标新方位,抓住当前改革机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着力推动新时代全省广播电视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多作贡献。

  首先,坚持导向为魂,唱响时代最强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决守住方向、守住立场、守住根脉、守住底线,确保广播电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始终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组织引导各级广电媒体坚持新闻立台,聚焦重大主题主线、重要时间节点,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特别是当前要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统筹推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生动实践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方面下更大功夫,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充沛。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施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工程和新闻节目质量提升计划,以千千万万普通人为主角,深化走转改,把握时度效,注重用小切口反映大图景、以小故事传递大道理,多用融媒体平台、短视频产品、微传播手段,多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增强新闻宣传和专题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为新时代新征程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其次,坚持创新为要,推动发展高质量。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以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进精品生产高质量,完善扶持激励机制,支持重点影视、动漫基地园区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新鲜提案东山真实影像提案大会、江苏百人纪录片扶持计划、江苏省网络短片大赛等载体平台作用,聚焦现实题材和重大时间节点,大力推进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精品创作生产,打造更多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江苏特色的精品力作。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供需对接,着力提升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质量,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发挥县级广播电视台节目共享平台作用,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智慧乡镇、智慧社区建设,不断增加广电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进融合发展高质量,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和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优化整合、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广电、高清超高清电视制播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新业态新应用,努力为广播电视发展注入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数字化、高清化、移动化、社交化的收听收看需求。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舞台,推动广播电视有效走出去,用江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进行业管理高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广播电视各项管理规定和《江苏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坚持网上网下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完善现代监管体系,深化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导向管理、阵地和机构管理、内容和质量管理、网络视听管理、收视率(点击率)调查数据使用管理,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再次,坚持担当为先,展现队伍新风貌。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把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融入到广播电视业务工作的全过程,贯穿到广播电视干部队伍建设的各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环节,更好地在新时代强化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突出思想引领,严肃中心组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双重组织生活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用好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教育引导广播电视系统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站位和政治责任,切实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突出本领锻造,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深入调查研究,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新理念、新经验、新技术学习运用,帮助机关干部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使之成为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工作的行家里手。突出实干实效,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善于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推进工作,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善谋关键性、撬动力强的具体事项和工作抓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突出鲜明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深入落实“三项机制”,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相结合,让担当者入位,让不担当者靠边,持续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着力形成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政治生态。

  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全省广播电视战线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新使命,立足新起点,谱写新篇章,用实际行动和成效交上一份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作者为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缪志红

  学习贯彻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笔谈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肩负好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就必须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画好网络最大“同心圆”。

  抓住理念创新这个先导。通过深入解放思想,大力推动用网管网理念创新。强化网络群众路线理念。把网络空间作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新阵地,提高领导干部网络应考水平,做到“网民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到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强化网络统战理念。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网民,特别是网络大V、网红人士,守住并扩大红色地带,大张旗鼓争取灰色地带,亮剑缩小黑色地带。强化科学管网理念。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网,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做到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强化大网信理念。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硬落实为抓手,以网信办机构改革为契机,实现网络治理全党动手、全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大网信工作格局。

  抓住平台建设这个支撑。把分散的网民聚集起来,把网民的力量调动起来,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在引导群众中服务群众,网络平台建设是重要的支撑。要搭建便捷的办事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性这一优势,在镇江率先在全国推出网络发言人制度、率先在全省建成“e办事”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网上办”向镇村延伸,实现不进一扇门、不看一张脸、一键找政府。要搭建畅通的议政平台。变群众上访、网民找领导干部为领导上网、领导干部找网民,让领导干部与群众在同一个平台上,就热点、难点问题开诚布公交流。这两年,镇江利用探索打造的互联网+会客厅平台,推动党政部门一把手走进会客厅与网民面对面交流,并引领网民实地走进大项目现场、走进服务大厅,受到网民的好评。下一步,要发挥好平台连心桥作用,实现双向良性互动,真正让平台既连心、更暖心。要搭建权威的辟谣平台。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网络上的毒瘤,误导公共舆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群众对此深恶痛绝。2014年,镇江在全省率先开通镇江地区辟谣联盟与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嵌入到17个重要网站及两微一端中,以统一数据实现各成员网站辟谣信息的互通共享。我们将瞄准技术前沿,一方面优化提升现有的平台,使之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平台,以权威性、便捷性、服务性的平台来实现聚人心、筑同心。

  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随着网络安全法、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等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出台,网络运用和管理已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坚持务实管用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对各项制度再细化、再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管导向。要健全网站管理制度。作为地方网信部门,尽管没有对网站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但要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可以探索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网站的管理。镇江通过建立网络从业人员轮训制、持证上岗制,对网站的管理有了得力抓手,这个抓手还要进一步强化。要健全网民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不能止于对虚拟ID的实名,还应进一步延伸到具体的个体,从立法层面探索建立个人网络诚信档案,杜绝上网即隐身、一人多ID等网络乱象,构建诚信的网络社会。要健全协同管理制度。强化督查考核,落实好网络意识形态责任,使各级党委、党组及相关部门都能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建立高位协调的舆情分析研判和应急机制,线上线下齐发力,共同解决好各类网上网下问题。

  抓住广大网民这个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加强网络治理,推动形成清朗网络空间,同样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网民。要理顺网民的心气。切实关注网民所思所想和现实问题,积极通过网络回应网民诉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网民通过网络找政府的积极性,提升网民对党委政府的亲近感、认可度和信任值。要做好有效的引导。针对网上群众发帖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组织策划,做好政策宣传、形势阐析和情况反馈,因势利导开展工作。持续开展网民节等正能量网络文化活动,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主流价值。要培育网民自己的组织。适应网民分众化趋势,大力引导支持网民建立自己的组织,汇点成圆,网络治理工作才更好抓、才能抓得更好。目前,镇江网络社会组织已发展到50支重点团队、3万多核心成员,成为推动网络空间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引向深入,实现网络文明共建共享。

  (作者为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晓南

  学思用

  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审计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增强审计监督合力,这为做好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内部审计理念正逐步由维护财经法纪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内部审计目标正逐步由防错纠弊向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转变,内部审计内容正逐步由财政财务收支检查向经营管理全方位监督转变,从而使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成为相关各方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内审事业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促进完善内部治理、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政府修订出台《江苏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省纪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江苏省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为内审工作健康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17年底,全省内审机构总数达3000多个,内审人员1万多人。2015年至2017年,全省共实施内部审计项目32.64万个,促进增收节支5314亿元,被采纳审计意见建议13.43万条,移送司法机关案件线索60多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我省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内审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部门、单位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内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对内审工作的指导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审计机关三方同向发力,共同开创内部审计工作新局面。

  各部门、单位要在健全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上不断发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内部审计肩负着全方位监督本部门本单位经济运行的重要职责,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部门、单位的党委(党组)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领导,把内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定期听取内审机构关于审计计划、审计情况、违规事项处理、违法问题移送等重大事项的报告。国有企业要按规定落实总审计师制度。各部门、单位要保障内审机构和人员依法依规独立履行监督职责,选优配强内审工作力量,确保内审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要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及时分析研究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要按照管辖权限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同时,切实把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努力为内部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在认真履职尽责、提升质量效果上不断发力。有为才有位,内审地位的提高,内审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内审机构和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职责使命,把握规律要求,自觉把推动中央重大政策落实和实现单位工作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和有效履行内审工作职责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本部门本单位得到全面执行,做到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揭示问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积极引入专项调查、政策评估、调查研究、咨询鉴证等审计方式,拓宽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果,实现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的全过程审计转变,从对事的审计向既对事又对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转变,从以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转变。认真贯彻“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和省委“三项机制”精神,坚持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干部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推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各级审计机关要在强化指导监督、创造有利条件上不断发力。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健全指导和监督长效机制,明确职能部门负责内审指导监督工作,坚持内审指导监督和审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要把被审计单位内审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内审工作开展以及质量效果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审计监督评价范围。要落实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报告等资料向同级审计机关备案制度,对审计中涉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下属单位时,可以在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对内部审计已经发现并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综合采取现场指导、经验交流、质量检查等方式,分层分类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政府审计项目,实现以审代训,促进内审人员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作者为省审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葛笑天

  三做谈

  增强行政执法的说服力和公信力,首先要学会“说话”,远离语言暴力,使用文明语言,讲究语言艺术,让被管理者接受处罚时心悦诚服。

  首先,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让冰冷的语言暖起来。说什么样的话、怎样说话受执法理念支配。执法是一种制度管理,带有刚性或强制性。人们往往把执法的严肃性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对立起来,这是认识的误区。事实上,法治代表文明,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执法者首先要明确,其工作对象是人,人有权利,人有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人员执法,是代表国家在最广泛、最关切群众利益的层面上与广大群众打交道,是代表政府与相对人进行接触,能否文明执法体现的是政府的形象。恶语相向,语言暴力横行,无疑损害政府形象、党群关系。这就要求,既要讲法治又要讲情理,既要严肃又有艺术。前些年,辽宁丹东巡警倡导的蹲下身子说话,就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唯有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法才能避免盛气凌人、横眉冷对、不教而诛。事实证明,这样的执法更容易化解复杂纠纷,展示执法者的心胸、气度。

  其次,抱持平和执法心态,让生硬的语言软起来。执法过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但这种强制力是后盾,并不能与暴力执法划等号。执法过程中,语言和心态对于案件的处理非常重要。作为受处罚者,一般其心态是抵触的,只有当对方内心感受到我们的尊重,才有可能放下抵触情绪,问题才能顺利解决。因此,执法者要学会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话,做到动之以情、春风化雨。反观近年来执法矛盾激化的案例,不少是从语言对立开始的,有的执法人员以管理者自居,不给违法者说话的机会,有的甚至动辄训人、方法粗暴,将小事变大、矛盾激化。所以,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纠正违法时善于认真听取违法者申辩,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再次,确立正确价值追求,将通情与达理结合起来。执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公民守法自觉,这是执法者应该确立的价值取向。2017年,司法部专门出台文件,提出了谁执法谁普法意见,在行政处罚案件中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在案件受理、调查取证、案件审理、处罚决定和执行的过程中,说透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这就要求,执法工作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奉行“我依法办事、你不服不行”,并不利于提升执法对象知法守法意识。只有变执法为普法,才能让沟通入耳入脑,让当事人心悦诚服接受教育,自觉纠错接受处罚,从而提升公众守法的自觉性,有力提升执法的公信力。执法者行为礼貌,说话和气中听,就有了你说我听的基础。放下身段、好好说话,会说话的多了,中听的话多了,听话的也会多起来。

  (作者单位为泰州市海外联谊会办公室 李莉

  —— 徐工集团三十年创新实践与启示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新华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智库出品

  ● 只有毫不动摇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才能集聚更多创新发展要素,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奇迹,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导者。

  ● 实践表明,只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真正遵循市场规律,真正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真正激发企业家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打造出更多更强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制造巨头乃兴国脊梁。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造就更多更强能够掌控技术话语权、占领世界行业制高点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徐工集团1989年组建以来,始终坚守“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价值追求,坚定实施“党建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依靠创新登顶行业巅峰、依靠制造振兴实体经济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头羊、世界前六强。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赞赏徐工的优异成绩,勉励其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徐工的创新实践和时代担当迅速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以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制造企业的生存之本和制胜之要。徐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着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破解“卡脖子”难题,确保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重抓高端产品创新。始终坚持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引领,推动工程机械制造整体创新并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工产品技术主要靠引进消化吸收。进入新世纪,大力实施高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紧紧围绕“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技术标准,聚焦产品智能、绿色设计、可靠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新重点,每年安排销售收入的5%支持技术研发,走出了有质量、有效益、有规模、可持续的创新之路。

  重抓高端平台创新。集团创建伊始,徐工依托工程机械研究所加强技术研发。2004年以来,积极推进企业实验室建设,建成包括液压、结构、传动、智能控制、材料等9个实验室和1个大型综合试验场。2008年,构建以徐工研究院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以二级公司技术研发为产品开发中心的全球研发布局。2016年,推进互联网+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服务型制造、双创平台建设的示范企业。今年5月,徐工Machmall跨境电商平台上线,创造销售过3亿元纪录,成为徐工融合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重抓高端标准创新。标准是企业“生产之法”和世界“通用语言”,更是国际技术制高点。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创新有机统一,使徐工标准享誉全球。累计创建国家标准38项、行业标准27项、团体标准11项,形成了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为支撑、工作标准为保障的标准创新体系。2011年,徐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已主持国际标准2项、参与2项,自主创新成果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以开放创新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开放是汇聚全球资源的关键一招,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以开放倒逼改革、引领创新,是徐工坚持国际化道路不动摇的核心要义。多年来,从产品和人员“走出去”,到资本和服务“走出去”,徐工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高端。

  销售国际化打响品牌中高端形象。坚持以国际标准提升品牌形象,着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特别是出口中东的300吨大型矿用挖掘机、110吨矿卡等近2亿美元大单,全地面起重机通过欧盟认证并出口德国,120台压路机出口北美、其中80台进入美国市场,标志着徐工产品批量进入传统高端市场。针对国际市场特点,变经销为主为直销为主,创新电商平台模式,实现整车、配件线上“一站式”销售。海外年收入超过23亿美元,稳居行业第1位,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服务国际化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服务国际化是促进产品销售增值和站稳市场的必然选择。着力打造全球营销服务体系,拥有海外30个分子公司、40个办事处、40个大型备件中心和300多家海外经销商,辐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尤其是打造出包括吊装、土石方工程、道路筑养护等在内的13个成套解决方案,能够及时为全球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及融资租赁等一站式服务,赢得客户广泛信赖。

  研发国际化引领技术领先趋势。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构建“全球协同+自主研发”的创新体系。2011年,收购荷兰AMCA公司和德国FT公司,使高端液压阀产品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海外研发特别注重客户独特需求。如,针对俄罗斯、中亚低温酷寒天气特点,研发高寒起重机。先后建成中、美、德、巴、印5大国际研发基地,成为全球高精尖工程机械技术研发的引领者。

  生产国际化优化产业全球战略布局。围绕全球产业升级需要,加快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对高端市场国家,通过海外收购,获得技术、渠道和管理经验。对市场规模大、市场机制健全的国家,采取独资建厂、本土化经营模式,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对区域市场快速响应。对市场规模小、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国家,采取合资合作方式建厂,快速进入当地市场并获取政策支持。

  以人才创新支撑产品高端发展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紧缺资源。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核心是人才机制竞争。徐工坚持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不动摇,精心培育世界级智慧人才、高技能工匠、党员劳模和企业家四大优秀人才群,让更多“千里马”大展鸿图。

  着力做大人才增量。实施“全球猎鹰计划”,紧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规划,紧贴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技术创新要求,瞄准发达国家与行业顶尖企业,准确把握高层次人才流动趋势、跳槽特征以及求职习惯,广辟猎聘渠道,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形成了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近年来,引进全球顶级人才15人,精英人才68人,为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占领技术前沿创造了有利条件。

  着力优化人才存量。加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力度。坚持能力过硬、文化同质、团队协同、持续创新的培养原则,落实全球引进、国际培养、创新激励、跨文化融合的关键措施,建立网络平台、高效运行的管理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兴办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实施高技能人才“金蓝领211”培训工程,建设技能人才高地。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金牌工人和高级技师培训体系。

  着力释放人才含金量。落实物质激励措施,优化经营管理团队薪酬管理办法,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和股权多元化激励机制。对技术人才实行岗位项目工资制,年收入由固定薪酬和项目工资两部分构成。对优秀人才和重大创新人才,落实特殊奖励办法。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健全鼓励激励、容错试错、能上能下机制,引导员工敢闯敢试、务实创新、奋发有为。结合企业需要,分类构建员工发展职业通道。建立年功荣誉管理制度,通过授予年功章,增强员工自豪感、使命感和归属感,激励员工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在献身徐工发展大业中展现精彩人生。

  以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发展活力

  机制创新是企业旺盛活力的源泉。徐工作为历史悠久的老牌国企,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又在改革中不断“脱胎换骨”,在创新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混合所有制改革集聚更多优势资源。1996年,徐工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9年,徐工将优质资产融入徐工机械并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健全法人治理结构。2017年,面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进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5.4亿元。至此,徐工从资本市场累计募资突破200亿元,通过市场化定价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今年,启动实施徐工集团工程有限公司混改,在保持国有控股地位前提下,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在子公司层面,积极进行混改探索,通过股权分配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组织机构优化催生更多创新动能。2000年以来,通过“主辅分离”,完成下属56家企业产权改革。2011年,开启企业事业部制改革,提升总部管理职能,凸显核心板块,实现条块清晰、权责明确的专业化管理,由“一艘大船”变成包括六大事业部、25家主机企业、9家零部件企业、20家贸易服务及新业态企业的“超级舰队”。2012年以来,徐工突破传统优势主机产业格局,做成起重机、挖掘机两大百亿板块和四个50亿板块一批隐形冠军。2015年建成投产的徐工汽车,两年时间超过多个行业老品牌,跻身行业十强。

  管理机制创新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着力推进全方位管理模式变革。瞄准“珠峰登顶”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整合管理工具和核心业务流程,推进风险管控激励,构建全价值链动态战略管控系统;依托预算信息平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精准实施各类资源分配、考核和控制,实现上承战略、下接绩效,纵贯组织、横向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业务、全价值链的科学管理体系,有效保证了巨型企业有条不紊、稳步高效的健康发展。

  以党建创新彰显红色文化魅力

  文化是根基和灵魂。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徐工企业文化的鲜明特色,更是徐工充满旺盛活力和无限生机,拥有独特风采和时代魅力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坚持把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核心优势,切实理顺党的领导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制度建设上,把党的领导融入经营各环节;组织架构上,健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决策程序上,理清和规范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运行机制上,保证党组织意图在重大决策中得到体现。按照“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真才实学、勇于创新、富有经验、做出实绩”的干部标准,锻造干部作风,打造了一支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甘于吃苦、善于创新的优秀干部队伍。

  组织建设与市场开拓深度融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徐工不同于一般企业、极其特殊的红色文化优势。坚持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积极探索国际化集团各类企业、各级层面、各种形态、各个区域,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实现形式,确保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目前建成了1个集团党委、28个基层党委、10个党总支、167个党支部,拥有4886名优秀党员。

  红色基因与创新精神深度融合。红色基因铸就徐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文化理念,也体现徐工善制大器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徐工将文化理念与行为规范、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深度对接,将集团文化与子公司、生产基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高度自觉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引领员工砥砺前行、奋发作为,保持徐工“一根筋”精神、一种激情、一份清醒,以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推动产业珠峰登顶事业。在海外基地,主动让中国员工融入当地文化,让海外员工、客户感受中国文化和徐工文化的无穷魅力。

  徐工集团创新探索30年,成绩令人瞩目、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催人奋进。徐工创新发展的成功样本,为我们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振兴实体经济,尤其是提升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高质量打造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打造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掌控关键核心技术话语权。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制胜根本在于核心技术领先。徐工实践表明,只要牢固确立创新发展理念,正确把握产业技术需求,精准落实创新举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锚定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实现前瞻性引领性技术重大突破,就一定能够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走向世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战越强,越走越远,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启示之二:打造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必须坚定不移走国际化道路,确保打赢全球市场竞争主动仗。赢得国际市场是企业竞争最高境界,更是中国企业奋起直追、为国争光的必由之路。徐工的技术创新始终聚焦国际竞争力,而融入国际市场成就了徐工世界级企业梦想。实践表明,只有毫不动摇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才能集聚更多创新发展要素,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奇迹,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导者。

  启示之三:打造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必须坚定不移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增创高端人才新优势。全球领军企业既要有领军企业家正确掌舵,也要有科技研发、技术工匠、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人才群体坚强支撑。徐工实践表明,人才强企业强,人才兴万事兴。只要坚定实施开放战略,大力集聚和培育世界级智慧人才、高技能工匠、技术劳模和企业家等各类领军人才,不断完善企业优秀人才群体,让“千里马”竞相奔腾,大展鸿图,企业就一定会越做越红火,越来越兴旺。

  启示之四:打造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提升产业报国凝聚力。加强党的领导,是国企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国企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保证,更是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徐工实践表明,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开拓,无论是矢志产业报国、登顶产业巅峰,还是承担社会责任、彰显文化特色,党组织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和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党的领导毫无疑问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的坚强保证。

  启示之五:打造全球创新型领军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干事创业软环境。企业成长离不开环境滋养,领军企业更需要不一般的发展环境。徐工发展30年历程,徐州市委和江苏省委给予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情感关怀,从未干预其市场经营自主权,充分尊重企业选人用人和薪酬分配等权利。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最优环境和最大支持。实践表明,只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真正遵循市场规律,真正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真正激发企业家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打造出更多更强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执笔: 省政府研究室沈和、古晶、时准,新华日报社双传学、庄传伟)

  评论园

  “高质量”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百姓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权威人士称,全省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等6大类40项指标构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轮廓,是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指挥棒”。这也意味着,要以老百姓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高质量”。

  哲人云:成功就是“撒上一把土,夯实,再撒上一把土,再夯实”。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高质量”,就是不断地“撒上一把土,夯实”。无论想干成什么事,都得有明确目标。目标是宏观指向,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到得了岸。方向不明,“东一榔头西一棒”,根本干不成事。但目标是终端要求,实现目标得一步步来,这就得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子项,以避免无序和懈怠。胸怀大目标,盯牢具体指标,不断地“撒上一把土,夯实”,才能以“过程”看得见,确保“结果”不落空。

  有位国际马拉松赛冠军说,自己个子小,能夺冠主要是凭智慧战胜对手。比赛前自己会把赛程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并画下标志,比赛开始后就奋力地向第一个标志冲去,再以同样速度冲向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一直跑到赛程终点。当年,谷文昌带领福建东山人民一个山丘一个山丘绿化,一干14年,全县400多座小山丘尽披绿装。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高质量”就如这位马拉松赛冠军,是以阶段性胜利激励自己持续发力求完胜;又如谷文昌造林,是立足“寸功”尽大责。

  錾刻工艺师孟剑锋是“大国工匠”,其作品“和美”纯银丝巾是国礼。他说,錾刻是个精细活儿,有熔炼、掐丝、整形等多道工艺,每道工艺要求都非常精细,不允许有丝毫闪失。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一件作品才能达到精致和完美。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高质量”,特别需要有这种工匠精神。战略决定了细节价值,细节决定了战略成败。过程完美,结果才能理想。要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质效,就得止于至善,让每道“工艺”都过得硬。

  “重结果、轻过程”已屡遭指责。比如“蛙跳前赶”。目标定下后,马上采取几个“大动作”,接着就宣告“大功告成”。如此匆匆忙忙往前赶,最后还得回过头补课。比如“重面子轻里子”。灯光璀璨、飞瀑流湍、假山叠瀑……一些高速公路出入口人造“景观”华美,正成为“形象工程”高发地,攀比成风,劳民伤财。根治此类通病,也特别需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高质量”。一具体就深入,一深入就看到真相。把监测评价指标运用于“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机制,“蛙跳前赶”也好,“重面子轻里子”也好,都会因弄巧成拙而受到遏制。

  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高质量”,也不能只对着监测评价指标去干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比如教育投入多少关系到教育水平高低,但并不等于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就越好。其中道理在于,就算所选取指标是社会现象关键因素,但毕竟不等于社会现象全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许多方面也难以量化。既重“指标衡量”,又重“感受衡量”,既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既定指标,又自觉把监测评价指标与最大公约数有机结合,“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才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百姓感受得到的“高质量”。(刘根生

  走近长江学者

  学者简介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过2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等11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先后三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获得过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记者:我了解到您本科是学习数学专业的,后期一直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我很好奇,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沈坤荣:当时社会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的数学成绩很好,所以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读了四年计算数学专业。后来发现除了数学之外,我真正的兴趣还是在经济学科。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家乡苏州吴江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有兴趣和动力去探索中国快速崛起的进程。在大学期间,我一有空就去旁听经济系老师的课,并尝试着将学到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来思考,后来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报考经济学研究生。于是,我先是进入商学院攻读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一系列的学习历程使我对经济学有了系统的了解,并慢慢地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上。

  在赴斯坦福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之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问我,很多国外研究者都想到中国研究中国经济,而你为什么要到美国研究中国经济?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了解得比较多但是符合国际惯例的研究方法却不多。我要去深造方法论,增强中国经济研究者的国际对话能力。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使国外学者更加了解中国经济。从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到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从事高级研究学者,前后有10年的学习、深造历程,让我坚定不移的就是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爱好。

  记者:回顾您30多年学术研究的历程,取得了哪些成果?

  沈坤荣:我的研究就是关注中国现实,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民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以计划经济为主走向以市场经济为主,这又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整体效率,而且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2000年以后,中国加入WTO,开启了全球市场,全球经济的巨大需求引发了中国的第三轮高速增长。

  我早期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发表《综合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江苏乡镇工业增长因素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分析》等文章。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很多的成果是关于外向型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发表《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分析》《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等文章。到2005年之后,除了关注学理性的研究和纯粹的学术研究之外,还尝试着把艰深的学术理论演变成政策实践的过程,把研究的成果慢慢地运用到政策实践中去。针对中国发展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动力机制构建等问题,发表了《如何应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在适应新常态中培育增长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改革需要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等文章。

  记者:您认为,中国经济如何行稳致远?

  沈坤荣:中国是新兴崛起的大国,在制度上还有需要完善的空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要行稳致远,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一,中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我们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有高品质的消费品。要把原来的低端生产变为高端产品的制造,把原来的国际代工、国际加工行业变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品牌的高端生产过程。以奶粉为例,如果我们真正生产出健康的、符合婴幼儿或者其他老百姓所需要的高品质奶粉,我们就不需要到国外去买奶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侧结构,提高产品的品质。同时,还要提供便利的服务。比如支付方式的便利等,使得我们生活质量提升。

  第二,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和促进产业升级。原来我们可能更多是模仿创新、跟随创新,但是真正原始的创新是买不来、求不到的,所以要构建激励型创新环境,增强原始创新的能力。如果我们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了核心技术的研发,我们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就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做好教育和培训,让我们有更多高品质的劳动力。产品要体现工匠精神,而不是粗制滥造。德国的制造、日本的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有开放的思路,以开放的市场来笑纳八方的力量,这种力量对我们的创新、产品设计都有启示意义。

  第四,关注美丽乡村和城市集群发展。如果城市发展很快,留下一个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发展有机的构成。同时,高端的城市集群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加快生产要素集中、公共服务均衡化和环境保护。

  第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比如说金融市场、服务业、高等教育的开放等,要有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全球的市场竞争,让我们的经济在竞争当中成长,在竞争当中提高,在竞争当中锤炼,在竞争当中胜出,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国力的象征。

  记者:放眼全球,立足中国现实,结合江苏实际,对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沈坤荣:我认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从三个方面着力:要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争取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从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比如海澜集团,原来是一个传统的服装加工企业,经过努力,现已转型升级为一个品牌企业,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跟制造业相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仍然要加强,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我曾经建议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来深入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特别高兴的是,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健全有效合作机制,建设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以载体建设使得先进要素落户江苏,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硬件支撑、要素支撑。

  记者:您曾经这样定义自己的时间:三分之一是教学,三分之一是科研,三分之一是和社会交流。您如何平衡好自己的时间?对青年学者治学有何建议?

  沈坤荣:做高水平的学者,做有热情的老师,做负责任的院长。每个三分之一都是百分之百的热爱。我从1998年开始给本科生上课,曾经有十年时间风雨无阻,每周四准时来到本科生的课堂。后来因为担任行政职务,从2008年到2018年,与其他老师一起开设课程,但是我从没有间断给本科生上课。我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本科生重在引导,用实践深化理论,以课题培养兴趣。研究生重在指导,交流研究思路,传授学习方法。博士生教育则完全可以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一起讨论的过程也是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学相长,然后知困。我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思想很活跃,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如果我们研究者不知道年轻消费者在想什么,不知道网络消费、颜值消费、定制消费等一系列新消费新形态,研究领域至少是缺了一块。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学问是很艰难的,无数的通宵达旦,就为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前期的设想和研究的数据结果不一样,做学生时,我会很困惑。到后来当了教授,指导学生的时候,我就特别地兴奋,为什么?这种不一致是有原因的。有可能你研究路径不对,所以要改变路径;也可能研究的数据不对,要选择正确的数据;也可能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所以,学者要俯下身去,关注社会的实践。中国行稳致远的发展进程,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源。我们要在中国特有的经济现实当中找答案,而找到的答案就是我们研究的成果。

  记者:作为长江学者,也是《思想周刊》的作者与读者,您对《思想周刊》有何建议?

  沈坤荣:让思想光芒照亮中国未来,这就是我对《思想周刊》的期望。

  记者 杨 丽 魏晓敏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