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要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强国的理论保障。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说“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抓住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前提。回顾历史,1956年,正是我们党正确把握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才创造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和广泛的社会变革,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通过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不动摇的理论支撑,也是民主政治日趋完善、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的中国奇迹的政策基础。可以说,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把握好主要矛盾,会推动党和国家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主要矛盾,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走向错误方向。因此,准确把握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贯彻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条件。

  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立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从社会生产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近年来我们坚持“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社会需要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的要求都日益增长。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个背景下,原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不仅是对当前工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历史性、根本性把握,也是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回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为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直接表现为法治建设的内容,人民期待个人尊严得到尊重,人格权得到保护,追求长远安宁,更加关注民主法治建设,期待权利受保障,权力受制约,这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自身发展有长远预期,从追求单纯的个体收益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转变,更加注重知情权、参与权,这种转变非常明确。同时,我们国家法治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科学司法与严格执法之间的不平衡,区域间法治发展的不平衡等。推进法治领域的改革,努力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强法治实践的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东中西部法治和城乡法治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法治现代化,才可以走向法治强国。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当前法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目前我们还存在重点学科与边缘学科交叉研究不充分、基础性问题和全面性问题研究不充分、法治研究和法学实务之间联系不充分、产学研融合成果不充分、高端和顶尖的法学平台不平衡不充分,法治资源不平衡、法治教育和法治研究之间不平衡,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法学智库平台较少,法学研究信息共享不够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提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要求广大法学工作者要始终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从改革开放中总结经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善于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寻求法治共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要求法学研究和法学实践更加紧密结合,强化问题意识,更好满足法治实践,更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当前,我们要深入开展新时代法学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不断打破学术藩篱,加强相互配合,共同进行重大理论问题的攻关。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在研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使我们的研究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

  (作者为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热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道路自信,就是坚信我们的发展道路既符合时代特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信念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坚定道路自信至关重要。

  凝聚新时代的社会共识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社会共识是人们对社会事物及其关系大体或相近的看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社会共识,就像一盘散沙。有了社会共识,才会步调一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多样化,这更加需要在多元多样中寻找和整合“最大公约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由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和最直接体现,集中代表着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在现阶段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凝聚新时代的社会共识,迫切需要坚定道路自信,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努力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回应新时代的风险挑战需要坚定道路自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它们在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主义等问题上制造了诸多混乱。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到不为各种错误言论所忽悠,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沉着冷静,其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所说:“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而言,道路自信实质上是一种坚定的发展自信,是适应大变革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软实力。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我们要排除各种障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经受住风险考验,就必须保持和增强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新时代的全面改革需要坚定道路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无论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还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可见,道路自信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没有坚定的道路自信,那么一旦遇到挫折和困境,不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就是处理不当而丧失有利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完成新时代的使命任务需要坚定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成功完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关键时期的使命任务?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如何顺利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道路自信,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迈进,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习漫笔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区党风政风社风的综合反映,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社会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这不仅指出了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明晰了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方向。抓好政治生态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加强政治生态监测评估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江苏正在试点开展地区政治生态监测预警与分析研判。实践证明,这是推动地区政治生态建设的有益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长远看,当前依然亟待注重破解四个重点问题。

  注重政治生态评估指标的导向性。导向性是有效开展政治生态评估的基础。从实践来看,当前需要抓好三大重点。一是凸显政治导向。政治生态评估活动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特别是要聚焦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担当和政治纪律的相关要求。二是明确目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这里所提及的政治生态建设要求正是开展政治生态评估的目的,只有准确把握好政治生态评估所要达成的目标,各项评估活动才不会走偏。三是关注现实。现实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政治生态评估同样如此。它必须立足于现有条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境,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坚持考廉与考绩并重、坚持集成与测评并重,只有立足于现实,瞄准现实问题,根据现实条件设计考评指标、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之道。

  注重政治生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导向指明前进方向,方法则是前行路径。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政治生态评估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有效实现评估的内在价值。当前,一些地方在探索政治生态评估的方式方法上,形成了许多有地方特色的评价标准和分析路径。但是也带来了指标多样、可操作性不强、评估不精准等问题,亟待运用科学方法规范政治生态评估体系。一是区分评估对象的差异。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应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不同职能、不同级别、不同年龄段干部的特点,按照职能相近、工作相近的原则,区分党群政务、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等单位类别,分级分类设置考核指标的权重。二是把握评估数据的真实有效。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是政治生态评估的最基本要求。要统筹协调现在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其中抽取政治生态评估相关的数据,并将其纳入到评估分析之中;要及时更新评估数据,通过动态的数据分析,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要适当扩大第三方社会评估的参与力度,通过专家评分、社会调查、群众打分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评估主体与社会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进而促进评估结论的全面、客观和真实。

  注重政治生态评估结果运用的实效性。政治生态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因此,政治生态评估不仅要真实反映评估对象的客观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以评估结果来促进政治生态改善。基于此,一要聚焦原因分析。针对评估结果所反馈出来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分析是评估工作的应有之义。对于个性问题要及时约谈反馈,特别是要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适时启动责任追究程序进行问责。针对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整治,在反馈相关单位评估结果同时,要明确整改时间表、责任人,并通过强有力的督察确保整改能够落实到位。二是与绩效考核挂钩。政治生态的评估结果不仅要成为干部考核、班子评价、评先评优及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而且还要与奖金津贴、物质奖励、教育培训等奖励激励方式联系在一起,依托评估结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最终实现提高整体生态质态的目的。

  注重政治生态评估数据运用的信息化。当前,如何运用信息化的互联网思维,建设政治生态评估信息管理平台,是促进政治生态建设一个方向。在信息收集上,可以将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党风廉政等信息实现数据化集成处理。同时,通过各协同单位对信息的定期更新,全面客观地掌握党员干部的基本情况。在数据分析上,应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起相关的算法模型,通过灵活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对政治生态的“精准画像”,推进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建设。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廉政与治理中心特约研究员)

  伟人的光芒 思想的力量

  对话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围绕“马克思的伟大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这一主题,本报记者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教授进行访谈。

  记者:纪念马克思,既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要学习马克思的人格光辉。在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后者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您认为马克思的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哪?

  王刚:重回马克思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不仅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一个心怀理想、热爱思考、敢于批判、珍惜亲情友情的普通人。马克思是心怀理想的人,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不难看出他为人类服务的人生理想。马克思是热爱思考、敢于批判的人,他一生博览群书,热爱思考,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学识渊博而又精深。马克思是珍惜亲情友情的人,他和燕妮不仅是恋人,是战友,更是灵魂伴侣,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伉俪。而恩格斯是马克思的知音好友。列宁对此称赞“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了解马克思的品格、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价值,有助于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又何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并且有助于让我们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记者:虽然长期以来西方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依旧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不断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的?

  王刚: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绽放出思想的光芒,连接着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源源不断地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正向着“强起来”的目标昂首阔步。其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指导新时代下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如同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达了一份“病诊书”,直指资本主义病灶所在。一百多年后,这份“病诊书”依旧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药方——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着中国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三,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主线。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与使命,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历史伟业。

  记者: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

  王刚: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对新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人的进步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好几个关系。第一,把握好知与行的关系。“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旨趣就在于回归实践。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在牢牢地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观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靶向施策、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第二,把握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爱思考、敢批评的人,还应怀揣着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己任的使命感,在平凡的生活中砥砺前行、奋勇拼搏,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第三,把握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并不意味着固守成规、一劳永逸,而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 陈立民

  党的十九大对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和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政协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面对新时代,做出新作为,政协工作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创新精神推动履职能力建设。

  要在基本职能中拓展新内容。长期以来,人民政协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群众政治参与的转变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政协在基本职能中不断拓展新内容。宿迁市政协秉承紧跟节拍谋事、踩在点上办事、落到实处成事,着力找准政协履职的切入点。在协商议政方面,准确把握宿迁发展的新方位新坐标,以“党委提出来、委员提案中挑出来、社情民意中找出来、调查研究中想出来”为源头活水,使议政内容既围绕中心、又更加超前。我们重点围绕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这一课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健全动态识别、稳定增收、救助保障、责任落实4项机制的具体建议,既为探索扶贫常态化,同时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提供借鉴。在民主监督方面,更加聚焦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监督实效。针对宿迁水域面积较大的市情,我们把污染防治监督的重点放在水环境治理上,聚焦黑臭水体、空气质量、企业污染处理等问题,通过建立专项视察、专题调研、专家监督和专门评议“四专”机制,保证监督课题更专业、建言更权威。在促进团结方面,顺应时代发展,把新乡贤作为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成员,牵头做好宿迁乡贤兴乡村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乡贤在引领经济发展、参与乡村治理、弘扬社会美德、促进绿色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要在传统做法里探索新方式。对照协商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的新形势新任务,政协履职方式要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宿迁市政协坚持协商议题和协商形式相匹配、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相衔接,不断完善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视察以及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协商议政形式,在加强调查研究、改进组织方式、优化调研队伍方面下足功夫,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商格局。围绕增强议政实效,改进专题议政民主协商方式,研究制定《建议案工作规则》《提案(建议案)办理民主评议办法》,建立会前精准选题、深入调研,会中精细协商、反复沟通,会后精深建言、跟踪落实的专题协商机制,扭转了过去政协出题目、部门做文章的割裂状态,形成环环相扣、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围绕发挥界别作用,针对平时界别活动随机性随意性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创新界别活动方式,将每年5月确定为界别活动月,组织界别委员集中开展调研视察、建言献策等活动,推动界别委员组织化、界别活动常态化。今年活动月期间,形成了高质量议政建言成果85篇、重要社情民意信息32篇。围绕提高提案质量,着力解决政协提案灵活性强但组织性弱的问题,将每年11月确定为政协提案月,组织和引导委员充分酝酿、精准选题、认真撰写,改变全会期间突击应付、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形成更多有分量的精品提案特别是集体提案。去年,委员在提案月期间撰写提案341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在今年初的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宿迁14名省政协委员提交了16件提案,全部被大会立案、立案率达100%,其中《关于构建苏北高铁体系加强互联互通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提案》,引起了全省上下的广泛关注,对改善宿迁交通和区位条件产生了积极影响。

  要在常规制度上研究新规范。与党委政府工作相比,政协工作尽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相对而言还缺乏清晰的度量指标、工作边界和考核标准,有些地方仍需进一步加以规范,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工作规范。宿迁市政协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科学规范各项履职活动,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开展。着眼做实提案办理,制定实施《提案(建议案)办理民主评议办法》,由过去的交办事了变为凡立必评,构建提、立、交、办、督、评的工作闭环,通过重点提案督办、分类分级评议、办理单位现场接受询问等举措,保证协商议政成果有效转化落实。着眼促进委员履职,制定《市政协委员履职管理办法》,跟踪记录委员学习培训、出席会议、大会发言、撰写提案等履职情况,建立委员定期述职等制度,形成委员履职档案,杜绝重产生轻管理、重换届轻平时等现象。着眼激励工作创新,制定《鼓励开展创新性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围绕优秀提案建议、重要社情民意、特色协商活动、精品文史资料等方面形成创新成果,每年公布和褒奖。

  要在无形抓手外建设新载体。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主要靠话语权发挥作用,其发挥往往是抽象的、无形的。当前,仅仅依靠无形抓手已显得力不从心,必须搭建新的平台载体。宿迁市政协坚持物化、量化、文化三化追求,积极建设有效载体,为拓展履职广度和深度提供支撑。建设活动阵地。针对年委员、季常委现象,指导全市18个界别和县(区)政协都成立委员之家,做到有组织、有标识、有设施、有制度、有活动、有记载、有信箱、有资料、有网络,使委员学习有平台、活动有场所、履职有载体,有效破解了闭会期间委员履职难的问题。健全联络系统。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拓展委员交流联系渠道,在全市政协委员中建立协力工作微信公众号,在政协机关建立协力工作群,定期开展协力讲堂、举办协力思享会,多维度打造工作交流朋友圈。构建文化载体。弘扬乡贤精神、传承乡愁文化,在市、县(区)两级建设乡贤馆和乡愁馆,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居)建设乡情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人文属性与旅游功能相融合的政协工作新阵地。此外,创办《宿迁乡情》杂志,构筑起宿迁人的精神家园,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正能量。 (作者为宿迁市政协主席)

  学习笔记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是新时代解放思想再深化的指南针,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我们江苏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省委书记娄勤俭在4月28日全省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强调,江苏的过去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不断奋进的,江苏的未来也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砥砺前进。作为江苏的党员干部,我们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敢于担当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开放新实践。

  思想大解放要永葆敢于超越、勇争一流的锐气。打破资源约束、能力不足的天花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高昂敢于担当、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精气神。张家港从“边角料”成为“明星城市”,就是瞄准先进、背水一战,用敢为人先的闯劲、持之以恒的韧劲、钉钉子抓落实的干劲,一步步闯过来的。在我看,张家港精神的核心品质就是自加压力。1992年,上级让我接任张家港市委书记这副重担。全市上下一条心,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打了拼抢地方沿江码头和国家级保税区建设、全力实施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乡一体化三大硬仗,创造了9个月保税区封关运行等28个全国第一的发展奇迹。1995年,省委、省政府在张家港召开全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验交流现场会,张家港精神传遍江苏大地。

  思想大解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我们干事创业、当干部的初心是什么?那就是要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群众无小事,必须在倾听民声中真正为民办事。我任市委书记时,公开喊出“今天事今天毕、今天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调研时不打招呼、直插一线,白天争分夺秒工作,每天晚上10点才进办公室,有两件事是必做的,一是学习文件,二是处理人民来信。前者是上级党委的声音,后者是人民群众的声音。只要是写给我的信,我每封必看、看后即批,限3天听回音。在担任市委书记的6年间,我批办人民来信列案40多箱、2万多件。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克服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等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干,建成了全国县级市第一家从长江深水处取水的自来水厂等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彻底解决了张家港水患电荒的问题。双山岛1万多老百姓自古以来生活艰难,一到晚上就生活在一片漆黑中,我们帮助村民离岛上岸,从根本上提升双山岛百姓生活状况。我们六亲不认、重拳治污,全市以铁的手腕关停70多家污染企业,喊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有污染的项目、就是出金子我也不要”。我们深切感受到,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了,我们的事业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思想大解放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造忠诚于党、担当有为、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从严治党和解放思想从来不是对立的,张家港当年搞改革、抓发展,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守红线、遵纪守法。1993年秋,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和经济调整,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在产业结构上提出“调低不调高、调劣不调优、调内不调外”。那3年,张家港竣工投产2000多个项目,光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用汇就达6.5亿美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韩国浦项、德国毛纱、法国毛条、美国陶氏、雪佛龙等一批跨国公司落户张家港,沙钢、澳洋、骏马等60多家打江苏牌的集团企业茁壮成长。中央、省里及相关部门到张家港调查发现,项目都是好的,借来的钱来龙去脉都很清楚。中央和省委都肯定了张家港,查来查去查出了先进,让张家港名声大振。到1994年底,张家港综合发展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位。这就说明,推动思想大解放,关键少数的引领至关重要。一个地方要想搞上去,关键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自身要硬。无私才能无畏,解放思想不是解除红线,不是纪律松绑,而是让你放开手脚,一心为民多做实事。当干部没有什么级不级,搞不上去才是真正的急。

  (作者为原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家港市委书记)

  三做谈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对盐城农村而言,最大的民生短板是农民住房质量差,安全得不到保障,最迫切需要改变的是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把它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想,如果广大农民还住在破烂不堪的住房里面,如果广大农村还是凋敝衰败的景象,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小康也没有说服力。特别是2016年盐城市阜宁县遭受“623”特大风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给了我们深刻警醒。我们从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启示、总结经验,积极争取省国土厅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这一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康居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通过2年多的实践我们感到,康居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居住安全问题,而且能够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不仅能够增加可观的土地,而且通过土地整理集中连片,更有利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降低耕作成本,增加土地效益,解放农村劳力,促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不仅方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约节约有效供给,而且可以更好满足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更加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和治理有效的实施。截至目前,阜宁县累计完成投入17.5亿元,拆除危旧房屋30762户,占全县农房总数的13.67%。净退出闲置宅基地13853户,户均宅基地面积从0.6亩降到0.38亩。复垦耕地15107亩、净增耕地10620亩。规划建设集中居住点166个、16909户,已开工156个、竣工交付88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附近,新流转土地2.3万亩,增加高效设施农业点38个、7810亩,新增加2000个左右农业就业岗位;新增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无环境和安全问题的小工厂34个,增加1970个农民就业。我们的做法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年上半年,阜宁县新拆除危旧房就达9046户、集中开工居住点68个。

  在推进康居工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系统谋划是前提。康居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注重统筹、久久为功。对所有村居都要求做详细的规划,综合考虑农民集中居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配套,按照整体拆除一批、提升改造一批的思路逐年推进,实现危旧农房全部改造、老旧村庄全面改造、美丽乡村全域达标这个目标。编制康居工程3年行动计划,划定每年工作重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2016年6517户D级危房全部拆除,2017年重点推进B、C级危房改造,今年重点打造1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1条康居工程示范带。

  群众自愿是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我们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安全账、环境账,做好思想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争取更多群众支持参与。另一方面,提供多种安置方式让群众选择,鼓励货币结算、激励进城入镇、引导集中居住、组织存量置换、允许改建自建,不强拆一户、不强迫一户进集中居住点。对集中居住点建设,尊重群众意愿选地址、定房型、定面积,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质量监管,康居工程实施以来无一起到县以上信访。

  资金投入是保障。康居工程所需资金量很大,县镇村三级拿不出多少财力支持。我们充分利用省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县政策,将实施康居工程与宅基地退出相结合,通过对闲置及多余的宅基地复垦净增耕地,然后把指标放到省级平台交易,已累计交易4982亩,获得资金15.39亿元,有效解决康居工程建设资金难题。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重度残疾户这四类人群实行托底安置,盐城市阜宁县已有1850户困难群众不花一分钱住上新房,今年将全面完成这一任务。

  因地制宜是关键。推动集中居住,不能搞一刀切。建设规模上,根据实际需求,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集中居住点规模从十几户、几十户到几百户不等。建设形式上,既可以由集体代建,也可以由个人自建。建设风格上,新建集中居住点着力打造两层联排、自带院落,白墙黛瓦、绿树繁花的新中式民居风格。对提升改造的村庄,则依据基础条件和自然景观进行适度修建和配套,丰富乡村形态,留住美好乡愁。

  (作者为盐城市副市长)

  学思用

  常州高新区应创新而生、因改革而强。26年来,我们积极抢抓战略机遇、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矢志不渝冲锋在常州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通过一代又一代高新区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以占全市12%的土地、14%的人口,贡献了全市20%的经济总量、21.5%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5%的实际到账外资和37%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常州名副其实的发展金北翼和开放主阵地。面对省委省政府对常州成为高质量发展“一面旗帜”的殷切期望,面对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面对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建设三大明星城市”的战略部署,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面对生态、环保、土地、资金的瓶颈制约,面对产业特色不鲜明、创新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深刻感受到,常州高新区已经到了爬坡过坎、转型出关的紧要关口,也到了乘势而上、跨越赶超的机遇风口。下一步,常州高新区将以全市三大明星城市建设为指引,以工业明星城市建设强壮筋骨,以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提升颜值,以管理明星城市建设彰显气质,全方位打造十张全国有影响、苏南有特色的常高新城市名片。

  在工业明星城市方面:一是打造高端产业新名片。围绕“两特三新”产业再聚焦,立足基础,放大优势,致力打造“光伏名城、东方碳谷”。以打造“光伏名城”为目标,发挥天合光能全球行业龙头引领带动作用,集聚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优势资源,进一步聚焦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驱动,引领全球光伏智慧能源体系和标准建设。以打造“东方碳谷”为目标,更加聚焦碳纤维制备及应用两大重点,发挥中简科技“源头型”技术创新和对下游产业链的牵引优势,以及康得复材、宏发纵横等企业的市场应用领域优势,牵头建设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是打造科创中心新名片。依托高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主动瞄准科技创新前沿,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脉搏,吸引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入驻;密切关注国家正在布局的和阿里、腾讯、华为等行业巨头正在发展的产业重点与方向,主动寻求合作机遇;突出新兴产业的战略性空间,集中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北斗应用等新兴产业,强化针对性招引。三是打造特色金融新名片。围绕建设常州乃至沪宁线产业金融、科技金融资源的差别化集聚区和区域性科技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我们将全力打造集聚金融资源的强磁场,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能量场,打造引领资本运作的竞技场。四是打造枢纽经济新名片。我们将围绕打造辐射扬子江城市群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中心、对接“一带一路”的苏南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和跨江融合中轴崛起城市门户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综合港务区加快建设。

  在旅游明星城市方面:一是打造品牌旅游新名片。放大环球恐龙城、江南环球港、新龙生态林、孟河小黄山四大关键节点的旅游辐射功能。二是打造运河文化新名片。依托古运河串联奔牛、孟河两大古镇,构建以“古镇古桥古运河、名医名士名村落”为独特风貌的新北运河文化带,打造现代古典比翼齐飞、新风古韵交相辉映、运河长江文化交融的现代江南水乡。三是打造“旅游+”新名片。实施“旅游+”服务业全链条发展战略,整合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文旅商、康养健”等服务业态,串联环球恐龙城、奥体中心、文化广场、大剧院、博物馆、万达广场、江南环球港等都市文博演艺商贸旅游资源,将都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都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在管理明星城市方面:一是打造产城融合新名片。对标雄安新区、钱江新城,全力打造常州高铁新城。整合新龙商务区、龙虎塘街道光伏产业园等资源,打造以研发为主导产业、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的常州产城融合副中心,实现跨区域组团发展新格局。按照“区域之核”“未来之城”的思路,勾画和塑造全新的区域功能和形象,在区域主体功能、特色功能以及在智能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上探索新路。全力打造以高铁北站为核心的“六位一体”交通枢纽,全力打造新龙湖环湖商务圈,全力打造以文化馆、档案馆、新能源展示馆、人防科普馆为主体的科普文化中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集聚地。二是打造集成改革新名片。集成改革以“三六九”为总框架:紧盯三大领域,即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发展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大领域;突出“放管服”“六个一”目标,即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网格管治理、一个中心管指挥、一个网络管服务、一个平台管信用;配套实施九项特色改革,推动全区改革工作系统集成。三是打造长江保护新名片。常州高新区是常州唯一沿江区,保护长江当仁不让、义不容辞。我们将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担当,聚力精准治理,聚力关停并转,聚力生态建设,全力筑牢长江绿色生态屏障,努力建设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作者为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

  智库出品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确保食品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奋斗目标和根本遵循。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道路,加快打造绿色食品大省,提高绿色食品供给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营养、味美、保健等多功能需求,全面提升江苏现代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绿色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最靓底色。

  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科技,追求绿色生态环境,加大绿色食品供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从农业生产供求关系看,农业发展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不需要再一味追求高产,必须把目标和导向转到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来。

  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美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第一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逐步改变,消费需求更加体现个性化、高端化和独特化。一方面,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更多趋于追求质量安全、品种多样、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们对农业的需求也不仅停留在农产品消费上,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传承等功能需求不断释放。消费升级已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力。

  从科技创新推广条件看,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已基本具备。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实用技术加快创新,绿色标准体系加快健全,绿色发展模式加快探索。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也逐步增强。这些都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从国家政策法律环境看,绿色发展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政策导向明确,农业农村部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农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法律监督强化,新修订的《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现代农业建设多项指标全国领先。近年来,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不论是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工作层面上,江苏具备推进绿色发展、创建绿色食品大省的基础和条件。推动新时代江苏农业绿色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惯性思维,在制度设计、政策创新、推进举措上下功夫、求突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取向,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追求食品安全的需要,积极建设绿色食品大省,培育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净化生产环境,加强基地建设。产品好不好,源头很重要,绿色食品离不开绿色的生产环境。注重绿色产地环境建设。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区域大气、土壤、水体状况,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以及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绿色食品产业带,从产地环节切断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注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疏、堵”结合,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突出废旧农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微灌材料等田间废弃物回收,探索基于市场的利用机制,减少对产地环境的影响。注重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净化修复,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推广农田重金属污染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模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保育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推广绿色科技,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式生产,推行绿色投入、绿色技术、绿色模式,加快构建低碳生态循环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突出绿色投入品替代。这几年,种植业化学投入品已经大幅下降,单纯减量的空间已不是很大,必须通过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来实现化学肥料、农药的再减量和农产品品质提高。同时,规范畜产品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监管和使用。突出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加快绿色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和畜牧生态健康生产技术推广。鼓励涉农科研院所与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合作,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进村入户下田。突出绿色生态循环模式构建。优化种植、养殖产业布局,探索新的种养结合路径,鼓励发展家庭农牧场、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养殖场与规模种植基地对接,探索规模经营条件下生态循环农业多种模式。

  强化政策引导,开展示范创建。财政、信贷大力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围绕品牌创建、品种推广、品质提升,开展各类示范创建,推动绿色食品提档升级。培育大品牌。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结合,与“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结合,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有竞争力的“苏”字号区域公共品牌、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好品种。品种是核心竞争力。依托江苏种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加强绿色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示范,推动品种选育由产量主导转向品质、抗性优先,加大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小麦、绿色蔬菜、特色畜禽等品种推广力度。创建示范县。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以整省创建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创建规模,鼓励设区市整建制创建。切实提高创建效果,发挥安全县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上的带头作用,扩大安全县优质绿色农产品影响力。

  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安全保障。绿色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更大力度强化执法监管效能。继续推行基层“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和执法,实现对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日常监管巡查全覆盖,建立健全管理、检测、执法相互衔接、紧密合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更大力度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对接国家平台、省建门户、市建系统、县管企业、企业自主的框架,选择畜禽肉、蔬菜、生鲜乳等食用农产品统一开展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内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全程溯源”。

  创新流通模式,强化产销对接。绿色产品产得出还要销得掉。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契合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多样、消费便捷的追求,加快流通方式创新,建立集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供应链体系。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零售。在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电商的基础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进行升级改造,重塑业态结构,推进绿色食品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与现代物流深入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鼓励农业种养、加工企业向下游延伸,农产品流通企业向上游拓展,推广以建直销店为重点的门店专卖模式、以与集中消费单位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重点的直接配送模式和以会员制为重点的直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探索发展共享农场等新模式。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通过共享农庄、采摘体验、垂钓鲜食等,既满足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的生态需求,又带动绿色食品生产、销售。

  (作者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决策眼

  2015年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江苏省坚持把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的重中之重,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指导思想,出台政策文件,强化组织推进,加强督查指导,运用医保、价格的杠杆调节作用,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和效益。

  江苏在医联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需要破解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医联体建设的认识还不统一,理解深度不够。部分地区认为医联体建设就是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技术扶持,实现了技术帮扶全覆盖就实现了医联体建设全覆盖,对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意义认识不够。一些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不是为了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而是为了“跑马圈地”,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缺乏内在动力。目前医联体建设主要靠行政推动,以对公立医院的考核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进,缺乏内在动力,难以保证可持续性。部分地区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组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以致上级大医院下派的专家与基层实际需求并不适应,简单地“包办婚姻”“拉郎配”,上下级医院“联而不合”的现象时有存在,一方面浪费了专家资源和政府财力,另一方面基层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提升。

  三是补偿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目前政府财政对医联体的投入方式仍然以定额补偿医院、医务人员为主,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方法,但对医院、医务人员实际完成的工作效果难以实施动态考核。体现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延伸服务项目等价格政策制定不到位,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分工协作所需支出未能纳入公共财政补偿范围,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医联体建设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基层价格政策不适应医联体发展。现行基层物价收费标准已经与医联体提供的软硬件服务不相适应,难以体现优质资源的价值。上级医院专家到基层开展的部分手术仍然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目前远程诊断等新增服务相关费用还没有收费标准和编码,花大价钱建设的远程诊断系统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此外,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联合护理是医联体紧密型合作的重要形式,但物价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四是医保政策支持引导力度不够。医保引导基层首诊差别化报销比例等方面力度不够大;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进展不快,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合理规划组建医联体。充分发挥区域卫生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基本思路,以紧密型为主,松散型为辅,纵向联合推进医联体建设,明确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在医联体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医疗服务范围,充分合理地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在城市探索建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与若干区级医疗机构康复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的市域纵向紧密型管理模式;在县域探索建立以县(市、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因地制宜组建专科联盟。

  创新医联体管理机制。在紧密型医联体内部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设立管理层和监事会,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明确又相互制衡的管理体系。松散型医联体在机构性质、人财物、隶属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管理和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制度,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

  提高基层吸引力。加大紧缺岗位、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和招聘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完善医保、价格等配套政策。完善医联体内部转诊机制和医保付费办法,探索实行以医联体为单位医保总额控制。合理拉开医保支付比例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差距向基层实行倾斜。对严格执行转诊程序的,住院起付线累计计算,发挥医保政策引导签约居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积极作用。建立能够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结合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疗机构管理、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医联体运行实时监管。

  (作者为省政府原参事)

  公众号

  当前全球化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全球治理能力落后于不断出现的复杂和紧迫的挑战所造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逆全球化本身也许恰恰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正如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城市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因此向往田园生活就否定城市化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因此怀疑全球化。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和孤立主义都是不可取的。而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就需要大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这不仅是大国的义务,更是大国的责任。目前联合国、IMF、世界银行、WTO以及其他负责全球治理的机构虽然都在努力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但成效比较缓慢。诚然,全球问题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各国又有不同的诉求,但是各国还是要协调一致,拿出足够的诚意并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解决当前全球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冲击,出路不是退回贸易保护主义,要充分认清自由贸易的优势以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同时倡导进行结构改革以适应新的挑战,包括支持低技能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公平性。

  总之,要相信理论和历史,要正视全球化高速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要强化全球治理,要不断推进国内改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公众号

  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代和发展阶段,经济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水平。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看,当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现代化实现阶段的经济体系,相对传统落后经济体系或者说非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主要标志应该是: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体(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本实现优化(合理化和高度化),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现代化,制造业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工农差别基本消失;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差别基本消失或者不大;以现代化的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合理发展;国际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社会经济活动普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组织方式,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特点,人均国民年收入达到1.2万美元。

  (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数 读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经济、人口的重要集聚区,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成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绿色经济示范带,意义非凡。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绿色发展研究团队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报告(2017)》显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来源:新华网数据新闻

  记者:今年上半年,思想理论界主要围绕哪些理论问题开展了探讨与研究?

  王永贵:思想理论界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深入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二是学术界以研讨会等形式开展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特别是围绕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思想力量;三是聚焦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四是深入开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记者:围绕今年上半年的理论热点,您进行了哪些研究,发表了哪些理论文章?

  王永贵:本人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推进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围绕深入学习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光明日报》等先后发表了《新时代的鲜明特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等;围绕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发表了《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等;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先后发表了《感悟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引领科学社会主义跨世纪发展与中国化硕果——深刻领会习近平学习<共产党宣言>和纪念马克思诞辰讲话精神》等。

  此外,继续聚焦和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先后发表了《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微时代背景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探析》《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整体性探析》,部分成果产生一定影响。

  记者:能否围绕您关注的几个理论热点问题作一些解析?

  王永贵:第一,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和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思想理论界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

  第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仅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理论逻辑的提升,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新坐标。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世情、国情、党情发展新变化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崭新成果,是具有浓郁中国气派的政治论断和科学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彰显着理论溯源的科学性、时代方位的精准性和世界视野的高度性等鲜明特质。

  第三,不断增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文化自信中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元开放的精神世界图景中保持定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是新时代的战略课题。思想理论界应锐意创新,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略,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杨丽

  记者:学界处于理论研究的前沿,您能否介绍一下上半年学界的理论研究方向和成果?

  唐正东:上半年,国内学界以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为契机,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

  一是马克思哲学原著的深层内涵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在原著部分,学者们主要聚焦的是《共产党宣言》及《资本论》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共产党宣言》中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建设思想、《资本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型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部分,有的学者指出,实践性、批判性、创新性、理想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理论品格。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话语体系的研究。在这一部分,学者们主要从哲学角度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也对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及左翼理论的批判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国外学界的有些学者如维利里奥、施蒂格勒、朗西埃、奈格里、阿甘本等从加速度、技术、数字资本主义、一般智力、生命政治等角度对这种新变化展开了研究。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判性解读,较好地提升了对现代性展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社会问题的辨析与把握能力。

  记者:您上半年做了哪些研究工作?

  唐正东:我本人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主持的两个项目来展开的,一是“基于文本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辨析及哲学解读上。学界对《资本论》的阐释往往将经济主义与人本主义二元分割,我致力于突破这种人为割裂,从中国当下的实践语境出发,以基于实践的规律论进行阐述。

  二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在西方学界的转型及其评价”,聚焦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在《资本论》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国外学界的一些学者分别从政治、哲学、历史、经济学等角度,推进了对《资本论》的学术阐释以及面向现实的理论运用。他们的研究虽然在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但在阶级的形成路径、拜物教批判、资本结构的运动、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等方面所提出的观点,无疑是有启发性的。

  记者:您怎么看待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

  唐正东: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将朝着前沿性、具体性、文本性等方向进一步拓展。

  前瞻性是从中国当下实践凝结的新思想、产生的新问题出发,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理论观点的深层解读。譬如,对拜物教现象的批判决非简单的人本主义批判,而要从历史的高度,与经济发展始终结合在一起。要越过西方当代学者在哲学意识上的禁锢性,始终以中国视角推进学术思考。

  具体性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着力展开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以阶级概念为例,我们以前比较注重经济结构对阶级的决定作用,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因为只有当人们能够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发言及行动的时候,阶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制形式、拜物教意识等都会发挥作用。对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中要不断推进。

  文本性是指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的不断出版,我们在学术研究的文献依赖方面,应该更多地面向原文版文献,并致力于深化对基本原理的研究力度。客观地说,如果我们在上述三个方向上都能下大力气,那么,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未来几年内必将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本报记者 袁媛

  记者:生态文明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今年上半年有哪些理论热点?

  黄贤金: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使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完全满足。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长期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使得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较高;从区域来看,不同区域在资源开发、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从转型机制来看,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据此,今年上半年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主要的理论热点有:重大生态文明政策或制度的实施绩效、绿色发展目标及其评价体系、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绿色转型机制、重大战略空间的绿色发展战略等。

  记者:围绕这些理论热点,您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黄贤金:结合绿色转型与机制创新的新时代需求,针对十九大所提出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开展了支撑美丽中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针对长江生态大保护的需要,开展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研究;针对河长制和湖长制制度实施,开展了河湖流域化管理机制的研究,为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促进长江生态大保护以及河长和湖长制实施、推进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积极借鉴。

  记者:围绕您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主要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还将在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黄贤金:一是构建支撑美丽中国的国土用途管制制度。国土空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载体,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及“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因此,美丽中国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图景,需要通过协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关系,实施更严格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以实现。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基本特征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构筑以秩序国土为发展导向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三是构架以资源环境权益为主要依托的绿色发展共享机制;四是构营自然资本增值的生态富民机制,从而以国土空间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

  二是探索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实现路径。长江经济带以仅占全国1/5 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5以上的人口,贡献了2/5以上的GDP,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中重要的增长极。受自然基础、地理区位以及政策条件等多方面要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内部的资源环境基底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上下游区域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出现两极分化,局部地区资源环境面临严重考验。

  基于此,建议借鉴水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国土开发强度总量约束机制;明确各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尝试建立长江经济带开发权平衡制度,推动形成上中下游省(市)之间的国土开发补偿机制,引导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空间均衡发展。

  三是创新河(湖)长制背景下的河湖流域化管理新机制。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背景下,传统的工程管理、点线管理、直接管理、部门执法的河流管理模式业已难以适应流域创新管理的新要求,需要以河湖流域化管理为目标,实现工程管理向资源管理转变、点线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直接管理向监管管理转变、部门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全面推进全省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此,需要结合河(湖)流域特征,按照流域水系划分、建立流域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河湖流域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从而形成管理边界明确、职责统一行使、资源利用高效、生态河湖健康的河湖流域化管理体制。本报记者 魏晓敏

  评论园

  南京市政府8月3日公布了一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工作实施意见,提出拟推广养老“喘息服务”,政府买单送失能老人到养老院等场所短期“休假”,让长年疲惫于照料的家人“喘口气”。这是一条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的民生新闻。然而,如果结合最近南京、合肥连续爆出“脑瘫儿被不堪重负的亲人杀死”的悲剧来看,这条新闻的分量就不能被忽视。

  在这两起悲剧发生后,很多人开始反思“贫”。但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理事张宝林的看法却更高一层:“这些家庭很多不是因为‘贫’,并不见得很缺钱,而是因为‘困’,有很多困难自己解决不了,也没人帮忙解决。”意思是,直接的经济援助之外,这类特殊困难家庭还需要更多方式的援助。

  我们知道新闻伦理里有一个“负诱导效应”:当媒体高频率报道一种极端方式,比如跳楼自杀时,会引起连锁式的效仿。这个效应是因为新闻的描述起了“诱导”作用,诱导是作用于心理层面的,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往往是这种效仿反应的主因。一个人被高频率的自杀新闻报道诱导去自杀,并不是因为报道让他的经济条件更差了,而是因为报道让他的心情更糟了,心理压力更大了。所以自律性强的媒体是很注意控制这种相似恶性行为的报道频次的。

  尊严、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和物质宽裕一样,是现代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相对于经济上的匮乏,这些需求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我们都知道,哪怕是健身跑步,要坚持个三年五载都非常非常难,更何况是伴随着心理重压、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的事情。家有失能老人不能自理,孝顺的后辈贴身照顾一年半载没有问题,那么要照顾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呢?哪怕不怎么缺钱,但只要经济不是宽裕到可以请全职保姆的程度,那么在长期照料期间心理生理上的疲累、生活闲暇时间的牺牲,总会积累到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阈值,就如面对洪水永不停歇的冲击,再坚固的江堤也必然有破溃之时。在极限阈值没到之际,“喘息服务”作为对洪水的疏导,非常非常重要。

  “喘息”,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容。哪怕路再长,只要能停一停、喘口气,很多人就能再坚持很久,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导火索在某个时间点被突然点燃。合肥的这个父亲精心照顾了脑瘫女儿整整12年,从未有“喘息”的机会。巨大的压力积累成了妄想症,直接促成了在非正常精神状态下掐死女儿的悲剧。如果社会救助系统能给这个父亲“喘息”的机会,每年能有这么一两个月能代替这个父亲照顾女儿,那么悲剧发生的概率是不是就降低了很多?在这里还需要提出的是,和照顾长辈相比,照顾脑瘫等患病后辈者还需要承担另外一种心理压力:忧心自己身后患儿无人照顾,这样连生活的能力都失去了,遑论尊严和品质?所以“喘息服务”的外延还需要拓展,在类似情况下需要覆盖患儿的整个生命链。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脑瘫、失能等人群的社会救助水平是有差距的,在精神抚慰等方面的差距比物质补助的差距更大,比如“临终关怀”就落后了好多年。不仅要扶“贫”,更要济“困”,这应当成为与时俱进的民生执政理念。事实上,很多因病致贫的案例中,因为家中主要劳动力为了照顾病人无法“喘息”、不得不舍弃工作收入也是产生经济困境的重要原因。帮一个家庭主要劳动力解决“困”,缓解他们的心理忧虑、给予“喘息”时间,有时候比直接的经济补助更为有效,特别是长期效果会更好。因此,“喘息服务”不仅是一种进步的理念,也是一种更为高效的社会救助方式,值得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