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思想周刊·前沿】“喘息服务”是更为高效的社会救助
2018-08-07 07:2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军  
1
听新闻

  评论园

  南京市政府8月3日公布了一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工作实施意见,提出拟推广养老“喘息服务”,政府买单送失能老人到养老院等场所短期“休假”,让长年疲惫于照料的家人“喘口气”。这是一条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的民生新闻。然而,如果结合最近南京、合肥连续爆出“脑瘫儿被不堪重负的亲人杀死”的悲剧来看,这条新闻的分量就不能被忽视。

  在这两起悲剧发生后,很多人开始反思“贫”。但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理事张宝林的看法却更高一层:“这些家庭很多不是因为‘贫’,并不见得很缺钱,而是因为‘困’,有很多困难自己解决不了,也没人帮忙解决。”意思是,直接的经济援助之外,这类特殊困难家庭还需要更多方式的援助。

  我们知道新闻伦理里有一个“负诱导效应”:当媒体高频率报道一种极端方式,比如跳楼自杀时,会引起连锁式的效仿。这个效应是因为新闻的描述起了“诱导”作用,诱导是作用于心理层面的,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往往是这种效仿反应的主因。一个人被高频率的自杀新闻报道诱导去自杀,并不是因为报道让他的经济条件更差了,而是因为报道让他的心情更糟了,心理压力更大了。所以自律性强的媒体是很注意控制这种相似恶性行为的报道频次的。

  尊严、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和物质宽裕一样,是现代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相对于经济上的匮乏,这些需求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我们都知道,哪怕是健身跑步,要坚持个三年五载都非常非常难,更何况是伴随着心理重压、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的事情。家有失能老人不能自理,孝顺的后辈贴身照顾一年半载没有问题,那么要照顾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二十年呢?哪怕不怎么缺钱,但只要经济不是宽裕到可以请全职保姆的程度,那么在长期照料期间心理生理上的疲累、生活闲暇时间的牺牲,总会积累到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阈值,就如面对洪水永不停歇的冲击,再坚固的江堤也必然有破溃之时。在极限阈值没到之际,“喘息服务”作为对洪水的疏导,非常非常重要。

  “喘息”,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容。哪怕路再长,只要能停一停、喘口气,很多人就能再坚持很久,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导火索在某个时间点被突然点燃。合肥的这个父亲精心照顾了脑瘫女儿整整12年,从未有“喘息”的机会。巨大的压力积累成了妄想症,直接促成了在非正常精神状态下掐死女儿的悲剧。如果社会救助系统能给这个父亲“喘息”的机会,每年能有这么一两个月能代替这个父亲照顾女儿,那么悲剧发生的概率是不是就降低了很多?在这里还需要提出的是,和照顾长辈相比,照顾脑瘫等患病后辈者还需要承担另外一种心理压力:忧心自己身后患儿无人照顾,这样连生活的能力都失去了,遑论尊严和品质?所以“喘息服务”的外延还需要拓展,在类似情况下需要覆盖患儿的整个生命链。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脑瘫、失能等人群的社会救助水平是有差距的,在精神抚慰等方面的差距比物质补助的差距更大,比如“临终关怀”就落后了好多年。不仅要扶“贫”,更要济“困”,这应当成为与时俱进的民生执政理念。事实上,很多因病致贫的案例中,因为家中主要劳动力为了照顾病人无法“喘息”、不得不舍弃工作收入也是产生经济困境的重要原因。帮一个家庭主要劳动力解决“困”,缓解他们的心理忧虑、给予“喘息”时间,有时候比直接的经济补助更为有效,特别是长期效果会更好。因此,“喘息服务”不仅是一种进步的理念,也是一种更为高效的社会救助方式,值得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

  李军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