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进一步引向深入,中宣部组织编写出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我们要学好用好《三十讲》,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的理解和把握。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的认识。党的事业是在接力奋斗中向前推进的,党的理论也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一思想高高举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使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有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世界最大政党有了主心骨、定盘星。这一思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凝结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时代精华,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吹响了全党全国向民族复兴进军的号角。这一思想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鲜明提出一系列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风范,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和公仆情怀,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信念,忧国忧党、强国富民、胸怀天下、深邃厚重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念好念通这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真经”。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解。系统性是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体现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中。这些重大思想观点,在理论上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实践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通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构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髓的认识。学习要务求精义、见骨见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和世界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的初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色、最核心的内容,系统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时代之问,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就肩负起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目标,承载着中华文明再创辉煌的历史责任,凝结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磅礴力量,系统回答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怎样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之问,激励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世界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对系统回答“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给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以一种“学到底”的精神,在全面学习领会基本精神、基本观点、基本要求的同时,深入理解掌握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核心要义。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价值的认识。科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既能指导人们客观地认识世界,又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立足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深刻回答了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规划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一整套发展总布局、总方略、总战略,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还要时刻警惕和防范“黑天鹅”式、“灰犀牛”式的风险挑战,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才能保持定力、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突破,夺取新胜利。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他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创造性运用于分析、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卓越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恢宏的战略思维,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观大势、谋大事,增强战略定力;贯穿着深邃的历史思维,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问题,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把握未来;贯穿着缜密的辨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注重“牵住牛鼻子”,用“十个指头弹钢琴”;贯穿着敏锐的创新思维,善于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开工作新局面;贯穿着清醒的底线思维,善于从最坏处考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牢牢把握主动权;贯穿着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增强问题意识,注重调查研究,善于积小胜为大胜,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是指导我们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生动教科书。深入学习这一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好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狠抓不懈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融会贯通的沉潜过程,必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必须经常学、反复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通过系统全面学习,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建设美丽中国”专题论述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科学论断,有着深刻理论蕴涵和重大实践价值。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生态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生态对民生的影响看,生态环境是与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以及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

  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来都不是空洞抽象玄虚的问题,而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关联着的具体实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他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因此,执政党讲政治,就是要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要为老百姓着想。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就国内政治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就国际政治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国际关系紧张,成为引起国际冲突甚至发生战争的重要原因。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中一项新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为本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它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方略,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生态文明的所有内容都与政治和社会有关,都与民生有关,本质上都归结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示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体现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结合的战略高度。

  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又包括美好的政治生活、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好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生态生活。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会提出更高要求。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放心的食品,构成美好生活的底线。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态生活表现为生态权益。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与发展,无法摆脱与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各种必然联系。生态权益就是人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这些权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如占有、利用以及享受自然环境资源的各项权利以及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使人们享受环境福祉。

  将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宗旨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也是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当生态矛盾越来越尖锐,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宗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当作重大的政治责任,树立起生态民生的理念。民生的生,不光指生活的生,还包括生态的生。从政治的角度看,民生还包括民声,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就生态民生而言,它与经济民生紧密相连,构成了经济民生的重要前提和自然基础。人民群众要吃饱,还要吃好,食品要安全,水要干净。要保护人们的生态权益,就要考虑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承载限度,不能竭泽而渔地发展。

  由此可见,只有从讲政治和重视民生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抓紧抓实抓好,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真正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出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论之窗。怎样讲透《三十讲》,重点要集中体现出深邃而缜密的实践底蕴。中宣部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委讲师团、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各高等学校用好《三十讲》。贯彻执行首要政治任务、推动落实各项要求,关键靠理论专家队伍、理论宣讲人才,靠大家的理论储备、精心准备,靠大家运用理论思维解开《三十讲》的“理论枢纽”、体认把握《三十讲》的实践意蕴。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四把“理论钥匙”。

  第一把钥匙:思想史脉。讲透《三十讲》,有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更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互统一的要求。要深刻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和2014版,均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实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这六个时段讲清楚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三十讲》的第二讲则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这五个维度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大家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维度,时空跨度逐步放大。这样的重点难点还包括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确立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段、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两句话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等等。研究阐释宣讲这些问题,要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从新思想中把握新时代,从新时代中阐释新思想。

  第二把钥匙:实践走向。讲透《三十讲》,有实践进程中战略安排的要求,更有关键时间节点的要求。要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及其取得的根本原因。要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要深入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条件、主要依据、实践要求。要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准确把握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内涵要求。要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理解把握如何确保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尤其要紧密结合本区域、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三把钥匙:文献文本。讲透《三十讲》,有理论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更有理论可信度和满意度的要求。《三十讲》编写期间,收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理论文章、重要论述摘编,就超过1000万字。我们要坚持广泛阅读、延伸阅读,泛读视野要宽,精读判断要准。需要梳理的代表性文献文本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重要讲话及重要论述、十九大专题文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献、理论学习读本、重要报刊理论文章、学术期刊理论文章、大家名家的理论著作等8大类。《三十讲》大量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重要讲话的原文原话、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选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的精彩语句,可以说金句和妙语俯拾皆是、文采斐然、很接地气,这也要求我们熟读精通文献文本。只有使用理论文献得心应手,我们才能成为解读《三十讲》的行家里手。

  第四把钥匙:学科归宿。讲透《三十讲》,有专业和学科的要求,更有基础理论学科相互融会贯通的要求。前六讲和最后两讲,涉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国史等学科领域,中间的22讲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国际政治、军事学、党史党建等学科领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承担《三十讲》宣讲任务的依托学科。要充分发挥相邻学科如历史学、政治学的学科优势和作用。要根据宣讲内容、进度、对象的要求和特点,精心准备讲课提纲,合理配备宣讲队伍。要采用专题化讲授、菜单式授课、点对点交流、线上线下互动、网络视频点播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动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聚焦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徐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专门出台政策意见给予支持。省委书记娄勤俭要求徐州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新时代方位、把握发展规律、以世界性眼光研究推进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徐州将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强化问题导向,注重系统提升,增强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交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满意答卷。

  聚力推动思想大解放,把发展的标杆立得更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跳出徐州看徐州、勇立潮头看徐州,对照中心城市标准和大城市发展能级,全面审视徐州的差距和不足,破除与新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症结、思维定势、体制障碍和利益藩篱,摆脱思维“围墙”和路径依赖,坚定不移将思想解放推进下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前不久,徐州组织党政代表团赴郑州、成都、深圳、东莞等市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做法经验,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徐州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定位。我们将聚焦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推进思想武装、定位提升、对标找差、发展升级、活力激发、环境优化六项行动,着力提升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更好在苏北洼地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开拓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把发展的短板补得更齐。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对保证小康质量和成色至关重要,也是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底线要求。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在攻坚突破中补齐短板、加固底板。打好三大攻坚战,既要有攻城拔寨的信心决心,也要有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防范化解风险要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重点抓好金融领域、政府性债务、房地产、突发性事件等风险防控,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发展资源,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促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注重把乡村产业振兴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居民集中居住,在消除贫困基础上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改善生态环境要与增进民生福祉相联动,强力推进“263”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痛下决心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下大气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在扮靓绿水青山同时还老百姓一片蓝天白云。

  聚力实体经济发展,把产业强市的基础夯得更实。总书记在徐工视察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产业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瞄准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力量打造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产业转型升级这个重点。重点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升徐州制造、徐州服务、徐州质量、徐州品牌的影响力。抓住发展动能转换这个关键。深刻领会总书记“三个第一”重大论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力创新上拓宽思路、夯实举措,尤其是要聚焦创新驱动,高水平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培育壮大“四新经济”,尽快使新动能成为发展的主动力。强化营商环境建设这个根本。看一个地方发展,最核心的是看发展能力特别是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聚力提升城市首位度,把中心的底气做得更足。中心城市是徐州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但不是谁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经济实力强了、城市能级品质高了、首位度提升了,自己才会有底气,别人才能够服气。要聚焦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加快把徐州打造成让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城市。重点做好四篇文章:一是规划引领文章。立足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瞄准大城市能级加强自主规划,做好全域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推进多规合一,使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更加现代前卫。二是功能提升文章。对照中心城市标准,全面排查功能上的短板和缺项,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医疗、科技、文体、康养、会展等功能,打造现代化城市格局、城市形态。三是枢纽转化文章。放大徐州“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效应,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量经济,促进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在徐州集聚、重组、辐射、扩散,加快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文化传承文章。挖掘、传承和彰显徐州文化特质,精心打造汉文化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高徐州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聚力提振干部精气神,把干事的劲头鼓得更足。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需要凝聚最大公约数,尤其要发挥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在全市上下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要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强化践行新思想、奋进新时代的责任和行动自觉。大力弘扬新时代淮海战役精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低调务实不张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大力构建激励担当作为的良性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新者、宽容实干者,加快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和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激发党员干部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发展热情。大力倡导徐州是全市人民的大家庭理念,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每条战线都是主战场,风雨同舟、上下同欲、埋头苦干,汇聚共建共享“强富美高”新徐州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徐州市委书记)

  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司法行政戒毒机关承担着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指导支持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职能。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开创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新局面。

  准确把握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努力找准戒毒工作的目标方位。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迎接新时代,以科学的系统思维开启新征程,以改革的创新精神推动新发展,健全科学规范的戒毒工作体制机制,打造秩序更稳定、执法更公正、戒治更科学、形态更完备、机制更规范、保障更有力的戒毒工作新质态。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履行戒毒工作的使命担当。全省戒毒系统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参与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履行好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打造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积极努力。一是坚决打牢场所安全根基,提高安全防范水平,以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的有效整合促进场所持续安全。二是积极构建全面安全格局,推动安全治理从一时一地一域向常态长效全面的转变。三是紧扣“人”这一决定性因素,综合运用戒毒医疗、循证戒治、心理矫治、康复训练等手段,努力提升教育戒治质量,促进戒毒人员以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回归社会。

  深入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不断提升戒毒工作的整体质效。一是切实增强戒毒执法公信力,正确认识戒毒人员“违法者、受害者、特殊病人”三重属性,依法界定戒毒执法权限,完善内部监督、检察监督、社会监督,维护和保障戒毒人员的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等合法权益。二是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创新,借助市县乡三级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对解戒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教育帮扶、困难救助、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秩序损害修复等工作。三是持续推进戒毒工作改革,力争在规范戒毒执法审批、健全戒毒措施无缝衔接机制、推进戒毒工作部分职能社会化以及警力资源优化配置、检察监督有效运行等具体改革事项上率先在全国取得突破。

  紧紧围绕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主动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司法部党组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时提出,要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包括戒毒工作在内的各项法律服务工作。对照这个目标,首先,我们将提高戒毒康复的服务实效,以提升戒毒医疗水平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员配备,为自愿戒毒人员提供专业化、公益性的戒毒康复服务。其次,放大戒毒工作的反哺功能,深化戒毒工作的社会联动,吸引法律、教育、医疗、心理、职业培训等专业工作者参与戒毒工作,增强司法行政服务实效。三是加强戒毒工作与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安置帮教等司法行政业务的融合协同,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打铁必须自身硬”,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在自身建设中秉持“四不失”精神,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业务精通、公道正派、严守规矩的组工铁军。

  坚守忠诚之心,面对理想永不失志。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动力之源,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组工干部是政治干部,要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作为第一要求,保持对党百分之百忠诚的政治定力。要做到绝对忠诚、没有二心,首要的是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组织工作始终,领导班子突出政治建设,选拔干部发展党员要突出政治标准,教育管理监督干部要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基层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人才工作要突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确保组织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组织工作任务重,标准高,当个人理想与现实条件发生偏差时,要谨防闹情绪甚至丧失理想信念,始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面对理想永不失志。

  坚守工匠之心,面对事业永不失能。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都强调要提升组织工作质量。从新沂的实践来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还存在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如年轻干部储备不足,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待提升,高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一个一个得到解决。硬担子需要硬肩膀,组工干部必须精益求精,努力提升专业化能力化建设。要大兴学习之风,重点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好先锋课堂、钟吾讲堂、固定学习日等载体平台,厚植知识储备,提升业务水平,克服本领恐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基层的鲜活实践中,在拓宽眼界、掌握实情中找到破解难题的管用招数。要大兴实践锻炼之风,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有计划地安排组工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参加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不断提高驾驭局面、解决难题的本领。

  坚守敬畏之心,面对名利永不失节。面对名利诱惑,组工干部必须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带队伍,保证组工干部如青竹一般面对名利守住节操。要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大力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推进岗位廉政风险点排查和防控,健全完善部机关管理运行机制。定期强化红色教育、警示教育,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坚决防止灯下黑。进一步健全组工干部行为规范,教育引导组工干部知敬畏明底线、懂规矩守纪律,始终保有敬畏之心,始终保有如履薄冰的警觉,慎独慎微慎言慎行。严守组织纪律,戒以权谋私、戒口风不紧、戒人情举荐,坚决防止特权思想、跑风漏气说情打招呼。严守廉洁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引导组工干部不忘初心,珍惜荣誉,永葆昂扬向上的姿态。

  坚守公正之心,面对干群永不失衡。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的核心价值理念。公道来自无私,无私方能正派。要着力加强以公道正派、甘为人梯等为核心价值的组工文化建设,教育引导组工干部面对党员干部群众把好天平不失衡,保持公心不偏颇。在工作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对党忠诚之心选好对党忠诚之人,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搞关系网、潜规则,对年轻干部不搞照顾式培养。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按照政治素质强、带富能力强的标准,确保选出来的干部处事公正、素质过硬、群众认可。深化村级民主协商等制度建设,保证村级权力透明运行。人才工作以钟吾英才计划为统领,立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让资助政策惠及各类人才。

  (作者为新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邗江区是扬州的主城板块,因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而得名。近年来,邗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等称号,2017年在“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列第26位。我们感到,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需要认真解答好四个问题。

  一是时代之问。面对价值多元、利益多样的新形势,如何以先进文化塑造城、引领人,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去年邗江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好人馆,用百名身边典型的凡人善举教育和感染群众,短短2个月就吸引了近万人参观,刮起了好人文化旋风。这启示我们,把牢意识形态主动权、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既要旗帜鲜明,更要润物无声。近年来,我们围绕让文化无处不在的目标,一方面立足半城半乡的区域格局,初步形成现代都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文化布局,努力建设大气精致兼具、文化风情浓郁的品质之城。另一方面积极构建以十佳勤廉标兵、十大道德模范、最美职工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荣誉体系,全国百佳志愿服务组织红马甲义工队、中国好人邗江团队成为扬州的靓丽风景。

  二是百姓之问。面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如何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两年前我到扬州高新区走访时,有企业反映园区缺文体设施,我们决定拿出寸土寸金的核心地块,高标准建设职工文化驿站,打造了集开放式书咖、影视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努力方向,既要舍得用真金白银大投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也要主动接受群众点菜,赢得百姓点赞。近年来,我们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好一园、一房、一圈。一园,就是拿出城市最金贵、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好地块,建设体育休闲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一房,就是均衡布点城市书房,使之成为书香邗城的标配。一圈,就是构建十分钟文化圈,实现区镇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和“五有”文化广场全覆盖。此外,精心组织瓜洲音乐节、阮元读书节、张若虚诗歌节等品牌活动,把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让群众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三是发展之问。面对经济新常态,如何以文化产业为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新增极?邗江沿湖村曾是邵伯湖岸边穷得叮当响的渔花子村,这几年通过深挖渔文化,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如今已成为全国最美渔村,大多数渔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我们认为,在大众消费升级的时代,文化产业就是新引擎,要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做足“文化+”文章,催生新业态、形成新动能。近年来,邗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博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构建了以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扬子津科教园、互联网产业园、甘泉影视基地等特色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毛绒玩具、琴筝产业是邗江的传统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原创性研发设计,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邗江连续多年开展全国创意设计大赛,推动创意人才向邗江集聚、设计成果在邗江转化,全力建设全省首家毛绒玩具特色小镇及扬州琴筝文化产业园,通过植入文化芯、融入创意魂,推动传统产业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四是责任之问。作为古扬州发祥地,如何以敬畏历史的态度,留住乡愁记忆、传承城市文脉?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负责。近年来,邗江大力传承扬州文化和邗文化,建成邗文化博物馆、打造“春江花月夜”文化标识,并在隋炀帝墓原址建成考古遗址公园,为扬州增添新的文化地标。邗江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完整保存古邗沟这一大运河源头活标本,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和“263”行动,在完成沿岸船厂搬迁的基础上,利用部分废弃厂房建设船舶漕运博物馆。历史文化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依托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邗江推进瓜洲古镇开发,加快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致力建设长三角文化体验和旅游度假目的地,促进扬州建设成为“世界人民一年四季都向往的城市”。

  (作者为扬州市邗江区委书记)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物流、信息等枢纽平台为载体,强化对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的集聚与辐射,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枢纽经济突出的是发展流量经济,强化的是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本质上是对发展质量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一种提升。

  不同阶段枢纽经济有不同内涵与作用

  当工业化兴起以后,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一般在城市)就成了经济发展的枢纽,生产原料、劳动力、资金渐渐向这些地方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绝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工业枢纽之地发生的,其中多数都是围绕工业活动而展开的。成为工业枢纽的地方,常常也是市场的集中之地,市场通过交易、信息传播等媒介,对周边地区起到聚集和辐射经济能量的作用。

  城市的快速发展又赋予了枢纽经济以新的内容,枢纽经济开始担负起新的功能。一些大都市、中心城市集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多,聚集要素的范围比以前广泛得多,经济能量辐射的空间也无比扩大。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是,纽约、伦敦、香港这三个城市,几乎担负了辐射全球的金融中心功能。尤其是巨大的城市群出现后,枢纽经济平台在更大空间里发挥着独特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以来,枢纽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信息与创新活动的聚集与辐射开始成为新的主体。与此同时,枢纽经济的中心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聚集传播信息为主的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不再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世界上出现了很多从“小地方”成长起来的创新中心和信息中心。例如,美国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并不是纽约、洛杉矶这些大都市,而是硅谷。二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也出现影响世界的新型枢纽经济平台。例如,2017年全球货邮吞吐量最大的20个机场中有10个在亚洲,而20年前仅有6个,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了解枢纽经济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谋划与发展枢纽经济。

  既要打造交通物流枢纽,也要构筑新经济枢纽

  交通物流是流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枢纽经济的坚实基础和关键载体,发展枢纽经济必须打造大格局、高规格的交通物流枢纽平台。江苏是经济大省,流量经济发达,理应在构筑和发展枢纽经济方面有大的作为,在全国形成大格局、高规格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在全国有一定优势,但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与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的特殊地位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必须加以提升的地方。江苏虽然在高速公路密度上居全国前列,但已经不能适应更高水平发展的要求;江苏虽然高铁启动建设较早,但营运里程在全国已不占优势,铁路营运里程和密度更是落后于周边省份;江苏虽然港口经济发达,但缺少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港口,远洋运输和远洋航线更是一个短板;江苏的机场在通达性和承载客流物流的能力上,也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尽相称。

  江苏地处江海交汇之处,以制造业为龙头的实体经济十分发达,这是江苏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实体经济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巨大需求,同时,实体经济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枢纽经济的发展。江苏应当像抓实体经济一样,提出建设大格局、高规格、国际化的枢纽经济目标,建设一批高水平、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枢纽平台。

  枢纽经济既是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也是软性流量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与辐射。软性流量经济主要体现在金融、贸易、商务、信息、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这一类流量经济活动也有高度聚集和空间辐射的特征,也需要枢纽中心加以调节和配置。在新的时代发展枢纽经济,不仅仅是建设高规格的硬件枢纽平台与载体,还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建设高规格的软性枢纽平台与载体。对江苏而言,可以把发展枢纽经济与科教资源集中、制造业高地、文化大省的优势紧密加以结合,着重打造信息枢纽、创新人才与创新活动枢纽、文化交流枢纽、高水平金融平台、总部经济聚集区等,聚集更多的高端要素,向整个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沿线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辐射。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枢纽平台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革命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尽管遭遇逆流,但前进方向不会改变,正在加快的科技革命更是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科技创新活动正在不断超越国界,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发展枢纽经济要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着力构筑和打造连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枢纽平台。

  江苏建设和发展枢纽经济,不能仅仅着眼于在江苏范围内发挥枢纽作用,也不限于广义的长三角地区,而应该把江苏置身于整个亚太地区,放眼全球,打造国际一流的接纳和调节流量经济的枢纽平台与载体,在全球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江苏才能真正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独特作用,才能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成为重要的“门户区”。

  提高一批大型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国际化能级,大幅度提升江苏与世界的通达性。只有江苏与世界的通达性提高了,走出国门与世界进入江苏的通道更便捷、更有效率了,国际人才、国际信息才会更好地聚集在江苏,江苏枢纽经济才能向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是要开辟更多的江苏通向世界的空中航线,加密重点国际航线,大幅度减少江苏连接世界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集中江苏港口资源优势,开辟和增设更多的远洋运输航线,使江苏不仅成为进出口贸易大省,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流量经济的枢纽;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更为优良的国际化通信设施,及早部署5G通信,使江苏成为国际先进通信的高地。

  通过优化信息集中和流动的环境,聚集更多更好的创新要素,使江苏成为创新活动高度活跃密集的枢纽,辐射长江经济带和其他地区。要通过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提升,让更多的科技信息、商务信息、文化信息、学术信息从国际上流入和集中到江苏,让江苏成为面向世界发布大量重要信息的策源之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打造更多国际化的一流创新平台,聚集更多的高水平创新要素,使江苏同时成为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枢纽之地。

  面向全球聚集各类优秀人才,建设和营造不同类型、各种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平台,吸引国际上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高端金融商务人才、工匠大师到江苏舞台施展能力,把枢纽经济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建立在国际化人才枢纽的基础之上。聚集国际高端人才,一定要把握向企业倾斜的原则和尺度,使人才能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缩短创新活动与成果产业化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有利于突破关键性产业技术,国际化人才以企业为主体,则可以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更为坚实。

  此外,要在江苏着力打造若干个国际化水平高的城市,形成高水平、国际化枢纽经济的城市载体。没有若干个国际化水平高的城市,要建设的枢纽经济就没有对接国际的重要支撑,国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也没有必要的平台。大批国际化高端人才是否能够被吸引到江苏来,国际间传播的重要信息会不会在江苏大地策源发布,国际重要科技创新活动能否集中在江苏,关键取决于江苏是否能成为通达世界、国际性功能显著的真正的国际化城市。近期应着重提升南京和苏州的国际化水平。南京不仅要提高首位度,还要大力提升其国际化水平。苏州要利用毗邻上海、开放型经济规模大、水平高的优势,着力丰富城市的国际化内涵,打造一个创新活力涌动的、精致的国际化城市。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教授)

  枢纽经济,一般认为它是利用交通、地理枢纽等的集散功能来发展本市或本地本国经济的一种模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其内涵和功能日益丰富。

  其一,它是以交通枢纽为核心要件的通道经济。“枢纽”可以是交通枢纽,也可以是通讯、水利、水电枢纽等,但以交通枢纽为主。畅通无阻的交通,是各种“经济流”包括人(客)流、物(货)流、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吞吐的主渠道,各地通过不断改善交通条件,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人行其便,从而依托大交通、构建大产业、促进“交通圈”向“经济圈”转变,形成繁华热闹的通道经济。

  其二,它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等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经济。枢纽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属于第三产业,又属于第二产业,既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又包括生活性服务业,既具有产业属性,又具有事业属性,因而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物流业等行业的融合体,实际上也就是由第二、三次产业中某些行业融为一体的复合型经济。

  其三,它是以枢纽地区和枢纽城市为载体的流通经济、门户经济。交通枢纽与地理枢纽互为因果——交通枢纽以地理枢纽为兴起基础,地理枢纽因交通枢纽而尽显优势。特别是城市的繁荣与崛起,与交通的发展和进化明显呈正相关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离不开交通,交通因流通而不断升级,“两通相通,融会贯通”,再借助优越的区位条件,就能逐步形成连接东中西、贯穿南中北、通达海内外的门户城市或地区,从而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以全球视野谋划自身发展。

  其四,它是以聚集“经济流”为目标、形成新型服务业态的互联网经济。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枢纽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平台、区域网络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等的打造,现代产业形态、发展手段以及基于产业链、集群化的电子商务、快递行业等新型业态的涌现,一些原先并不具有优势区位条件的城市,依托各种“经济流”组织平台,做到“买全球、卖全球”,使城市在产业链和进出口两端均具很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综上可见,枢纽经济是一种以交通枢纽、地理枢纽、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基础,以城市或区域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集散“经济流”为手段,优化资源要素时空配置、全面提升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能级的发展新模式。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集聚功能”——它是“吸铁石”,吸纳资源要素是其本能,尤其是集聚高端人才、高新技术;第二,“扩散功能”——它是“中转站”“分拨点”和辐射源,能够带动周边乃至影响遥远地方发展;第三,“增值功能”——它依靠自身拥有和吸纳而来的各种资源要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全球网络体系,展开广泛密切合作,进行商业化加工、改进、创新、组装等,赋予“经济流”的集散具有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从而把资源要素转化成经济产出,实现价值增值。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吸附器”→“转换器”→“放大器”→“发射器”,其中“转换产出”和“放大价值”是关键环节,核心在于创造和实现新价值。

  江苏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枢纽经济发展无疑是明智选择和重要举措。那么,江苏怎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解放思想中推进枢纽经济发展呢?

  解放思想必须放眼天下。“风物长宜放眼量”,要清醒认识江苏发展枢纽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全世界35个国际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而全球财富的一半集中在交通枢纽发达的城市。在我国东南沿海,阿里巴巴选择杭州作为其总部所在地,通过电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杭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广州正在强化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和国际科技创新三大枢纽功能,积极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以期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但有观点认为,我国枢纽经济发展正在发生“代际更替”新趋势:网络枢纽向枢纽网络转变、实体枢纽向组织枢纽转变、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沿海枢纽向内陆枢纽转变,等等。不管人们是否认同,最近几年一些内陆省份确实对发展枢纽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解放思想必须放宽思维。开阔视野的目的在于开启思维。登高望远,就能发现枢纽经济其实是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可以成为全球性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本质上是开放型经济、网络型经济,因而对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国扩大开放势如破竹,扩大进口深得民心。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视野广阔、前景宏大和有着历史纵深的战略设计,将有力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急需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推动消费提档升级等。因此,加强高端要素集聚流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枢纽经济开放搞活,必将衍生出一系列“枢纽+”,收获“滚雪球效应”:“枢纽+商贸”“枢纽+金融”“枢纽+农业”“枢纽+科技”“枢纽+教育”“枢纽+生态”“枢纽+文旅”“枢纽+医疗”……从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城市或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关口。

  解放思想必须放下包袱。放下包袱关键要放弃“知足”,打消骄傲自满情绪。日常生活中的“知足常乐”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不满才是“向上的车轮”。江苏是全国的交通大省毋庸置疑,但与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龙头地带必须强抓机遇、主动作为相比,与解决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平衡充分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当下全省谋求“六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对照一流找差距,尽快“补短板、强弱项”——除了众所周知的航空运输能力薄弱之外,江苏铁路建设的世纪性落后和高铁布局明显失衡令人汗颜,包括苏南一些全国顶级县级市(昆山除外)至今仍“地无寸铁”,简直匪夷所思!同时,港口、航道发展也相对滞后,不少城市存在因行政区划体制造成的“断头路”“超堵路”,还有所谓“肠梗阻”“卡脖子路”,等等。江苏迫切需要加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打通大通道,加快建成大枢纽,有效实现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高质量地服务对内对外、东西双向开放,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

  解放思想必须放开手脚。放下包袱是为了放开手脚,放开手脚旨在放胆创新。江苏发展枢纽经济,其实一点也不落后,甚至早于一些兄弟省市。其中南京凭借综合枢纽地位突出的优势,2015年就大力推进“枢纽型经济”发展,3年多来,南京三大枢纽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卓有成效,证明南京完全可以凭借资源和智慧优势,逐步打造若干重要品牌。当下,南京正在积极建设创新名城、推进转型发展,完全可以把打造枢纽重要品牌与之结合起来,包括:打造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品牌、高度发达的现代物流业品牌、深度融合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品牌、联动发展的枢纽经济区品牌和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都市圈品牌等。江苏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南京的经验包括对标找差,由南京而扩至扬子江城市群和徐州、连云港等市,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互动并进。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培育提升一批枢纽型企业,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健全服务业体系,既注重硬载体建设更注重软环境优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效整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作者为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培育构建枢纽 偏好型产业体系

  吴文化

  产业是经济之母。发展枢纽经济,关键在于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根据铁路、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的技术经济特征,结合城市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目标导向,基于交通与产业的耦合关系甄别筛选出适合城市发展实际的产业目录,利用高质量、低成本的运输服务优势,吸引枢纽经济核心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群。

  在培育路径和方式上,一是可以通过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和技术提升盘活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可以依托交通枢纽集聚各种资源要素优势,注入增量,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如,成都国际空港产业新城按照立足空港、结合自身、错位竞合的基本原则,着力打造临空型、智慧型和生态型三大新兴产业,重点统筹发展临空偏好性强、全球辐射广、生态涵养好的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

  打造南京枢纽 经济新格局

  田 伟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越来越向综合功能较强的城市集聚,城市功能品质也因此成为增强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

  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要聚焦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发挥南京近年来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的新优势,通过优化枢纽型经济联动布局,充分释放南京在科教人才、历史文化、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城市功能品质整体提升,推进南京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一方面,改变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单点发力”的状况,完善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的联通体系,实现经济、制度、交通功能的匹配协调,促进优势互补、互通互融。另一方面,加强枢纽经济区与城市创新区、商贸金融区、科教文化区以及旅游区等城市重要功能区之间的对接,进一步放大枢纽经济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服务功能。

  (作者为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

  过两天又要高考了。高考在当下的语境里是一个全民事件——它绝非仅仅与考生、考生的家长、考生的老师相关。

  前两天,一篇北大才女的获奖作文《卖米》流行于网络,文中她对山区农民艰辛生活的亲身经历和细致描述让人震撼,并促使很多人再次反思贫困的话题。这样的反思有益且必要,但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最终通过高考考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如果不是不幸英年早逝,那么她和她的家庭,凭借高考给予她、而她靠自己的才能和刻苦抓住的这次机会,肯定已经摆脱了“卖米”的艰辛,实现了阶层的向上流动。

  这就是为什么高考是“全民事件”,为什么任何一道考题都会为全社会所津津乐道的重要原因:因为高考是一种提供“希望”和“信心”的制度,让困境者看到希望,让怀才者拥有信心。在我们这个人口庞大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样的希望和信心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有高考制度在,对任何一个人来讲,就有一个公平的“向上走”、改善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机会。全社会对高考的牵肠挂肚,已经跳出“鲤鱼跳龙门”的个体渴望,转为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关心。

  时至今日,教育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发展的不平衡依然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给更多贫穷学子提供向上流动机会的高考,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精准扶贫”,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正向循环,是真正泽被后世的事情。《卖米》就是一例:因为此文,大山中的贫困学子,乃至贫困农民一定会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帮助。所以,曾经出现过的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同样也是需要质疑的。我们要修正的,不是制度的根基,而是制度的执行形式。要防止因为各种“素质评估”、权力渗透、考题“精英化”等让平民子弟,特别是农村孩子在考试中因为生活环境所限而具有天然劣势。

  这两年,我们也注意到舆论的一个变化,就是批评高考“指挥棒”效应带来的“一考定终身”“高分低能”等弊端的声音相对要少一些了。这个舆论变化其实蕴含着非常有意义的进步:一方面说明社会对高考制度带来的“希望”与“信心”已经有了更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信心”的制度或者说是机会越来越多了。这首先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逐渐雄厚带来的大专院校录取率大幅提高上,真正 “落榜”的考生会越来越少;然后就是社会的创业环境日益优化,高考之外实现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宽了。这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提醒整个社会要尽可能多地创造类似高考这样公平而有效的“向上流动”机会,给更多的人以希望和信心。

  最后,想对各位考生说,“范进中举”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你们即将面对的考试,只是众多成功机会中的一个。即使这一次没有把握好,也会有其他的成功机会在前面等待着你——它们很可能更为精彩。全社会对高考的关注,也有一份对你们的期待:你们要肩负的,是比成功机会更重的责任。你们通过高考的磨砺和大学的学习,将成为新一代栋梁。“中国梦”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拥有成功的机会,而成功的机会,需要全社会的奋斗来创造。作为未来的精英,你们责无旁贷——走进高考考场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更出彩,也是为了让学弟学妹们的“考场”更广阔、更精彩。李军

  一评再评

  西安楼市近日出现一份摇号关系户名单,令许多网友惊呆。这份名单上,不仅包括了客户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而且还多了个“关系明细”栏,注明了“关系户”的部门、职务及其与购房者的关系,涉及西安市以及楼盘所在的长安区多个部门官员。

  钱江晚报:眼下,由于楼市调控,一些地方新建住宅与周边二手房价格对比,已经出现价格洼地,于是出现了“买到就是赚到”的消费心理。这无疑将加剧人们的投机欲望,也就会驱使部分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去获得资源。即便是采取公证摇号的办法,仍然可能存在漏洞和弊端,导致制度目标落空。必须及时堵住漏洞,体现公开公正。

  再评:在某种程度上,摇号买房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试图限制热钱涌入炒房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凸显“房以稀为贵”。部分二线城市大举“抢人”引发楼市骚动,城市管理者是否预料到了这种结果,现有的措施(主要是限购与摇号)真的科学吗?对此,有关地区的管理者将如何应对?

  记者日前从长春市纪委监委了解到,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党工委书记刘泽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报道说刘泽臣于2010年10月退休,换言之,他是在退休近8年后被查。

  湖南红网:尽管任何违纪者最终都难逃党纪国法的严惩,但事后的处理终究难以弥补既成事实的损失,再深刻的反思也无法完全消弭由此产生的干群关系裂痕。如何管好每名党员干部任期内规范用权,从根源上遏制腐化堕落,这才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而这,也正是“党员干部退休近8年被查”留给我们的最深刻警示之一。

  再评:不得不承认,正义的审查乃至判决来晚了。隐案多年没有东窗事发,说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的艰巨,印证了“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不光要向前看,还要回过头往后看、查旧案,惩处违纪违法一视同仁,不会以当事人“已不在位”为意志转移,这是终身追责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观点1对1

  安徽省宣城市日前发布《关于命名(更名)部分城市道路的公示》,拟对外地进入宣城的四条主干道,分别以“宣笔、墨香、宣纸、宣砚”重新命名。宣城市民政局表示,更名是在考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扩大城市知名度,彰显“中国文房四宝城”的地方文化。

  甲方

  城市路名 呼唤文化与个性

  宣城拟以“文房四宝”为主题命名四条城市道路引发争议,媒体报道以批评声音居多。衡量事物需要辩证看待,除了合理批评,也应关注改路名对城市知名度和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进一步解读中思考城市道路命名的应有之义。

  突破城市发展同质化困境、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一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发展挑战。多措并举发掘城市特色,将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不要小看路名的影响,路名的宣告作用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形象。全国有无数以省份、城市命名的道路,又有多少有底气打出“文房四宝”的名号?而在这次改名风波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安徽宣城除了宣纸以外,与“文房四宝”皆有不解之缘?宣城市是全国唯一的“文房四宝之城”,但长期以来在外名声不显,城市中“文房四宝”元素缺失,文化底蕴未得到合理应用。改名后,外地游客一到宣城,马上就会被闻名天下的“文房四宝”所吸引,城市形象立刻与众不同,魅力大增,“多彩宣城、山水诗乡”的形象顿时有了支撑。这样的命名方式,无疑比千篇一律甚至套用洋名更加高明。

  宣城改路名风波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频繁改名扰民、淡化历史记忆、行为动机功利。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但瑕不掩瑜。信息化时代,改名比传统社会更加便捷,更新数据库能解决大部分技术层面问题,消耗的人力物力更少。旧路名被取代看似减少了历史底蕴,但新路名也同样会赋予新的内涵。以南京为例,多少前朝旧名让人津津乐道,一个名字一段历史,旧的记忆不会消退,新的事物会在时光中获得沉淀。有批评认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急功近利,成了为经济服务的工具。其实,只要文化这个台搭得好,有何不可? 袁媛

  乙方

  城市扬名 不能急功近利

  安徽宣城拟以“文房四宝”为主题命名四条城市道路,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其决策的善意出发点不难理解。但正如人们所质疑的,更改路名就能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吗,会不会有些急功近利了?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民心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主干道更名这样一件审慎长远之事,更需充分考量民意,倾听百姓呼声。在一家当地自媒体发起的投票中,75%的参与者并不赞同更名,也许并非权威,但民意可窥一斑。城市主干道更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路牌、导航系统等都要改名,相关街道的各级单位地址、沿线居民的户籍地址等需要更换。这里,不仅有一笔庞大的经济账要算,而且会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引发人们较长时间的不适应,也会让外地游客找不到北。更有市民直言:“薰化路和响山路多年前分别叫宣泾路、宣港路,现在很多人还没完全适应过来,又要改名字了。”可见,更改路名过于随意,民众已受其所累。

  说到文化传承,现在的路名都是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迹的,浓缩着宣城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此次拟命名的四条道路,除了芜宣机场连接线尚在规划阶段,宝城路、薰化路、响山路是早已建成通车的主干道。其中,宝城路和薰化路,以旧宣州城门的名称命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响山路取自李白在宣城所作的《九日登响山》一诗。其实,保持原有路名,同样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保护与传承。

  再说,想要彰显“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美誉度,还需在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上久久为功,比如围绕笔墨纸砚打造特色产业,生产特色的文创产品,或者定期举办 “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难道这些不比简单换个路名这样粗放的做法更适用吗? 杨丽

  瞭望者

  金融创新非常重要。英国的经济史学家约翰希克斯发现,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主要是金融革命的结果。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1773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金融创新为新技术提供大量长期的廉价的资金支持,是产业革命演化为工业革命的核心。因此,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或许在于金融,即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主要不是因为没有技术创造、技术发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金融创新。

  如何判断一个金融创新是好还是不好?好的金融创新大概有两条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第一条是,它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次贷不是一个好的金融创新正在于它风险过高,超出合理需求的范围。同理,一些现金贷借钱给没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也不能算是好的普惠金融。如果贷款对象普遍没有偿债能力,那么把钱借给他们就是不负责任的金融。第二条是风险可控。风险不可控的金融工具非常危险,易演变成接盘的烧钱工具,会破坏整个金融市场的纪律。这种行为如果泛滥,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打击将非常惨重。

  那么,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创新?核心要做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金融领域来说,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主要在于两条,一是能不能由市场定价,二是能不能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是两个问题,融资贵反映的是市场供需力量所决定的利率水平,融资难恰恰在于人为压低利率使之低于市场出清利率,造成供需缺口,配置效率低下。因此金融创新第一步应是市场化,即让市场来配置资源,非市场化的配置不利于经济增长。

  第二,改善现有的金融结构,使之利于支持技术创新与创业。过去,中国85%的企业融资来自银行,然而现如今需要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高风险活动,银行的资金来自存款,有控制风险的需求,因此金融体系中绝大部分融资仍由银行来主导的金融结构需要改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投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需要发挥更大作用。除此之外,资本市场普遍缺乏耐心,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对发展技术的有耐心的资本给予长期的支持。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展多层次市场,政府还应在培养投资者耐心、提供相关政府支持、率先进行长期投资等方面有所加强。

  第三,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改善金融尤其是普惠金融服务。十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但始终难于有效解决获客成本高和风险难控的问题。而数字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有场景的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能的方案。如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数字金融在各个领域的落地,有可能会推动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第四,金融创新很重要,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金融稳定的追求。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金融风险的底线。过去中国是分业监管,更通俗的说法是谁发牌照谁监管,但随着交叉业务和全能银行模式的普遍,监管部门相互之间分割的局面已经很难持续。更重要的是,很多业务并没有取得牌照,例如P2P平台。因此,监管体系改革要将宏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分离开来,要从过去的监管机构监管变成未来的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发展和稳定这两个职能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政府寻找适当的方式加以协调。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深呼吸

全世界网络游戏有近10亿用户,而中国就有超过4.6亿活跃用户。网络游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市场以275亿美元收入雄踞榜首。美国和日本分别以251亿美元和125亿美元位列第二、第三。

在世界各国,教育深受游戏的影响。老师们总是难以平衡好教育与娱乐。教育重在改善学习成果,往往耗时,要有耐心才能见效。而娱乐主要是为商业赢利,通常要求近在眼前的刺激。从历史上看,教育是一个难以撬动的市场,但科技与学习科学的进步不断改变这种情况。中国科技公司正通过打造基于游戏的学习软件与学习机器人将学习与娱乐进行深度融合。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这些中国公司不仅自己开发游戏,也到全世界购买游戏。腾讯公司志在打造中国“游戏+”首屈一指的企业。腾讯宣布要改变和升级中国的游戏产业,打算推出五大类功能游戏,包括传统文化、前沿探索、理工锻炼、科学普及以及亲子互动类。另一家中国公司天润数娱不久前宣布计划在文化和教育产业进行资产收购。他们希望打破现有模式,通过并购打造“游戏+教育”的商业模式,抓住教育变革的机遇。美国《福布斯》杂志

  中国投资在北海道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活跃,特别是在苫小牧和钏路两市,这两个城市均有港口。苫小牧市已成为买地和建酒店的主要外国投资目标,这里被视为“综合度假胜地”的理想地点。去年,苫小牧驹泽大学被免费移交给一个中国出资的学校运营方,计划在该地区建一个中国国际学校。自从2011年钏路日中友好协会成立以来,常有中国高级官员造访钏路。该协会派代表参加在东京和札幌等地举行的日中友好协会会议,2016年还在北京开设了一个代表处。与此同时,中国人提出可否在该市开设一个孔子学院,如果该计划顺利推进,那将是北海道第二个孔子学院。

  中国的影响在毗邻钏路的白糠町更为明显。那里的中学把汉语列为二三年级的外语选修课程。同时,市政府为那里的一家中国人办的工厂注入了超过1亿日元补贴。2005年5月,在札幌举行的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一位中国商人讲到要使北海道的人口增加到1000万,几乎是当时人口的两倍。主要办法是邀请外国人到北海道,其中中国人达200万。当时,这个计划看起来荒诞不经,而今天,中国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北海道。中国似乎对在北海道的战略举动是认真对待的。日本《日本时报》

  隐形贫困人口

  网络上的定义为“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这些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穷人,他们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其背后,实质是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和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

  老漂族

  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分担家务而来到城市生活。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共同感受是缺少朋友、想家、孤独、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