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省发展提出的目标定位。”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法治是重要引领。”
行大道者,法治天下;谋万世者,以法为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为司法行政工作指明重要方向,将指导我们全力以赴推动、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平正义的追求,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在柳玉祥看来,司法行政系统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按照省委要求,全面深入开展“对标找差”活动。围绕“全领域”对标找差,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到全国乃至更大坐标系中考量,确定各项业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具体指标;围绕“高质量”对标找差,加快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法律服务体系;围绕“新期盼”对标找差,紧扣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查找在服务方式和能力上的不足,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档升级。
“在具体实践中,要紧扣全省‘六个高质量’推进。”柳玉祥表示。
助力打好防范风险攻坚战,在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上积极作为。今年,司法行政部门将聚焦化解民间非法集资风险、政府性债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在群众风险意识提升、政府法律顾问、金融法律事务处理上求作为,全力护航经济发展。为此,要提升源头预防能力,引导公职、公司律师和法律顾问严把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法律审查关,并提高律师在PPP项目、投资基金等项目中的参与度。要提升防范化解风险实效,部署“法企同行风险防控”专项活动,组织各地普遍成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中心,开展金融债券法律服务质量专项检查。要提升全社会防范风险自觉性,帮助群众认清非法集资危害,并提高政府部门对PPP项目等的风险防控能力。
积极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在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上积极作为。近年来,司法行政部门推动法律援助从困难群体向低收入群体延伸,全省援助对象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万分之十。今年,将创新开展法律服务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加强贫困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为贫困户提供家庭法律顾问服务,年内顾问配备率100%。加强脱贫致富项目法律服务,做好扶贫开发项目合法性审查。加强对特殊人群特困家庭帮扶,协调做好特殊人群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加强经济薄弱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地区服务指标达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深化“美好生活德法相伴”专项活动,培树“崇德尚法”新型村和社区。
主动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上积极作为。绿色发展既受经济、自然禀赋等因素制约,更受环保、法治意识等因素影响。今年,省司法厅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突出抓好四大行动。首先,打造绿色企业行动,围绕环境污染等案件,积极提供诉讼、调解、法援、鉴定服务。其次,建设绿色村居行动,依托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精准推送法律法规。再次,共创绿色校园行动,使绿色文明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此外,倡导绿色出行,提升文明驾驶意识,促进全社会文明排队、文明旅游。
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上积极作为。我省公共法律服务“有没有”问题基本解决,必须在“好不好”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就要求,加快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完善县级中心前店后场式服务,协调公证处、法援机构派员在乡镇中心提供服务,做优村(社区)法律服务顾问工作。加快智慧法务全覆盖建设,率先试点县域智慧法务建设,投放“智慧小司”机器人,推送互联网+律所、互联网+公证等远程服务。加快“微服务”精准化建设,在村组和楼栋公示法律顾问微信群二维码和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调解员和法律服务人员联系方式,试点研发微信群客服机器人。同时,用好4000多个法治类社会组织,为群众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发挥法治文化引领作用,在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上积极作为。我省法治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还存在盆景多、风景少、规模效应不强问题,对标审视,必须改变。一是要加强制度设计,出台全省深化法治文化建设意见;二是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度融合;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精品,构建以法润江苏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不断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改革开放高质量上积极作为。当前,要加快涉外法律服务改革步伐,围绕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方向,为江苏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要加快“放管服”改革步伐,严格落实司法行政“不见面”和“见一次面”审批清单,并把工作评判权交给群众。要加快司法行政执行体制改革步伐,深化监狱、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改革,探索推进司法行政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社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为改革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记者 倪方方
思想大解放 发展高质量
对标审视厅局长访谈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江苏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已形成了总体领先、重点领域率先的优势地位。但对照党的十九大要求,对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变,对照2017年12月习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要求,我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接受记者访谈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既介绍成绩,也直面问题,并详解对策和思路。
周岚介绍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将聚焦老百姓需求最迫切、得益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以系统化思维丰富完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改革发展思路举措,精准综合施策,推动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城市规划建设向品质提升迈进;乡村建设向综合振兴迈进;建设产业向实力最强迈进;城市管理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方向迈进。
周岚表示,江苏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住房与房地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住有所居”方面,2018年新开工城镇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21.5万套,基本建成17万套;完善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并加快竣工分配。将以新市民为重点扩大住房保障对城镇常住人口的覆盖,优先保障环卫、公交等行业困难群体,切实提高住房保障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建立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特殊群体为受益面的公积金缴存机制。
江苏还将大力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租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租赁房源,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将加强长期租赁市场发展,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服务与监管平台,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周岚认为,楼市平稳健康发展,有赖政府这支“有形之手”持续而稳定地发力。江苏将强化楼市监测和预警,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实施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坚决遏制投机炒作,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库存仍然较多的中小城市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将被严厉查处。同时,将制定和实施城市群住房联动发展试点方案,探索推进大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
当前,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4.7%,这表明江苏住房工作的主要矛盾已从“住有所居”转变为“住有宜居”。周岚说,今年将创建100个以上省级宜居示范住区,省住建厅已研究制定省级宜居示范住区创建评价标准,指导各地编制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意见也将出台。既有小区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等,也将同步推进。
周岚说,城乡建设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化思维指导下还需“精耕细作”。仅拿“水”来说,今年就有一系列“提档升级”的推进思路——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十项民生实事要求实施的“城乡清水工程”明确提出,“2018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100条以上,两年基本消除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这个要求比“263”专项行动原定的时间目标提前了一年。省住建厅已要求各地住建部门据此倒排时序、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排水防涝工程”也将深入实施,全省实施100个易淹易涝片区整治。省住建厅将建立完善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全力推动14个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另将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省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立方米以上,新建污水主干管网1000公里以上;也将做好既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城镇居民老旧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水文章”,年内新增自来水深度处理能力150万立方米以上。
对于严峻的城市“停车难”问题,将深入实施“停车便利化工程”,指导各地编制停车便利化专项规划,严格建筑配建规定,因地制宜完善老旧小区、学校、医院与商业中心等重点区域的停车设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既有停车设施使用效率,并加快健全和落实差别化停车供给和收费政策。
对于已纳入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的“厕所革命”,省住建部门也有推进措施:将推动实施“城市公厕提标便民工程”,制定城市公厕提标便民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全省将新增城市公厕1400座,沿街店面、单位等社会公厕免费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建设公厕APP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拓展便民服务功能。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农村人居环境也将迎来深刻蝶变。“在总结既往工作基础上,会进一步系统谋划江苏未来的乡村建设发展之路。按照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结合省情编制‘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今年再完成1.5万套农村危房改造,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将坚持建管并重,新启动10个试点县(市、区)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周岚告诉记者,将以高质量的规划设计引导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特色村”和有条件的“重点村”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并鼓励高水平规划师、设计师服务乡村。
2007年6月启动的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进一步充实、丰富实践内涵,在已启动两批试点乡村的基础上,年内将启动第三批试点,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在这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力度也将加大,以更好传承乡土文脉。
本报记者 汪晓霞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定位,人社部门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至高追求,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更有效的办法,推进新时代人社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说,人社工作全部对象涉及到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这就更需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审视、系统谋划。
近年来,江苏人社系统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城镇新增就业连续13年超百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成功创业人数、带动就业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4%和1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2735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突破,2017年末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达717.5万人和353.6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戴元湖坦言,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在就业方面,随着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问题需要积极应对,就业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社会保障方面,受老龄化、社保待遇刚性上调、社保扩面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面临较大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亟待增强。在人才方面,人才结构不尽合理,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彻底破除,用人主体积极性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等。
“江苏人社事业发展基础较好,有条件、有理由、有可能比其他省份做得更好、发展更快、质量更高。”戴元湖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以高度的责任自觉和使命担当,把全省人社事业放在全国大局中来思考、谋划、推进,切实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以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姿态打开工作新局面,确保整体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进一步强化系统提升的工作方法,顺应人社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善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现在到将来,注重重点工作和一般工作的统筹,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注重省级和市县的联动,保障各项工作衔接有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勇于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打造特色工作”意识,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引领全系统创出更多江苏经验,以点带面推动人社领域全面创新。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的工作支撑,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推进“互联网+人社”,以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人本化为方向,推动人社领域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效率提高。
“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一重大原则,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这一基本思路,通过‘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这一实现途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戴元湖说。
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坚持“经济工作布局到哪里,人才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供给体系。二是落实扶持政策。持续落实好社保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降本减负;积极组织企业与劳动力供需对接活动,有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全力做好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助推化解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三是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健全用工信息监测和失业预警制度,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支持帮扶力度,严防规模性失业。加强劳动关系长效机制建设,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
围绕人民生活高质量,一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全系统第一位的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稳中求进、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精准施策,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努力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尽可能获得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工作。二是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方向目标,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落实国家顶层设计,积极鼓励基层探索创新,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更加可靠的基本社会保障,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改进和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切实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使广大劳动者有更加满意的工资收入。四是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健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始终抓好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防控工作,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积极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良好环境,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使劳动价值得到更充分尊重。
记者 黄红芳
“近年来,全省农经农业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推动江苏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制约。”
省农委主任杨时云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成绩,也直面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谁来种地”难题亟需破解。农业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现象明显,全省2600万乡村劳动力中,兼业农民约占60%以上,平均年龄在58岁以上。
绿色转型难度不小。由于见效慢、成本高,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经营者尤其普通农户接受意愿不强。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搬迁、非禁养区新建养殖场土地落实难。
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矛盾突出,总量富余、结构失衡,大路货多、品牌农产品少,缺少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品牌亮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量质优价廉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明显。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农业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投入高、农业资源开发强度高,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与浙江等省市相比,江苏传统农业、大宗农作物占比较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尚未充分挖掘,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与山东相比,江苏缺少旗舰型、航母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种类数量丰富但缺少知名大品牌。
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牢牢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加快推进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推动农产品供给、农业投入品、生态环境、科技装备、改革创新等高质量发展。
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江苏农业要重点实施“九项行动”。
实施质量兴农行动,推进农业质量年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做好农产品品牌提升文章,实现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力争通过5年左右努力,培育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30个。
实施绿色兴农行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263”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体系。突出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让农业投入品减下来。突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1%。突出种养结合,让生态循环链“建”起来,每县建3家-6家种养结合型牧场。突出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让农业资源“养”起来,全省轮作休耕总规模达70万亩。
实施效益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坚持效益导向、效果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把效益提升摆在优先位置。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向节本增效要效益。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向适度规模经营要效益,力争到2020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覆盖所有村。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创建20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实施结构调整行动,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优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开放型农业,不断提升我省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80万亩,逐步培育一批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区域特色产业。全年创意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长25%以上。
实施主体提升行动,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充分把握小农户这一农业生产的基本面,启动农业龙头“大企业”培育工程,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发展,打造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带动小农户发展机制,让小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
实施装备升级行动,推进综合产能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区域后备资源特色化开发,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强化农机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新建180万亩高标准农田。
实施科技强农行动,推进科技与农业产业“大对接”。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与重点,改革科技体制机制,加快现代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组织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0个创新团队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建2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资源整合,提高推广服务效果。
实施产业富民行动,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深化农业产业富民“四挂钩两清单”推进机制,鼓励新农民利用新技术创业创新,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让农民收入增幅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
实施改革深化行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释放。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农村改革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吴 琼 邹建丰
思想大解放 发展高质量
对标审视厅局长访谈
中国江苏网讯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江苏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为全国发展探路”要求,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驱动,最主要的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迫切的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娄书记去年11月30日到我厅专题调研时明确要求,要努力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世界眼光来加强谋划、科学规划,推进交通运输事业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无愧于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表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将聚焦江苏实现“六个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系统谋划、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最近十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但与全省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相比,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需求相比,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还不相适应。
陆永泉坦言,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地带,要把区位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迫切需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打通大通道,加快建成大枢纽,依托海港、铁路枢纽、航空枢纽等推动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质量地服务对内对外、东西双向开放;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江苏水运资源优势,加快铁路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提升物流组织水平,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我省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迫切需要加强国际航空运输能力建设;当前,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也已由“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公铁水空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需要。
陆永泉分析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区域和城乡交通的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与运输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安全畅通、集约高效、便捷公平、智慧绿色”等发展导向,加强系统谋划和总体设计。
加强系统谋划,首先要系统谋划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特别是要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补上铁路、航空等突出短板。
积极探索高铁和城际铁路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加快补上铁路这个突出短板。扎实抓好在建工程建设协调保障工作,确保今年建成铁路项目5个355公里。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在今年已开工盐通铁路的基础上,确保今年开工建设苏南沿江铁路。抓紧推进我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修编,把宁淮、宁黄铁路等亟需建设项目纳入规划修编,解决我省自批项目的规划支撑问题。积极推动组建省铁路集团,使之成为全省铁路筹资、建设和运营发展的主体。
加快补上航空突出短板,推动形成以南京禄口机场、苏南硕放机场为枢纽,其他客货运机场相互协调、差异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南京禄口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规划高铁、城际铁路接入禄口机场。破解苏南硕放机场空域容量、设施容量不足等问题,充分释放苏南地区民航发展空间。省市合力加快推进淮安建设东部沿海货运机场的方案研究,高标准推进连云港新机场建设。协同推进长三角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开辟国际、国内航线。
“除了铁路、航空这两大突出短板,过江通道等建设也需要加强。”陆永泉表示,目前我省过江通道能力明显不足,制约跨江融合发展。省交通运输厅将加强省级统筹协调,适应多方式过江需求,研究形成过江通道筹资、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方案,打包式推进过江通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明后年再开工建设一批项目。
省交通运输厅系统谋划各地交通运输发展,深入研究各地交通运输发展定位、重点、突破口,着力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去年,省交通运输厅与南京市创立联合谋划发展机制,研究成果《为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贡献交通力量》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其他12个设区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和规划专题研究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实地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并在座谈会上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好五个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系统谋划构建以绿色高效为鲜明特征的长江下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陆永泉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深刻认识“五个关系”的重大内涵,落实我省“263”专项行动要求,突出抓好岸线、船舶、码头等领域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着力加强生态修复,积极推广应用LNG动力船舶、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江苏研发的新装备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航运,调整优化综合运输结构,着力推进交通干线沿线洁化、绿化、美化,打造节能环保、生态优美的交通环境,确保2020年将江苏建成全国绿色交通建设示范省份。
“省委、省政府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突出务实操作,要工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陆永泉说,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将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坚决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部署上来,让“最迫切”的要求深入人心,以加快建设的使命感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坚决把观念转变到“以我为主”的发展理念上来,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举措;坚决把精力集中到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上来,强化担当意识,敢于攻坚克难,奋力开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新局面,以最过硬的作风写好“最迫切”的答卷。
本报记者 梅剑飞
“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并重点推进‘六个高质量’,教育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的重要内容。”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教育高质量集中体现在教育所培养的人的高素质,体现在教育为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时代要求,更是江苏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葛道凯看来,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破解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讲要靠教育、靠科技、靠人才,要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因此,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江苏时代使命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葛道凯深有感触地说,江苏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对早一些、多一些,多年来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积累许多宝贵经验。因此,从江苏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基础条件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时代要求,更是江苏教育的责任和担当。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部署,结合江苏教育发展实际,站在新时代起点上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坚定改革开放决心,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江苏教育事业。
经过多年持续健康发展,江苏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4万余所,在校生1366万人,专任教师88万人。截至去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7%。江苏教育已处于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转折时期,各项教育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葛道凯说,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会发现,当今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可具体化为,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出现择校热、大班额、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较重、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强等教育现象。
发展高质量教育,必须以破解教育基本矛盾为重要抓手,以平衡充分发展为努力方向,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倡导“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在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工作主线。”葛道凯分析说,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的旗帜,也是江苏教育的旗帜。江苏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推进方式看,可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区域推进阶段和整体提升阶段;从内涵变化看,已走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和提高办学水平为主两个阶段。2016年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综合得分80.24分,教育现代化站上新起点。目前江苏教育现代化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核心任务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围绕教育现代化这条主线,我省将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实施科学教育理念普及行动。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
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加强教育资源盈缺状况预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保障基本资源供给。积极拓展优质资源,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内涵建设,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终身学习资源,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构建发展性政策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用动态的观念制定政策、设计制度。探索重大教育政策措施实施情况评估,随着事业发展不断调整政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努力提供贴心教育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贴心服务贯穿教育运行全过程。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减负的机制,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使教育成为社会精神文化风尚的引领者。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社会精神高地,使学校文化成为社会崇尚的文化元素。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必须以深化教育强省建设为根本保障。”葛道凯解释说,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经过十多年努力,取得显著成绩。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江苏进入深化教育强省建设新阶段。
“发展高质量教育,必须抓住教育强省不放。”葛道凯表示,我省将从巩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等方面深化教育强省建设,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扬长避短、百舸争流,教育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记者 蒋廷玉
思想大解放 发展高质量
对标审视厅局长访谈
中国江苏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治污减排、监管执法、生态保护、制度改革等各项重点任务。”省环保厅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系统将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目标,更大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更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确保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保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可以说是环境质量改善最快,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环境监管执法最严,制度改革频度最密,社会共治氛围最浓的几年。特别是2016年底,省委、省政府抓住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契机,紧盯关键短板,启动实施“263”专项行动。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推动,全省上下协同作战,通过严格督察、严格曝光,全社会煤炭消费量同比减少1000万吨以上,关闭落后化工企业1421家,累计关闭畜禽养殖场10372家,压减网围养殖面积6万多亩,整治沿江非法码头118个,切实解决一大批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做成很多长期以来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欢迎和拥护。
对标审视,省环保厅负责人坦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艰苦攻坚期”,既面临不少压力与挑战,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污染排放总量大,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不高,13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水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轻度污染,太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主要入海河流水质下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全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超过5000家,长江沿线化工企业、化工码头较多,饮水安全保障压力大。沿海地区一些化工园区污染较重,一些低端落后化工企业向苏北转移。
为推动全省生态环境高质量走在前列,省环保厅负责人表示,我省将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为保障,聚焦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战役,强化源头防治和监管执法。
从源头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目标,加快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优化空间结构,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引领区和生态保护特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实施标准更高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政策,今年关闭落后化工企业750家;优化能源结构,今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1800万吨,2020年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比提升至70%。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硬仗。抓紧编制《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紧扣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升级工业污染治理措施,启动钢铁、焦化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燃气锅炉脱硝设施建设;升级燃煤污染治理措施,扩大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锅炉整治淘汰范围;升级车船污染治理措施,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南京、苏州年内率先实现电动公交全覆盖;升级面源污染治理措施,落实扬尘控制责任制,大力推行“绿色施工”,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水平,加强港口、码头及物料堆场扬尘防治;升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措施,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治理工程,加强餐饮油烟以及汽车维修等重点行业治理;升级应急管控措施,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调整预警启动门槛,完善预警响应模式,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打好水污染防治硬仗。按照“保好水、治污水、供优水”的系统治水要求,着力打好水源地隐患歼灭战、劣Ⅴ类水体歼灭战、黑臭水体歼灭战“三场歼灭战”,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亲水环境,更好地彰显水韵江苏的优势和特色。年内完成县级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确保广大群众饮水安全。年内率先消除劣Ⅴ类国考省考断面。明年底前设区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打好土壤污染防治硬仗。切实抓好“四个环节”:摸清底数,年底前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2020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详查;防范风险,落实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联动机制,严控土壤环境风险,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严管固废,严禁洋垃圾入境,坚决遏制危废非法转移、倾倒、填埋案件高发势头;狠治垃圾,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快解决“垃圾围城”“垃圾下乡”问题。
打好环境监察执法硬仗。以最严格、最有力的环境监察执法为保障,重点突出“三个从严”:督察整改从严,年内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进一步压紧压实环保“党政同责”;违法查处从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强化环境司法联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形成不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高压态势和社会氛围;隐患整治从严,坚持底线思维,深入开展重点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全面推行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严肃整治环境风险隐患,坚决防止发生大的突发环境事件,坚决防止出现系统性环境风险,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记者 杭春燕 吴 琼
思想大解放 发展高质量
对标审视厅局长访谈
中国江苏网讯 “区域资源整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全球城市和区域竞合发展的大趋势。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提出三大板块、宁镇扬一体化、沿海开发、‘1+3’重点功能区等区域发展思路和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与硅谷、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相比,在区域协同发展、系统化提升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整合空间。”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坦言。
李侃桢说,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提出,从全局的角度、从更宽的视野、从更大的区域思考和研究如何整合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区域竞争力,实现发展新的跃升。这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切实强化系统性思维,突出整体性谋划,统筹考虑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界限,大力推进跨区域整合资源,进一步强化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交通枢纽功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更强的区域竞争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增长极,助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区域发展新格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核心。牢牢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和机遇,加快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增强自主谋划发展能力。“一是加快创新核心区建设。坚持把高新区作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阵地,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要求,鼓励各地推动高端创新资源优先在创新核心区集聚。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原始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支持南京江北新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未来网络、高效燃气轮机实验实施项目。加快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上新台阶。” 李侃桢说。
强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关键。加快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链双向合作,提升区域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李侃桢表示,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互动。发挥不同区域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南北产业合作,强化产业链优化整合。鼓励苏南地区“腾笼换鸟”,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创新价值环节向苏北地区转移,形成产业链延伸;支持苏北地区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为苏南地区提供生态产品和优质农副产品,形成产业链互补。二是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先进制造业优化布局调整,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主导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下一代网络、纳米材料等千亿级先导性制造业产业集群,注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支持具有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企业产品更新迭代,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江苏品牌。
强化城市群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增长极。立足我省城镇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现实基础,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密切城市间分工协作,加速汇聚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以城市群为主体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着力增强苏南城市群辐射带动功能。科学谋划苏南城市群建设,打造现代化城市格局,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苏中地区跨江发展、融入苏南,实现城市之间联动发展。着力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发挥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作用。” 李侃桢说,加快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首位度。重点提升南京首位度,支持南京集聚科技、人才、交通等发展要素,聚力打造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发挥带动周边、辐射全省的作用。加快推动苏州、无锡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能级,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形成网络化城市布局,提升区域发展带动力。切实增强苏北“一带一路”建设支撑作用。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交汇点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苏北地区整合优势、板块提升。支持连云港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作用,加快形成“一带一路”沿线物流人流资金流集聚枢纽。支持徐州产业转型发展,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吸引力,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强化基础设施连通,构筑畅达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交通体系是区域发展的先行条件,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补齐对内对外交通短板,进一步畅通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快速交通联系。李侃桢表示,一方面加快补齐铁路建设发展短板。坚持“着眼长远、以我为主”的发展理念,以高铁建设为核心,以城际铁路为突破口,以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补充,积极探索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重点建设沿江高速铁路环线、突破铁路过江瓶颈,提升苏北地区高速铁路通达率,着力推动“四网”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机场枢纽功能。注重发挥航空对放大区域开放和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全省“1+3+5”机场布局。进一步增强南京禄口机场对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打造全国航空速递中心。做大做强无锡硕放机场,增加民航航班,加密国际航线,努力打造辐射更广区域的国际空港。支持淮安涟水机场建设,加强陆海空多式联运,努力打造东部沿海货运机场枢纽。 本报记者 宋晓华
编者按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最近多次强调,要强化对标意识,对照总书记的最新要求审视江苏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坐标系中找准所处的新方位、奋斗的新坐标,科学确定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走在前列的路径举措。从今天起,新华日报推出“思想大解放 发展高质量 对标审视厅局长访谈”专栏,邀请省级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六个高质量”要求,介绍各领域开展对标审视的思考和对下一步工作的谋划,推动全省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深入开展。
“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全省上下要强化对标意识,对标总书记的最新要求审视江苏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坐标系中找准所处的新方位、奋斗的新坐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系统谋划走在前列的路径。”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省科技系统正在科学确定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以及具体举措,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理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理清发展思路,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中明确关键举措,在落实政策加大激励中优化创新环境,牢牢把握工作着力点和改革突破口,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去年,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7%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7%,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5件,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苏已成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硕、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科技创新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强调‘强化创新引领’,并对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王秦认为,这就需要我们紧扣新时代战略安排,切实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加快推动我省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作出“江苏贡献”。
王秦说,对标审视,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来看,江苏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已迫在眉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把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举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破解新的发展难题、提供新的战略支撑,在工作上开创新局面,在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创造性地推动新时代江苏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同时,王秦分析,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来看,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也迫在眉睫。“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把科技创新放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局里去思考,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方面,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变革、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及时、更加精准的科技支撑,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科技获得感、幸福感。”
王秦分析,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同样迫在眉睫。“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这些年江苏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对照先进水平,也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问题和短板,譬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整体上仍然处于中低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明确了江苏科技创新所处的新方位,就为系统谋划走在前列的路径举措奠定了基础,找到了奋斗方向。“下一步,面向江苏未来发展重大需求,全省科技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努力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发展的支撑能力。”王秦表示。
为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具体举措上,我省将重点实施“一深化四提升”专项行动。
“一深化”是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和科技投入评价机制,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合力。
“四提升”则涵盖以下内容: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融通创新,在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集中突破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着力提升创新平台集聚能力,支持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更大力度强化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
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为各类创新主体营造更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王秦展望,2018年,我省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5件,进一步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