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内涵丰富、思想精深,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全面阐释、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实践价值。

  坚持理论的彻底性,释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真理光芒。理论的力量来自于其思想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对改造世界的引领力以及征服人心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能真正地“说服人”,这也是“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的特有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国际上,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黑天鹅”事件频发,“灰犀牛”风险积聚,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民粹主义乃至极端主义思潮涌动;在国内,“三期叠加”暴露出传统增长模式的内在弊端,传统增长动力衰减,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怎么办?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开出了各种药方。面对经济界、理论界的众声喧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命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时代孕育思想,实践检验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我国经济爬坡越坎、转型升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显现出巨大生命力和真理光芒。社科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彻底性和真理性,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在与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较中加以分析;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加以分析,在多维度分析研究中彰显这一思想对当前中国经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指导力。

  诠释思想的原创性,淬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创新魅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充分吸收和继承了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同时也汲取当代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国内外经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着眼于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谱系,显示出原创理论所独有的思想魅力。例如,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提出,一举解决了“三期叠加”情况下中国经济所处历史方位和向何处去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正确途径;关于创新的系统论述,为我国经济转入创新轨道指明了方向;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根本上澄清了“党政分开”“非公党建”“国企改制”等领域的模糊认识对现实工作带来的困扰,等等。这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经济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的重大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社科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创新性思想,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诠释这些原创思想的本质及规律;结合实践效果来理解和检验这些原创思想,在实践中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国际比较中,来审视这些原创思想的世界意义。

  彰显体系的完整性,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一个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其思想观点和基本原理的集合,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体系或系统。理论的成熟程度则往往取决于实践的发展程度。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呈现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新态势,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相互交织,亟待具有体系化的创新理论给予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实践,直面现实发展需要,从政治保障、发展目的、发展理念、主要矛盾到工作主线、发展战略和策略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理论体系,具有理论的贯通性、自洽性和系统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个坚持”加以概括:一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一质的规定性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三是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构成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四是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制度环境。五是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形成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六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在破解阶段性重大问题中推进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七是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这些是经过实践检验、务实管用的方法论。这七个坚持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社科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可结合不同专业,从思想体系的不同环节出发,进行细化研究;运用交叉学科知识,从思想体系不同环节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结构性研究;从整体视角研究思想体系的本质特征和演进规律,深入挖掘、立体呈现这一思想体系的完整内涵。

  紧扣问题的实践性,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价值。问题导向从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进“三大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形成高质量、高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就是要解除高质量发展的后顾之忧,等等。社科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应用性问题,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国内与国外等多重视阈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根本性的现实问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个理论主题,从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部署步骤、外部条件、制度保证等方面明确推进经济建设的基础问题;研究具体领域的经济问题,当前重点要研究如何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如何推动解决落实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八个重点问题,消除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隐患,构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新华日报》的《思想周刊》创办一周年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传播新思想的主题,聚集理论界的大家,突出本地区的特色,整体策划、精心打造、亮点纷呈,不长的时间就成为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理论版,成为思想理论界一块成果丰硕的沃土。在创办一周年之际,主办者将周刊合为集刊,将一年来绽放的朵朵思想之花编织为一盆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的大花篮,编辑出版了《新华日报思想周刊文丛》第一辑。这既是走过的脚印“打包”式收藏,也是思想理论研究成果的再传播。《文丛》是新华日报社一年辛勤耕耘的收获,是省内外众多作者和广大读者共同培植的产物,是《思想周刊》生长而成的硕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省宣传理论界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追随理论创新的步伐,全面展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多重量级成果。《思想周刊》的创办及《文丛》的出版,正是这个“理论场”的反映和效应。站在思想理论高地,走在宣传舆论前列,是《思想周刊》的追求和定位。一年来,无论是阐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探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还是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揭示新时代新矛盾新课题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宣传维护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还是探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本省实际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等等,《思想周刊》都有专版专论,做出深入阐发,有力发声发言,可谓是思想理论战线的一支生力军。

  丛书第一辑由《理论之光》《名家文萃》《学思践悟》《政在一线》《决策之前》五本书组成。仅从各分册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思想周刊》的理论主导性、丰富多样性、鲜活实践性、咨政引导性。作为报纸的理论栏目,有理有论、善理善论是其命脉。因此,《思想周刊》具有高度的理论意识,把理论研究摆在首位、作为主打,一年来刊登了许多重要理论文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表了有新意有见地的重要观点。报纸的理论栏目不同于学术刊物,涉及众多学科,读者分层分群,作者多行多业,不能一个面孔、一种风格。阅读各个分册就可以感受到,《思想周刊》的话题引人注目,文风有庄有谐,稿件有长有短,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增加深度阅读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周刊》扎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活生生的实践,立足于本地区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题目从生活中来,解题聚焦现实,谋划破解难题,促进改革创新。这就使得《思想周刊》的成果不仅是理论阐释,而且是问题研究、对策探讨、政策建议,来自实践,又影响和改变着实践。

  《思想周刊》之所以能够造成这样喜人的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一支由专家学者、各级领导、机关干部、理论爱好者为主体的作者队伍。编辑部视野宽、格局大、胸襟广,识人用才,逐步组成了这样的高端作者群。他们来自不同省区市,从事不同的工作,有着各自的背景和优势,共同集合在《思想周刊》这块土地上,各尽所长、各展其能,形成了作者与品牌共生同兴的理论共同体。

  祝《思想周刊》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继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首要任务是认识和把握这一体系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就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要求指明了方向。

  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有其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必须社会地、历史地把握人的经济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的经济本性的认识,同时又取得了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否认个人利益和物质需求的存在及其意义,但同时又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针对人的经济本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人不同于物,却与物结为一体;人以自我为中心,却又只能在他物、他人中去实现自我。”这就把人的经济本性界定为既追求个人利益又顾及社会利益的复合体,也就是“能动的社会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能动的社会人”作为立论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必然成为最根本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对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行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在发展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制度基础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体制设计上,把市场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谋划上,推动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上把“能动的社会人”作为核心命题,就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全体人民而不是部分人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目前,我国还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一千八百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有一亿三千万左右的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两亿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公有制经济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战略性高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发展“社会人”的整体利益。与此同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积极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之道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最主要地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激励功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但与此同时,又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纠正“经济人”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市场失灵,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人”的整体利益要求。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供给和生产的角度促进发展,但不仅仅局限在供给侧,而是要统筹协调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交通运输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江苏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为全国发展探路等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对交通运输工作新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系统性谋划,紧紧抓住交通运输部拟选择部分地区、部分省份、部分领域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示范的重大机遇,扎实推动江苏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转变,奋力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新征程,确保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进程快于全国、质量高于全国。

  今后三年是江苏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胜期,交通运输部门将按照“补基础设施短板、降交通物流成本、强公众出行服务、优交通生态环境、增创新发展动能”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安全畅通、集约高效、便捷公平、智慧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动交通运输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有效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有力引导城镇空间重塑,深度融合新经济发展,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发挥先行引领作用。

  补基础设施短板,就是对标城乡建设高质量,以补齐短板、互联互通为导向,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瞄准世界交通运输先进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一是全力加快推进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江苏。着眼于改变江苏经济地理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乘高铁出行的强烈期盼,加快推进“三纵四横”高铁网建设,加快构建沿江两岸高铁环线,加快形成设区市城市到南京1.5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同时,加强高铁、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等各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有机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客运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二是全面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推动沿江两岸由“隔江相望”转变为“拥江融合”发展。以促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经济板块紧密融合发展为目标,今年全面开工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力争开工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争取2019-2020年再开工建设8座。三是着力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提升江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交通网中地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出加强江苏境内四大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即京沪、陇海、沿海、沿江通道内干线铁路、骨干航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全面加强省际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四是建设一批交通优势明显的枢纽型城市,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交通运输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要素,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度决定了一个城市集聚资源和对外辐射的空间范围,交通强则城市兴。着眼于提升南京首位度,着力推动全省综合交通网由网格状布局向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型布局转变,努力将南京打造成全球“流空间”的重要节点。着力打造连云港、徐州等国家级以及苏州、南通、淮安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

  降交通物流成本,就是对标经济发展高质量,以多式联运、集约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运输成本更低、运输效率更高、面向全球的供应链系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等要求,构建高效顺畅的多式联运系统,统筹推动中欧(亚)国际集装箱铁路班列扩量增效。加快完善千吨级航道网络,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开辟近远洋航线,推动港航运协同发展,发挥江苏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优势以及水运低成本优势。系统谋划机场布局分工,协同推进长三角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推进临空经济区港产城融合发展。

  强公众出行服务,就是对标人民生活高质量,以公交优先、畅通安全为导向,加快建设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出行服务体系。着力改变当前城际铁路服务模式以及班线化的城际道路客运模式,把公交化发展理念从城市交通领域拓展到城际、城乡交通领域,更好适应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便捷快速流动需要。把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突出打造特色致富路,全面打造平安放心路,积极打造美丽乡村路,致力打造美好生活路,打造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江苏新样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零死亡”的发展导向,全面实施《关爱生命 筑牢防线 江苏省“平安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基础设施、管理政策、现场执法等多方面发力,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度,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优交通生态环境,就是对标生态环境高质量和文化建设高质量,以绿色低碳、洁化美化为导向,加快打造生态优美、赏心悦目的交通环境。交通运输业(含仓储邮政业)是仅次于工业、生活消费的第三大能源消耗来源,对照人民群众既要温饱、更要环保的新期待,着力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防治,加大运输装备应用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工作力度,加快建成全国首个绿色交通示范省份。深入开展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绿化、洁化、美化水平,确保2019年打造形成2万公里交通绿色廊道,让交通干线成为展示美丽江苏建设成效的第一窗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精神,注重发挥内河航道的旅游、景观、文化功能,大力推进京杭运河江苏段经济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建设。

  增创新发展动能,就是对标改革开放高质量,以创新驱动、改革推动为导向,有效激发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业引导,积极支持更多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独角兽或排头兵;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新一代交通控制网、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及营运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率先取得应用突破,打造交通产业链条及产业集群,使交通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支柱。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交通规划层次、运输服务精度、行业治理能力。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铁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开展行业党建工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体制保障和要素支撑。

  (作者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兼省铁路办主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涟水强化公民道德建设,从培育宣传关爱涟水好人入手,大力弘扬好人文化,不断放大好人效应,让学好人、做好人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当前,涟水拥有涟水好人76名,淮安道德模范、淮安好人57名,省道德模范提名、江苏好人9名,中国好人5名。

  调和“三元色”,同绘好人文化一张图。调和传统文化底色。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好人文化的重要内容。每年举办缘文化论坛,不断丰富好人文化的内涵。中华缘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涟水被评为中华缘文化传承基地。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红色文化进行精神洗礼,每年组织各类祭扫活动1000多场。调和先进文化本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本土化、生活化,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最美系列寻找以及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调和地域红色文化。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涟水好学上进、孝老爱亲、重情重义、乐善好施的地域文化,为此涟水开展四美在农家创评活动100多场,推动移风易俗。在全县组织开展涟水好人文化集中研讨和群众性大讨论活动,提炼总结涟水好人文化的内核,即向善向上、苦干实干、开明开放、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涟水精神。

  调活“三颗子”,同下好人文化一盘棋,始终坚持运用多种平台传播好人文化,不断扩大影响。借助媒体平台,全县主流媒体普遍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展示好人风采。省美德少年王彬事迹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王彬被评为“媒体特别关注孝心少年”。连夜驱车480公里捐献熊猫血的好人康惠明,其事迹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借助网络平台,在全国率先设置电子好人馆,创办涟水好人网,借助全县40多家官方和民间微信公众号,全方位展示好人事迹。建立实体平台,建成县级好人馆和乡镇、部门好人馆分馆,建成好人文化一条街、五岛湖好人文化示范区。县级好人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2万人次,成为党员廉政教育基地。

  调准“三声部”,同唱好人文化一首歌,在弘扬好人文化的体制机制上想办法,使之长效化。建设推荐机制。制定村民小组推荐—村委会评议—乡镇审核—县集中评定的规范程序,在公共场所设置好人推荐箱,并开辟好人随手拍栏目。市民推荐的好人一经当选,给予推荐人100元奖励。打造发布机制。每季度发布一次涟水好人,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当选好人颁奖,并定期组织好人事迹报告会、文艺巡演。以肖善祥事迹为原型创作的淮海琴书《37年只为还清良心债》,受到全国很多地方的关注。建设关爱机制。出台涟水县褒奖好人实施办法,在政治礼遇、经济激励、政策扶持、帮困济贫等方面对好人进行褒奖。县财政设立20万元的好人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成立今世缘涟水好人关爱协会,奖励帮扶道德模范和好人。同时,经常性开展好肥送好人、敲锣打鼓送好人回娘家、赠送美德传家宝书法作品和云锦工艺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人关爱活动。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人,一群好人影响一座城。通过好人文化的培育、传播和弘扬,好人力量已成为涟水发展的新动能、区域发展的软实力。现在,涟水以“厚德之城”著称,美誉度越来越高,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已成为企业投资、创新创业的集聚之地。

  (作者为涟水县委书记)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谱写江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战略部署,要求全省上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狠抓落实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这六大任务,要求全省人民扛起江苏引领创新发展的重大责任。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江苏作为教育大省要向教育强省迈进,在全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时期,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努力建成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这就要求,以增强责任感,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江苏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也是靠人才、靠教育。江苏地方高校首先承载着培养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任。淮阴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又地处江苏发展不充分的苏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全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机遇期,强化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使命感、责任感,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重要功能,努力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苏北地区乃至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这就要求,以增强时代感,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开辟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设好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时代的步伐就像斗转星移永不停步,科技进步就像日新月异催人奋进,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地方应用型大学要向高水平进军。江苏地方高校应积极投身到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在全国和全省的大格局中谋求发展,把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沿海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主动寻求发展时代新机遇。

  这就要求,以增强紧迫感,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省委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明确,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时间紧迫。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江苏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地方高校应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任务加快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科技等众多领域,大学应跟着时代的步伐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建设科技强省、质量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深化科教密切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在创新引领性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校长,苏北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扫描二维码 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省始终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在太湖流域人口增长7.5%、GDP增长143%的情况下,连续10年实现国务院要求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顺利完成国家总体方案阶段性任务,太湖湖体水质已稳定处于Ⅳ类。然而,湖泊治理历来是一项世界难题,就太湖来说,治太出现边际效应,瓶颈制约凸显。去年,太湖蓝藻发生强度一度达到近10年来最大,湖体总磷浓度出现反弹。站在新关口,面对新问题,必须以系统思维谋划科学治理思路,打好治太爬坡过坎的攻坚战。

  太湖治理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关系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娄勤俭书记要求“系统推进治水,不能把劣Ⅴ类水带入现代化进程”,这为治太工作指明了系统思维的方法路径。太湖治理要全面提升系统治理水平,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提高治太的精准性、协同性。

  一是治标与治本同步,强化应急防控,守住“两个确保”底线,狠抓长效治理。太湖属于大型浅水湖泊,换水周期较长,自然条件就有利于蓝藻生长和聚集。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供水保障,推进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强化治藻控藻,适时开展应急清淤,降低湖泛发生风险。“两个确保”是一项长期任务,因为太湖富营养化的根本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治太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牢牢守住“两个确保”底线,为治本赢得时间。同时,围绕太湖氮磷水质短板,实施长效治理、综合施策,有效控制氮磷污染,实现太湖水质的根本好转。

  二是外源与内源共治,着力削减入湖污染总量,有效减轻内源污染影响。湖泊有别于河流,其湖体与外部河网水系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据测算,入、出太湖污染总量常年不平衡,近年来入湖河流进入太湖的水质一般达到湖泊标准的Ⅴ类,而出湖则达到Ⅱ类,每年约6到7成的入湖总磷等污染物滞留在湖体和底泥中。去年遇到大量蓝藻持续聚集,其连锁反应加剧了内源污染释放,造成总磷指标出现反弹。对此,要围绕占入湖70%污染负荷的15条主要入湖河流,以及上游重要客水苏南运河、武宜运河等,实施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减少污染入湖。同时,要围绕入湖河口、重点湖湾,实施生态清淤,采取聚泥成岛,减轻内源累积。

  三是截污与修复并举,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既有手术式的清理整治,也有调理式的涵养修复。10年治理,流域已关闭重污染企业6000多家、畜禽养殖场6200多家,拆除围网养殖48万亩,建成污水管网2.5万公里。但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产业集中、人口稠密,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必须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双管齐下。就是说,实施新修订的太湖地区污水排放限值,倒逼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全流域污染排放负荷。同时,大力实施湿地修复,恢复自然净化能力,并将处理达标的尾水引入湿地生态过滤后排放。

  四是水利与生态统筹,兼顾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保护,构建健康生态水系。太湖流域河网密集,闸坝工程繁多,一些河道淤积严重,成了断头浜、死河。太湖水草生长因光照条件需要,与太湖水位关系密切,2016年太湖流域遭遇洪水,东太湖水草受高水位影响,大面积减少,这也是湖体总磷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要科学调度河道水利工程,加强河道乱占、乱建、乱排清理整治,定期开展河道轮浚。同时,适时适度开展调水引流,合理调控太湖水位,协调好湖体进出水平衡。此外,加大上游入湖清水补给,下游取用太湖优质水源应充分考虑水生态的相对稳定,并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等机制。

  五是建设与管理并重,既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更要加强项目管理。太湖治理始终坚持将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治太,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相关工程。下一步,聚焦氮磷污染控制、小流域整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主要入湖河流系统治理。同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深化“河长制”管理,坚持水质目标导向和污染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消除劣Ⅴ类、增加优Ⅲ类水体。强化治污设施统一监督管理和运行维护,充分发挥已建工程项目的治污能力。

  让老百姓喝得安心、用得放心、看得舒心,满足人民群众对太湖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进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必须牢牢坚持系统思维,全力推进太湖治理,让太湖成为美丽中国江苏篇章最亮丽的色彩。

  (作者为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

  ● 只有坚持创新创造,对接时代潮流,集聚高端要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才能为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 文化发展的落脚点在人民,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构成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出发点。要通过文化消费需求升级“倒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自觉调整,抓住科技进步的时代机遇,切实提高供给的有效性、精准性,拓展群众文化消费的广度和深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追求已从“物质文化”需求升级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判断,这意味着高质量的发展将构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其中,作为“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之一的“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提出,构成了江苏在新时代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推动“三强两高”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文化建设呈现出高速度的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得到扩大;文艺创作日趋繁荣,各文艺门类获国家级大奖总数居全国前列;文化机构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规上文化服务业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近5年来平均增长率超过20%,提速明显。在规模、速度、影响逐年增大的同时,对标新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也要看到江苏文化建设还存在文化供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化创新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文化建设尚不能充分、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提出,要求新时代江苏文化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创造高质量的文化新优势,树立高质量的文化新标杆,传播高质量的文化新风尚,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健康、持续、积极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从追求高速度到注重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江苏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高度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核心理念。江苏孕育了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形态,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只有坚定江苏文化自信,才能充分发掘江苏文化潜力,不断激活更深层、更根本的江苏文化基因,以自信自豪的姿态、积极主动的态度、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江苏形象。

  高端创新创造是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及文化建设时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步伐,孵化了新的文化模式,释放了新的文化动能。这也表明,只有坚持创新创造,对接时代潮流,集聚高端要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才能为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高端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重要主体。人才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资源,能够以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资源的束缚。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高端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将江苏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为做优、做精江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意、智力支撑。

  构筑文化高地是文化建设高质量的价值坐标。江苏是中华文化融合、繁荣和复兴的基地,这一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江苏有底气、有自信、有条件建设文化高地。在文化建设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将构筑文化高地作为江苏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才能推动“两个高地”建设提质增效,才能不断开拓江苏文化发展新境界,将文化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所共享的文化福祉。

  文化建设高质量是对文化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升华。文化建设迈向高质量,要求以更高的文化发展站位、更优的文化发展格局、更强的文化福民力度,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期盼,实现文化发展“质”的飞跃,走出一条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江苏路径”。具体而言:

  把握高点位的文化发展站位。文化建设高质量要有更高远的文化理想,必须坚持国家站位、国际视野。一方面,要充分对接上位资源,打造一批能够代表中国、代表江苏的标识性文化工程。在改革开放40周年、淮海战役发生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上,推出一批主旋律、标志性、正能量的文化作品;运用好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层面的大型活动平台,对接国家性的重大文化项目与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介入全球文化价值链,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江苏文化软实力。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精彩江苏”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提档升级,合理运用江苏名城资源,提升江苏文化的国际表达能力,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更能“走进去”。

  创作高品位的精品文化产品。文化建设高质量要求出精品、创品牌,以伟大作品注解伟大时代。一要实现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食粮。二要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推广《枫树林》《牡丹亭》等文艺精品经验,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三要加强宏观规划引导,把好文化生产方向,打造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江苏文化内涵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品牌。

  构建高端化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建设高质量需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与创新带动作用。一要把握好“互联网+”“文化+”的时代机遇,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多领域跨界融合,加快培育新型高端文化业态,形成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高竞争力文化产业体系。二要通过制定分层分类支持政策,培育“牛羚”企业、壮大“瞪羚”企业、打造“独角兽”企业,构造高成长性文化发展主体协同共进的江苏文化企业生态圈。三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等战略机遇,形成文化产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新优势,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能级。

  培育高层次的现代文化消费。文化发展的落脚点在人民,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构成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出发点。2016年,江苏省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28.3%,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这意味着人们更有能力进行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高层次消费。一方面,要通过文化消费需求升级“倒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自觉调整,抓住科技进步的时代机遇,切实提高供给的有效性、精准性,拓展群众文化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和引导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进程中,树立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文化建设迈向高质量的主力和主体。一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出名家大师引进与培养系统计划,强化江苏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使江苏成为全球文化人的首选地。二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和使用机制,切实优化体制外文化人才的生存与创作环境,支持有潜力的青年文化人才加快成长。三要以江苏众多的高校与文化园区为载体,建立工作室、“众创”空间,打造吸引和集聚文化创意人才的园区、街区和社区。

  (作者为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监察体制改革是继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之后的又一创举。它瞄准实现党内自我监督与国家机器监督的有机融合,力求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因此,被看作是探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破解历史周期律的有效途径。正如省委书记、省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组长娄勤俭所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总体要求、强化责任担当,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监察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搞单兵突进,而需要树立系统性思维,优化整体性设计。这既是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试点情况的基本经验,也是当前推动有关工作必须注意的重点问题。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里,政治生态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撑因素。实践证明,良好的政治生态能为监察体制改革凝聚共识、扫清障碍。因此,在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从多方面为其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支撑体系。

  构筑稳固的法治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延伸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也是重要保障。对于政治生态来讲,法治同样是重要一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法治不仅是醇化政治生态的基本点和有力凭借,也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地区政治生态优劣程度的显示器和必备参照。没有一个好的法治环境,政治生态建设终究是空中楼阁。就监察体制改革而言,其法治要素支撑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相关职能的有效衔接。根据既有设计安排,监察委员会成立以后,检察院原有的反贪污贿赂、反渎职、预防职务犯罪等职能,将一并转隶到监察委员会。此时就需要对监察委员会与检察院的职能衔接作出有效设计,特别是要看到作为执法监督机关,监察委员会主要是行使调查权,不能越俎代庖行使检察院的批捕和公诉权。也正如此,中央和省委要求改革工作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二是完善纪委、监委两大机关内部的纪法衔接。也就是说,监察委员会不仅要处理与司法机关的职能衔接问题,还要正确处理与纪委的对接问题。这里可以借鉴北京的成功试点经验:根据案件性质及监察对象身份的差异,分别采取同步立案、先执纪审查后依法调查、先监委依法调查后纪委执纪审查等方略,力求实现执纪审查与依法调查的有机融合。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舆论历来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好的舆论是顺利推动各项工作的助推器,因而,也构成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反两方面的诸多经验表明,良好的舆论氛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面临巨大阻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客观而言,对于监察体制改革,当前很多人并没有形成清晰、全面、准确的认知,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因此,亟需形成报、刊、网、端、台、播等一体式的宣传网络,从多角度多层面阐释宣传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刻背景、主要内容、内在逻辑等基础问题,以在全社会凝聚推动监察体制改革的广泛共识。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过程中,重点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支持和参与这项改革。通过舆论宣传,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监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总结管党治党经验教训、准确研判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规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延伸的必经之路,更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强烈信号。因而,对于这项重大改革,任何人都应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给予积极支持。二是排除错误认知。监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其着力点是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实现对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覆盖。也就是说,它是力求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融合、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协调并进、“纪律之笼”与“法律之笼”的无缝对接。

  形成强有力的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有效、有力的自我监督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表征。监察委员会在对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监察权的同时也必须思考谁来监督它自身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灯下黑”。因而,在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形成有力的自我监督,让监察委员会自身体会到监督,时常受到约束。这既是深刻经验教训,也能增强人们对监察体制改革的信心。但是,在理解自我监督的时候,不应狭隘地以为就是仅仅在监察委员会内部建立内设机构实施监督,还应该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积极作用。因为,监察委员会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它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政治机关。因而,从广义上看,人大监督对它来讲也是自我监督。这是一个权责一致、有机融合的监督链条。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副研究员)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公共服务精神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高精神追求,为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存在价值提供根本的精神导向。

  目前,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精神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公务员“公仆意识”淡化,公共服务精神缺失,将手中的“公共权力”市场化;责任意识淡化,强调行政责任,淡化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缺乏公平公正的服务精神。基于佩里和怀斯提出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理解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过强化公务员内在激励和注重外在激励的内在性,激发他们公共服务内在动力。

  强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内在激励,要做到内在激励的外在性。这就要求做到几种关系的和谐:一是个人特性与组织或岗位的和谐,提高“个人—组织”(岗位) 的匹配度。公共组织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内在激励方式,如使命激励、胜任感激励、精神激励、声誉激励、自主性质的授权激励等,以提高公共服务动机与内在激励方式的匹配程度。

  二是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工作特征两者的和谐一致。新时期的社会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合作的过程。各治理主体之间,已经不是施恩与受惠、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各工作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工作中,工作人员会对管理者权威的接受程度下降,而要求积极参与组织的决策与管理事务。

  三是人存在“三重结构”间的和谐。人是复杂的综合体,人的物理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决定了人有着对立的倾向和冲动。人只有将这些对立的倾向和冲动协调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人。人的生理需求会反映到人的心理上从而转化为人的精神存在,人的道德存在也会通过人的心理而转化成人的精神存在。良心是道德存在的最高形式,公共管理过程中也要会巧妙地利用“良心之用”。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是“经济人”假设,而公共服务动机正是对公共选择理论的批判与反思。“道德经济人”是我国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下公务员的理想人性假设,“道德经济人”行政人格是独立型行政人格的外在表现,是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的伦理角色定位。我们说良心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它作为道德升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不需要以其他因素的支持作为它的存在前提的。加强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的外部控制机制建设,以实现他律。强化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以实现自律。可以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所拥有的服务精神转化为自我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标准,即作为制度力量、体系结构力量的服务精神和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

  激发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内在动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外在激励的内在性。公共服务动机影响个人绩效,组织承诺也会影响个人满意度。虽然影响个人绩效的因素很多,且公共服务动机与个人绩效的关系间存在一些中介因素,但是来自组织的激励要素不可忽视。组织承诺是指组织承诺的感情维度,即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的程度,它包括价值目标认同、员工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对组织作出牺牲和贡献等成分,表现为员工在组织目标下忠诚努力地工作。

  “公共性”和“利他性”是公共服务精神及公共服务动机的共同点。公共服务精神的内涵中又“呼唤”公共伦理精神,是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处于建构合作治理体系的需要。新时期我国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现代公务员队伍。公共服务精神是我国服务型政府确立价值取向的基本依据,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时进行评价、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塑造公务员公务服务精神,一方面,要从“修身”开始,加强自律,注重其主观世界的改造,提升自身素质,巩固和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要树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公务员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权力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二是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情为民所系。三是转变运作机制,做到利为民所谋。另一方面,要强调和完善各种组织制度,包括依法行政制度、行政公开制度、责任制度和竞争激励制度,强化公务员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构建公共伦理,发挥公共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使公共伦理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逐渐从政府主导向社会推动、政府决定向社会选择以及政府建设向社会孕育转变,进而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走出公共伦理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困境。

  (张素红为南大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孔繁斌为紫金传媒智库副主任、南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从2016年,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纷纷兴起,到2017年,知识付费已成为我国大火的互联网热词,哪些知识付费产品最受中国网民欢迎呢?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人民网舆情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见面的招呼语都会是“什么时候回家”而不是“回不回家”。我们为什么要回家?拿上年终奖,探望父母,给孩子发发压岁钱,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家”就是理由。和祖先们不一样的是,他们过年才能享受到的东西,现在我们随时都能享受。

  “年味淡了”的讨论已有多年,原因并不复杂。春节是农耕节日,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农耕文化的很多仪式都失去了土壤。作为农耕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最传统的“年味”必然会淡下去。但是,“回家”这两个字一直都没变,也变不了。特别是科学技术已经把空间距离大大缩小、从南京到北京仅仅需要“两个时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依旧坚持在春节的拥堵中回家,是因为回家的目的就是“回家”本身。

  当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就是这件事本身时,这件事就可以称之为“信仰”。说中国人缺乏信仰的人,其实都对文化的本质缺乏了解。与西方“民族国家”的国家概念不同,中国的国家概念来自文化共同体。看看国外媒体对春运的形容吧: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中国人的集体“行为艺术”……正因为理解不了回家的文化含义,所以他们才是“老外”。

  所以,我们必须感谢不辞辛劳回家的人们,正是他们守住了中国人最为诗意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维系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绝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每个人来讲,回家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而对中国人这个整体来讲,回家是一种庄严的仪式:通过包括这个仪式在内的众多共同的文化行为,我们建立共同的信仰,彼此认为“同胞”,由此奠定国家的根基。外敌入侵、积贫积弱的年代,这些仪式都顽强不灭,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崛起复兴的曙光,那么就更应该呵护好她。

  所以,我们需要以对待信仰的热情来对待春运中的人们。春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能仅仅当作“技术问题”,而必须赋以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庄严的仪式感去保障春运,保证回家的路不危险,回家的票不难买,回家的心情不添堵,对每个相关部门来说都是一种特别重大的责任。

  最近有一条消息说,中石化将为广州的返乡“摩托大军”提供10000个免费加油的名额。企业这样做或许有其他目的,但是客观上就是保护信仰的一种人文关怀。我们希望这样对春运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多,让我们的信仰越来越牢固——这其实也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句话,阐述的正是这个深刻的道理。 李 军

  每年到股市年报披露期间,也是段子横飞的时候。这两天有一段短视频在网上爆红,拍的是一群扇贝在海里“奔跑”的画面。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科普视频,而是让人想起,上市公司獐子岛近日在年报里声称自家扇贝又“跑”了的事情。

  钱江晚报:业绩变脸,这在A股市场本不少见,但变得这么快,变动幅度这么大,却不常见。海洋养殖也确实存在天灾等不可控因素,蹊跷的是,每次扇贝跑了之前,该公司都发生股东减持等事宜。就说这次,去年8月獐子岛刚披露了一份靓丽的半年报,随后该公司董高监及核心骨干员工入股的一只基金就公告了减持计划,而在该基金减持套现后不久,就发生了上述业绩预亏。

  再 评:像獐子岛一样,一些上市公司在年报的披露上玩起了“障眼法”,散户的资金如同韭菜被一茬又一茬地收割,这个连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出来的猫腻,监管部门居然视而不见,这显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属于“责任事故”。如此放任下去,伤害的必然是整个的经济环境。有关部门该醒醒了!

  这两天,重庆一中、南开中学、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有点兴奋,原来在老师的寒假推荐书目上出现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这次,爸爸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拦着我们看武侠小说了”。看到这份推荐书目,一些70后、80后家长感到震惊,“想当年,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们可是将武侠小说视为禁书,我们都是偷偷摸摸去看。一旦被发现,书被没收,还要受到严厉惩罚。”

  中国青年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想到当年被教师和家长联合打压的武侠小说,现在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学的寒假推荐书目,真是令人感慨不已。在倡导多元的时代,此举虽然谈不上惊世骇俗,但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学生家长的看法就颇具代表性,他更乐意让孩子先看看教育部的推荐书目,然后再涉足其他课外书。

  再 评:事实上,对于《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情节设计,大家都是有口皆碑的,唯一让部分人感到不适的只是其“武侠”的标签。但作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武侠作品一样登得上大雅之堂,《天龙八部》里面包含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侠义精神,同样有着现实的意义,充满了正能量。

  观点1对1

  《旅行青蛙》是来自日本的一款放置类型手游,主角青蛙的活动是宅在家里吃饭、看书,或者出门旅行、见见朋友。青蛙的行动不受玩家控制,除了帮它们准备食物、装备送蛙出门旅行,其他时间玩家只能等着、看着。如此这般,玩家和青蛙的关系像极了现实中的父母和子女。

  甲方

  养蛙不如 回家看看养你的父母

  近期,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休闲小游戏占据了朋友们的碎片化时间,朋友圈里也成了“蛙”声一片。很多年轻人亲切地称自己的蛙为“儿子”“宝贝”等,然而他们有时间寄情虚拟游戏,当起操碎心的蛙父蛙母,却不曾记起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回家看看。

  朋友圈里,玩家纷纷晒出养“蛙”心得。他们会自动带入父母的角色,担心自己的蛙半夜还在写信不睡觉,担心自己的蛙几天不回家。又会因为蛙突然寄回的明信片而狂喜,因为蛙交到新朋友而欣慰……日语中,“青蛙”与“回家”发音相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养“蛙”方知父母难,“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父母送子女远行,期待子女振翅高飞,满是克制与牵挂。

  在现实社会“池塘”里,这只小小的青蛙是养蛙年轻人孤独心理的一种映射。不同阶段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焦虑与压力。上学的,为学业、找工作苦恼;工作的,为买房、结婚等生计而烦恼……竞争无处不在,压力无人诉说。年轻人用虚拟的小游戏来消解压力、排解空虚,不如回归现实,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用父母的温暖去化解心中的忧虑,也许作为过来人,他们还可以帮你指引解决问题的路径。

  在社会大“池塘”里,父母才是最孤单的人。他们想念子女,却克制着思念,不忍打扰子女的工作、生活。他们会因为你电话里的一声问候而满足,嘴上说不要“浪费”时间和车费回来看望,但看到你,已是喜不自胜。

  我们总是后悔与父母交流太少,却不付出行动去关心父母,这样只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放下手机里的蛙儿子,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回去看看。学会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交流相处,也是一种成长。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趁父母在,多一点陪伴,正是彼此孤独的出口。 杨 丽

  乙方

  养蛙让你 对父母的爱更加真切

  日本游戏《旅行青蛙》在中国火了。

  现象级作品必定有流行的理由,国内媒体对此积极解读,从孤独感到生育意愿,直至人民日报官微发声“聚少离多的蛙儿子不正是每个游子?”将舆情推至新高。潜台词不难理解:养蛙固然有趣,但更应该抽空去看妈妈。倡导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放到养蛙的语境中,这种违和感却显而易见。

  一切都源自强行解读引发的逆反情绪。正确的观点如果不能正确表达,就会沦为说教。将养蛙和看妈联系,甚至制造二元对立,这就赋予了一款简单的游戏不能承受之重。

  玩《旅行青蛙》不仅不会耽误看妈,反而对促进亲子交流有正面意义。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和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旅行青蛙》通过二次元的“萌”打开人的心防,传达的思想更容易影响到潜意识。这款游戏中,期盼青蛙归来的心情确实像极了等待游子归来的母亲,不少玩家感叹“养了蛙、懂了妈”。通过角色代入,用同理心加深对父母的理解,这才是提倡多关怀父母的正确表达方式。或许相隔异地不能常常见面,但是被蛙儿子寄来的明信片触动到的玩家,却更有可能产生打个电话关心父母的冲动。简单的游戏能打动人心,简单的说教只会让人心生抵触。

  传播者的“编码”和受众的“解码”如果不能同频共振,只能沦为无效传播。就《旅行青蛙》这个话题,如果将发声媒体虚拟成现实中的熟人,只怕这个人会是个“尬聊大师”——你说喜欢养青蛙,他一本正经地跟你说应该多看看妈。杜甫推崇李白,写了十数首诗赞颂,李白却回应了了。从一句杜诗中大概能一窥究竟:“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应该不会跟我们一样一脸懵地问这位阴铿是谁,但是杜甫对李诗的喜爱注定成为传达不到的苦情。 袁 媛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助手,还是威胁?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反之,学者、大众与媒体的观点与态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梳理并理解这些研究报告,有助于以更稳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变革。

  尽管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但现有针对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意见的调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内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调查报告,仍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产业规模、资源配置和意见领袖。缺乏对大众参与和理解的足够关注,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作为塑造并指导大众意见的重要社会资源,尚未寻找到有效整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专家意见和产业发展一同协调合作的道路。尽管如此,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通过主流社交媒体迅速形成了人工智能意见领袖群体,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舆论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以脸书公司总裁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技术乐观派认为,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所引发失业率上升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工智能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与之相反,比尔盖茨和史蒂芬霍金则认为人们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缺乏了解,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是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专家、产业领袖群体,俨然在公共媒体中成为技术乐观派的对立派别。当前媒体对大众意见的整合和引导,主要通过呈现技术乐观和谨慎忧虑派的意见纷争,激发大众讨论的方式完成。

  事实上,仅仅依靠意见领袖吸引新闻流量,激发大众关注,远不足以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意见体系来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当前大众意见同专家学者意见欠缺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众意见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估计,同专家意见存在明显落差。在学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全面取代诸多就业岗位这一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例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曾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但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普通民众出于对安全和效率的双重考虑,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重型制造、物流、公共交通、医疗、军事、消防、农业和烹饪领域,人工智能无法胜任人类工作。学者专家和业界领袖对人工智能的变革影响力非常乐观,而大众对此则相对保守,甚至过于谨慎。

  其次是对人工智能的立场态度,存在大众和专家群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专家学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分为立场明确的乐观支持和谨慎质疑两大阵营。而据现有调查显示,很难用明确支持和忧虑风险对大众意见进行有效归类,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对人工智能未来持担忧、缺乏信心、迷惑、激动、兴奋和乐观的人数,分别占受访者比例的27%、25%、9%、20%、30%、33%。相对于业界和学界意见领袖的立场鲜明,大众对待人工智能未来的态度更加温和保守,更多的持观望态度。

  大众理解和专家意见的不同和分歧,意味着在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关系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现有的社会智力资源尚未获得有效整合。这既对人工智能重大伦理、法律问题的解决造成了阻力,也增加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

  中国一个品牌的价值如今超过麦当劳——贵州茅台的股价一路狂飙之后,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全球跻身该俱乐部的非金融企业不到90家,而且多数品牌都不是在单一市场销售的单一品牌。要知道,从斯里兰卡到厄瓜多尔,你都能找到麦当劳的汉堡。

  不要觉得这是中国唯一的奇迹。些许的保护主义加上崛起的中产阶层,诞生像茅台这样的大品牌不会太久。小米手机据说正在准备IPO,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中国自己研发的C919大客机刚完成首次远程飞行,但他们手里的订单已有730架。

  科技是另一个大有希望的领域。腾讯旗下的微信刚庆祝运行7周年,去年上半年的月用户达到9.63亿。腾讯公司得益于即时通信等业务,实现盈利多元化,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五大公司。

  或许你经常听说,中国品牌的海外表现不太好。但就像茅台一样,如果国内做得风生水起,海外不行又如何?

  美国彭博社

  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并正在其他重要领域不断赶超。正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中国科技出版物数量首次列世界第一。这也表明中国已处于技术前沿。近日在慕尼黑举行的数字生活设计大会(DLD)上,德国外长加布里尔还谈到“技术冷战”。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中国的经济状况。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指出中国的债务过重。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学者金坷雨(音)在DLD大会上表示,目前存在许多关于中国的错误观念。根据金坷雨的观点,不用太担心中国经济有五个原因。首先,中国的私人储蓄相当于27万亿美元,且仍在快速增长。其次,外债很低,这与过去经历过金融危机的许多国家不同。第三,地方政府的资产总额达70万亿元人民币,比负债高出15%。第四,政府收入很高。最后,中国协调能力很强。

  在技术领域,中国将占据并扩大领先地位。这也有五个理由:市场大,在约14亿中国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定期上网,数字支付市场是美国的50倍。这里的每一个好主意都有可能让发明者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翁。其次,中国人在向公司提供数据方面问题相对较少。第三,中国有一个对技术友好的领导层。第四,许多地方缺少基础设施,可以拓宽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最后,政府介入下能促进实体部门转型,推动科技发展。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近日,英国设立了孤独部长(minister for loneliness)一职,以应对“现代生活的悲惨现实”。这是英国史上全新的部长职位。据预测,“孤独部长”可能在公共交通、公共活动区域等领域提出政治主张,并就英国人的孤独现状向决策者、企业或个人施压,以此增强民众对孤独人群的理解,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韩国在朝鲜时代就把“孝”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轴,在社会上倡导行孝风尚。明确规定了“不孝”行为,并把其列入被视为古代刑法中的重罪“十恶”之中,依情况不同制定了惩罚标准。严惩“不孝”的社会价值风俗在地方乡约中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