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前沿|是牵挂青蛙还是该陪伴父母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杨 丽 袁 媛   2018-02-07 07:32:00
《旅行青蛙》是来自日本的一款放置类型手游,主角青蛙的活动是宅在家里吃饭、看书,或者出门旅行、见见朋友。青蛙的行动不受玩家控制,除了帮它们准备食物、装备送蛙出门旅行,其他时间玩家只能等着、看着。如此这般,玩家和青蛙的关系像极了现实中的父母和子女。我们总是后悔与父母交流太少,却不付出行动去关心父母,这样只会与父母渐行渐远。就《旅行青蛙》这个话题,如果将发声媒体虚拟成现实中的熟人,只怕这个人会是个“尬聊大师” — —你说喜欢养青蛙,他一本正经地跟你说应该多看看妈。”李白应该不会跟我们一样一脸懵地问这位阴铿是谁,但是杜甫对李诗的喜爱注定成为传达不到的苦情。

  观点1对1

  《旅行青蛙》是来自日本的一款放置类型手游,主角青蛙的活动是宅在家里吃饭、看书,或者出门旅行、见见朋友。青蛙的行动不受玩家控制,除了帮它们准备食物、装备送蛙出门旅行,其他时间玩家只能等着、看着。如此这般,玩家和青蛙的关系像极了现实中的父母和子女。

  甲方

  养蛙不如 回家看看养你的父母

  近期,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休闲小游戏占据了朋友们的碎片化时间,朋友圈里也成了“蛙”声一片。很多年轻人亲切地称自己的蛙为“儿子”“宝贝”等,然而他们有时间寄情虚拟游戏,当起操碎心的蛙父蛙母,却不曾记起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回家看看。

  朋友圈里,玩家纷纷晒出养“蛙”心得。他们会自动带入父母的角色,担心自己的蛙半夜还在写信不睡觉,担心自己的蛙几天不回家。又会因为蛙突然寄回的明信片而狂喜,因为蛙交到新朋友而欣慰……日语中,“青蛙”与“回家”发音相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养“蛙”方知父母难,“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父母送子女远行,期待子女振翅高飞,满是克制与牵挂。

  在现实社会“池塘”里,这只小小的青蛙是养蛙年轻人孤独心理的一种映射。不同阶段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焦虑与压力。上学的,为学业、找工作苦恼;工作的,为买房、结婚等生计而烦恼……竞争无处不在,压力无人诉说。年轻人用虚拟的小游戏来消解压力、排解空虚,不如回归现实,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用父母的温暖去化解心中的忧虑,也许作为过来人,他们还可以帮你指引解决问题的路径。

  在社会大“池塘”里,父母才是最孤单的人。他们想念子女,却克制着思念,不忍打扰子女的工作、生活。他们会因为你电话里的一声问候而满足,嘴上说不要“浪费”时间和车费回来看望,但看到你,已是喜不自胜。

  我们总是后悔与父母交流太少,却不付出行动去关心父母,这样只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放下手机里的蛙儿子,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回去看看。学会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交流相处,也是一种成长。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趁父母在,多一点陪伴,正是彼此孤独的出口。 杨 丽

  乙方

  养蛙让你 对父母的爱更加真切

  日本游戏《旅行青蛙》在中国火了。

  现象级作品必定有流行的理由,国内媒体对此积极解读,从孤独感到生育意愿,直至人民日报官微发声“聚少离多的蛙儿子不正是每个游子?”将舆情推至新高。潜台词不难理解:养蛙固然有趣,但更应该抽空去看妈妈。倡导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放到养蛙的语境中,这种违和感却显而易见。

  一切都源自强行解读引发的逆反情绪。正确的观点如果不能正确表达,就会沦为说教。将养蛙和看妈联系,甚至制造二元对立,这就赋予了一款简单的游戏不能承受之重。

  玩《旅行青蛙》不仅不会耽误看妈,反而对促进亲子交流有正面意义。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和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旅行青蛙》通过二次元的“萌”打开人的心防,传达的思想更容易影响到潜意识。这款游戏中,期盼青蛙归来的心情确实像极了等待游子归来的母亲,不少玩家感叹“养了蛙、懂了妈”。通过角色代入,用同理心加深对父母的理解,这才是提倡多关怀父母的正确表达方式。或许相隔异地不能常常见面,但是被蛙儿子寄来的明信片触动到的玩家,却更有可能产生打个电话关心父母的冲动。简单的游戏能打动人心,简单的说教只会让人心生抵触。

  传播者的“编码”和受众的“解码”如果不能同频共振,只能沦为无效传播。就《旅行青蛙》这个话题,如果将发声媒体虚拟成现实中的熟人,只怕这个人会是个“尬聊大师”——你说喜欢养青蛙,他一本正经地跟你说应该多看看妈。杜甫推崇李白,写了十数首诗赞颂,李白却回应了了。从一句杜诗中大概能一窥究竟:“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应该不会跟我们一样一脸懵地问这位阴铿是谁,但是杜甫对李诗的喜爱注定成为传达不到的苦情。 袁 媛

标签:父母;青蛙;旅行;玩家;游戏;子女;回家;朋友;养蛙;李白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