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脉源远流长。2016年,江苏省启动了“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汇聚数百名学者参与,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作为江苏省重要的文化工程,江苏文脉工程以“编纂整理古今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探究追溯文化脉络,打造江苏文化名片”为宗旨,对江苏历史文化脉络进行系统性发掘和梳理。在立足传承发展、理清家底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江苏历史文化的特质和深度研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重视创新转化、以文化人。江苏文脉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重要举措,也将有利于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立足传承理清家底
从先秦时期孕育的吴越文化开始,到三国时期的孙吴和东晋司马氏定都南京,再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江苏的经济文化发展长期名列前茅。发达的经济孕育了江苏丰富多元的文化体系,既有刚强雄浑、气势开阔的楚汉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金陵文化,清新柔美、鲜活灵性的吴文化,又有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兼备的淮扬文化等。这些文化历久而弥新,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具有鲜明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脉络。
就文化遗产而言,江苏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6处,历史建筑196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5项。这些共同组成了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江苏还成长了陶弘景、顾恺之、陆机、刘义庆、李煜、鲍照、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文征明、董其昌、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梅兰芳、徐悲鸿等历史文化名人。就思想学派而言,从言子南传孔子儒学,到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从江左玄学到茅山道派,从唐代牛头禅派到宋初安定学派,从明末泰州学派到清初亭林之学,从清代的吴派经学到扬州学派直至近代“新学”,江苏思想之光耀眼而独特。就文学而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设立于南京,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以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也均诞生在南京。
江苏文化、江苏文脉离不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体现甚至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增进了解,传承发展。江苏文脉工程在工作伊始,就特别重视全面整理江苏重要的历史文化典籍:设立“文献编”“史料编”“方志编”,以影印的方式,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和价值较高、保存较好的地方史志等史料文献;设立“书目编”,完整著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的著述情况;设立“精华编”,选取历代江苏籍学人著述中对中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华文化学术史上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整理。这种分类进行、共同推进的工作方式,是对江苏历史文化典籍首次大规模的系统梳理,摸清了源远流长的江苏文脉“家底”。
把握特质深度研究
江苏省内有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不同风貌和气质的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有融合,在历史长河中有序传承。它们所形成的流派、留下的精神特质,在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江苏文化、江苏文脉又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理一”与“分殊”的关系。因此,江苏文脉的研究必须整体性地把握和展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同时还要兼顾省内地域文化属性的差异,在对不同风貌和气质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和凝练提升。
江苏文脉工程以开放的态度设立“研究编”,组织出版当代海内外学者研究、撰写的成果,一方面激活江苏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增进中华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编”分为江苏文化通史、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地方文化史、江苏文化史专题五部分,其顶层设计可概括为“通血脉、知命脉、仰望山脉”。所谓的“通”,即是强调江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息息相通,与江苏文脉中各地域文化以及江苏人的生命、生活的相通。所谓的“知”,则强调“专门”“专题”,注重发掘具有江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历史以及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派、流派、文化技艺。所谓的“仰望”,即强调为江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立传,挖掘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江苏文脉的积累沉淀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这显示出江苏文脉工程不仅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挖掘、研究其中的文化精神。在继承基础上进行研究,才能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新传播以文化人
在对江苏历史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着力提炼和展示江苏历史文化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江苏文脉工程的又一特色。江苏文脉工程不仅通过传统媒介进行宣传,而且通过新的网络媒体扩大宣传效果,既有严肃的学术探讨,也有大众日常感兴趣的话题,将文脉故事、江苏风土娓娓道来。为了更好地推广宣传江苏文脉,“研究编”分别在《明清小说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两个期刊开辟了常设性学术专栏“文脉·巨擘·经典”和“中华文脉与海外汉学”,不定期刊发相关主题文章,取得了很好效果。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建立健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协调机制,统筹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支持古籍数字化重点单位做强做优,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在这个方面,江苏文脉工程走在前列。自2019年就启动《江苏文库》数字化,实现珍稀图书开放共享,让《江苏文库》“飞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不定期编印《江苏文脉研究通讯》,藉以反映工作进展,加强学界沟通,交流研究心得,表达研究创见。在传统媒体与现代科技的交织中,通过专业学术与通俗日用兼顾的方式,江苏文脉的影响不断扩大。
传统的本质内涵不是老旧、过去,而是一以贯之和稳固相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人为本、和合包容的内在特质,涵养和铸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江苏文化、江苏文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学理诠释、实践转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大命题。探寻江苏文脉,对江苏优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发掘、整理、研究、传播和内化,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实际行动。
(王月清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江苏文脉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