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李保青:“孙奶奶”家成了党的地下联络站
2021-05-26 14:16:00  来源:连网  
1
听新闻

位于沂河淌南的灌南县张店镇马台村(原属灌云县),在如今多数人的眼中,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这里原叫“上马台”,在海属地区革命历史中,“上马台”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1982年,时任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对前去采访的党史工作者说,灌云是老区,能称得上‘革命之家’的多着呢!我知道的就有孙家。在那个罗成出阵的上马台,当时叫‘小莫斯科’。”灌南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尹凤贵介绍,惠浴宇说的“孙家”,是指孙秉惠兄妹几人和孙存楼、孙德林、孙良浩等投身革命的上马台人家。位于义泽河北边不远的孙秉惠家,曾是共产党地下联络站。

孙秉惠是1929年入党的老党员,妻子李保青是灌云杨集人,生于1899年,1933年入党。1931年,中共徐海蚌特委为了加强在灌东地区的群众工作,便于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决定在灌云县张店乡(今灌南县张店镇)上马台建立地下联络站,站址定在李保青家。联络站的任务是负责灌云地区共产党组织的通讯联络,掩护、隐蔽地下党员,转送干部。李保青外表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农家妇女,暗地里却操持联络站的大小事务。由于孙秉惠在孙氏家族中是辈分长,因此,南来北往的地下工作者和村里乡亲都称李保青为“孙奶奶”。

据李保青的女儿孙桂仙回忆,当时的中共灌云县委负责人管海萍、冯家驹等人,经常隐蔽在她家。李保青每天为同志们做饭、洗衣,宁愿全家喝稀粥,也要设法让隐蔽在家里的同志们吃到面饼,阴雨天将好房子让给同志们住,一家人挤在透风漏雨的破房子里。1934年秋天,为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问题,孙秉惠和李保青忍痛卖掉了祖传的23亩地,钱全部用来资助革命。同志们都说,孙奶奶家是公共饭店、公共客栈,孙奶奶就是吃饭、住宿不收钱的老板。

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刘瑞龙、李干成等领导同志,也都曾住在这个联络站,代表省委对海属地区党的工作进行巡视和指导,并在这里召开县委委员和党员会议。抗战初期,联络站还曾作为中共海属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苏皖边区第二地委书记杨纯等领导同志的秘密驻地,他们坐镇这里开展党的工作。

1932年冬,中共灌云县委领导的和兴庄分粮斗争,也是在上马台地下联络站筹备的。那年冬,灌云县游击大队成立。孙秉惠到张店街上卖掉自己家赖以糊口的粮食,买来一块红布和一块白布,准备绣制由镰刀和斧头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灌云县游击大队”队旗和红袖章。

李保青和当时11岁的孙桂仙将窗户用布挡住,在煤油灯下,将剪好的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图案的白布,一针一线地缝到红布上。她们又缝制了一大堆红袖章,红旗和红袖章上还有一行字:中国共产党灌云县游击大队。

1933年春荒的时候,灌云县游击大队队员戴上红袖章,扛着红旗来到灌云西区的和兴庄群众分粮斗争大会会场。大地主家的粮仓被打开,里面囤积的三四百笆斗粮食,被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的数百名群众分掉了。当时的天津《大公报》以“灌云饥民夺食”为题报道了这次分粮斗争消息。

1935年秋的一天,盘踞在张店的国民党保安队获悉李保青家经常有共产党人活动,出动了40多人,将几间破草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保安队又将李保青及孙秉惠的四弟孙秉松抓到张店街,吊起来用皮鞭打,用烟头烫,逼迫李保青说出共产党地下组织人员名单,李保青只是以冷笑回答敌人。后来由于广大民众的一致保释,保安队在没有任何把柄的情况下,才将李保青叔嫂俩释放。

1940年12月23日,李保青的丈夫孙秉惠在陈集和叛乱土匪作战牺牲后,李保青忍着极大的悲痛,独自承担起地下联络站的工作。

从1942年到1949年,李保青家三次遭到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洗劫,房子一次次被烧毁,又一次次重建;地下联络站一次次被迫转移,又一次次重返上马台。李保青在艰难困苦中,在敌人的刺刀、皮鞭下,从未低过头,并且将儿子、女儿相继送进革命队伍。20世纪30年代初期任中共灌云县委书记的冯家驹,后来回忆李保青热心为革命时专门写诗赞曰:“倾家私以相助,冒杀头而参与;何如此无畏无私?缘胸存红心红旗。”

目前,灌南县正在实施建设上马台红色教育基地,按照原址原貌,以“复原革命历史文化旧址”为原则进行设计,布局分为革命文化展馆、地下联络站、食堂、名人故居、党性教育学校五大功能板块,凸显上马台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特色。(记者 史卫平)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