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要激发青年人的科研热情
2018-06-06 08: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孙庆 王拓 王甜  
1
听新闻

  姜亚光

  “四十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真正激发出了我们青年科研人员的热情。”聊起那个春天,已经83岁高龄的姜亚光满脸幸福,仿佛就在昨天。

  1956年,姜亚光在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毕业留校,两年后,她在上海参加一场国际展览会,被民主德国先进的光学仪器所吸引。“德国人很骄傲,他们打出大幅标语是‘德国人制造的光学仪器是世界上最好的’。”姜亚光内心就暗暗下了决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恰好,姜亚光在学校物理系实验室里发现了一块奇怪的镜子,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其实是来自美国的一块刻划光栅。“这是一位留美教授从美国偷偷带回国的一块残次品。”姜亚光说,她当时就对光栅美妙的色彩着迷了,就琢磨着自己研究做光学元件。

  “文化大革命”中姜亚光被下放到苏州郊区的农场。同在一个农场下放的刘烈人老校长经常和她说,出去以后一定要继续搞科研,科研才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老校长的叮嘱,我一直记在心中。回到学校一开始只能在实验室打扫卫生,我就申请到光学实验室去。”

  在实验室里,姜亚光开始了全息光学元件的研究。“当时国外进口的光栅,一块就要250美金。”姜亚光说,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理论指导就是一本书——美国人写的《激光全息原理》,实践就是反复试验、比较和研究,最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全息光栅,“只卖10元钱,远远低于进口价格。”

  “到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我已经在全息光学元件领域进行了五六年的研究。”在“科学的春天”来临之前,姜亚光已经嗅到了一些悄然的变化,1975年她参加全国全息光栅交流会,作为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被推选为小组长,“这在以前难以想象,也表明我的成果得到了大家认可。北京归来,省里也相应地进行了表彰。但大家并没有把这些荣誉放在心上,都继续埋头进行科研工作。”

  1980年,姜亚光赴美国交流。“当时是一位教授用基金的钱私人雇佣我去美国交流。”姜亚光说,没想到这位教授要让她制作全息光栅或者传授他相关的技术,“这项技术不能够就这么落到外国人的手里。”无奈之下,姜亚光只能离开孤身一人申请去了另一所美国高校的实验室,“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是科研的保障。三年后我毅然选择回国继续相关研究。”

  几十年的科研历程里,姜亚光制造了多种平面光栅、凹面光栅及与之相配的光学仪器,开拓了光学元件、去模糊、假彩色等3个研究方向,创造了假彩色显示仪。“今年,我最后一位学生也要退休了。”姜亚光说,科研的接力棒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相信学生的学生们,在美妙的光学世界里,会探索出更多的奥秘。

  (受访者系苏州大学激光研究室原主任)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