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载体,档案发挥着“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扬州档案馆是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志书家谱、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等305379件,尘封的档案记录着历史,也传承着城市精神。
近日,扬州城连获殊荣:“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目光再次聚焦扬州。扬州发布、扬州晚报和扬州档案馆联合推出“扬州史话”专栏,解读一件件尘封的档案,揭秘档案背后的故事。
本期档案
档案名称:《江都县城厢图》
档案时间:1921年
珍贵指数:☆☆☆
老地图的细微变化,讲述了民国扬州城市的发展变迁。
老扬州口口相传
扬州城被一条“龙脉”护着
扬州有着2500多年历史,老扬州人口口相传这样一句话:扬州城是被一条“龙脉”所护着的。在清代以来出版的扬州地图上,顺着小秦淮河南北走向,就是扬州人口中所称的“龙脉”。
相传扬州有一条龙脉横穿扬州古城中心,正对着天宁寺的天宁门街,处于古城中轴线北端,中轴线上向南是龙背、北柳巷、南柳巷、埂子街,直达古运河龙头关,宛若一条巨龙穿过扬州城中央。民间还有“刘伯温斩龙脉”“乾隆皇帝从这里进城”等传说。
今年90岁的王奶奶家住南柳巷。她说:“小的时候,家里长辈就说过,从龙头关到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直到槐泗镇,是一条‘龙脉’。”
住在南柳巷的杨先生也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柳巷人,生活在南柳巷53年,龙头在龙头关,南柳巷是这条龙的身子,龙背在北柳巷,北柳巷的最下口,朝着彩衣街的方向有一个大斜坡,那就是龙尾。”
“我今年79岁,7岁就住在北柳巷,上辈人都说北柳巷是一条龙,我以前也不理解,后来知道了,扬州从龙头关到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龙背,一直到城北的龙尾村,形似一条龙。”家住在北柳巷的宋继先说。
宋继先告诉记者,北柳巷的龙背是扬州最高的地方。1954年,扬州发大水,当时他才十几岁,务本桥下面淹水,淹得很高很高,但北柳巷一点水都没有。
民国最繁华的公园
有扬州“大世界”之称
扬州市档案馆馆藏的1921年《江都县城厢图》,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南柳巷附近标注有“公园”字样。根据地图所描绘的位置,记者前往探访“公园”,发现这里早已没有“公园”的影子,小秦淮河上横跨有一座公园桥,桥的东侧有一条短巷,名为公园巷,见证了这里曾有一座“公园”。
73岁的田奶奶住公园巷整整50年,“我23岁就嫁到这里来了,听老太爷说过,公园桥对面以前是个公园,曾经很热闹。后来没有了,建起了大楼。”田奶奶说。
记者查阅档案发现,民国年间,依傍小秦淮河的公园一带为扬城最为繁华的休闲游乐和品茗聚会地段,素有扬州“大世界”之称。故上世纪30年代,便将此处改名为“扬社”,当时的扬社既渗透着传统文化的习气,又洋溢着西洋时髦文化的氛围。当时,上海流行的新歌曲、交际舞,南京上演的新影剧,很快就会传播到扬州。
根据1942年出版的《扬州览胜录》记载,当时扬社里面开设了紫来轩、伫月峰等茶社,成为文人墨客、商界人士和亲戚朋友品茗会友、交流信息、聚会小憩的场所。园内还设有天凤园回民餐馆和西餐厅、跳舞厅、旅社等,专供来扬游人和四方宾客食宿游乐。逢遇喜庆佳日,还有一些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等大户人家在此举行喜庆仪式,江都县贫儿院的洋鼓洋号队参与助兴。
红火的南京大戏院
也是扬州最早的电影院
“如今电影院在扬州到处都是,过去看电影的地方很少,‘公园’这里就有扬州最早的电影院。”田奶奶说,和她同龄的人都知道,这里曾有一座南京大戏院。
记者查阅档案发现,南京大戏院的前身是公园戏院,建于1930年,早期以演小戏、杂耍为主。1935年,上海大中华电影制片厂经理蒋伯英买下了公园戏院的场房,委派江西人罗文轩为经理,在这里开了南京大戏院,既可以看戏,也可以看电影。
蒋伯英出资对原屋进行修缮,安装坐椅和放映设备,修缮后的南京大戏院,楼上下计有800多个座位,起初放映无声电影,后来放映黑白有声电影。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票价分成人、军童两种,所售电影票当日有效,不分场次,随到随看,不对座号,还可加座。其时,因扬州振扬发电厂白天不发电,一般每晚放映两场,每逢节假日自行发电,加映日场。
南京大戏院每天放映的电影,都会在当天的报纸上刊登广告,或者印发宣传单。已故的老扬州张南曾保存有厚厚一册南京大戏院的电影宣传单,从这些放映的宣传单上可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大戏院曾放映过《孤儿救祖记》《渔光曲》《迷途羔羊》《广陵潮》等国产故事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开始在扬州生根立足,并逐步为扬州百姓所喜欢。
另外,公园还曾开过一间“开云照相馆”,毕业照、结婚照、半寸照……不少扬州人都曾在这里拍摄珍贵的照片。
60多年老旅社重生
扬州是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
南柳巷70号,曾经是国营工农旅社,民国年间就有了,一对老夫妻承包经营多年。“之前的装修太老了,水池还是上世纪的瓷砖水池,几乎没有人来住了。”去年11月,市民陶先生接手这里,将其改造为如今的南柳公舍,也让这家旅社重生。
“南柳巷的巷头上原先是大儒坊,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的,现在也没有了。”宋继先说,董仲舒被尊为“众儒之首”,他提出的“正谊明道”代表着崇文重教的儒雅风尚。位于北柳巷的正谊书院对面、原同仁医院周边地块即将综合整治,“听说这边要启动实施一个广场、一条线、一个校区、一座桥、一座牌坊的‘五个一’工程,我们举双手赞成。”
虽然扬州老地图上的“公园”早已消失,但如今的扬州已是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近年来,扬州规划建设了350多个公园,其中主城区共有大大小小的公园两百多个,建设于城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被称为“口袋公园”。扬州公园之密集,已几乎达到10分钟可达的程度,无论居民是走路、骑行还是开车,约10分钟的时间,都可以抵达附近一座公园。
记者束露清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