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中央厨房 乡村产业振兴“扬州模式”
2019-07-12 17:37: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扬州网讯(本报记者 继业 明涛 景炎生锋 周晗见习记者惠敏)在江都区小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蔬菜种植大户景东波习惯每天起个大早,先到大棚里查看瓜果蔬菜的成熟情况,然后按照订单要求,指挥工人采摘、联系运输车辆。

  “只要是按标准生产出来的瓜果蔬菜,一律送往扬州的‘中央厨房’,价格比市场行情要高出不少。”景东波说,小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面积4600亩,大部分菜农只管按标准生产,销售不用烦神,亩均效益可达6000元以上。

  乡村产业振兴,一头连着产地,一头连着市场,如何才能将中间这座“桥”架设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此,我市鲜明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华东地区“中央厨房”,走出了一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新模式

  案例产业化联合体全面打通产业链

  肉包馅心一律用丹麦皇冠猪肉制作、青菜包馅心全部来自用三类水质以上水源灌溉种植的高效农业基地、五谷杂粮产自东北粮食基地……每天一大早,位于扬城北郊的冶春食品生产配送中心大门内外总是车流不息,来自全市各地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园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经“中央厨房”深加工后,“变身”富有扬州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卖到世界各地。

  冶春食品公司总经理杨朝晖介绍,推进扬州传统老字号复兴,推动以扬州冶春为代表的淮扬美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冶春食品等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基地共同发起,成立了扬州扬子江淮扬菜点产业化联合体。

  联合体按照“高端做品牌、大众做市场,单品做全国、多品做华东、基地做扬州”的市场逻辑,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产业,构建出“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团餐食堂+线上平台”一体化发展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优化产业供应链,着力探索建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培育农村新业态和经济新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纵深产业结构优化、链条延伸、功能拓展、质量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我市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深入研判自身资源优势、科研实力和物流条件,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健康菜”的需求,围绕华东地区“中央厨房”建设,全面打通产业链,系统推进“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链条延伸、功能拓展、质量提升的发展特点,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去年,全市456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7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2686元增加到2018年的21459元,连续11年超省均水平。

  新农耕

  案例科技、文创加持,农业产业提升“含金量”

  位于仪征市马集镇的黑莓产业融合发展基地,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不仅开发出了黑莓果肉果汁饮品、黑莓原浆、黑莓果酱、黑莓冻干粉等系列产品,同时还研发了黑莓花青素提取等深加工生产技术。

  “别看这个浆果很小,做好了就是一个大产业。”黑莓产业融合发展基地负责人徐厚军说,黑莓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周边296户农户建设黑莓标准化种植基地2700亩,农户每亩收益超过5000元。

  种水稻,通常采取传统生产方式。可是在江都区渌洋湖村,朱静和朱红姐妹俩引入了“稻田+文创+科技”概念,将农田打造成“稻米博物馆”,吸引游客特别是青少年走上田埂,在给他们进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的同时,还展示了优质农产品,形成了一产“稻鸭共作”、二产精深加工、三产旅游服务的新农耕产营销模式。

  【纵深】

  新型农耕模式不断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乡村产业要有科技含量,农旅结合要用文化加持,产业发展才更有后劲。”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王波说,黑莓全产业链、“稻田+文创”,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农耕产业创新模式。

  伴随着田园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连接成片,扬州乡村正在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趋势。王波说,目前在我市,“种植+林牧渔”,形成循环型农业;“农业+加工流通”,形成延伸型农业;“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形成体验型农业;“农业+信息产业”,形成智慧型农业,被描述为“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面朝屏幕背朝云”。新型农耕模式正在不断被拓展,也让乡村产业振兴后劲十足。

  【案例】新品牌

  “国字号”身份让品牌更响亮、附加值更高

  “西瓜全部3元/斤,一个上午不到,销售了200多个西瓜!”日前,在广陵区沙头镇扬子江生态园第四届西瓜节开幕式现场,沙头瓜种植户丁飞笑言,从沙头瓜“身份证”制定到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沙头瓜”成为了扬州市民家喻户晓的品牌。

  “现在扬州市场上普通西瓜零售价在1.5元至2元之间,我们沙头瓜零售价在2.5元至3.5元之间,高出的这一块多钱,就是沙头瓜的品牌价值!”沙头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田俊介绍,沙头瓜自从拥有了“国字号”身份,品牌名号比以前更响亮、附加值更高。

  在我市,像沙头瓜一样名号响当当的农产品还有很多。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农业“三品”总数达127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48个、绿色食品134个、有机食品195个。“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字号”品牌已创成7个,江苏荷仙食品集团“美味”牌莲藕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纵深】

  内涵不断拓展,乡村产业持续释放新活力

  从过去吃得饱,到如今吃得好、吃得健康,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让农产品逐步迈入品牌时代。

  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一个农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对于一方百姓的致富,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以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基本定位,借助于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持续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引智,激活农业产业活力,布局打造50亿元产值农业特色产业连片基地,目前已形成了宝应生态有机产业基地、高邮鸭业产业、仪征生态农业产业、江都设施园艺产业、邗江水产水禽产业、广陵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6个基地。

  到2018年底,这6个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产值420.65亿元。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