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可遥望九天,育出“月球第一芽”;可读史千年,写就《历史那些事》。
一位是对人类探索太空事业意义重大事件的幕后“总导演”,一位是成就2018年最火历史纪录片的撰稿人。一个是成就等身的科研专家,一个是年轻有为的“网红”编剧。最近,这两位扬州人火了……
1月15日,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消息称,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月球第一芽”成功萌出,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经验。而此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的总指挥刘汉龙,可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记者昨连线刘汉龙,听他讲述“月球第一芽”背后的故事,并驱车前往高邮,采访刘汉龙的师友,了解他的成长故事。
连线这个高邮人是“月球第一芽”幕后总导演
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是高邮市周山镇人,现任重庆大学副校长。
电话中,刘汉龙告诉记者,这个实验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的生物生长实验,项目团队通过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该载荷虽然总重量只有三公斤,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电、热、通信、控制等系统都有,就是一个小的航天器。”刘汉龙介绍,本次实验中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是一个高度密封的抗压容器,因为“罐子”里资源有限,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因此“罐子”里搭载的6名“神秘旅客”马铃薯、油菜、棉花、拟南芥、果蝇、酵母“个子”都很小。
“粮、棉、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马铃薯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太空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油料保障。”刘汉龙说。
“月球第一芽”成功萌出的消息传来,家乡高邮第一时间向刘汉龙表达了祝贺。刘汉龙对此表示感谢并告诉记者,将继续关心家乡发展,进一步推动重庆大学与扬州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重庆大学科技成果与家乡产业对接、转化,力促项目落地,助力家乡更好更快发展。
探访师友眼中的他学习有方法,动手能力强
倪满凤是刘汉龙的初中同学,谈及曾经的青葱岁月,倪满凤说,“那时候大家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学校附近抽陀螺、砸铜板。”现在周山镇初级中学南侧的一条水泥小路,就是刘汉龙读初中时,每天傍晚放学后必走的泥泞小道。
在同学眼中,刘汉龙虽然爱玩,但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习好却不死读书,动手能力强。”这是刘汉龙的同学对他的印象。倪满凤回忆,刘汉龙为了让两位年幼的妹妹有玩具,还曾亲手用竹筒给妹妹们做了一个望远镜。
刘汉龙妹妹刘汉香回忆,她曾在学校见到哥哥站在讲台上,回家询问后才得知,刘汉龙是在物理老师授意下给同学们上课。昨天,记者见到了刘汉龙的物理老师瞿永海。“在高中一年级第一次见到刘汉龙时,并没有觉得他有多特别。”瞿永海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刘汉龙在学习上总能举一反三,思维非常活跃,学习能力已经达到教其他同学的程度,于是也就有了妹妹看见的那次刘汉龙给同学上课的画面。
通讯员张冠卿曹海英本报记者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