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丹麦汉学家来扬话评话 让“扬州话”越来越国际化
2017-04-21 09: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记者 孔茜

  中国江苏网4月21日讯 对于扬州评话爱好者来说,易德波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位致力于研究中国说唱文学尤其是扬州评话的丹麦汉学家,是扬州的老朋友,自1986年首次来扬后,易德波频繁往来于丹麦与中国这两个最会说故事的国度。

  昨天,易德波带领一帮老朋友再度来扬,与扬州评话青年艺术家马伟在博物馆内举办了一场扬州评话赏析会,不仅让外国友人领略到了扬州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扬州本土评话爱好者感受到了这位学者研究扬州评话的匠心。

  “一个地方丢了方言,便丢了文化”

  “从1986年开始,我来扬州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之前每次都是带着研究目的而来,这次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带着我的老朋友来看看美丽的扬州,听地道的扬州评话。”易德波说,她的朋友们虽从事的不是语言文学研究工作,但都是第一次来中国,烟花三月的扬州会给他们的中国之行留下最深的东方印象。

  易德波从事扬州评话研究30多年,早已把扬州当作第二故乡。她对扬州的兴趣,始于大学时期。上世纪60年代,易德波在法国巴黎大学学语言学,附近有一家扬州人开的小餐馆,老板讲一口纯正的扬州话,让她着迷。从此,易德波与扬州方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曾系统研究过扬州的隋唐文化与方言发音系统的关联,以及扬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这让我对扬州这个地方更加着迷,越研究便钻得越深。”易德波说,一个地方丢了方言,便丢了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扬州的小孩子怎么可以不会说扬州话?这是扬州评话、扬州文化的基础。”

  扬州评话仍有固定书场值得欣慰

  昨天赏析会一开场,易德波便向现场的扬州评话爱好者抛出一个她最为关切的问题:“未来的年轻人如果想学扬州评话,是否有电脑或者一些现代设备让扬州评话流传下去?”

  对此,扬州评话青年演员谭敏向她介绍了扬州评话在传承中利用录视频、音频等方式,将影像永久保存的做法,易德波表示这一举措十分有必要,并鼓励扬州评话向年轻一代进一步普及。

  “我昨天在扬州文化馆书场听书,得知扬州像这样的免费书场还有8个,这是此次扬州之行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易德波说,扬州评话不能仅仅是饭店、茶馆内供旅游者听的一两个小段子,老听众每天来听惯了的堂书才是扬州评话的精髓。

  同时,易德波介绍,她还看见很多小孩子也在接触扬州评话,尽管他们还停留在背书的阶段,但这是扬州评话未来的希望,“我经历过扬州评话的低迷时期,如今看着它逐渐走向复兴,我由衷地高兴。希望扬州评话书场中的年轻面孔能够越来越多。”

  带着匠心精神致力研究扬州评话

  一场扬州评话赏析会,现场表演自是少不了的。马伟在现场为中外评话迷上演了《武松打虎》的起章。不用麦克风,马伟声如洪钟,诙谐幽默的精彩语句连珠炮般从他口中吐出,丰富的面部表情让人一下子进入他描述的情境中去。短短十分钟的表演,让第一次听扬州评话的丹麦友人惊喜万分。

  “每次听扬州评话都能感觉有新东西可以学,都有一股新鲜感。”易德波说,她多次拜访的戴步章先生曾建议她也学上一段扬州评话,“可惜我学的时候年纪已经太大了,这一段书只能说到武松来到了景阳镇,如果能年轻几十岁就好了。”易德波遗憾道。

  回忆起与易德波的数十年交情,马伟感叹地说:“这几十年来,她始终带着匠心精神研究扬州评话,为扬州评话的传播、推广以及保护都付出了极大地贡献。”马伟说,易德波在这几十年间搜集了大量扬州评话资料,有的已经成为极难再现的文物,“她说在这些资料中已经汲取了丰富营养,愿将这些珍贵资料再捐献回中国,让它们继续发散文化的光和热。”

  易德波介绍,目前她关于扬州评话的新书即将出版,“这次将出版的是中英文对照的《西汉》脚本,希望会有更多西方人由此推开了解扬州评话的大门。”

标签:扬州;评话;易德波;扬话;丹麦;研究;汉学家;马伟;文化;越来越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