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0日举行的江苏昆山高新区首场“高质量发展科创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走上讲台,瞄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怎样突破困局,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招”。
“高质量发展科创沙龙”告一段落,院士、专家与昆山高新区的合作还在持续深化,凝聚起科创之城的“最强大脑”。截至目前,昆山高新区引育各类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54名,阎锡蕴、周成虎等10个院士项目落户。更重要的是,从“产业集聚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昆山高新区正将院士集聚优势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院士经济提升“含新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带着项目来到昆山高新区,仅用半个小时就办好股权变更手续,加入并领衔阿米华晟公司。
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有所成就,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去年1月,以阎锡蕴院士为“头雁”的昆山新蕴达科技有限公司在昆山高新区注册成立,从事铁蛋白纳米药物载体相关药物的研发及生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我与昆山的结缘始于2017年。”阎锡蕴说,特别是了解到昆山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运用和产业化发展,“十年磨一剑”,从零开始打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这让她深受触动。很快,他们便决定来昆山高新区创业,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选择在昆山高新区投资创业,阎锡蕴看上的是昆山“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更让她感到惊讶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张礼和院士、陈新滋院士,以及梁子才教授、盛泽林博士等10名国家级人才,承担2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张礼和院士认为,推动“最强大脑”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把科研进展高水平转化为规模化的产业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大家在昆山共同做的事情。
引来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撑起一片产业,院士经济为昆山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昆山高新区通过放大“院士效应”,吸引瑞博生物、泽璟制药等8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扎根,推动形成小核酸、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服务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100多个新药品种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院士来了,带动产业“含新量”不断跃升。江苏省科技厅最新公布的全省50家高新区(含国家级、省级)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中,昆山高新区名列第七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0.6%、63.6%,分别高于昆山全市16个和15.5个百分点。
用好“高端智囊”,扩大人才科创“半径”
前不久,一场特殊的“相亲会”在昆山工研院举行。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新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与15家企业面对面开展交流,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协同创新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途径,旨在引导企业“少走弯路”。昆山捷安特轻合金有限公司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金属合金物理技术研究所合作,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还使镁合金材料变得更硬更轻。据昆山捷安特轻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季冰介绍,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企业聘请了多位院士专家做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在技术创新上有了很大突破。
场内,企业与院士“攀亲”,推动科技成果从“象牙塔”走进“生产线”;场外,昆山高新区通过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扩大人才科创“半径”。
今年9月9日,来自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的9位院士齐聚昆山高新区,共同见证“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该研究院将通过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科学院与昆山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科技合作联系。昆山高新区借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高端“智囊团”、广泛“朋友圈”,同时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对接昆山“祖冲之自主可控攻关计划”,重点落实“卡脖子”技术需求16个。
思路清则行稳致远,重点明则事半功倍。昆山高新区搭台引来智力资源为企业“把脉”,以产业化思维推进科技创新,“前端”与大院大所无缝对接、“中间”面向全球开展技术攻关、“后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昆山高新区已柔性引进张礼和、金亚秋等院士,成为企业的“常驻专家”。
让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加快“才富”转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昆山高新区早已深刻意识到院士、专家专业知识精湛、学术造诣深厚,科学视角宽广、国际视野开阔,对世界科技前沿有着深刻了解,对未来发展趋势有着敏锐判断。而如何将“院士才富”转化为“发展财富”“社会财富”,昆山高新区一直在探索。
“政产学研平台建在地方,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服务产业。”正如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院长邹志刚所说,借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和科研实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各地推进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如何让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在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昆山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为主导,开展技术转移、协同开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多主题、跨专业、开放式、立体化的综合研发格局。
“原始创新成果,只有成功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邹志刚看来,“产业化”是他们与昆山高新区共同的追求,而且两者配合得愈加默契。9月12日,位于南京大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的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公司揭牌,校地企三方合作,提速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和应用推广。
面向未来,昆山高新区正张开双臂,拥抱一批又一批科研“巨星”,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在这片热土上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开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朱新国苏报通讯员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