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请帮我实现最后一个愿望”
2019-12-11 10:40:00  来源:江海晚报  
1
听新闻

  

  

  今年38岁的张晓林通过多年募捐,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建成30所学校、11个浴室、6个饮水工程、4座桥、2条路,发放衣物、食品等各类物资600余吨。

  而今,他躺在病床上,希望捐资成立爱心基金会,专门资助如皋的癌症病人。

  病床前急切地约人见面

  “我最后还有一个愿望,请你们帮我实现。”昨天早晨,许久不联系的采访对象张晓林打来电话,急切地约我们见面,地点是如皋市博爱医院的病房。

  病房,最后,这样的词语没法儿让人有好的联想,记者放下手头的工作,直奔医院。不凑巧的是,记者到的时候,护士正在帮他抽取肝腹水。

  随着长长的针筒深深地刺入他的腹部,病房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只有护士手脚麻利地抽取着他腹腔内的积水。他没有喊疼,但因咬住牙关而绷得紧紧的腮颌和粗重急促的呼吸声出卖了他。“实在疼得厉害就喊出来,喊出来好受些。”妻子低声说了一句。他没有吭声,却摆摆手,大家识趣地退出病房——即使病痛如此,他依然不愿意在人前展露一丝虚弱的模样——事实上,这些年来,每次见他,他都如这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内心的倔强。

  病痛已经折磨他一段时间了,对他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抽完腹水后,他足足休息了大半个小时,才坐起来与记者交谈。他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倘若刚才有力气坐起,他是不会把客人晾这么久的。

  “我最后还有一个愿望,请你们帮我实现。”这句和电话里内容一样的话,让人疑虑起来。拿起床尾的病历卡,潦草的“肝Ca”几个字,让记者的心一下子绷紧了:Ca是癌症的英文简写,而他才38岁啊。

  “我最后的一个愿望”

  “他最后的愿望”,即使他不说,记者也能猜到几分。这些年来,每一次和记者打交道,都和他坚持的慈善活动有关系。这些年来,他通过募捐,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建成了30所学校、11个浴室、6个饮水工程、4座桥、2条路,发放衣物、食品等各类物资600余吨。如今看来,这些只是一堆数字而已,其实,要做成这些,要付出的心血和艰辛可想而知。

  往日的成果,张晓林不愿意多谈,事实上,虚弱的身体也不允许他多说话了。他必须直奔主题:“我想捐些钱,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专门资助如皋的癌症病人。”

  他拿起手机给记者看,在记者来之前,他已经给慈善会的账户转了5万块钱。“这么些年了,你还是这样心急,先向慈善会咨询好了,再转账也不迟的。”面对记者的打趣,张晓林却严肃了起来:“这个事,一定要办的,也一定要办成的。”重重地喘了一口气,他的语气又低沉了下来:“何况,时间也像不太等得起了呢。刚才的病历卡,你也看见了的。”

  肝癌,晚期,情况不太好。熟知他脾性的家里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瞒着他。而这,也让他在更好地掌握身体情况之余,对自己想做的事进行合理和高效的安排。

  “我生病住院,村里帮我报销了一万多元,我不缺这个钱,我想留给更需要的人。”他用扎着针管的手,把手机屏幕点亮,按灭,再点亮,突然笑了:“人总是贪心的嘛,我原本想着把报销的钱捐出去,后来又想,我自己再掏些钱,成立个基金多好,多帮几个人也好的。”

  他的愿望并不复杂,但能否成立一个基金,基金成立了又该如何运作,这些种种,总是要细细商量过才行,哪里是拿出手机转个账这么简单的。当着张晓林的面,记者与如皋市慈善会取得了联系,约定双方尽快坐下来,谈一谈这个事。“现在就谈,谈好了就成立才好。”记者刚挂上电话,就听见张晓林小声在说。

  爱心不会因追梦而受伤

  也许是因为实现愿望的事情有了眉目,张晓林的心情明显好了一些。呼吸依然急促,但蜡黄的脸上仿佛还有了一些红润的气色。

  作为他一路做慈善的见证者,记者懂他的难处。从最初的单枪匹马,到后来的团队作战;从一点一滴筹款只能帮助单个学生,到后来数量可观的捐款,可以造学校、修路;从最初多家媒体高频宣传甚至走上央视的领奖台,到网络上出现对他的质疑甚至谣传;这一路走过来,终究是不易的。

  在大凉山深处,他面对直播镜头这样说:“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渴望做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忙。”

  临分别时,他问记者:“你还记得大凉山那个15岁的孤儿吗?”

  怎么会不记得呢?那是记者跟着张晓林第一次进大凉山深处的寨子,15岁的男孩孤苦伶仃,看人的眼神胆怯而且犹疑。那也是张晓林第一个帮扶的孩子。

  他给他买书,他送他上学,他甚至帮他劈竹子修房子,给他一处遮风挡雨的处所。如今,这个喊他“阿爸”的孩子已经成了家,生了娃,自己也做了“阿爸”。

  本报通讯员臧奕冬 王俊 李龙

  本报记者杨新明

标签:大凉山;张晓;慈善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