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0

南京知青50年后闻着荷香重回“故乡”金湖

来源:   2017-07-16 17:41:00

  中国江苏网7月16日南京讯 (记者 华诚 )盛夏的金湖万亩荷花荡里每一株荷花,都在努力绽放,它们要把最美和最香,送给远方客人。金湖万亩水上森林的水杉,还在使劲长高,去眺望走来的朋友。其实,它们也在等待,就像一位母亲静静等待远游赤子的归来。7月14日,金湖县委、县政府邀请的一批特殊游客——南京知青来到了金湖,“南京知青追梦金湖行”由此拉开大幕。 

  回乡南京知青受到热情接待 
  
  50年前,正是风华正茂的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南京及周边的城市来到金湖,向农民大伯学起了犁田、插秧、收庄稼,和乡下的孩子一块摸鱼捉虾,交朋友,在广阔的农村打造新天地。时光斗转星移,当年俊俏的小姑娘、壮实的小伙子像换了装似的,皱纹爬上了额角,青丝变成了白发。他们陆续离开了工作岗位,过上退休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8年10月份第一批知青来到金湖,约有5000名南京知青在金湖境内22个乡镇农场生活、学习和工作过,至今仍有一部分留在金湖,现在安度晚年。


  南京知青的到来受到了金湖人民的热情欢迎。他们用一道道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美食款待大家,莲子、蒿茶、清水龙虾……金湖县委书记张志勇、县长徐亚平、常委宣传部长周广峰、副县长沈启涛到场,看望每一位知青,与他们握手,以藕汁代酒,感谢他们把人生最美的韶华,奉献在了这里,金湖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知青们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张志勇书记在接待晚宴上动情的说,“我代表金湖县委、县政府,代表37万金湖人民欢迎你们回来看看,带着你们的儿孙常回来”“这里,永远是你们的故乡。”知青们感动得唱起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老歌。 
  荷花荡的设思最早知青提出的
  
  “南京知青追梦金湖行”活动的知青们,首先来到万亩荷花荡景区,已是全球最大、品种最全的观荷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最早提出开发旅游理念的也是知青。1985年,时任闵桥乡党委书记的知青李谊忠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旅游时,理念可谓远见卓识,但遭到其他乡领导的嘲笑,说他胡思乱想。当年的战略构思如今变成了现实,他感慨万千:当年的知青梦,今天算实现了。

  据李谊忠回忆,闵桥乡下属的任港、高庄两个生产队,几千亩圩滩地处于高邮湖边缘,遥遥相望的还有夹沟乡朱圩生产队,村庄的外沿像一个半岛,凸在高邮湖里。每年夏季,高邮湖水位抬高,防洪压力成了政府和百姓的心腹之忧。如果以朱圩和任港作为两大桥头堡,两点之间筑成一条挡水圩,防洪战线缩短,还从高邮湖里“圈”出几千亩地,的确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1978年,金湖地区大旱,高邮湖河岸线退了下去,这年冬季,闵桥及周边21个生产大队开始“挑圩”,没想到第二就发洪灾,洪水竟漫过新建土圩,之后乡里又组织人力进行了加固。圩里多出的几千亩荒地耕种很困难。后来种荷产藕,渐渐形成了现在的万亩荷花荡。   
  一个不小心植出一个风景区 
 
  南京知青随后来到万亩水上森林公园。这也是金湖人引以为傲的自然景区,占地面积11000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生态林之一,但知青还知道它有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嵇圩林场”,许多留在金湖工作的知青参与了林杨的植树工作,部分林子被命名为“知青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里发动社员“挑圩”,在林场外围建起挡高邮湖水患的大圩,圩内地势低不宜耕种,暂时栽些树。据回忆,当时选的两款树苗,一款叫水杉,一款叫池杉,不怕水,越淹越长。经过多年的连续栽种,渐渐成了气候。当年栽下的的树已成材,一个人合围抱不过来。林中建有二月兰观光基地、银杏大道、水上观光航线、林间栈道、自行车租赁中心,环境优美、气候独特,栖息着白鹭、苍鹭、黄鹂、黑腰燕、黄嘴鹦鹉、鸬鹚等多种鸟类,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和天然氧吧。走在栈道上,知青三三两两站成队,拍照留念。“嵇圩林场”这个当年的丑小鸭已经长成了白天鹅,美得知青们认不出来了。

  在金湖规划展览馆,看到了陈列的金湖的历史和现在成就图片展,一张张老照片把知青的记忆拉回了50年前峥嵘岁月。他们曾经熟悉的标志性地方,用不同时期的图片纪录着金湖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讲解员上到二楼,硕大沙盘模型用数字化来描述金湖未来发展的蓝图,大屏的图像以声、电、光特效带着大家穿越到20年后的金湖,展示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把金湖建设得更美、更宜居、生活过得更幸福的宏大气魄和决心。在金湖绿道起点公园,沿着绿道一路走过去,知青们用手拍照下照片,说要发到朋友圈里晒晒自己的“故乡”。       
  老乡拉着知青的手久久不松开
 
  第二天,金湖下属乡镇派出10多路人马,专人专车将知青接到曾经插队的地方,寻访当地的故人和朋友。记者跟随在金湖金北插队的三位知青。在塘埂组,知青缪林海一走进村头,就被当年的老乡认了出来,50年过去了,村民还能记得他的名字和模样,当年的房东始终拉着他的手不放,“他们来的时候,这儿不仅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也不方便。当时,这儿有句俗语叫‘四门闸关不住水,公路桥跌断了腿’,道路坑坑洼洼,年年淹水。他们住在猪圈旁边,夜晚猪拱墙的时候,个个吓得睡不好觉……”房东大爷今年81岁了,但说起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在另一个村庄,知青韩怀慎被房东拉进屋里,他的老伴到田里摘了个西瓜,请大家品尝。她告诉记者,韩怀慎当年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但干起活来还特别卖力。

  知青丁玉霞讲起了她1968年在插队的唐港第一个移风易俗的革命化春节的印象。她们特别想家,就在知青哭成一片时,生产队的大爷、大妈不约而同的送“年货”来了。东家送来一块豆腐,西家送来一碗年糕,这家送来蚕豆,那家送来雪菜,大家的言语不多,但让人特别温暖。晚上队里的小姑娘小伙子都来知青点一起“守岁”,那时点着油灯,围坐在一起,吃瓜子,拉家常,听知青讲外面的世界,也听村里的讲奇闻怪事。那个大年夜特别有年味。丁玉霞说,这么多年来,为农村、为农民服务是发自她内心的感恩,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和习惯了。
  知青冯唯武是17岁来到复兴圩农场做知青,10年前曾回来过一趟,这次再回来感觉变化和发展真大。她说,金湖二桥、三桥通了,有了高速,很快通高铁了,但只有一样没变,那就是“金湖人的有情有义”。 

标签:

责任编辑: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