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捷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与时代的关系,是思想史研究的永恒课题。一个思想要有意义,就必须呼应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一个思想要有意义,还必须对解决这个时代课题有所贡献、有所推进。如同任何一个非凡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并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同任何一个先进思想都能站在时代潮头、推动时代发展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产生于新时代、又站立在新时代潮头,不断推动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与伟大变革,在人民实践中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无比强大的物质力量,继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那么,应当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呢?

新时代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时代特征、实践特色、理论品格

首先是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提出了代表这个时代的国内之问与世界之问。国内之问,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之问,即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这两大时代问题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是三个“意味着”。

其次是鲜明的实践特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最大的贡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也是这一思想最鲜明的实践特色。

再次是鲜明的理论品格。新时代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时代,也是一个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又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新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革、全方位开放的时代。与时俱进,强调发展、变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坚定理想信仰、需要充满自信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

新时代决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实践起点、历史起点

带有标志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既是时代的号角,也是时代的向导。这些时代问题,往往成为这个时代向前发展的理论起点、实践起点、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表讲话,鲜明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昭示着一场全面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的攻坚战拉开了帷幕。同样是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实际上已经预见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主要矛盾将要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呼之欲出,昭示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手段、发展目的等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出现若干重大转变与调整。

201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响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他特别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由此昭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复兴强国伟大梦想的坚强决心。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广东考察时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充分表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昭示着一场力度空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即将打响。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讲话,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构成了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起点、实践起点、历史起点。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开创新时代中实现了理论展开与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因应时代问题与实践难题的过程中,在奋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理论展开和理论创新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遇到的一个个深层次问题,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这些深层次问题,往往又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这就需要从正本清源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上来通盘考虑、重点推进。正因为如此,在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中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发展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展开,同时也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重点和“四梁八柱”,形成了行动纲领和基本方略。从问题导向、稳中求进到法治思维、钉钉子精神,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展开,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创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第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升华;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创造;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拓展;等等。

第二,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例如:坚持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路线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形成加强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形成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国体和基本制度,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坚持和发展政治建军思想和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和发展党的建设学说,形成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体制机制。

第三,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例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性判断,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判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思想,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思想,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备、更加定型;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成果,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思想,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统领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思想,形成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治党管党方略;坚持和发展理想信念宗旨的思想,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等等。

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科学指导思想,由此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作者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 沙志芳

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在新的出发点上,重温《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文献,对党员干部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延安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追悼会时的演讲。全文只有5个自然段、680多字,但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对党的宗旨使命、党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认识,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但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党与无产阶级之外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革命主要依靠力量的农民是什么关系?党的宗旨使命是什么?实际上这是立党的一个根本问题,必须做出回答。“为人民服务”是最简洁明了、最响亮、最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表述。党的七大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了党章,“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积极地自我牺牲地进行工作,达到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

二是指出为人民服务主要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文章中,讲“为人民的利益”有6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战争年代,我们党在根据地建设中也是关注人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始终把关系人民生存权的经济利益诉求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对中国农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给他们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为此,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农村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井冈山土地法》《苏维埃土地法》都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更多的力量抗日,我党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正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战争只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胜利了。

三是向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发出了为了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奋斗、敢于担当的号召。敢于奋斗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会死得其所”。敢于担当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讲演中提到“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后,有了大生产运动,有了三五九旅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5年边区老百姓交公粮占总产量之比降到7.5%。群众负担减轻了,党群关系好了,根据地又恢复发展起来了。敢于奋斗、敢于担当是党的先进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与七大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正所谓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对人民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站稳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观点,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干事创业敢担当,勇于奋斗,敢于斗争,以担当的精神面对矛盾、迎接挑战,以担当的精神破解难题、化解风险;要坚持清正廉洁,始终做忠诚、干净的共产党人,让党的旗帜、党员的旗帜高高飘扬。

(作者为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万建清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这一历史篇章中,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积累了深邃丰富的智慧与营养。这些智慧与营养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具有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的重要作用,既照亮现实、又昭示未来。

这是牢记初心使命、永葆党的本色的营养剂。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既深刻改变了中国,又深刻影响了世界。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昭示我们,我们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其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履行使命的历史。在新时代,我们党只有坚守初心和使命,才能永不变色,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这是推进理论创新、永葆生机活力的营养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党犹如一个新的火种点燃了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成为引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坚强领导核心。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俄国所走的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史。在新时代,我们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这是坚持群众路线、永葆人民情怀的营养剂。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作为行动纲领,强调“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正因为我们党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才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在新时代,我们只有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守人民情怀,才能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这是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斗争精神的营养剂。毛泽东同志反复说过的“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就是对革命精神的生动概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在江苏大地熔铸而成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蕴含着党发展壮大和取得成功的精神秘密。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在新时代,我们只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加强党的建设、永葆优良作风的营养剂。中国革命面临的复杂特点和特殊环境,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成为一个坚强成熟的、富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成功。建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不懈探索。“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延安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两个务必”使广大党员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史。在新时代,我们只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使党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坚强有力。

(作者为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

周铁根 

声 音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对徐州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转型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全市上下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创新法治保障,着力构建大质量工作格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指导下,积极探索地方质量立法,深入调研制定了全国第一部质量促进地方性法规《徐州市质量促进条例》,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奠定了全市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开辟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抓质量的新境界。我们以质量立法推动质量多元共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为建设质量强市提供了坚强保障。强化组织推进,把质量工作摆上市委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市委书记为第一主任的市质量发展委员会,将质量提升纳入各地和有关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汇聚推动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资金保障,将质量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质量促进专项资金6000万元,撬动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培育,加快培育紧缺型、创新型高素质质量人才,目前全市已有782名卓越绩效自评师,676名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检验员、审核员及内审员等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诚信立徐州、品质引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广泛开展质量宣传,凝聚了“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强大共识。

做优特色平台,着力夯实质量发展要素支撑。高起点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对标国内一流水准建设千亩“徐州检验检测和认证产业园”,累计集聚国家级、省级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14个、检验检测从业人员6160名,综合检验检测能力居淮海经济区之首,部分项目检测能力全国领先。大力构筑创新服务平台,重抓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建设,打造汇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的“强磁场”,近两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居江苏省首位,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发机构238家,质量创新驶入了快车道。多层次共建合作共享平台,引导全市14所大学和31家独立科研院所同企业结对子,鼓励校企合作研发产品、开展检验检测等服务,邀请专家学者担任企业质量顾问,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智脑”。

聚焦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区域质量新高地。把牢产业优化升级“质量关”。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质量“门槛”淘汰低端供给,坚决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电力“四大行业”调整转型,树立质量“标杆”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培育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同比分别提高5.1和10.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达42.7%。念好企业做大做强“质量经”。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出台企业育大培强系列措施,强化企业标准建设、品牌培育和质量诚信,全市已累计诞生14项国际标准、294项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徐工连续六年蝉联“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行业桂冠。打响营商环境建设“质量牌”。对标世行和国家标准,系统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深化质量“放管服”改革,创新实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服务企业机制,每年编制发布《质量报告》《区域质量竞争力报告》《重点企业质量竞争力报告》三大报告,增创了徐州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做实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功”。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去年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今年又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举办首届徐州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正式发布《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下一步,徐州将坚持“三主”工作总思路不动摇,奋力交出高质量发展合格答卷。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为总牵引,自觉把质量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延伸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创新徐州、质造徐州、品牌徐州。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年”为突破口,实施质量基础补强、质量整治、品牌创建、质量共建等系列行动,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革命”,推动更多的“徐州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以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为着力点,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质量违法行为,筑牢质量安全底线,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为徐州市委书记)

江 桦 

组工议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履行政治责任,在聚焦主责主业中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落细落实、抓出高质量,以实干体现更强担当、实现更大作为、夺取更大胜利。

坚持系统化思维。善于整体谋划。在工作实践中,不能因为基层党建相对容易出亮点、干部工作关注度高、人才工作考核压力大,工作中就有所偏废、时冷时热,必须“几个轮子一起转”,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就每块工作而言,基层党建的农村、街道社区、机关、“两新”等各领域,干部工作的“选、培、管、用”等各环节,人才工作的“引才、留才、用才、爱才”等各方面,都要“一盘棋”考虑、一揽子推进。善于统筹协调。培养年轻干部,需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从选调生、初任公务员、乡村干部等群体中抓好源头,用好岗位历练、上挂下派、公开遴选等途径选才炼才,打通“三支队伍”壁垒,盘活各类干部资源。扬州连续十年开展“十个一批”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活动,突出政治标准,加大选用力度,把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抓在日常、落在平常、严在经常。善于整合资源。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功能,引领带动其他各类组织。组织部门不能简单牵个头、挂个名,也不能单打独斗、单兵突进,要有效整合组织系统以外的可用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扬州明确31个试点村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借力纪委、政法委、农业农村、财政、民政等力量,找准实践路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项目化落实。抓准关键事。近年来,扬州将组织工作的重大任务、重要工作、重点事项实施项目化管理,每年市级层面统筹推出重点创新项目10个左右,市县乡村联动实施“书记项目”200个左右,引导组织条线和党员干部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抓好关键人。各级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建工作要“书记抓”,推动项目要“抓书记”。扬州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明确了每个领域党组织书记8项责任清单,有效推动“关键人”履职尽责,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要求落到实处。抓牢关键点。探索建立从项目生成到组织实施、过程推进、效果评估、总结深化的全链条,每个节点不仅看“有没有”“做没做”,更考量“好不好”“优不优”。对组织工作成效,还要多听各个方面尤其是普通党员群众的意见,对相关工作再评估再完善。近年来,扬州持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乡土人才库已达4267人,其中国家工艺美术大师1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4人,构建了以研修院、工作室、展示区和创业园为核心的成长链,做实做优每个节点,推动他们从手艺人向产业人、带富人转变。

发扬钉钉子精神。钉对方向。高质量是新时代组织工作的努力方向,组织工作高质量包括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提高教育实践活动质量、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党的制度建设质量等等。实现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沿着正确的方向久久为功、攻坚克难。钉准堵点。堵点一般也是难点痛点。实践启示我们,体现整体质量的,不是掐尖的成绩、点上的盆景,而是短板弱项。今后全市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和创新点,就要紧扣通堵点、破难点、解痛点,着力提升整体水平。针对基层反映留痕形式多样和规范性不够等问题,从2017年开始,扬州统一制作并向基层支部发放“一簿两本一证”,即《基层党组织活动综合记载簿》《党小组活动记录本》《党员学习记录本》和《党员证》,实施全程纪实,并明确对基层组织生活督导和检查,不得超出“一簿两本一证”范围,不得额外增加基层支部负担。钉出实效。钉钉子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一抓到底,特别是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做“留痕不留绩”的事、不“甩包袱”给基层。从2014年开始,扬州市级层面按照5—10%的比例倒排软弱后进党组织,每个软弱后进党组织由1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1名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挂包联系。派驻的整顿工作组不转化不脱钩,选派第一书记近600名,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累计推动433个软弱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有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作者为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薛盛堂

县委书记讲坛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政治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上,给江苏党员领导干部上了一堂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党课,特别对领导干部连续提出了“九个有没有”“发展三问”“群众立场三问”,这“十几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直指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思路谋划、工作推进和为民服务上的偏差和误区,是自我检视的明镜。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娄书记的讲话精神,必须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把群众立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大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主动对标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答好“九个有没有”,全力塑造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形象。我们以开展“区域形象塑创突破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年”“从严治党‘四责’联动强化年”“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年”“四个年”活动为抓手,破除传统思想误区,调正发展思路偏差,持续深入改进干部作风。坚持政治建设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中找准大丰定位,展现大丰作为,主攻海洋经济、飞地经济、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四大经济”。坚持问题导向,改善居民收入、水质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动能转换、开放融合、城乡提质、改革创新、美丽生态、民生幸福“六项工程”,提高大丰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牢牢守住稳定、安全、生态、廉政“四条底线”,造福一方百姓,维护一方安定。

主动对标新发展理念,答好“发展三问”,聚力做足接轨上海、开放沿海、绿色发展文章。大丰港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三大深水海港之一,随着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盐通高铁的开工建设,大丰港的战略节点和区域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我们将按照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和盐城市委“两海两绿”新路径,发挥沿海优势,强化区域特色,全力打造全国飞地建设新样板、全省沿海开发新高地、全市绿色发展新标杆。围绕中国东部沿海重要枢纽港,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唯一的临港产业配套区,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大力招引韩资、日资项目,努力建设“亿吨大港、千亿园区”。围绕盐城市“一区三基地”建设,依托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主动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在规划、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接轨上海,打造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后花园”,把大丰建成有特色、可推广的全国飞地建设鲜活样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两低一高”,突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效益,重点培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三大新兴产业,重点转型纺织、化工、冶金三大传统产业,重点突破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健康文旅三大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资源做成生态产品,把绿色优势做成富民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今年,大丰主要景区接待游客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

主动对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答好“群众立场三问”,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力在扩大优质教育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精准脱贫攻坚战等民生实事上下功夫,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我们农房改善工作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特色塑造,同步谋划产业发展,在现有14个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基础上,新建17个集中居住点,改造提升21个规划发展村庄点,打造自然宜居、错落有致、留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

(作者为盐城市大丰区委书记)

巫晓辉

学思用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守护党的初心使命上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我们要自觉做到主题教育与纪检监察工作结合融合,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努力实现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保证。

一以贯之强化政治监督,在践行“两个维护”上有新表现。纪检监察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初心就是加强党内监督、保证党的先进纯洁、巩固党的团结统一。要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结合纪检监察机关实际,结合职能职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反对“七个有之”问题,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强化政治监督,切实做到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严肃查处对重大决策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等错误表现,以及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突出问题,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以贯之抓好作风建设,在防止“四风”反弹回潮上有新举措。纪检监察工作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要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密切关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隐形变异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以正风肃纪反腐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构建“互联网+”群众举报机制,紧扣重要节点、紧盯“关键人群”,开展“全天候、高密度、多频次”监督检查。加大力度整治影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作风问题,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与市委督查室联动机制,加强对巡视巡察反馈整改、“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方面专项检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长江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实事要事,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以铁的纪律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见到成效。

一以贯之深化标本兼治,在一体推进“三不”机制上有新实践。蹄疾步稳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坚持挺纪在前、纪在法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经济社会发展清淤、排阻、助力、护航。强化“纪法”“法法”衔接,健全与行政执法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协作机制。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审批监管、工程招投标、安全生产、水环境治理、人防系统、教育医疗等方面腐败问题。瞄准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以“三治理一挂牌”深化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化扶贫领域腐败专项治理;把反腐败、基层“拍蝇”与扫黑除恶结合起来,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及充当“保护伞”等问题。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拓宽警示教育形式,创新警示教育方法,推动警示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以警示教育“组合拳”引导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一以贯之加强自身建设,在淬炼纪检监察“铁军”上有新成效。完善法纪知识学习和展示平台,健全以案代训、跟班见习、轮岗交流等机制,提升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狠抓村纪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线纪检监察干部“哨兵”“探头”作用。动态开展市委机关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把执纪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牢笼。坚持刀刃向内,严肃查处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以零容忍的态度严防“灯下黑”。

(作者为扬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仲红岩

推动农民按照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是大势所趋、战略之举。当前我省农民集中居住正有力有序推进,在抓好农房建设的同时,应根据不同的集中居住形态,因类制宜、精准施策,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大致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进城安置型。这种类型的搬迁居民一步到位进入城区,切断了与土地的直接联系,可以享受较好的公共服务,重点是帮助其更好更快地融入社区、融入城市。解决进城农民的社区融入问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需要采取综合举措逐步转变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打造和谐文明的社区共同体。要针对农民进城后容易出现的乱堆杂物、毁绿种菜、私拉乱接等现象,加强公共空间管控与治理,推广红色物业典型做法,创新无物业小区自管办法,把公共空间“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让社区环境“美起来”。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常态化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将道德教化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密切新老居民、干群之间的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推行社区“大党委”等区域党建模式,健全社区议事协商制度,推行“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形式,及时解决“微难题”“微矛盾”。集体资产可折合成股,一部分作为集体股,股权收益作为社区运转和社区公益、福利等资金,一部分作为个人股,让个人按股分红参与集体经济收入再分配。

第二种类型:入镇集聚型。这种类型利于资源节约集约,便于农民亦工亦农,也可以避免过程性浪费,重点是满足大数量农民入镇后的服务配套、就业保障。集中居住之后,群众比以往更需要公共服务。近些年来,不少地方一头抓中心城市建设,一头抓农村环境整治,对小城镇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多,特别是一些被撤并乡镇公共服务配套不足、质量不高。这方面,要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硬件”方面主要包括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景观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公共服务事项。要按照“小办公、大服务”要求,建好社区服务综合体,提倡“一室多用”,实行“一站式”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防止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就业保障方面,要坚持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根据集中居住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家门口就业工程”“三来一加”等项目,大力引进适合在乡镇布局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友好型企业,重视对大龄人员的就业援助,方便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第三种类型:农村新建型。这种类型的居民没有脱离开农村,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生活上更容易适应,也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促进农地规模经营,重点是关注农村空心化现象、关爱“三留守”人员。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大都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集中居住后的主体仍是他们,如果选点不当、标准不高,不排除将来出现“二次空心化”的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农村新建社区,选址上应尽量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交通干线,建设上要注重质量品位,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让新建农房与乡村环境相适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风貌,不能搞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四不像”。要以“三留守”人员为重点,加强互助服务、人文关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助残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依托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鼓励为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等重点困难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第四种类型:原地改善型。这种类型一般都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村庄形态、文化积淀、产业基础,重点是彰显乡村特点、保留乡愁记忆、完善现代功能。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打造了一批美丽宜居示范乡村。这也成为农民集中居住的优选项。对于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重点村,要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建设,逐步实现乡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特色村,要在既有村庄特色基础上,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协调村庄和自然山水融合关系,塑造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补充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更为生态、更加自然的居住形态,打造田园风光、诗意山水,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过上更有品质的现代生活。

(作者为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编者按

21日,由省委宣传部、新华日报社主办的“献礼70华诞·精神力量”理论研讨会在宁举行。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省委党校、省委党史工办、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档案馆、省党史学会、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省内部分革命历史纪念场馆负责人等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期“前沿”版摘录研讨会上部分专家观点,敬请关注。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报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办报人在这种巨大冲击下有忧患意识是正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党报应该怎么办?

要看到,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是世界性的,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中国是文字崇拜,在西方是语言崇拜,文字崇拜使报纸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盖棺论定”的意义。中国人对文字的敬畏,使得尽管都面临互联网冲击,但中国报纸情况要比西方好得多。如果说报纸真的哪一天要消失的话,我想中国这一天的到来肯定会比西方晚很多。

当下,报纸特别是党报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这既是读者的客观需求,也是社会的客观事实。越是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主心骨和主旋律。在信息爆炸时代,人很容易手足无措,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定心丸,众声喧哗中需要权威的声音。主心骨和主旋律,在中国主要依靠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

总的来看,报纸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是处在“柳暗花明”的拐点上。这一拐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办报人不仅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且要当“麦田的重整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拼速度是不行了,要观点立报。今天的党报应该有好评论文章、好理论文章,还要有文化深厚的好副刊。在自媒体时代,报纸特别是党报要向高度发展、向深处开掘,成为让人仰视的媒体。

“共和国精神·江苏谱系”系列报道,正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的要求,体现了新华日报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党报要把挖掘、阐释、弘扬精神力量作为重要职责;二是新形势下党报一定要与时俱进,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上,充分发挥好排头兵作用。

此次大型全媒体采访报道,从策划到报道都非常出彩,影响很大,效果很好。对我们怎样做好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很有启发、很有帮助。

革命战争年代,在江苏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诞生了以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红色精神,成为党的红色精神中的江苏谱系。这些红色精神最为原始的版本,记录在档案中,保存在档案馆库房内,成为重要的党史资源、各级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红色档案记载红色精神。我省各档案馆保存着大量记载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江苏大地上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珍贵档案。这些红色档案中所彰显的红色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不懈奋斗。用好用足用活这些红色档案,是“档案姓党、档案为党、档案护党”“为党护旗、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以档案诠释红色精神。红色档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建构正向正能量精神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坚持用团结稳定鼓劲的档案精神产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用红色文化沁心、用红色精神洗礼、用红色基因浸润,在全社会厚植向上向善的力量。

从红色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把伟大梦想变为美好现实,书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答卷,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革命精神,从中深入汲取政治营养和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形成了可以长久涵养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主航道里面最耀眼的浪花,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动阐释,是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先进内核和宝贵精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以贯之的,具有实践性、民族性,拥有崇高的道德和品德,从而能产生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伟大精神是伟大梦想的精神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意味着中国发展出现历史性变迁,也意味着需要有伟大精神塑造我们的时代灵魂。在不断吸纳中国革命和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精神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日益丰富,成为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伟大精神是伟大斗争的力量源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全国性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有伟大精神支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精神支撑是战胜它们的重要源泉。

伟大精神是推进伟大工程的精神支柱。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解决好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改变了中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伟大精神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精神根基。伟大精神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猛进的精神根基,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更加积极展现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取向,构建起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强大精神力量。

江苏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独特价值,使其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为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深掘江苏红色资源。江苏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英勇斗争的重要区域。无数的革命先烈在环境极其复杂和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勇敢战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

为强化答卷意识,挖掘好江苏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始终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价值追求。新四军壮大与发展、淮海战役胜利都再次证明,党心换民心,黄土变成金。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

为实现初心使命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续写好红色家谱,凝聚共识的力量。江苏是党史军史战史资源大省,熔铸了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江苏符号”。作为党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而且要进一步挖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苏大地上践行初心使命的优秀故事,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历史借鉴,努力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精神营养和智慧,凝聚接续奋斗的共识和力量。

革命精神是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江苏产生了许多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贯穿于党的发展历程,在党的历史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一直激励着共产党人为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江苏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我们党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江苏工作和战斗过,这片大地上也诞生过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党的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就是我们党的重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时期,江苏是华中抗日斗争的主战场,是新四军的主要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江苏是著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区域特征、时代特点的改革创新亮点,推动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江苏干部群众敢闯敢试,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宝库中鲜明的“江苏符号”,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也是江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精神植根于文化这一土壤,同时又是对文化的概括和提升。我们弘扬传承共和国精神,打造铸就江苏精神新谱系,必须到三种文化的土壤里追根溯源。

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概括总结共和国精神,梳理挖掘江苏精神谱系,都应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包括江苏在内的江南文化中追根溯源、提炼升华。

必须重视红色资源和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元素。在江苏大地熔铸而成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是涵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的宝贵财富。要进一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红色档案,以高质量的理论产品和艺术产品教育人、感染人、打动人。

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内蕴的精神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鲜明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江苏实现每一次大的跨越,都产生了有代表性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理念与物质生产领域取得的进步相互促进,丰富了江苏发展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努力从中打造出反映江苏实际、具有江苏特色的精神,从而使共和国精神之江苏谱系更加绚丽多彩。

“四千四万”精神诞生于改革开放、植根于群众实践,是从江苏大地生长出来的原生型精神形态,富有穿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如今,“四千四万”精神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四千四万”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江苏进行基本现代化探索、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精神动力。

“闯”字当头,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闯出新天地。改革初期,苏南早期创业者们不仅敏锐地洞察到历史性机遇澎湃而至,而且极富胆识、极为睿智地找到了抓住机遇的办法,书写了江苏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今天,江苏的经济家底早已今非昔比,但摆在新一代江苏人面前的挑战还很多。更要继承发扬“四千四万”精神中“闯”字当头的宝贵品质,敢“闯”善“闯”,迎难而上,在风云激荡的市场环境中勇拓新局、制胜未来。

“创”字为先,将创新基因植入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基层创业者们身上有那么一股舍我其谁的创业激情,有那么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魄力和勇毅。当前,江苏致力于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新是“华山一条路”。省委提出新“四千四万”精神,其中关键一条就是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要汲取丰厚的创新养分,涵养深厚的创新底蕴,用更强的创新能力去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创造发展前沿的“千姿万态”。

干在实处,传承重视实业的厚重文化。“四千四万”精神的形成,基本是围绕实体经济展开的。这种重视实业的文化力量、精神力量支撑起江苏制造的筋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苏尤其需要传承好重视实业的优良文化,不断赋予“四千四万”精神新内涵。

任何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都是以某种理论和价值作为支撑的,中国道路的顺利发展也离不开精神的力量和价值的支撑。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反映,它积极反作用于中国社会实践,是中国道路的价值支撑,是支持中国道路的精神动力。江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缩影,可以说江苏精神是支撑江苏实践的精神动力。那么,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新时代传承和创新江苏精神需要遵循的规律是什么?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在一元和多元中把握江苏精神的内涵。江苏是中华文化南北交汇、交融的地带,历史上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数度激发文化能量的传输与整合,形成江苏自己独具个性的精神血脉。对江苏精神不能随意性、简单化理解,而应从多元和丰富内涵层面进行多重解读。

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中理解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精神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是在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上的升华,是一个动态概念。江苏精神与中国精神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变万化的新时代坚持创新,把握江苏精神的时代内涵。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人类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实现创新,危中求机,变中取胜。走过了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谱写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精髓。其实践表达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指针。这些科学理论成果所演绎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相结合,科学理论指导中国不断发生历史性的社会变革。

中国精神是中国自信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升华,不断实现着文化自信和自信文化的有机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凝炼形成的自信文化,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人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对中国力量可依赖性的正确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义性的深刻把握,对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诸多风险的敏锐洞察,对战胜困难、攻克障碍,达成民族复兴目标并争取美好前景所具有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自信、精神自觉、精神自强是自信文化的深层力量。

中国精神要靠时代新人传承弘扬。中国精神最活跃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要深入研究中国精神在江苏各地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充分发挥地方实践及宝贵精神的立德树人功能。实践证明,社会主体只有认清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实站位、未来定位,只有在奋斗征程中通过内外兼修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激情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实践的深度互动、完美融合。

本报记者 颜云霞 魏晓敏 整理 余 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