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人民立场的具象化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支柱,从方向导向上规定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本质和特征,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政治宣言,标示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使命价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人民立场是反映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一个政党的党性如何,是由这个政党所坚持的立场决定的。什么是立场?立场就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具体到政党来说,就是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就是谋划战略、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立足点。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从成立之日起就是明确的,就是鲜明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作决策、办事情、搞研究,从来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都是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救人民于水火到温饱不再是问题,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矢志不渝为人民不懈奋斗、永远奋斗。这些成绩的取得,没有坚定的人民立场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不是写在党章里的,而是为实践所深刻证明的,为人民所高度认同的。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群众才一心一意跟党走,才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才形成历史合力开创出中国今天的新天地,这就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我们说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指统一到人民立场上来、统一到人民利益上来。我们说“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从来都是一致的”,其根本判断标准和核心依据就是人民立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到底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宣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反映到党的全部工作上来,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所有奋斗的逻辑都在这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性的集中表现,是党性的最高准则,是从实践上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根本所在。只要人民的立场明确了、站稳了、坚定了,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就必然大有作为。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始终从人民立场上推动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说了算,以人民评价为根本准绳,始终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鲜明标示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初心写在旗帜上,这个旗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直擎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根本政治立场,其核心旨向就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是要在新时代把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进行好。所以,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谋幸福是内在相同的。对于以人民为中心而言,为人民谋幸福是目的论的存在,同时也是结果论的存在,是衡量以人民为中心实践效果的标尺;对于为人民谋幸福而言,以人民为中心是理念的存在、也是先导性的存在,指出了如何为人民谋幸福,是践行初心的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实践上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不落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以人民为中心最终要转化到为人民谋幸福上、体现到人民福祉增进上。
新时代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核心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好、贯彻好。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人心是最大政治,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这是历史铁律。新时代继续谱写初心伟业,必须坚持以人民心为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推进工作,使党的主张充分反映人民的愿望、和人民心声相一致、和效果相统一,不断赢得民心民意。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扎扎实实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鲜明回答了创造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动力,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也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伟大社会革命中呈现出深厚伟力,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正是因为紧紧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也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今天我们能够做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离开了人民,没有了人民的支持,没有了人民的奋斗,党就一事无成。我们说,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功之本,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新时代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要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续写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新辉煌。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一系列强国目标,这些都是分量很重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要跨越,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从人民中找到共识,从人民中集聚力量,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共同推动、共同完成。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永远信仰人民,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团结人民,激活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激活出来、焕发出来。要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人民所创造的经验,改进和完善人民干事创业的生态环境,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强国建设上来。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集民智民力,从人民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革命和生动社会实践中完善党的施政策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合力,汇聚起14亿人民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早日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 贺)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过哪些重要论述?
答:1985年至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了17个年头,足迹涉及厦门、宁德、福州,还担任过省委副书记、省长,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过许多重要论述,提出过一些重要举措。他在福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正好是宁德干部群众以急迫的心情期望能够早日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抓住机遇、迅速腾飞的关键时刻。搞好经济开发,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搞经济开发的基本思路,无外乎两条。一条是大力招商引资,“抓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一条是综合调动各方面资源,搞立足于自身优势的综合开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提出:“我们讲的资源开发,是符合社会主义商品市场需要的开发,因而是经济的综合开发,这种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习近平著《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这个思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在粗放式经济发展阶段,生态资源保护往往被置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就明确提出,“严禁盲目采伐,强化资源管护。过去林业生产‘重造轻管,过量采伐’造成森林资源锐减的现象必须彻底纠正。”(习近平著《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深入调研敏锐地意识到,束缚宁德地区林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林业经营体制问题。因此,他提出:“转变单一经营,实行综合开发。在产业结构上,实行‘林、茶、果、药’结合;在受益时间上,实行‘长、中、短’结合;在林地利用上,实行‘套种、放养’结合;在林木结构上实行‘乔、灌、草’结合;在经营效益上,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习近平著《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这些举措,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努力营造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担任福建省领导职务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体现在制定和实施福建省的发展战略之中。
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他在闽江源头调研一家公司时指出,“公司从生态中得到的实惠越多,越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不好闽江源头,一场疫情就可能彻底毁灭‘龙头’企业,进而殃及成千上万的农民”。
注重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一个特点。他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财富”,“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他强调“农产品加工业一定要走生态效益型产业之路,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还主持编定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在这一《设想》中,一大亮点是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目标,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治理工作,确立“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绿化福州工作思路。针对福州西湖污染的报道,他要求“认真总结西湖景区污染的教训,举一反三,改进工作,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品位高、精品多,经得起世人评说和历史检验,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闽江流域整体性保护,提出要加强闽江上游的植被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他先后10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节点上,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开启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的新篇章。
世纪之交,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普遍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指导编制和推动实施《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纲要》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系统谋划了福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提出要“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使福建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会长 李 捷)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爬坡过坎,逆水行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永恒初心和不变使命。
孕育和诞生于江苏大地上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是涵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宝贵财富。白色恐怖下在雨花台牺牲的共产党人,为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牺牲了美好的前程,牺牲了亲情、爱情,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用生命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力量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发源于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第一仗的铁军精神,诠释了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信念坚定、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品格。周恩来精神所包含的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是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杰出楷模。淮海战役“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斗志和气概。这些精神,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四种革命精神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生动的,其内容极为丰富。四种革命精神各有自己的表现特色,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不懈奋斗,是蕴含其中的不变基因。四种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不懈追求在江苏大地的真实写照,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江苏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2014年12月,他对弘扬雨花台精神作出了重要指示,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2017年12月13日,他来到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向淮海战役烈士敬献花篮,并三鞠躬,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同志光辉的一生和高尚的品格,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
四种革命精神孕育和诞生于江苏,是江苏的光荣,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江苏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所昭示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四种革命精神,孕育诞生于江苏,但并不仅仅属于江苏。它们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一样,都是党的红色精神谱系重要内容,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四种革命精神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具有永恒的价值。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波澜壮阔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书写“强富美高”新江苏时代答卷,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四种革命精神,从中深入汲取政治营养和精神力量。
坚持和弘扬四种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刻不忘把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将其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根本遵循。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护高度一致,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和弘扬四种精神,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涵养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情怀,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切实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和弘扬四种精神,必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我们要从党领导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中,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坚持和弘扬四种精神,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迈向“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承担着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总遵循、总指引,深钻细研、入脑入心、见诸行动。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恪尽职守做好各项工作,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共同创造“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江苏省档案馆馆长 陈向阳)
声 音
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对新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坚持“四化同步”,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我们按照“四化同步、绿色跨越”的工作要求,确立了“六增六强”工作主线,统筹推进项目增速强发展、创新增效强改革、绿色增值强生态、收入增长强民生、城市增能强内涵、文化增色强底蕴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坚定不移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更加聚焦脱贫攻坚,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狠抓精准脱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加快523项扶贫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剩余22.46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3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3个重点县全部摘帽。狠抓农房改善。按照“市负总责、县抓落实”要求,把牢规划统领、和谐安置、基础配套、产业跟进、工程质量、自愿情愿、兜底保障等关键环节,在已完成搬迁7.5万户的基础上,到2020年将累计完成改善住房条件15.4万户。同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广大群众搬得进、住得好、能致富。狠抓公共服务。每年推进十大类100项民生实事项目,到2020年,中心城区将建成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48所、建设公办区域医疗卫生中心5所、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2479千米,进一步补齐民生供给短板。
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更加聚焦实体经济,进一步厚实发展基础。聚力突破项目招引。深化“百日招商”活动,高质量举办绿色产业洽谈会、上海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招商活动,探索“零土地招商”等办法,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年内引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力争突破40个,亿元以上竣工项目完成投资410亿元。聚力突破产业集聚。聚焦构建“5+4”产业新体系,深入实施千亿级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521”工程,特别是围绕“中国酒都”建设,启动实施酒业倍增工程,力争到2021年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助推食品饮料产业早日突破千亿能级。聚力突破投资效益。制定并实施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在政策奖补、信贷扶持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推动低质低效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推动各类开发区提档升级,年内园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
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更加聚焦内涵提升,进一步构建城乡格局。以农民住房改善促进城乡体系重构。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龙头抓手,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有序推进镇村新一轮优化布局,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入镇,构建完善“1+3+50+N”城镇空间体系。以水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特色。坚持把水美城市作为特色品牌、把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鲜亮底色、把“中国酒都”作为城市名片,协调联动、一体推进,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以交通体系建设打通对内对外通道。围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徐宿淮盐铁路、宿连航道、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综合客运枢纽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打开对外大通道、畅通对内微循环。
坚定不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加聚焦产业兴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精心举办福建、上海等农业专题招商会,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打造千亿级三产融合型农业,确保年内六大百亿级产业产值占比达70%以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强村、“田美乡村”建设两项试点,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确保年内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50%以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大“宿有千香”区域品牌培育推广力度,力争品牌产品年度销售额达5000万元、品牌企业达40家。
坚定不移加快信息化进程,更加聚焦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发展动能。推动信息化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双百双千”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科技综合体,力争年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1.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30家。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制定出台《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两化融合”和智能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等数字经济示范基地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确保年内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坚持把“互联网+”融入城市管理、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等各个方面,大力推进智能城市、政务信息化和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体化建设运营的智能新城。
(作者为宿迁市委书记 张爱军)
学思用
盐城是革命老区、红色之城,光荣的革命史形成了不少承载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和标志物,催生出响彻全国的新四军“铁军精神”。盐城现有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248处红色遗址。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既是尊重革命前辈,再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的时代要求。
积极培塑好红色名片。盐城是一座具有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红色文化是盐城的一张城市名片。对于散布在全市各地具有红色基因的纪念地或标志物,地方政府不但要守好这些红色资源,还要积极培塑,使之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把英烈精神普及开去,根植到党员干部心中,让干部群众对红色文化认知度高、引以为豪。特别是主政一方的地方镇村组干部要对本地的家底了然于心,做到头脑中装有红色资源、心胸中熟知红色历史、口头上讲得出红色故事,这样对外介绍宣传本地传统特色时,才能胸怀满满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如数家珍地说得出来、传得开去、记得到他人心上。
深度挖掘好红色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为了铭记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而故事应当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也是最鲜活的载体。近年来,盐城各地在传承与保护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来看,有少数地方对红色文化传承思想重视还不够,精力投入还不多,实际成效还不明显。少数烈士命名镇村在区划调整撤乡并村中被湮没,不少红色镇村干部群众对本地红色故事知之不多、了解不深,对外说不清、道不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地方上对红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不够、深度挖掘不够,客观上造成可以让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事例不多,触及人们心灵、让人记得住的故事不多,现有故事生动性、感染力不强。要让红色故事鲜活红色文化,必须加大挖掘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探寻活动,搜寻红色资料,深入挖掘128个烈士命名镇村感人故事,挖掘革命先辈身前故后的点滴事迹,挖掘红色英雄人物身上流淌的勇敢、顽强、坚韧等崇高品质,串联成饱满有力的英烈形象。特别要注意的是,时隔多年,能讲述红色故事的见证者、知情者已经难觅,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善用红色资源引导和培养一批懂红色文化、有红色故事、富有责任心的红色传人,在传、帮、带中再现过去的历史和事迹,让红色文化更加光彩照人。
有力展示好红色印记。过往历史得不到充分展示,便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要围绕人物、文物、事件和精神品质,在红色印记有形化建设、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普及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强以烈士命名镇村烈士纪念设施、场所的建设、保护与管理,注重发挥窗口作用,建立让人一眼就见到、一见就明了的红色镇村标识,特别是要在进出入镇村的显著位置、主要地段设置地名标示牌,介绍红色地名来源、烈士简要生平事迹。要进一步深化“烈士命名镇村行”活动,按照有墓、有碑、有亭、有阵地和周边环境整洁“四有一整洁”要求,对烈士命名镇村的纪念设施进行修缮提升,将烈士的名字更多地用到道路、广场、小学的命名中,浸透到每个盐城人的血液中,激励后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前行。另一方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要切实解决形式刻板、空洞说教、高高在上等问题,通过生动还原一些真实场景,以红色英雄人物可亲可近可学可传的一面,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避免让红色文化只是建筑物、纪念碑和刻板的文字介绍。要加大红色传统教育文字、音像、图片等有形化建设力度,推进红色展陈场所改造升级,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新兴传媒优势,推进平面展示向半景、全景式展示转变,向声光电全新演绎转变,有力增强现场感,提升传播效果。要着力解决利用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宣传的教育形式单一、时间多集中在清明前后、红色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运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编印红色印记系列口袋书、编排红色戏曲、制作红色文化宣传片、建设网上展馆等形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红色故事进课堂进讲堂进学堂。
(作者为盐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史学健)
秦淮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按照“守正创新”要求,坚持守信仰、守阵地、守底线、守精神家园,不断创亮点、创特色、创品牌、创工作新局,以“讲好秦淮故事”为总抓手,谋篇布局做好“四篇文章”,用心用情讲好秦淮故事。
做好“虚功实做”的文章。打造理论武装的“秦淮头条”。区委中心组“新视野讲坛”、区机关“勤廉学堂”、街道系统“书记讲堂”、市民群众“道德讲堂”同频共振,构筑起覆盖全区的四级理论宣讲阵地。选优配强区委宣讲团和基层宣讲团两支队伍,开展分众化、差异化、菜单式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破题属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对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邀请网红思政名师徐川为全区百名思政课教师授课。召开校地座谈会,签订共建协议,开展校地中心组联学共建,达成共设“川流不息”思政课工作室、共建区融媒体中心、共享思政公开课资源、共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共创文艺精品、共办文化活动等多项实质性成果。
做好“老酒新酿”的文章。老经典赋予新内涵。成立“秦淮文化艺术研究院”,系统梳理秦淮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形成以秦淮河、明城墙“一城一河”为核心,科举文化、报恩文化、非遗文化、郑和文化为支撑的“1+4”故事线,弘扬蕴含其中的为国求贤、感恩报国、工匠精神、和平发展等时代精神,运用到核心价值观的秦淮表达、老城南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秦淮故事”文艺创作、“秦淮礼物”文创产品开发、“夜泊秦淮”主题酒店建设之中。老品牌点燃新活力。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会,今年联动西安举办双城灯会,首次实现“双城多点”亮灯、首次推出灯会主题曲、首次发布灯会大数据,实现两个效益双提升,观灯人数屡创新高,并走出国门,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老课题焕发新魅力。打破主题教育就是听报告、看展览的老套路,发展成绩请人民评判、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举办“喜迎十九大”“辉煌40年”“致敬70年”三个“万人看秦淮”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社区群众、两代表一委员、文化名人、国际友人、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5万人次,实地参观秦淮建设发展成果,感受秦淮之变、发现秦淮之美。
做好“小中见大”的文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出一批小微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小转角发挥大功能。用产业思维做事业,活化利用街头转角有故事的小微空间,建设100处融地域文化展示、全民阅读、资讯查询、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驿站,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小视频实现大传播。围绕“我们的节日”、科举博物馆申报全国十大精品展、“桨声灯影大咖故事会”等主题,策划制作现象级快闪产品,全网总阅读量超10亿次。制作推出“美丽秦淮我的家”系列短视频,阅读量50万+,点赞量过万。小评论讲清大道理。在“秦淮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微言堂”,邀请百姓名嘴、资深专家每周一评,区委书记亲自参与,逢重要讲话、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必发声,并集结出版《理上网来》,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小滴灌滋养大文明。以“润”文明为主线,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秦淮表达。连续11年举办“凡人风尚”活动,200多位身边好人让文明典型可亲可近可学;以历史典故、道德礼仪、邻里佳话等为内容,“微地名牌”“微文化墙”“微博物馆”遍地开花,讲述百姓家门口的人文故事。常态化开展雷锋常驻夫子庙、青春闪亮新街口等志愿服务,擦亮文明创建窗口名片。
做好“从无到有”的文章。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首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由省委宣传部授牌、省市区校共建的江苏网络文学谷运营一年,入驻知名网络作家23位,引进网文企业16家,推出《长干里》等现实题材精品,集聚全省60%的网文平台、贡献全省80%的网文产出。“网络文学书店”“网络文学客栈”等一揽子项目加速推进,构筑中国网络文学精品生产高地、中国泛娱乐产业发展策源高地。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及新媒体产业基地落户秦淮,打造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新高地。同时,布局建设小剧场群,推出《桃花扇》等经典曲目,让戏剧重生在秦淮河畔;推进秦淮故事系列影视化,大型纪录片《秦淮河》完成后期制作。我们将充满自信,面向世界,用心用情讲好秦淮故事,让诗与远方在秦淮这个最有故事的地方美好邂逅。
(作者为南京市秦淮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何素玉)
学习笔记
“尚贤者,政之本也。”纵观历史上国泰民安的承平盛世,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通则。那就是都体悟出了“国之宝器,其在得贤”的深刻道理,因此都很重视选人用人。中国共产党更是充分认识到选人用人的极其重要性。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至理名言。至今,它仍然成为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理念。
到底该如何选人用人?对此,老一辈革命家可谓很有经验。陈云就是如此。1987年1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讲到选人用人时说,“我们用干部,要五湖四海,平常不熟悉的干部也要用。就地取材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他还结合自己选拔使用干部的经历,讲了一句经验之谈:“我新到一个地方工作,经常是不带什么干部的。”事实上,无论是执掌中央组织部,还是组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无论是参与领导东北局的工作,还是主持东北经济的恢复重建,陈云都始终坚持以“五湖四海”和“就地取材”的原则来选用干部。凭借“五湖四海”和“就地取材”的高超政治智慧,一时间中财委群贤毕至,能者咸集。在随后的岁月里,陈云率领一班人马,以排山倒海之势,统一财经、稳定物价、调整工商、统购统销,一路凯歌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经济建设大剧。这就是坚持“五湖四海”“就地取材”选人用人的巨大威力。可以说,“就地取材”用干部是陈云一生选人用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他留给全党的一笔宝贵财富。
事实上,“五湖四海”与“就地取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方略,不可偏废。“五湖四海”强调的是要从多领域、多渠道选人用人,把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都聚拢在党的周围,激发其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精气神,它蕴含着领导者广纳贤才的政治智慧和坦荡无私的育人风范;“就地取材”则强调不能忽视本领域、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主张通过带动熟悉情况的人来推进工作。正如陈云所讲,“当地干部更加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和要求,他们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要尊重他们。”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更具针对性。所以,要尊重当地干部,使用当地干部。
相对于“五湖四海”选人用人而言,“就地取材”选用干部有一个更显著优势,那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裙带关系,防止“小圈子”。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回顾自己的政治生涯时曾讲过这样一番话。他说: “过去我调任这样那样的工作,就是一个人,连勤务员都不带。”一些腐败窝案串案之所以屡见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没有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原则,忽略了“就地取材”和“五湖四海”的合理运用。事实上,坚持做到“五海四海”能让更多的人脱颖而出,形成广纳贤才的良好氛围;坚持“就地取材”则能让熟悉本地情况的人干熟悉的事情。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此已经作出了清晰佐证,并提供了前车之鉴式的警醒和昭示。
坚持“五湖四海”“就地取材”选人用人,自然是不反对从当地选用合适的干部,也并不意味着要搞属地化和内循环。实践证明,“就地取材”和属地化用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就地取材”本质上是对“五湖四海”选人用人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而所谓属地化和内循环,实则主张把选人用人的主要目光限定在特定的地区和系统内部,因而,容易对其它地区和系统外的干部产生“抗体”,不利于干部交流。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和治理技术日益复杂的现代政治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乃是更加宽广的选才用才观。
(作者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陈 朋)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依据党的章程制定的、确立新时代我党全面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内基本法规制度,是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依据。《条例》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转化成行动指南,实现了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条例》的出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完善我国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自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陆续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规划、意见、纲要、行动方案、条例。本条例作为全党农村工作的法规制度,为后续《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系列制度政策的出台做准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有序、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六项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保障农民利益。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从工作上重视农民;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一切政策以农民是否拥护和支持为衡量尺度,充分体现了农村工作以农民为中心的指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从制度上保持基本稳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在发展中提高农民利益;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从精神层面激励农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是在工作方式上实事求是的体现。
规定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充分体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和担当。在中央层面,党中央定期研究农村工作,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党中央设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对党中央负责,向党中央和总书记请示报告工作。在地方层面,《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各级党委要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提出党管农村工作六条主要任务,明确下一阶段我党农村工作的重点。在经济方面,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在政治方面,围绕村民自治、法治和社会正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坚决取缔非法宗教传播活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在文化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方面,围绕农民生活质量和乡村社会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生态方面,围绕乡村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生态环境保护。在党建方面,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本次条例首次明确了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要求,这是全面落实党管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对于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条例的鲜明特点。
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对党管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负责人应当成为抓“三农”的行家里手。加强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健全培养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干事创业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医生队伍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计生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
为保障党管农村工作的有效实施,从改革、资金、科技、规划、法律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坚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四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五是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健全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法治化水平。
为有效落实党管农村工作,提出了五条考核监督办法。一是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二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省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三是通过党内法规、法律制度、约谈等方式,问责不履行、履行不当、履行不力、工作滞后的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四是各级涉农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职责,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不得将部门职责转嫁给农村基层组织;五是各级党委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奉献为民,按照规定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由此可知,党中央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是巨大的,推动力度也是空前的,保障措施非常有力,《条例》的实施将改变以往仅靠文件落实“三农”工作的局面,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时代。
(作者分别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南农大经管学院副教授 周应恒 严斌剑)
胡小武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与智库专家学者面对面
记 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要研究好“房子怎么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胡小武:江苏这一轮住房改善是补课,补课是后发,但我们要谋求后发优势,结合苏北地区平原化的地貌形态,实施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为广大苏北农民提供一个改善居住条件的契机,让他们跟随江苏现代化进程享受到应得的居住福利。其中,“房子怎么建”是苏北农民住房改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房子是有形的、固化的东西。房子建得好不好,能不能经得住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是这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记 者:“房子怎么建”涉及问题很多,比如选址、配套、标准等,统筹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胡小武:我认为要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其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距离县城的远近可分为三个圈层,应分别采用向县城集中、向中心镇集中、向大社区集中这三种模式。第一个圈层是县城周边,可以采用向县城集中的方式,率先把县城周边的村落纳入县城城镇化规划之中,使县城周边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让农民从居住形态上变成城镇居民。从现实来看,苏北很多农民都在县城买房,说明他们向往城市空间,向往城市教育、医疗、消费等配套服务。第二个圈层是距离县城较远,但距离中心镇和较大镇较近的地方,可以采用向中心镇集中的方式,通过镇域的集中居住,实现就近城镇化。第三个圈层是更外围的圈层,可以采用向大社区集中的方式,将相邻的若干自然村落通过集中居住的方式实现就地城镇化,使社区呈现规模效应,教育、购物、养老、医疗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农民可享有和城镇社区相似的居住方式。这个大社区还是农业社区,但是已经有了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通过这三种模式,尽量使苏北所有自然村落获得某种程度的集中居住。
其二是因人而异的原则。集中居住的房子怎么建,要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结合农民的生产方式,避免“一刀切”地去盖高楼、建别墅。在县城应以上楼为主,中心镇可上楼可不上楼,农村大社区可采用不上楼的方式。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社区形态。比如,现在苏北有些地方全部采用小高层的方式,农民生产生活不太方便,社会上已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当然,也不能全部去建别墅,这又意味着房子价格会比较高,会增加农民的负担,或出现“大而无用”的情况。
其三是质量优先原则。确保房子本身,以及道路、安防、停车等与居住有关的设施质量和品质,避免二次维修与建设。集中居住的房子相对便宜,价格低意味着建设成本低,但低成本不能是低质量,一定要保证房屋的建筑质量。建筑质量包含很多方面,除了主体结构,还要保证水电气管、下水道、外墙、保温层等方面的质量,特别要防止二次维修的问题。要知道,这些房子不是商品房,没有维修基金,一旦出问题,维修的钱从哪儿来?如何严把房子质量安全关,避免把民生好事办成坏事、变成政府形象的减分项,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社区配套要尽量一步到位,公共设施的配比要提前规划好、设计好,比如康复室、文化室、医疗服务等,要尽量一次性满足,避免不必要的二次建设。房屋质量和设施完备,这两项工作如果不做好,就会带来二次维修、二次建设等二次更新问题,最终影响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成效。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政府福利转化为苏北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只有坚持这三项原则,做到科学设计、保质保量地建设,才能把苏北农房改善这项民生工程办成让农民满意的事情。
记 者:就推进“房子怎么建”这一问题的解决,您还有什么建议?
胡小武:我再提两点建议:第一,我们推进这项工作,一定要保持定力和耐心,“房子怎么建”的解决需要花时间,也需要专业力量。政府一定要精心谋划、科学推进,尽量确保不出问题。第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要广泛发动农民的自主性,让农民可以有更多的参与、有更多意愿表达的渠道。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轮结合,促成一个个理想方案的出炉、一个个理想社区的建设,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用房子盖得好不好,老百姓住得安不安心,来检验这一轮苏北农民住房改造工作是否真正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颜云霞 魏晓敏
链 接 >>>
设计师下乡,量身定制美丽村居
2018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人员下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大幅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随后,设计师下乡的落地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正在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
河南信阳郝堂村
2009年在平桥区政府领导下中国乡建院开始在郝堂村进行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打造“村社组织+环境+内置金融”的乡村建设2.0模式,从村落管理模式、空间规划到建筑设计,成为系统乡建的典范,获得住建部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江苏锦溪祝家甸村
著名建筑师崔愷领衔的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对村庄进行考察后,制定了村庄规划四大原则:一是村庄不拆村民不迁;二是河道基本不改,少量疏通;三是农田尽量不占;四是旅游设施按需分期建设,有机生长。并参与设计了锦溪祝家甸砖厂改造、锦溪祝家甸民宿学校等多个建筑项目,以文化为引领带动村庄遗产复兴。
浙江杭州富阳文村
从2012年开始,建筑师王澍用3年时间在富阳文村打造出14幢民居。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在这里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来过文村的圈友们纷纷感叹其作品,直接改变了村民的审美。
贵州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
用设计、文化、艺术与媒体的力量,实现乡村建设的转型。村中齐聚了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建筑师,他们共同研究未来乡村的设计方法,探寻适宜于乡村的新材料新技术。普利兹克奖得主西泽立卫、韩国建筑大师承孝相,中国著名建筑师李兴钢、王维仁、刘克成、章明、刘珩……都逐步在楼纳落地建筑作品。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出品
策划:刘庆传
从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至今,中美就贸易争端问题举行了多轮谈判。谈判达成了一些共识,但离真正解决问题仍有很大距离。中美贸易摩擦之所以久拖难决,与美国希望利用贸易问题对华施压,力图谋取最大政治利益有关。换句话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是忌惮中国崛起后挑战其世界霸权地位,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中美经贸关系。
首先,遏制中国全面崛起。特朗普的执政理念是所谓“美国优先”和“美国再度强大”。前者导致美国政府不管是对内的税收改革还是对外的贸易、移民、气候等问题的相关政策,必须以美国是否获利为出发点。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中国被认为严重违背了所谓的“美国优先”原则,成为特朗普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首要打击对象。而“让美国再度伟大”的原则引发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接近美国的强烈担忧。可以预见,只要美国认为没有遏制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对华贸易挑衅行动就不会收手。
其次,间接打击俄、委、伊、朝等战略竞争对手。当前美国最主要的地缘战略竞争对手除中国外,还有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伊朗等国。美国认为,俄罗斯在全球层面挑战美国霸权并引发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危机,委内瑞拉在美国后院挑战美国的价值观,伊朗在中东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而朝鲜发展核武器危及美国盟友(日本和韩国)安全和挑战美国核心利益。中国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有着紧密的能源贸易关系,对朝鲜面临的困难经济形势施以援手,让美国深感不快,试图利用贸易战挤压中国的外汇储备,间接打压上述几国。
再次,阻击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升影响力。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资金提供国,但这些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时往往附加苛刻的条件,导致受援国陷入更深的危机。与之相比,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美国认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挑战了西方“民主输出”战略,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美国战略界认为,通过贸易战消耗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是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最佳策略。
最后,打压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自1979年中美建交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取得的贸易顺差大部分转化为持有美国国债,形成互补的“商品—分工”关系。2011年后,中国实施资产管理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美互补性的“商品—分工”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同时,中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美在工业4.0领域极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直接竞争关系。另外,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增加了外商投资中国的风险,一批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而部分有意向投资中国的公司也将投资目标国转向其他地区。美国认为,中国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国民吃苦耐劳,在发展实业方面具有天然禀赋。如果中国牢固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金融也必将国际化,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将会崩溃,从而动摇其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贸易战意在迫使外商从华撤资或减少对华投资。
总而言之,美国打着中美贸易失衡的幌子,诬指中国政府奉行所谓新重商主义政策,对华发动贸易战,其所作所为表面上是出于经济目的,但其真正的关注点是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从这一点看,只要美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可能挑战它的霸权,它就不会停止在贸易方面给中国制造麻烦,换句话说,中美贸易摩擦不大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另外,认识到中美贸易战的政治性,也为解决争端提供了一个视角和思路,即在政治上寻找共识,增加互信,真正构建起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崔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