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思想周刊·政声】既要“五湖四海”也要“就地取材”
2019-09-10 07: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学习笔记

“尚贤者,政之本也。”纵观历史上国泰民安的承平盛世,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通则。那就是都体悟出了“国之宝器,其在得贤”的深刻道理,因此都很重视选人用人。中国共产党更是充分认识到选人用人的极其重要性。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至理名言。至今,它仍然成为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理念。

到底该如何选人用人?对此,老一辈革命家可谓很有经验。陈云就是如此。1987年1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讲到选人用人时说,“我们用干部,要五湖四海,平常不熟悉的干部也要用。就地取材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他还结合自己选拔使用干部的经历,讲了一句经验之谈:“我新到一个地方工作,经常是不带什么干部的。”事实上,无论是执掌中央组织部,还是组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无论是参与领导东北局的工作,还是主持东北经济的恢复重建,陈云都始终坚持以“五湖四海”和“就地取材”的原则来选用干部。凭借“五湖四海”和“就地取材”的高超政治智慧,一时间中财委群贤毕至,能者咸集。在随后的岁月里,陈云率领一班人马,以排山倒海之势,统一财经、稳定物价、调整工商、统购统销,一路凯歌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经济建设大剧。这就是坚持“五湖四海”“就地取材”选人用人的巨大威力。可以说,“就地取材”用干部是陈云一生选人用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他留给全党的一笔宝贵财富。

事实上,“五湖四海”与“就地取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方略,不可偏废。“五湖四海”强调的是要从多领域、多渠道选人用人,把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都聚拢在党的周围,激发其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精气神,它蕴含着领导者广纳贤才的政治智慧和坦荡无私的育人风范;“就地取材”则强调不能忽视本领域、本行业的优秀人才,主张通过带动熟悉情况的人来推进工作。正如陈云所讲,“当地干部更加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和要求,他们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要尊重他们。”特别是,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更具针对性。所以,要尊重当地干部,使用当地干部。

相对于“五湖四海”选人用人而言,“就地取材”选用干部有一个更显著优势,那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裙带关系,防止“小圈子”。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回顾自己的政治生涯时曾讲过这样一番话。他说: “过去我调任这样那样的工作,就是一个人,连勤务员都不带。”一些腐败窝案串案之所以屡见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没有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原则,忽略了“就地取材”和“五湖四海”的合理运用。事实上,坚持做到“五海四海”能让更多的人脱颖而出,形成广纳贤才的良好氛围;坚持“就地取材”则能让熟悉本地情况的人干熟悉的事情。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此已经作出了清晰佐证,并提供了前车之鉴式的警醒和昭示。

坚持“五湖四海”“就地取材”选人用人,自然是不反对从当地选用合适的干部,也并不意味着要搞属地化和内循环。实践证明,“就地取材”和属地化用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就地取材”本质上是对“五湖四海”选人用人基本原则的灵活运用。而所谓属地化和内循环,实则主张把选人用人的主要目光限定在特定的地区和系统内部,因而,容易对其它地区和系统外的干部产生“抗体”,不利于干部交流。在快速流动的现代社会和治理技术日益复杂的现代政治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乃是更加宽广的选才用才观。

(作者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陈 朋)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