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必须要坚持辩证思维方法。重视辩证思维,是总结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一系列重大矛盾关系的内在要求。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中,必然遇到一系列重大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事关党的政治建设成效。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政治建设中解放人和约束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解放人的历史。解放人,激发人的创新活力和社会动力,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解放人的过程当中,由于政治建设、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等没有紧跟上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对人的约束问题。对人的约束,就是强调法治,还要强调德治。德治约束人的内心,法治约束人的外部行为。还有“自治”即自我约束,以及“政治”,它对党员干部有更高的约束,要恪守党的纪律。这四个“治”,是十八大以来党解决“宽、松、软”问题的方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天看来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社会政治秩序逐渐好转,良好风气也建立起来了,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守规矩的意识都建立起来了。但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还不习惯、不善于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出现了懒政、不作为、明哲保身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中央这一两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党员领导干部“敢担当、有作为”的政策和举措。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解放人和约束人的关系处理好,在解放人的过程中要加强约束,在约束人的过程中留出激励人的空间。

  运用辩证思维来面对“坚持党领导一切”和“坚持从严治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就是加强党的建设。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党领导一切?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共产党领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就意味着,只有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要领导一切,必须把一切领导好。党要把一切领导好,党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要让党自身硬。硬在哪里?硬在政治,硬在信念,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领导一切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坚持党领导一切,才能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党领导一切真正落到实处。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民心”和“忠诚”的关系。“忠诚”对于政治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忠诚”是“民心”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党员只有从内心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才能使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真正实现“赢得民心、汇聚民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让每个党员都能做到忠诚、干净和有担当。“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不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着力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而且是党员真诚、干净、担当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辩证地处理好政治建设中的“忠诚”与“民心”的关系,对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干部提出了“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命题。政治建设强调的目的之一就是干部政治过硬,它表达了党的先进性。政治过硬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但政治建设除了党的先进性维度,还有执政能力的维度。这两个维度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如果只讲本领高强,而不讲政治过硬,可能能力越大越坏事。如果只讲政治过硬,而不讲本领高强,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要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只有把增强党的本领与党的政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把党建成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之前,党中央同样重视政治建设,但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放松,所以党的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宽、松、软”现象。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因为政治建设是党自身的根本性的建设。当然,在重视政治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党所领导的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的幸福线。所以,有必要处理好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让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运用辩证思维处理政治建设中“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日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之中,把制度建设放在非常高的地位,说制度建设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事关长远的建设。“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要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调制度建设的同时,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要用辩证思维来处理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制度建设中不要忽视思想建设,思想建设中也不要忽视制度建设,这两个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作者为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的进攻战役。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突破国民党海陆空三军联合固守的千里江防,所向披靡,直下钟山,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亡。70年岁月流逝,世事变迁,渡江战役因其雄伟的气势、辉煌的战斗业绩、宝贵的作战经验,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光辉史册。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力量对比。无论在军事战线上,还是在政治、经济战线上,中国共产党都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在军事上,国民党军主力丧失殆尽。人民解放军则迅速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国民党军都占有绝对优势。在政治上,蒋介石集团内外交困,人心丧尽,矛盾激化,四分五裂。中国共产党则威望空前提高。经济上,蒋介石集团面临总崩溃的绝境。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则是一片兴旺景象。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了的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亿。经过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解放区,人民生产、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夜至21日,由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配合下,得到江北人民的支援和江南游击队的策应,发起了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

  渡江战役拉开了向全国进军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千里江防。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接着相继解放了上海、武汉、杭州、南昌等重要城市和广大地区。这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首先,渡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的企图。战役发起前,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和谈”的烟幕下,一方面利用其残余军事力量,加强沿江防御,阻止我军南下;另一方面,积极在南方编练新军,聚集力量,伺机反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一举渡过长江,使国民党反动集团“划江而治”的幻想化作泡影。

  其次,渡江战役的胜利,使帝国主义武装威胁和干涉中国人民革命的企图彻底破产。在国共和谈期间,国民党政府曾妄图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挽救自己的失败。为威胁和阻挡人民解放军过江,美英帝国主义海军舰艇群集长江口,“紫石英”号等英国舰艇明目张胆驶入我国的内河长江,气焰嚣张。由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妥善筹划了对策,渡江部队在军事上作好了应付外国武装干涉的充分准备,对在长江水域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的英舰予以坚决还击。这一正义之举,打出了军威,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在整个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本着中央军委关于愈迅速地消灭国民党军,就愈能减少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可能性的指示精神,以敌人所预料不到的速度,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迫使帝国主义停泊在上海近海的舰只撤往外海,未敢武装登陆直接干预。因此,渡江战役不仅是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胜利,也是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鼓舞了坚持反帝斗争的中国人民。

  第三,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华南、西南奠定了基础,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了苏、浙、皖、闽、赣、鄂等广大地区。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解放和接管,不仅从人力物力上有力支援了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也为日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为渡江胜利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历史由人民书写,伟业由人民创造。从古至今,无数事实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年,是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我们翻开尘封70载的珍贵档案,探寻国共两党在淮海战场上战略对决的制胜之道时,由衷感到,一辆小小的独轮车,竟然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源泉。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东临城(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与地方武装60余万人,与国民党军徐州集团80余万人,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在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及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一筹划、卓越指挥下,在华东、中原、华北冀鲁豫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浴血奋战,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造出“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淮海战役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敌我参战兵力之多、战局发展变化之快、人民支前之踊跃、战果之辉煌,均前所未有,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奇迹之所以为奇迹,是因为数以千万的支前民工和解放区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60 万人民解放军的身后。他们用血肉之躯开辟了第二战场、另一个前线,成为战役制胜的重要原因。据档案史料记载,在淮海战役过程中,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万余辆、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船只8000余只、牲畜76.7万头,筹集粮食9.6亿斤,赶做军鞋数百万双,运送弹药300多万吨,转送伤员超过12万名,另有10余万青年参军参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人民战争的伟大奇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局从来都是政局的延伸,而人心向背,从来都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对革命战争的拥护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车轮滚滚支援前线,源自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度信任和由衷拥护。土地改革使亿万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也使他们认识到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并由此焕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和“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极大激情。解放区的党组织和人民政府“耕战互助”“合理负担”的方针政策,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支前积极性。“宁可自己挨饿,也要让解放军吃饱饭。”“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支前!”成了老百姓自发的壮举。江苏儿女和山东、河南、安徽等解放区人民一起,以空前的热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全民支前、全程支前、全力支前、舍家支前。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今天,人民群众依旧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闭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抱定理想、坚定信念,继承和发扬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光荣传统,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让千千万万“小推车”投身新时代伟大征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70年前,在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作出了他们的选择,这个选择创造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纪元,并时刻提醒当代人、未来者——

  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胜利!

  人民必胜!

  (作者为江苏省档案馆馆长)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不断加强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育的“能力”与“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也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创新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育人的引领性。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解释能力、转换能力与创新能力,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让思政课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增强思政课话语解释能力。要以现实生活和学生需求为中心,聚焦学生广泛关注、普遍难解的思想“疙瘩”与理论“扣子”,将抽象性、学术性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具体性、实践性的生活话语。要善于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将“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接地气的小故事”。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和造型符号,用立体化、生动化的日常经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增强思政课话语转换能力。要关注个人体验与突出主体参与,聚焦学生思想特点、思维方式与认知需求,将刻板说教、照本宣科式的主导性话语转化为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引导性话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善转化。要尊重多元表达、消除话语差异,积极对话学生的个性表达与内在诉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为青年学生排“理论之忧”、解“思想之难”。

  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新媒体的展现与交互优势,运用新媒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铸牢思政育人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的统筹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思政课堂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牢固树立“文化自觉”,聚焦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引领思政育人的“时代性”。要深入校园、贴近学生、了解需求,以“第一手”信息和学生的视角来形成广泛共鸣的原创鲜活内容;注重发挥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定期策划宣传主题与时事聚焦,扩大学生参与范围和参与深度,选择虚拟交往中的艺术和技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使思政教育的黏合力直达学生心灵。

  改革思政课教育评价模式,提高思政育人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改善与优化评价模式,运用新媒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常态化评价,发挥思政育人的“提升效应”。常态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以人的因素作为评价的逻辑起点,关注和维护师生群体的切身利益、真实需求;常态化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事实与客观表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完备的信息系统与方法组合,实现评价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评价方式的标准化与模式化,促进评价过程中事实因素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常态化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提升,在过程评价中坚持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结合、阶段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为终结性评价的形成奠定精准与有效的过程基础。形成制度化评价,发挥思政育人的“集聚效应”。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保障。制度化评价的基本前提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协调发展,评价主体要结合教育标准与时代要求、尊重客体特征与个体感受,合理设置各项指标与权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身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制度化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评价方案与评价模型的科学建构,借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智慧校园”信息系统,建设以学生个体与思想状况为因变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为自变量的评价模型,科学探寻行为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甘肃、河南、福建等代表团审议时,分别就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等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安排。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决胜全面小康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决战两年、决胜小康”总体要求,认真对照六大类54个指标逐个过堂,保持冲刺状态,拿出拼搏姿态,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展示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千方百计抓短板、补弱项,让全面小康成果更实。当前淮安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任务依然繁重,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等指标尚有差距。我们将以打好三大攻坚战为抓手,采取更加精准有力举措,把短板拉长,把弱项补齐,把基础夯实,确保小康成果得到认可、经得起检验。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要求,坚持综合施策与分类扶持相结合,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市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坚持以压倒性思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确保如期完成黑臭水体、国省考断面水体治理任务,努力让淮安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持之以恒抓创新、壮产业,让全面小康支撑更牢。总体而言淮安产业发展质效不够高,创新驱动指标整体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我们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构建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发展“433”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培育10个核心主导产业集群、新兴优势产业集群,每年培育规模企业150户以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推进装备智能改造,积极培育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每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争取更多国家、省重大项目在淮布点,推动省市级重大项目快建设、快达效,力推招商引资、利用外资、集聚台资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开放,让全面小康动力更强。小康建设必须内外双修,以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以开放集聚外部资源。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淮安小康建设增添澎湃动力。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先导性作用,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推动“一区两带”战略落地落实,推进台资集聚示范区转型升级,拓展欧美日韩招商,引导开发园区绿色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质态。

  坚持不懈抓城乡、谋融合,让全面小康质量更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淮安城乡基础设施“短腿”较为突出,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民住房条件比较落后。我们将按照以城融乡、城乡一体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精致塑造城乡融合发展新形态,重点是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扎实推进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建设,大力推动两条在建铁路早日全面建成,力争宁淮铁路今年开工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乡镇布局优化“后半篇文章”,大力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让广大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全力以赴抓民生、增福祉,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对照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淮安民生事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目标难度较大。我们将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由广大群众共建共享小康建设成果。始终聚焦富民,深化“创富淮安”三年行动计划,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全力推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努力让一个个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启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认真落实信访稳定、安全生产责任制,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

  (作者为淮安市委书记)

  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内需市场旺盛,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近几年来,我们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重点,不断完善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于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能提高的现代产业门类,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振兴都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支撑与引领。要想方设法打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性融合互动的关键节点,围绕产业链条进行多维度的“延伸、提升、渗透、重组”,在深度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链重组整合、价值链提升跨越。“延伸”,就是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面向上中游加强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现代物流仓储等服务,面向下游发展检验检测认证、营销推广、售后服务、产品回收利用等行业,着力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做长做强全产业链条。“提升”,就是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做精做优高附加值环节,如通过文化创意赋予产品创造性,通过节能环保服务降低能耗和成本,通过品牌和标准化服务提高产品美誉度,助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渗透”,就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新模式等融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引导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加快促进生产效能提高、产品品质优化、服务模式创新。“重组”,则是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由信息化、网络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递进趋势,注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发展智能化协同研发、数字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现代供应链管理、在线远程检测、诊断和维护等高端生产性服务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集中力量抓好总部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创新举措、加大投入,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扬先进制造之长,显现代服务之优。随着全球加快新一轮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放大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应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生产性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总部经济,推进总部经济楼宇、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探索借鉴“超级总部基地”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具有错位竞争优势和虹吸效应的总部经济政策,优化总部企业发展软硬件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致力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国内大企业集团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着力集聚一批高能级、有活力的经济主体。此外,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业新兴业态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方面加大培育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健全服务品牌管理和塑造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监管、信用监管和标准认证,全方位提高服务效率、服务品质和服务内涵,努力打造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江苏制造”“江苏建造”“江苏服务”“江苏创造”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已培育形成125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56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中国(南京)软件谷、张家港保税物流集聚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通家纺城等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集聚区有近10家。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的深层次需求不断显现,集聚区发展已处于模式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当口。今年我们全面启动集聚区(示范区)综合评价工作,将集聚区发展情况列为地方服务业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就是为了强化集聚区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倒逼集聚区建设工作打开新局面。各地要在科学评价、对标找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强规划设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真正打造成为引领全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着力培育领军型标杆型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省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缺乏“行业龙头”“全国第一”,要继续深入推进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引领行业质态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鼓励重点企业牵头建设一批规模效应明显、市场整合能力突出的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抱团发展、做强做大,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力争在生产性服务业前沿技术、高端产品和细分市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品质城市,既是城市转型的目标方向,也是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彰显城市特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质量变革、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出新的部署,这也对加强品质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自觉尊重、积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真正让品质成为主导城市发展的灵魂、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

  品质城市建设遵循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应了日益高涨的追求品质、崇尚品质的社会呼声,点燃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奋斗激情,有利于在短期内凝聚、形成品质城市建设的共识。城市品质的提升,必须充分结合个人、城市、社会三方要素,既要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又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注重精细化管理;更要坚持积极的社会导向,让品质将城市凝聚成一个利益共享、持续健康、牢不可破的发展共同体。

  品质城市是城市质量与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并由此衍生出的城市特有品牌。要把城市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中心和立足点,坚持创新驱动,弘扬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品质革命,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必须大力推进质量与文化的融合,积极打造城市独有的金色“名片”,不断放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结合城市自身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提炼弘扬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城市的发展不是无限的,受到空间、管理、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应当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产业、消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政策等,引导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适度增长和扩张,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压力。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就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结构,坚持城市与农村错位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挥核心城市作用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联动发展,实现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空间协调和整合,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影响力,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和促进作用。

  生产和生活是城市的主要形态,而生态则是实现这一主要形态的最大保障。城市生产要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城市生活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高品质城市。

  突出绿色、共享、持续的总基调,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上求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通过资源环境保护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积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形成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实现城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用的共治共管、共享共建新局面。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遵循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原则,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

  (作者为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发展不等人、时间不够用。秦淮的发展梦想不是张口就来、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指引下,努力实现“特而精、最南京”的追求,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的导向。每一名干部都要创新实干、担当作为,当好新时代的追梦人。

  实干新时代,我们的干部应根植四种思维。第一是系统思维。省委反复强调,要以系统化思维谋划推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完善顶层设计,有效配置力量,主动合作、源头解决,打破信息孤岛、联动障碍,形成相互衔接、协同高效的工作全链条,从而减少协同不畅、资源浪费、政策碎片化的问题。我们大力推行的常委包块、政府包条机制,8个重点工作推进办公室机制,综合执法改革等,本质上都是在运用系统思维来提高效率。后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在集中上发力、在统筹上用劲。比如说,门西地块的开发建设一定要充分运用系统思维。一方面,在城市有机更新上,要与文化挖掘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植入“硅巷”理念;另一方面,在老城南统筹规划上,门西要与夫子庙、门东、门外、朝天宫四大片区各有侧重、错位发展。

  第二种思维是闭环思维。领导干部要运用好两个闭环操作。一个闭环是坚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然后围绕解决问题进行部署并抓落实,推进落实过程中再展开督查调研,发现新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由此构成从谋划、部署、执行到反馈的完整闭环,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比如说,在地块征收、道路整治、小区出新等过程中,后续工作、群众矛盾问题,必须用闭环的思维全盘予以考虑,把好事切实办好,不留尾巴、不留隐患。还有一个闭环是项目化管理,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细排节点、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善始善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第三种思维是一线思维。要突出街道主阵地、主战场地位,现在经济工作尤其是招商引资工作,街道重新回归主战场地位。可见,无论是落实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街道都要担负起区域内牵头抓总的重任,比如说,街道工委书记要有自己是大物业公司董事长的意识,在城市建管项目中,为国企集团提前扫清拆违等障碍,调处好各类矛盾纠纷。要突出工作抓基层、打基础导向,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社区党委书记也要加强对社区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把风险点排查化解等工作直接下到网格,落实到“最后一米”,并要求每个网格员做到“一本账、一口清”。要突出部门机制化、精准化服务,时刻把握好任务资源力量同步下沉、主动精准服务基层两条原则。比如说,目前,“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已经初见成效,后面要不断总结提炼、反馈完善,用典型案例说话,对基层需求更加主动、更加高效地帮助解决。

  第四种思维是效益思维。要想成为一个高能级的主城区,成果效益是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时刻不忘效益产出。一方面,要关注单位面积贡献度。更加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着力提高税收强度、创新贡献度、人才集聚度,以“单位面积效益论英雄”。比如说,亿元楼宇的打造,总部经济的招引,园区的提档升级,新型研发机构的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等等,都是我们中心城区重要的发力方向。另一方面,要关注资源溢出效应。我们办一个活动、建一个地标、开发一片区域,决不能仅仅考虑其本身的产出收益,一定要能形成集聚效应,放大溢出效应,对一个或多个领域、一门或多门产业形成明显的带动作用,收获更多的真金白银。比如说,在“秦淮硅巷”建设中充分融入旅游功能和体验;小西湖片区的有机更新工作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秦淮灯会不仅仅是办灯会,更要把秦淮推介出去,收获更多游人、企业、客商。

  (作者为南京市秦淮区委书记)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三省一市合作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助于突破过去基于各自区域利益的行政束缚,彼此的溢出与虹吸效应更为显然,这使得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所变化。为此,建议江苏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坐标系,加强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与长三角区城深度合作发展的目标衔接和行动协调,在担当国家战略重任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

  全面推进和加强与上海市的深度合作。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意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带动了江苏后来的发展,上海的引领支撑造就了长三角一体化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现状。明确和继续实施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围绕上海发挥龙头作用的需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针对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主动寻求上海的辐射和溢出支持,如充分利用上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优势,引入更多外部资金支持江苏的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再如,发挥江苏产业体系完整、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高的特点,主动对接上海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理论成果进行消化应用,提升江苏产业价值链全球竞争力;策应上海总部经济加速集聚和大虹桥高端CBD在长三角布局的态势,使苏州、无锡、南通、盐城等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城市,能在长三角一体化深度合作的更大格局上获益。

  全面推进和加强与浙江省的深度合作。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加强交流,让浙江经济基础好的互联网和江苏发展水平高的物联网强强联手,把两省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发挥阿里巴巴江苏总部的更大作用。在生态绿色发展方面,加快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宜游宜业宜居示范区,共同打造世界有影响、全国能示范的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极。相互借鉴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探索创新创业载体多种功能叠加的新思路,考虑在苏州纳米技术、无锡微电子、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产业、南京“无线谷”、盐城汽车产业园等创业创新载体中融入旅游、文化与社区功能,带动并形成第四代产业园的全覆盖。围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南北两翼联动的目标,共同推进铁路、港口等具体合作项目的实施,实现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

  全面推进和加强与安徽省的深度合作。重新认识和把握安徽的后发优势。长期以来,安徽被认为是长三角区域中相对落后的地区,苏皖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利用安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其实安徽的后发优势在良好的生态,其创新发展已经步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如国家力推内需拉动发展后,安徽省作为制造业基地所具有的优势明显,吸引了中国电科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彩虹集团等89家央企投资合作进入,全省每年与央企新签约项目约300个,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要在已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更多更广的深度合作。江苏和安徽的合作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地理上相连、交通上互通,关系紧密。如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强联手,签署两校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重大项目,特别是在量子信息和网络通信领域,联合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方面开展合作。江苏久吾高科、科行环保等公司与安徽科达洁能公司就“工业废水零排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度合作不断推进,江苏需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与安徽的全方位合作,并力求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合作成果,实现有效共赢发展。

  全面提高江苏营商环境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的契合度。由于三省一市的发展水平和扶持重心存在差异,加上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域之间的政令不够通畅,彼此营商环境的契合度存在一定的缝隙。提高江苏省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的契合度,必须确保江苏已经出台的旨在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措施落地落实,坚决杜绝政策浪费的空转现象,让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到江苏投资发展的各类创业主体实实在在地增强政策获得感。谋求更高层次的合力推进,如寻求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补充列入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原则及其目标,建议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一规范营商环境优化的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等,使三省一市之间的营商环境更具比对性。在充分考虑各方关切的基础上,竭力推进需要三省一市协作的事情,特别是在打通断头路、开通跨省公交、有序开放市场、能源互济互保、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面,运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力求实现较快较大的突破。依托智库和第三方力量,对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目前的营商环境及其政策措施进行评估,对江苏的政策措施扬长补短,避免微观经济主体在进入不同行政区域创业创新、进行深度合作时可能出现的政策攀比现象,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与其他省市合作,依法处理过去跨区域合作所遗留的问题,尤其是对过去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旧账”,予以认真清理和妥善处置,彻底消除部分民营企业家参与长三角区域深度合作的疑虑,使其自觉自愿地投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度合作,带动和实现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江苏新智库联盟”年度优秀成果评选入选作品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是姓社的、姓党的。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是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国企改革保持正确方向和防范治理风险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国企改革成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类矛盾困难加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引领国企改革走向成功。

  把准政治方向,永葆国企政治本色。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政策,是国企党的政治建设的根基和前提。国企党建要明确政治站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在法律上明确党委(党组)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党委(党组)以及整个企业的议事流程,必须确保党委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充分的决策权,保证党中央政策在国企得到坚决贯彻和执行,稳定国企正确的政治方向。

  涵养政治生态,确保国企风清气正。国企高质量发展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纪。建立正确的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强调以党性修养和经营管理能力两方面的综合考察为导向,尤其突出政治标准,依靠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过硬的优秀人才领导国企,从根本上净化国企政治生态,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国企党建教育工作,以党员干部理论信念教育和先进的政治文化建设为抓手,形成领导干部带头、从政环境整体提升的局面。

  提高政治能力,提升国企党建成效。政治能力提升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国企要将党的领导和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企业治理结构之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提高国企党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在体制机制方面确保国企党建科学创新,从而全面稳步提升国企政治能力。政治素质是党员干部的第一素质,提升国企全体党员政治素质也是提高国企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国企党员干部不但要将讲政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原则和底线,还要通过具体业务工作成果来检验是否真正提高了政治能力,做到“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防范政治风险,保障国企健康发展。着力防范政治风险是保障国企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国企要在风云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在复杂艰巨的改革挑战中运筹帷幄,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坚持从严治党、密切联系群众,抵御和化解内外部环境的政治隐患,确保政治安全。过去国企曾出现的组织松软、纪律涣散、贪污腐败等问题,正是由于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同程度存在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为防范内部政治风险,必须加强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委领导、纪委牵头的合规监督管理体系。党内监督结合群众路线,一方面强化党内监督,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另一方面还要依靠工人阶级管业务、管干部、管作风、管纪律,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国企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是国企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为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支持。未来国企将走向经营方式更多元、治理机制更灵活等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发展路径,而国企的公有制根本属性不变,党的领导始终不变,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国企的永恒课题,今后要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实现创新和提升,更好地适应国企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者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在中国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职业组织的伦理功能亟待发展完善。职业组织是指围绕职业劳动所建立的经济协作组织,又可称为工作单位。迄今为止,家庭伦理依然是我国社会伦理的本位。但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城镇化等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它作为伦理策源地的功能已然削弱,越来越难以胜任整个社会的伦理发展要求。与家庭相比,职业组织也始终承担着伦理责任,而且更加能够适应现代产业分工的要求。它的伦理生活范围比家庭更大,可以依托职业关系将产业群体直接组织起来,构建起新的群体伦理和社会生活。

  我国职业组织正从单位制阶段走向后单位制阶段。原先工作单位在经济之外还承担着各类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集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服务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并塑造了特定的单位式社会关系和伦理。改革开放阶段,单位制伦理随着其组织实体的转型而走向终结。新时期的职业组织虽然在角色上需要对内对外都是社会伦理的担当者,实际上却可能囿于部门利益而变得不道德。

  根据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2017年的全国调查,我国工作组织伦理的发展目前呈现如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工作单位跟家庭区分的越来越清楚,但是其伦理功能亟待增强。民众多注重工作单位经济功能的一面,强调通过职业获得收入养家糊口等经济目标,而不太关心工作单位还应促进社会团结、丰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工作单位还承担着社会伦理功能。在当下伦理转型阶段,政府、学校、企业等正式组织都承担着发展社会伦理的责任。它们虽然是具体的一个个单位,但实际都在向整个社会输出文化价值,树立伦理规范,开展道德教养。

  为进一步发展职业组织伦理并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相关部门单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其一,落实和发挥《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促使用工单位进一步保障职工的社会权利。在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保护等经济性权利之外,工作组织需要落实法律规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基础性社会权利。但为了克服组织化社会的道德困境,还需要进一步保障职工提请劳动争议、参与单位公共事务等发展性社会权利。其中,工会和行业协会应该在劳动纠纷调解、职工参与、员工合法权利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大职能。

  其二,规范行业性职位序列,开展团队建设,反对恶性工作竞争。政府或各行业协会应负责规范本领域职位序列,帮助其从业人员建立更加合理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各类行业协会、工会、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或职工自发社团也应培育和强化员工的工作责任观念、积极开展团队建设,塑造团结的工作文化,推动员工之间尤其是领导者之间相互尊重和合作,减少不良工作情绪对工作的影响。

  其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激励体系,推动企业参与社会公益。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宽泛,影响复杂,政府和工商联等国家部门应直接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制订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同时,根据评价过程和结果,综合生态与环境保护、企业发展、市场秩序整顿、慈善公益治理等方面的工作,配套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如税收优惠减免、荣誉表彰等,以此减少企业参与社会公益的门槛,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以“多元共治”引领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提高公共部门的伦理水平。提高公共部门的伦理责任水平的关键,在于纠正不当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这既要求增加国家监督,也要求改进公共服务。公共部门营利化问题在理论或实践中都存在争议,解决的关键在于破除政府单一承担服务责任的惯性思维,而转向国家主导下的多主体供给,即吸收社区、家庭、企业、专业社会组织、自发社团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多元共治能够增加公共服务数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根本上破解公共部门营利问题。这也是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

  《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日前正式公布。据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海洋经济“引擎”作用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保持稳定,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9%以上。

  ——来源:自然资源部官网

 
徐川

  编 者 按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如何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聚焦这一话题,《思想周刊》前沿版今起推出“思政课堂”专栏,邀请思政老师们谈思路、讲经验,展示教学成果,分享最新探索。

  ● 不管场面多么热闹,思政教师不能乱了阵脚,更不能昏了头脑。既然是课程,是学科,是科学,就要讲究逻辑,讲究规律。在冷和热的中间行稳致远,才能找到思政课应有的温暖。

  ● 教育最像农业,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尊重规律,不急功近利,不批量生产。

  ● 教育就像爱,是要自然流淌的,只有在教师心里扎根,才能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只有教师真信真懂,才可能传递给学生真学问、真道理。

  ● 政治性是方向,方向不能错;学理性是底色,底色不能弱,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最近,思政课很热,热得发烫。毕竟以党中央的名义召开学校课程的座谈会,过去没有。于我而言,能够参会并现场发言,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党和国家这么重视,至少应该有两重考量。一是很重要,二是有空间。我们不能只看到第一重解读。众说纷纭中,需要冷思考。不管场面多么热闹,思政教师不能乱了阵脚,更不能昏了头脑。既然是课程,是学科,是科学,就要讲究逻辑,讲究规律。在冷和热的中间行稳致远,才能找到思政课应有的温暖。

  我个人总结,总书记在会上围绕思政课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样的背景;二是当什么样的老师;三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四是给什么样的支持。

  先说第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背景。我总结为四句话:教育很重要;青少年很重要;思政课很重要;我们党很重视。

  首先是教育很重要。教育关系国家强大,关系人民幸福,关系时代新人培养,关系接班人锻铸。其次是青少年很重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联系2016年底的思政工作会,总书记谈到青少年培养的重要性,用过另一个比方叫“小麦的灌浆期”,能发现一个规律:总书记用的类比,涉及农业的比较多。我认为这种类比精妙之处有三,一是教育最像农业,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尊重规律,不急功近利,不批量生产;二是我们是农业大国,文化从根源上说是农耕文化,符合传统;三是思政教育是所有人的事儿,用农业打比方,老百姓也听得懂。再次是思政课很重要。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里总书记强调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问题,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现实地看,小学就有《道德与法治》,中学开始有政治课,大学有思政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问题讲三遍,但问题在于这三遍要讲得不一样,要有区分度,要让学生觉得解渴,目前看效果还不行,接下来需要重点破解。二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我们讲的是爱国敬业,是奋斗奉献,是爱国爱党爱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犹犹豫豫,不能含混不清,不能底气不足,要顶天立地,要理直气壮,要旗帜鲜明。最后是我们党很重视。我们党历来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书记说办好思政课是他非常关心的事情。在这里,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有“三可三为”的定位,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这是信任,更是期待。

  再说第二个问题:当什么样的老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老师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当什么样的老师?总书记说,思政工作不容易,思政老师不好当,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通。不管是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是国史党史内政外交等等,如果哪方面学问不到位,都讲不好思政课。不好讲,讲不好,就要努力。关于具体的努力方向,总书记给了六个秘诀。我以为这是对思政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一是政治要强。也就是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你不信,怎么让别人信?你自己头脑不清楚,怎么把别人讲明白?这里总书记强调了要真学真懂真用的问题。理想信念也好,价值观念也好,教育就像爱,是要自然流淌的,只有在教师心里扎根,才能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只有教师真信真懂,才可能传递给学生真学问、真道理。

  二是情怀要深。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心中揣着时代,眼睛关注社会,有情有义才能进入别人的心灵。

  三是思维要新。要有方法,要掌握两大法宝,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要给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所谓辩证,也不复杂,就是既要讲问题,也要讲成绩;既要讲历史,也要讲现实;既要讲复杂现实,也要讲光明前景;既要讲批评,也要讲引导;既要讲树木,更要讲森林。

  四是视野要广。也就是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里总书记重点讲了纵向和横向的两个坐标。在大历史观的坐标下来看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结论会更清晰。

  五是自律要严。也就是要言行一致,要课上课下一致,要网上网下一致。我自己比较认同的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跟自己学生传递的,和在家里跟自己孩子传递的,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观点和理念。当然,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讲问题,要实事求是。只要立场坚定,引导得当,结论正确,党和国家对广大思政教师是充分信任的。

  六是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总书记教导我们,身教甚于言传。

  第三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思政课上好不容易,要在方法上实现“八个统一”。一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不能把思政课讲成政治宣传,也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政治性是方向,方向不能错;学理性是底色,底色不能弱,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二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内容,思政课不能为了考试而弱化价值观引导,死记硬背的东西不会走心。如果价值塑造出了问题,方向出了问题,就好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不是用于造福人类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甚至伤害他人,这就是南辕北辙,甚至能量越大越麻烦。思政课除了知识体系,更重要的还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人格,积极主动面对现实生活。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批判很重要,建设是根本,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不能“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数典忘祖,反对文化虚无。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怕问,怕不问,因为学生的问题也就几大类,把道理事实讲清楚,不用高大全,讲清楚一个,往往就是一通百通。一问就倒说明不是真理,或者没有掌握真理。四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不能脱节,不能是两张皮。如果一种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只能在课堂范围内有用,不能回应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那就是屠龙之技,那就是纸上谈兵。理论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彰显力量,实践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定方向。所以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这里的统一指的主要是方向、目标和管理,比如教学管理,比如课程设置,比如教学目标要统一,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这里的多样性指的主要是路径,是方法,是手段,比如教师们的教学探索、教学手段等等,应该鼓励和提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六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掌握方向盘,手持指南针,定位要准,方向要对。同时,学生是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研讨、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出书单,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感知理论的魅力。七是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不是个贬义词,是思政工作的基本方法,西方洗礼也是灌输,传统启蒙也是灌输。当然,灌输式不等于填鸭式,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讲好故事,教师讲,也让学生讲。八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里就是要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不能以为思政都可以融入其它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是主体。然后充分挖掘其它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打好组合拳,知情意行相统一,让学生心服口服。

  最后一个问题,给什么样的支持。这一部分讲的主要是如何形成合力,把思政课当做大家共同的事。比如,各级党委要有作为,要摆上重要议程,要解决突出问题;比如,党委要统一领导,党政要齐抓共管,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全社会要协同配合等。可以预见,我们会陆陆续续看到很多举措的出台和落地。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直面。比如,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还不整齐的问题,人的问题不解决,目标就要打折扣;比如,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能变成三条平行线,而要螺旋式上升;等等。

  座谈会的结束,是新征程的开始。也许未来的道路不能够“一马平川”,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着“厉兵秣马”的斗志,怀着“一马当先”的精神,葆有“策马奔腾”的激情,揣着“路遥知马力”的坚守,坚信我们会有“马到功成”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4月10日,首张黑洞照片闪亮登场、吸引全世界瞩目的同时,这张照片的版权之争,同样引发舆论关注。为何视觉中国事件引来如此大的关注,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此次事件,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又该走向何方?

  “天下苦视觉中国久矣” 的慨叹从哪来

  视觉中国为何遭到“群起而攻之”?从短期来看,一张黑洞照片是导火线。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连续进行了数天的联合观测,又经过2年的数据分析,才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然而,有细心网友发现,视觉中国竟轻松成为这张照片的版权所有者。在引发强烈质疑后,视觉中国发布声明称,已通过合作伙伴获得黑洞照片使用授权。可这样的声明很快就遭打脸。欧洲南方天文台表示,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与之联系,黑洞图片只需清晰注明图片来源即可免费传播。

  导火线一旦被点燃,事件便持续发酵。共青团中央官微直接点名视觉中国“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小米、百度等各大公司官微也相继发声:我家的东西,怎么成了视觉中国的……一时间,视觉中国被推至风口浪尖。

  长期以来,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图片版权所有人的法务警告函和起诉威胁,让国内很多媒体、自媒体等“苦不堪言”。从更深层次来说,视觉中国惹众怒的原因,是“人们苦视觉中国久矣”。公众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慨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视觉中国存在“碰瓷”的嫌疑,打着保护版权的幌子,实则掠他人之美,实施侵权,动辄要求高价赔偿,或者要求签订包年合同;其二,人们版权意识不够,长期存在免费使用的心态和“拿来就用”的问题;其三,版权保护的界限不分明,很难分辨哪些照片是免费的,哪些是必须付费才能使用。

  既然公众苦视觉中国久矣,如何来“解”这个苦,则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规定,规范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平台,乃至更多付费平台的运营。另一方面,不能因为质疑,就停止版权保护的步伐。有关视觉中国掀起的吐槽,正是让社会大众正视版权问题的机遇,也引发深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版权保护。杨 丽

  少些任性“吐槽” 多些理性思考

  由“黑洞”引发的全民科普狂欢还未消逝,被“黑洞”照片揭开经营黑洞的视觉中国随即引发舆情。除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监管机构也紧急约谈,视觉中国开盘跌停、关站整改,其他两大图片网站全景网络及东方IC也无法打开。

  自视觉中国成为热点以来,网络上一片群情激愤,自媒体纷纷吐槽“苦视觉中国久矣”,层出不穷的嘲讽、戏谑段子被创作出来并疯狂转发,视觉中国这次可谓“激怒中国”。“全民吐槽”的舆论力量对于规范企业合法经营、提升版权保护意识,无疑发挥了很大的监督作用。

  视觉中国的问题当然难逃悠悠之口,但讨论的核心应该是视觉中国们以“碰瓷”式维权获取利益的经营模式是否得到法理支持?如何厘清著作权和所有权、肖像权、商标权的法律边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不是搞垮视觉中国,甚至无视版权的存在。一些公司官微吐槽“自己家的东西成了视觉中国家的”,恰恰说明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短板;一些公司官微戏谑“在视觉中国找不到自己家的东西,难道我不配有姓名”,更是一种不知所谓的蹭热点式营销。一次难得的知识产权全民大讨论,不应该“失焦”偏离为一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浅薄乏味的口水之争和语言狂欢。

  网络空间的开放、平等和互动,释放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欲望。“吐槽”是个人的表达权利,也是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但令人不安的是,“吐槽”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语言惯性。在很多热门话题特别是公共话题的网络讨论中,理性、多元、建设性的声音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缺乏审慎和理性分析的情绪宣泄,往往会成为偏激观点的温床,淹没理性的思考,消解进步的力量。正视并纠正公共讨论中一些不好的习惯,提高讨论的质量和价值,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得到进步。陈立民

  在“不敢用图”中 推动版权保护

  因为一张“黑洞照片”,视觉中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两次发表道歉声明后,网站现已关闭并进行整改。

  确实,此次“黑洞照片侵权”事件中,视觉中国未经授权擅自将图片标注为版权归其所有,批评视觉中国版权管理不规范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图片版权代理平台强势的“维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版权意识。

  版权保护历来是互联网空间的一大痼疾,而图文时代带来的对于图片的需求,同样使得图片的盗版侵权现象随处可见。通过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亦给大众普及了相关常识。“葛优躺”维权案、黑猫警长图片侵权案等,都是近年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从肆意使用到“战战兢兢”“不敢用图”,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民众,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敏感性都在逐渐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敢用图”也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不仅仅是害怕侵权的谨慎,更多地应是出于对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其基础是图片版权所有者、服务平台和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权益的平衡。因此,情绪宣泄之余,厘清保护边界、规范服务平台的权利义务或许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举例来说,图片公司所标榜的版权图片,是否都获得了严格的版权?像此次“黑洞照片”最终被证明“打脸”的情形,究竟是偶然还是习惯性操作?其实,《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中,对于图片作品、图片作品权属、作品使用、侵权责任等都有明确规范。但倘若服务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变现,对版权信息不明的图片随意占为己有并以此获利,那么维权的积极性越高,对公众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意识的侵害就会越大。

  填补好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盈利平台之间的“黑洞”,健全版权保护的“基础设施”,才能营造更加健康的版权保护环境,也才能真正在“不敢用图”中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