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前沿|“黑洞”吞噬了视觉中国?
2019-04-16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4月10日,首张黑洞照片闪亮登场、吸引全世界瞩目的同时,这张照片的版权之争,同样引发舆论关注。为何视觉中国事件引来如此大的关注,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此次事件,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又该走向何方?

  “天下苦视觉中国久矣” 的慨叹从哪来

  视觉中国为何遭到“群起而攻之”?从短期来看,一张黑洞照片是导火线。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连续进行了数天的联合观测,又经过2年的数据分析,才得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然而,有细心网友发现,视觉中国竟轻松成为这张照片的版权所有者。在引发强烈质疑后,视觉中国发布声明称,已通过合作伙伴获得黑洞照片使用授权。可这样的声明很快就遭打脸。欧洲南方天文台表示,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与之联系,黑洞图片只需清晰注明图片来源即可免费传播。

  导火线一旦被点燃,事件便持续发酵。共青团中央官微直接点名视觉中国“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小米、百度等各大公司官微也相继发声:我家的东西,怎么成了视觉中国的……一时间,视觉中国被推至风口浪尖。

  长期以来,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图片版权所有人的法务警告函和起诉威胁,让国内很多媒体、自媒体等“苦不堪言”。从更深层次来说,视觉中国惹众怒的原因,是“人们苦视觉中国久矣”。公众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慨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视觉中国存在“碰瓷”的嫌疑,打着保护版权的幌子,实则掠他人之美,实施侵权,动辄要求高价赔偿,或者要求签订包年合同;其二,人们版权意识不够,长期存在免费使用的心态和“拿来就用”的问题;其三,版权保护的界限不分明,很难分辨哪些照片是免费的,哪些是必须付费才能使用。

  既然公众苦视觉中国久矣,如何来“解”这个苦,则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规定,规范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平台,乃至更多付费平台的运营。另一方面,不能因为质疑,就停止版权保护的步伐。有关视觉中国掀起的吐槽,正是让社会大众正视版权问题的机遇,也引发深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版权保护。杨 丽

  少些任性“吐槽” 多些理性思考

  由“黑洞”引发的全民科普狂欢还未消逝,被“黑洞”照片揭开经营黑洞的视觉中国随即引发舆情。除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监管机构也紧急约谈,视觉中国开盘跌停、关站整改,其他两大图片网站全景网络及东方IC也无法打开。

  自视觉中国成为热点以来,网络上一片群情激愤,自媒体纷纷吐槽“苦视觉中国久矣”,层出不穷的嘲讽、戏谑段子被创作出来并疯狂转发,视觉中国这次可谓“激怒中国”。“全民吐槽”的舆论力量对于规范企业合法经营、提升版权保护意识,无疑发挥了很大的监督作用。

  视觉中国的问题当然难逃悠悠之口,但讨论的核心应该是视觉中国们以“碰瓷”式维权获取利益的经营模式是否得到法理支持?如何厘清著作权和所有权、肖像权、商标权的法律边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不是搞垮视觉中国,甚至无视版权的存在。一些公司官微吐槽“自己家的东西成了视觉中国家的”,恰恰说明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短板;一些公司官微戏谑“在视觉中国找不到自己家的东西,难道我不配有姓名”,更是一种不知所谓的蹭热点式营销。一次难得的知识产权全民大讨论,不应该“失焦”偏离为一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浅薄乏味的口水之争和语言狂欢。

  网络空间的开放、平等和互动,释放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欲望。“吐槽”是个人的表达权利,也是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但令人不安的是,“吐槽”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语言惯性。在很多热门话题特别是公共话题的网络讨论中,理性、多元、建设性的声音越来越成为稀缺品。缺乏审慎和理性分析的情绪宣泄,往往会成为偏激观点的温床,淹没理性的思考,消解进步的力量。正视并纠正公共讨论中一些不好的习惯,提高讨论的质量和价值,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得到进步。陈立民

  在“不敢用图”中 推动版权保护

  因为一张“黑洞照片”,视觉中国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两次发表道歉声明后,网站现已关闭并进行整改。

  确实,此次“黑洞照片侵权”事件中,视觉中国未经授权擅自将图片标注为版权归其所有,批评视觉中国版权管理不规范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以视觉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图片版权代理平台强势的“维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版权意识。

  版权保护历来是互联网空间的一大痼疾,而图文时代带来的对于图片的需求,同样使得图片的盗版侵权现象随处可见。通过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亦给大众普及了相关常识。“葛优躺”维权案、黑猫警长图片侵权案等,都是近年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从肆意使用到“战战兢兢”“不敢用图”,无论是媒体还是普通民众,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敏感性都在逐渐增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敢用图”也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不仅仅是害怕侵权的谨慎,更多地应是出于对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其基础是图片版权所有者、服务平台和使用者三方的合理权益的平衡。因此,情绪宣泄之余,厘清保护边界、规范服务平台的权利义务或许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举例来说,图片公司所标榜的版权图片,是否都获得了严格的版权?像此次“黑洞照片”最终被证明“打脸”的情形,究竟是偶然还是习惯性操作?其实,《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中,对于图片作品、图片作品权属、作品使用、侵权责任等都有明确规范。但倘若服务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变现,对版权信息不明的图片随意占为己有并以此获利,那么维权的积极性越高,对公众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意识的侵害就会越大。

  填补好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盈利平台之间的“黑洞”,健全版权保护的“基础设施”,才能营造更加健康的版权保护环境,也才能真正在“不敢用图”中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魏晓敏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