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新论|借力新媒体 创新思政课
2019-04-16 07:0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尹 毅 贾 韬  
1
听新闻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不断加强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育的“能力”与“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也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创新思政课教育的“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育人的引领性。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解释能力、转换能力与创新能力,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让思政课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增强思政课话语解释能力。要以现实生活和学生需求为中心,聚焦学生广泛关注、普遍难解的思想“疙瘩”与理论“扣子”,将抽象性、学术性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具体性、实践性的生活话语。要善于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将“天上跑的大道理”转化为“接地气的小故事”。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和造型符号,用立体化、生动化的日常经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增强思政课话语转换能力。要关注个人体验与突出主体参与,聚焦学生思想特点、思维方式与认知需求,将刻板说教、照本宣科式的主导性话语转化为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引导性话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善转化。要尊重多元表达、消除话语差异,积极对话学生的个性表达与内在诉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为青年学生排“理论之忧”、解“思想之难”。

  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新媒体的展现与交互优势,运用新媒体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铸牢思政育人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的统筹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思政课堂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牢固树立“文化自觉”,聚焦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引领思政育人的“时代性”。要深入校园、贴近学生、了解需求,以“第一手”信息和学生的视角来形成广泛共鸣的原创鲜活内容;注重发挥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定期策划宣传主题与时事聚焦,扩大学生参与范围和参与深度,选择虚拟交往中的艺术和技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使思政教育的黏合力直达学生心灵。

  改革思政课教育评价模式,提高思政育人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改善与优化评价模式,运用新媒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常态化评价,发挥思政育人的“提升效应”。常态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以人的因素作为评价的逻辑起点,关注和维护师生群体的切身利益、真实需求;常态化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事实与客观表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完备的信息系统与方法组合,实现评价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评价方式的标准化与模式化,促进评价过程中事实因素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常态化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提升,在过程评价中坚持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结合、阶段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为终结性评价的形成奠定精准与有效的过程基础。形成制度化评价,发挥思政育人的“集聚效应”。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保障。制度化评价的基本前提是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协调发展,评价主体要结合教育标准与时代要求、尊重客体特征与个体感受,合理设置各项指标与权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身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制度化评价的基本要求是评价方案与评价模型的科学建构,借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智慧校园”信息系统,建设以学生个体与思想状况为因变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为自变量的评价模型,科学探寻行为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标签:思政;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