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讲话中,总书记用“9个实践启示”,浓缩了中国40年发展进程中的宝贵经验;用“9个必须坚持”,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其中谈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4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开启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正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向前提供着不竭动力。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在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同新的时代特点,同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相结合,有三个重要原则: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必须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身体力行者,我们党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最根本的任务抓在手里;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终身奋斗者和全面领导者,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过去的40年里,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的具体实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立了既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到一个新的世纪。这既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新一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一步研究阐释和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引,是党的理论工作者必须要担负起的时代使命。
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理论创新首先要反映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辟,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不断结合,产生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实践的相互激荡。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实践,回击了姓“资”还是姓“社”、姓“公”还是姓“私”、“社会主义能不能搞下去”等种种诘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不断涌现,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重视对世界上先进科学理论的学习、总结和创新,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时刻记得我们的根在中国,自觉把理论创新统一到服务新时代改革开放上来,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上来。
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讲,“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改革开放正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在过去的4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理论再创新,马克思主义再发展,都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条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由人民群众来评判。
过去40年,江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社科理论工作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进入新时代,社科理论工作者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要继续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省政协原副主席,本文是在全省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学习新思想”系列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要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淮海战役精神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构成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弘扬淮海战役精神,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淮海战役胜利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淮海战役精神,必须对党绝对忠诚,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始终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党的全面领导的胜利,是坚决执行中央军委战略方针的胜利,是参战各部队团结协作的胜利,是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胜利。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在发起辽沈战役时就开始统筹淮海战役,在决策淮海战役的过程中,最高统帅部的高超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在最高统帅部作出战略部署之后,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坚决听从党中央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闻令而动,步调一致,充分展示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各参战部队自觉把困难留给自己,全力支持友军的行动,有力保证了战略战役部署的实施。反观国民党军队,各战区、各兵团甚至各兵团内部,多以保守自身利益为中心,置友军生死于不顾,所以,每到国共双方交战的煎熬时刻,总是共产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部历史,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对党绝对忠诚是全体党员的政治责任。对党绝对忠诚最重要的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党的事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两个坚决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弘扬淮海战役精神,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锻造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过硬本领。越是深刻的实践,越需要强大理论的支撑,越是伟大的实践,越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引。淮海战役的胜利,既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又是战争实践的胜利。在淮海战场,不论是战略运筹、战略包围,还是战役和战术的分割与围歼,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得到充分运用;在每个战斗环节,广大指战员又根据战场形势,展现了过硬军事素质,对军事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淮海战役中体现的我军军事理论的运用与创新,是我党我军理论探索史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我国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土安全又有国民安全,既有传统安全又有非传统安全,既有自身安全又有共同安全,强大军队的使命任务更加拓展,军事力量运用日益常态化,运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而引起战争形态、战争样式、战争理论的历史性变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良机,陷于战略被动,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时代强军目标。其中,“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重振政治纲纪,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和影响,有效地解决了弱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突出问题。通过重构建设布局,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大抓练兵备战和军事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有效解决了我军建设聚焦实战不够、质量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通过重树作风形象,从军委自身抓起,从高级干部严起,我军好传统好作风不断回归,党心民心、军心士气极大提振,国防和军队建设年年都有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领会这一科学理论,不断提高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广大理论工作者肩负着党的理论创新、研究、阐释等职责,应主动有为,先人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坐标中,系统把握自己工作的基本属性、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科学制定开展工作的目标、措施、策略、方法,以更大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推动实践朝着更加深入、更加广阔、更加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境界持续前进!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弘扬淮海战役精神,就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行动自觉,从人力、物力、精神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才有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这一真理。我们党遵循这一基本原理,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群众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不可能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没有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每次取得胜利都是依靠人民艰苦努力实现的。在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我们党认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由此诞生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由此看到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希望,自愿地把党的政治主张当作自己无上光荣的旗帜,一心一意跟党走。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才能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
“学习新思想”系列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是立体丰富的多元复合型经验。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丰富中国经验,成功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其中诸多理论与实践都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甚至是经典作家从未提出的新观点、新判断。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否定,而是在坚持基本原理基础上所做的突破与创新。改革开放辩证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坚持的理论前提。坚持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代语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究竟应当坚持什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不动摇,这种理论上的原教旨主义在本质上是以理论裁剪现实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具体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能走向具体结论上的拜物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主要是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意味着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不敢越经典律例的雷池一步,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原则,即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发展,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进行补充与完善。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坚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开放的理论,对待科学理论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之间存在着质性差别,坚持马克思主义需要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作为内在逻辑支撑,只有不断直面当代现实实践,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求解现实问题中发展经典理论,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在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始终从中国具体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国情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科学回答何谓中国国情?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锚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当前已经是社会主义,而非其他主义;其次,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规定了主要工作重心应当是经济建设;最后,应当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正确处理初级阶段“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变”是主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其仍然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框架之中,仍然是一方面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另一方面又凸显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变”是在“不变”的总体框架下所形成的阶段性新特征与新趋向,凸显了经过四十年实践积累与探索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考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一个核心问题。纵观现实层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无论是苏东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曾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探索性实践,尤其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充分吸收总结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丰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诸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拒绝照搬照抄他国模式的拿来主义;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属性;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党的建设规律、发展规律等方面认识不断深化拓展,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并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有了新的发展,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摸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才为新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把握了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积极主动姿态拥抱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经过四十年积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已逐渐成为一种理论上的共识。当今中国的实践探索,并非是在中国本民族单一地域内进行的孤立探索,而是以更加紧密的姿态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相结合;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面临并不断致力于解决的诸多问题,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待求解的普遍性问题,诸如经济问题、生态问题,等等。中国通过自身的独立自主性探索,在书写符合自己实际的现代化话语与道路方面,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为丰富人类现代化图景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与方案,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样式,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模式,而是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与时代特色的多样可能性选择,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突破。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声音
2018年9月,省委书记娄勤俭率江苏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调研江苏对口援疆工作,看望慰问江苏援疆干部人才,并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好边疆地区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的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系统谋划,推进两地高质量合作与发展,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要提高站位、系统谋划,为做好援疆工作再鼓劲再加油。深学笃用新思想,增强援疆使命担当。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组织援疆干部撰写心得体会文章,融会贯通、领会要意、把握关键,更加深刻认识做好援疆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确保援疆干部人才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推动党中央治疆方略和省委援疆部署在新疆克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系统思维引领,推动工作理念转变。立足援疆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更新援疆工作理念,以系统性思维来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在立长远、求长效上下功夫,推进江苏援疆工作逐步由输血式援疆向造血式援疆转变,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由传统的招商引资、建设园区的产业援疆向“四化同步”转变,由分散式人才援疆向“组团式”人才援疆转变,由单维度、活动式、表面性的交往交流交融向互动式、常态化、融入式“三交”转变。瞄准走在前列目标,提升援疆质量水平。坚持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奋斗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杆部署、高质量推进江苏援疆工作,以奉献克州、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心真情投身于援疆工作新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江苏优势,统筹后方资源,全方位拓展对口支援领域,多办克州百姓牵肠挂肚的实事难事,让各族群众享受更多援疆成果。
我们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做大做响江苏援疆工作品牌。推进“连心券”在精准帮扶和扩面增效上“双管齐下”。“连心券”已成为江苏援疆助力克州脱贫攻坚的第一品牌,将始终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设计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和方案,当好雪中送炭、加油鼓劲的“托底者”;同时,在发放领域、科技支撑、市场拓展、补贴额度等方面继续扩面,让“连心券”助力脱贫政策惠及克州更多群众,通过一张张“连心券”在党和各族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推进产业援疆在打造特色和增加就业上“两端发力”。一方面,发挥江苏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新疆对电子加工业支持政策,重点引进为昆山笔记本电脑产业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加工业,打造较具规模的南疆电子加工产业基地;另一方面,以重点援助的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招收青少年进校学习技能,举办未就业青年培训班,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热情。推进组团医疗在建立医联体和建设健康克州上“互促互进”。以率先制定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标准体系为新起点,推动克州人民医院牵头,全州一市三县人民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推进州县援疆医生徒弟互带、优势学科互补、医疗资源互享。依托组团医疗援疆机制,助力克州健康脱贫,重点开展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妇女“两癌”和儿童“先心”筛查等惠民项目,并将投资1.2亿元在南疆率先建设高水准的医养结合项目,推动克州医疗健康水平整体提升。推进教育援疆在培训双语师资和创建示范班校上“两翼齐飞”。充分发挥新增150名支教教师的优势,推动组团教育成为今后援疆工作新的增长点。继续支持克州双语师资培训学校建设,择优选送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脱产培训班,为克州培养更多国语教学骨干。以创建江苏援疆示范校和示范班级为载体,调配6名援疆教师担任“一把手”校长,推动所有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不断更新当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带动全州办学质量快速提升。推进人才援疆在建设科学体系和“五有型”人才工作站上“同频共振”。以实施帕米尔“3123”人才计划为带动,引进或培养一大批克州亟需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努力构建科学合理、支撑克州稳定发展的人才体系。同时,针对克州需求,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建设50个左右的有年度目标计划、有攻关项目任务、有平台载体、有实际成果、有经费保障的“五有型”人才工作站,以点带面培养当地人才,为当地发展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推进结对帮扶工作在贫困村结对、交往交流上实现“两个覆盖”。推进苏南优强乡镇村与克州贫困乡镇村结对帮扶,逐步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丰富帮扶内涵。以援疆干部人才为纽带,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援疆,组织开展两地青少年“手拉手”联谊活动、“江苏百家企业帮万户”慈善行、文化惠民演出边疆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两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形成形式多样、各方参与的大援疆格局。
我们要实践磨砺,激励担当,展现新时代援疆干部的新作为。坚持把对口支援作为培养锻炼援疆干部的大熔炉、大舞台,以高质量的队伍建设引领保障援疆工作高质量发展。2019年,是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承担援疆任务的最后一年,前指党委将以开展“三学三比三强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激励援疆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倾情奉献中淬炼党性、在埋头苦干中锻炼才干,确保三年援疆工作完美收官,向党中央、两地党委政府和克州人民交一份有分量的答卷。要学理论,比状态,强化理想信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新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干有方向,做有目标,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工作。要学先进,比作风,强化奉献精神。虚心向兄弟前指、向当地干群、向先进模范学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发扬务实求实、吃苦耐劳作风,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精彩的援疆篇章。要学本领,比业绩,强化担当作为。咬住目标,勇争一流,多下基层接地气,直面矛盾敢担当,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江苏援克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团队,以敬业的精神、过硬的作风把每一个援疆项目都做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品质工程、民心工程,树立江苏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
(作者为江苏援疆克州前指总指挥、党委书记,克州党委副书记)
学思用
谋划新时代的党办工作,需要紧扣大的背景,立足党办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定方位,呼应党办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突出问题导向,系统思考、精准谋划。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推动党办工作布局战略性调整。国家和省一级机构改革,党委工作部门的职能明显变化,党办“前哨后院”“两机关一部门”的定位更加凸显,党办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将更为繁重,要求更高,在贯彻“党领导一切”的重大原则上居于核心位置。随着今年地市以下机构改革逐步到位,我们要积极主动对党办工作布局作战略性调整,对职能和机制作全面优化,对内设机构和队伍力量上作新的主建、主战配置。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锻造绝对忠诚、极端负责的党办精神脊梁。严,是这个时代的突出标志,越来越严、全面从严,党办必须率先适应、当好示范。要把“绝对忠诚、极端负责”作为“五个坚持”的核心内涵、作为对党办的核心要求,锻造党办的精神脊梁。要强化理论武装和政治引领,排定专项计划,坚持典型引路,倡导良好的政治文化,使政治建设可观可感、入脑入心。要严字当头,真正把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紧盯问题不放,严肃查纠整改,强化规范干事的自觉。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解决“走在领导前面”的主动性问题。谁勇于善于担当,谁就有为有位,这是时代潮流。党办现有的突出问题是总体状态被动,习惯被领导牵着鼻子走,敏锐性、前瞻性和主动性明显不够。需要大力倡导担当精神,倡导工作的主动性,倡导“前哨”意识,学习在前、思考在前、落实在前。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研判、会商机制,及时知晓和掌握领导的思想动态和最新关注点,确保信息对称,在互动中加快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破除特权思想和惯性思维。特权思想在党办可能是根深蒂固、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要彻底根除,还需下一番大功夫。惯性思维的问题,比如 “二传手”“甩手掌柜”“评论员”,以及跟着领导转、盯着文稿转、围着惯性转的“三转”等现象,都是党办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顽症。要对照新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具体深入地推动思想解放,列出特权思想、惯性思维的种种具体表现,持续地推进整改。要更多谋划推进一些打破惯性常规的颠覆性改革,实现更多脱胎换骨的变化。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聚焦核心职能,当好称职的参谋助手。“精准”已经是新时代的高频词,扶贫、转型、改革、服务都要精准。党办职能很多,方法论很重要,既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也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我们的核心职能是当好参谋助手,这个核心、中心、重心始终不能偏离、游离。要在拿好主意、出金点子方面,集中力量见到成效,多出有影响力的大成果。在文稿起草、调查研究、信息报送方面,更好地彰显辅助决策的价值。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扛起推动落实、打好硬仗的重大责任。我们处在一个十分典型的深度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困难集中、挑战集中、矛盾集中。打硬仗,党办是要冲锋在前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党委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推动难题的有效解决。督查的职能既要强化,也要转变。抓落实决不只是督查室的事,党办每个人都要挑起这个担子,还要加强各项督查的统筹整合,确保实效。
做好党办工作,就要推进党办系统凝心聚力、整体联动。党办系统的封闭性仍然突出,要强化联动学习调研、共同深化改革、常态沟通交流机制,搭建上下联动的平台。党办的工作压力很大,要多做稳人心、聚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排定一些实事项目,促进全市党办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作者为镇江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访谈
记者:宜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明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沈建(中共宜兴市委书记、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宜兴在文化方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教授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7000多年制陶史、2000多年建县史,陶瓷、书画等文化源远流长;宜兴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历史上涌现出4位状元、10位宰相、548位进士,近现代又走出30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1万多名教授学者,如大家熟知的徐悲鸿、吴冠中等书画大师,都是宜兴人。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建设,仅用3年时间,就在去年以全国第七、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另有4个镇、3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创建活动在宜兴蔚然成风。值得一提的是,宜兴也是一座爱心之城,全市已成立118个冠名基金、20个村(社区)慈善基金,其中有一个村的慈善基金总额就超过1100万元、居全省之首;上个月,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名中,宜兴荣获全国县级市第一,“城市爱心GDP”领跑全国,公益慈善成为宜兴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记者:宜兴是如何开展文明实践的?
沈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基层要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的思维定势,注重用群众的力量、用志愿的形式,去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目前,宜兴已有31.9万名注册志愿者,可以说,每4个宜兴人中就有1个人是注册志愿者。我们还设立了300多个志愿服务站点、6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达1万多次,培育了一批省级以上优秀志愿者和全省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例如供电系统开展的“蜜蜂行动、电亮心灯”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电力光明”温暖行、“电力美容”清洁行、“智能电力”绿色行、“爱心电力”公益行等服务,给宜兴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通过全市域动员、全社会参与,使文明实践活动覆盖宜兴城乡大地、贯穿宜兴发展始终,真正让文明实践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城市乡村全覆盖、志愿服务全覆盖、党员干部全覆盖”的目标,把18个镇(街道)、312个村(社区),以及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全部纳入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按照有明确阵地、有专职人员、有统一标识、有活动菜单、有制度规范、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全面构建了覆盖全市域的组织网络。
记者:宜兴有什么特色做法?
沈建:为进一步提高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组织化程度、群众性基础,我们以市花杜鹃花为蓝本,专门为文明实践中心设计了一个标识,让所有文明实践工作者都能亮出身份、以身示范,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文明实践无处不在、常态长效。我们将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结合,定期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发展进步,例如丁蜀镇西望村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巩固农村宣传思想阵地。我们将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结合,坚持为民惠民导向,切实让群众享受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变化和实惠,例如西渚镇白塔村,通过农技服务、环境整治、文明创建,为乡村注入了文明涵养。我们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结合,依托群众志愿服务开展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等柔性管理,例如打造“让爱循环”志愿服务品牌,动员辖区内商户,力所能及地提供早餐、理发、洗车、干洗衣服等群众需要的服务,让爱心在全社会传递。 记者 袁媛
县委书记讲坛
在“异军突起”的发展历程中,“四千四万”精神是支撑乡镇企业孕育的初心力量,也是乡镇企业崛起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赓续历久弥新,不仅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仍将是惠山高质量发展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昔日的无锡县到今天的惠山区,接续传承的“四千四万”精神始终是惠山创新发展的精神火炬、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从农业高产著称到工业闻名全国,从诞生全省首批亿元乡到荣获“华夏第一县”,印刻着惠山发展一串串光辉的荣耀;从“一包三改”伟大创举到田园综合体创新实践,从城乡经济联合、横向经济协作到统筹国内国际市场、民营外资并举,讲述着惠山探索的一个个生动例证;从苦干穷办到智能制造,从“星期日工程师”助力技术攻关到“院士经济”引领产业创新,彰显着惠山产业一步步不懈的提升;从发力工业园区到聚力产城融合,从“富民强区”的建区号角到“强富美高”的美好蓝图,凝聚着惠山干群奋斗的汗水。
惠山实体经济凭借“四千四万”精神走到舞台中央,更需要赓续“四千四万”精神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回望风雨历程,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惠山民营经济始终是最坚实的根基、最靓丽的风景,“四千四万”精神在企业家身上体现得最充分、最具说服力。戴卡轮毂从做铝合金型材的乡镇企业到知名企业配套商,再到如今与中信戴卡集团合作,既是“惠山制造”智能化转型的缩影,也是乡镇企业转型的范例。华光集团从8家中外合资企业到制造分公司遍布全国汽车业重镇,彰显了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新宏泰电器、玉龙钢管、天奇物流从乡镇企业到上市企业,都得益于“四千四万”精神的坚持和传承。我们要像老一辈基层干部理解践行“四千四万”精神那样,深刻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敢于担当、守住底线,积极作为、靠前服务,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惠山干部群众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迈上改革征程,更需要升华“四千四万”精神迈向更为光辉的征程。今天的惠山,百业兴旺、繁荣发达、活力迸发,已成为长三角区域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区之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大势的不断变化,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惠山要保持“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奋进状态,高水平打造“协同发展引领区、智能制造示范区、城乡建设特色区、绿色发展生态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锡澄宜一体化等战略规划交汇叠加,倒逼惠山不怕千辛万苦、不惧千难万险,聚焦转型升级、城乡融合、生态治理三大攻坚战,跨越惠山高质量发展中的“千山万水”。对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亟需我们集聚百姓“千言万语”的智慧,推进民生事业、文化软实力、治理水平三大提升,使其与惠山百姓日趋丰富、日益增长的“强富美高”新期盼相适应。
(作者为无锡市惠山区委书记)
智库出品
■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信誉和形象。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
■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很多时候已不可能像过去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实现均等受益。对此,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40年来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矛盾也有新的表现,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面对新问题、新风险,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当前、面向长远,顺应内外部环境的演变,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外部环境看,中美经贸摩擦若不断升级,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系列冲击和影响。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原因在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逐渐减弱,竞争性逐渐增强。美国提高关税的目的也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向限制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转变。只有客观、理性、清醒地认识美方真实意图和底牌,才能作出精准的战略判断。
从内部条件看,当前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第一,收入水平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养老金年年涨。第二,消费能力增强。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从总量上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世界之最,但从占比来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标准不断升级换代,不仅带动了消费革命和消费结构的转型,也将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4.2个百分点。第三,国内市场空间巨大。中国拥有接近14亿人的大市场,消费潜力充足,可供腾挪的空间也大。
但是,中国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第一,产品质量、品牌影响与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增强相比有差距。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信誉和形象。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第二,资金丰富与投资限制、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不相适应,大量民间资本无处可去,且企业家对于未来发展的预期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第三,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进一步放大了负面影响,使好的效果远远不能展现、不起作用。政府债务风险的核心是地方债务,隐性债务底数不清、债务风险化解难度大以及“风险大锅饭”的软约束等问题仍然存在。过去积累下来的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度、债务过高、投资效率下降,要给市场一个调节的时间。若为保短期增长,再用刺激政策,货币放水、扩大政府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衡加剧,使未来面临更大困难。
中国经济仍处于转轨换挡的下行通道中,外部不利因素加大,中国要做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长期准备,但重拾刺激政策决非良策,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方面,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如果说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演变主要在于价值链攀升过程中的技术遏制,需要进行自主创新;那么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条件演变主要在于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太多,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需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很多时候已不可能像过去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实现均等受益。对此,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革命,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
另一方面,需要内外联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与外部市场的拓展、国际贸易的提质增效相结合。中国目前整体融资环境不利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仅靠“放水”难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相反还会加剧房地产泡沫;要重点突破体制障碍,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外围环境有变的大背景下,稳增长仍是中国现实选择,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外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将为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更多动能。中国扩大开放的实招,创造了外商在华投资的商机和丰厚利润;中国扩大开放的定力,增强了外企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和信心。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8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近六成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1/3的企业计划今年扩大在华投资10%以上;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8》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会员企业计划扩大在华运营规模;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再次成为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投票评选的最有潜力业务发展地。
但是,无论是放宽市场准入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中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让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等政策尽快落地生根,不仅是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有力保障,也将进一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思想周刊》特聘顾问)
决策眼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文化建设要高质量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论是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还是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文化建设高质量需要金融创新,进一步加快文化金融创新步伐,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文化创造和金融创新活力。
强化文化金融政策支持,发挥好财政资金对文化金融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认识当前加快文化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强化省文化金融推进工作联席会议的领导职能,加强各区域、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支持文化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合力。整合现有相关部门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设立省文化金融发展母基金,将其配投给符合条件的以文化产业为重要投资方向的创业投资企业(子基金)进行委托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文化金融发展的杠杆效应。
深入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我省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文化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以银行为中心的信托、基金、保险、创投等机构转型发展,积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对接文化领域不同特性的资金需求,推动适合文化产业需求特点的服务模式创新,试点推进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和管理模式,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探索设立面向中小文化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着力增加我省文化金融服务供给主体,促进文化金融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
以“筹投贷模式”为重点,鼓励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筹投贷模式”即文化产业项目在融资前进行众筹,获得市场认可后开始通过VC/PE融资,然后通过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我省金融机构可以“筹投贷模式”为重点,不断创新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提高通过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融资租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等适应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的规模。除大力推动无形资产作为文化企业贷款合格抵质押物外,鼓励制定由财政、银行、保险等共同分担风险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强化线上与线下联动,开发具有消费应用场景的文化消费信贷产品,加大文化消费支持力度。
鼓励扶持引领性文化企业发展,积累培育更多的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优势产业领域合力构建区域乃至全国的文化服务链,服务更多消费者。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开辟文化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推动省内更多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挂牌,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支持文化企业独立发行或集合发行企业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更多的风投、创投机构落户江苏,对在文化产业链价值链占据重要环节的创新企业进行投资,为我省积累培育更多的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
积极完善文化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打造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和监管平台。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文化金融特色机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推动各文化产权交易场所稳妥健康发展,建立完善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制度,建立顺畅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发展专业服务文化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全省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和监管平台建设,搭建文化企业投融资大数据库,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加强文化企业的监管。在文化建设高质量指标体系中,科学设置文化金融发展指标和权重,制定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风险容忍度和不良资产考核指标。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金融专门人才,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效应,共同打造江苏文化金融创新良好生态圈。
(作者徐斌为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丁宏为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成果要报
省委主要领导要求,把江苏段建成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让人们一提到运河想到的是江苏,欣赏运河之美首选到江苏,研究运河文化必须到江苏,展示运河文化形象全国向往着江苏。展示运河文化形象,必须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彰显其开放包容、创新创造的时代价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资源、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响亮的城市品牌。
强化文化标识,打造城市经典。城市的竞争看起来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实则背后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自觉地用文化为城市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发展,用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为大运河城市美颜塑型铸魂。把培植知名品牌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先进制造业、建筑业等方面,用心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品牌活动。跳出狭隘的文化建设套路,用新发展理念调结构、转方式、增实力,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上寻求文化发展的大突破,力求孕育更多的城市经典。
活化文化展陈,彰显城市魅力。城市是市民安居乐业的地方,也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城市文化的魅力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呈现。依托古城古街古巷,吸引文化名流入驻,丰富文化雅集活动,增加地方传统艺术的驻场演出,原汁原味地呈现运河城市的市民生活。把握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活化展陈方式。同时,把目光聚焦到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使沉睡的文化活起来、动起来。通过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质服务,集聚年轻人,让年轻人创新的活力迸发,用创新文化滋养城市的发展,让古老的城市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转化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实力。文化要守住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的底线,更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通过各种创意设计大赛,汇聚创意、招揽高手、开发新品、打造品牌、创新模式,重新夺取经典产业的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着重在创意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构建、品牌推广策略、工匠精神培育、社会资本介入等方面有的放矢,使传统文化产业重振雄风,擦亮城市文化的名片。抓住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建设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队伍,用创意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推动支柱产业加快动能转换,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深化文化改革,激发城市活力。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活力在基层,希望在创新,出路在改革。强化政府主导、政策指导、协调疏导,用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的跟进,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配合、上下联动的文化建设大合唱。在创意产业、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知名品牌培育、人才引培等方面,对有先导性、探索性的好做法在理论上总结并加以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注重文化资源转化,及时总结文化创意大赛设计的经验教训,调整方向、完善细节、注重实效,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板块。树立融合发展的思想,注重文化集聚区的打造、招商引资的推进、企业服务的加强、文化人才的引培、优惠政策的精准,在文化品牌打造、形象企业培育、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创佳绩。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常务副院长)
学者简介 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2018年8月《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一文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走近长江学者
记者:请您简述您的学术研究历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尧:1981年7月,我考入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我喜欢读书写作,也是一名比较活跃的学生干部,担任班长、校学生会主席。本科毕业以后,留校当辅导员,同时也给学生上课、写文章,后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最初,我师从范培松教授做散文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陆续出版了《中国当代散文史》《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询问美文》等著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拓展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文化。当初在做散文史研究时,我提出一个命题:散文是现代知识分子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存在方式,已经开始把散文研究、思想文化研究、知识分子研究结合在一起。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从2001年开始,我介入当代文学创作前沿,用了比较多的精力做文学批评。主持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小说家讲坛”,邀请一批优秀小说家到苏州大学演讲,让学生和一些著名的小说家、作家有一个对话的机会,从而改变文学教育的方式。莫言和李锐首先在讲坛演讲,后来王蒙、铁凝、贾平凹、韩少功、张炜、马原、叶兆言等陆续到校演讲,反响热烈。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了一系列对话录,主编了“新人文对话录”丛书,其中有我与莫言、韩少功、李锐的对话录,还有其他作家与批评家的对话。这一套对话录,我将之称为“思想的旅行”。
2005年至今,我比较强调当代文学史的关联性研究,在新文学的内在脉络中讨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过渡状态”“无作者文本”等概念。我不主张将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割裂,文学史研究和写作是建立在文学批评基础上的,文学批评则要以文学史为参照,需要有历史感。这当中也尝试创新文学史研究的形式,做了关于文学口述史的研究,发表过系列论文。这大概也是国内比较早的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口述史研究。
2010年1月至7月,我在哈佛-燕京学社做了半年的访问学者。在那里潜下心来读书,了解西方汉学家的情况,后期我又主持了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关于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在跨文化的对话当中,研究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位置、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我一直主张传承中国的文学传统,这一方面影响了我的文学批评,另一方面我始终坚持写作散文随笔。曾经在《南方周末》开过一年专栏,后来又在《读书》和《收获》开设专栏,《收获》的专栏文章“沧海文心”不久将结集出版。今年还将在《钟山》发表“日常的弦歌”系列文章。
记者:您去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评委、评论家何向阳评价您的作品《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立论严谨,分析精微,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考。您如何看待此次获奖?
王尧:获奖是衡量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一个参照系,但不是唯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鲁迅文学奖,而是鲁迅让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了文化的方向。我要重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放大自己,缩小世界。我时常告诫自己,人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渺小,从而不断努力。
关于汪曾祺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在我的阅读和研究中,我觉得汪曾祺的创作还有很大的阐释空间。我尝试将汪曾祺和汪曾祺的创作置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内在脉络中加以考察。在中国文学的脉络当中,他接受了什么样的影响,他自己又改变了什么?此外,还涉及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小说的散文化,什么是语言的文学性,什么是作家的个人生活,我都做了一些解释和思考。
我认为汪曾祺的意义,首先在于以自己的方式衔接了文学的“旧传统”和“新传统”,于“断裂”之处“联系”了“文学遗产”;汪曾祺在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建树,与现实语境、文学潮流形成了一定反差,从而和其他当代作家相区别;汪曾祺保留了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士大夫”特质,其个人生活方式对创作亦产生重要影响;汪曾祺对传统的理解、选择和转换,对如何建立当代文学的“文化自信”仍然具有启示性。现在我们比较多地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对的,但当代文学创作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既要传承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
记者:“做文学批评,需要重读”,重读已经成为您工作的重要部分。“重读”过程中,您有怎样的思考?
王尧:近几年来,我关注的学术问题之一是如何将当代作家作品历史化、经典化,由此重读了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好多书特别是经典文本都可以不断重读,比如《红楼梦》《诗经》《楚辞》。我想做的工作是,在重读过程中,能不能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新的解释,发现以往的不足,或者发现以往的偏差加以纠正,将研究进一步往前推进。当然,重读也会淘汰一些作品。
记者: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影视、娱乐等占据了人们大量的休闲时间,您觉得文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王尧: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或者作为一种知识,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有一点,无论怎样变化,怎样挤压,文学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它是构成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精神生活就需要文学,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怎样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记者:这几年,在“走出去”的思潮带动下,文学和出版领域出现一种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站在文学评论家的角度,对讲好中国故事,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王尧:讲好中国故事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中国故事”。不要狭隘地理解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可以是主旋律的、宏大叙事的,也可以是普通的、细微的。只要是关于中国的向上、向善、向好的故事,都要讲好。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存在的问题,不要把它简单化,简单化的东西很快会被遗忘。另一个是“讲好”。我们现在比较多的是在中国看世界,我不赞成把自己放在一个中心的位置。“讲好”的关键在于对话,在中国而又融入世界。要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来理解中国的问题,要在中西文学的交流当中来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记者:您对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议?
王尧:江苏历来人文荟萃,文脉绵延不绝。据我所知,江苏文脉研究工程正在系统推进,省委、省政府很重视对各种文化项目的扶持和投入。在江苏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进程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还需要出现文化大家,要出现可以传承后世的文化作品。我认为,在提供较好创作条件的同时,还要鼓励大家自由独立地思考问题,要尊重文学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文化建设是需要累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要无愧于古人和时代。
记者:您觉得做学问最难能可贵的是什么?当下,青年学者做学问有何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您对他们有何建议?
王尧:青年学者应当有学术理想和抱负,对学术怀有敬畏之心,心里有大格局,关注中国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做好文化对话与传承工作。首先是要超越功利,对学术有信仰,你就会愿意为之付出。有敬畏,就会花功夫并且治学严谨。这一代青年学者大都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有新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是,要避免外部世界的各种诱惑,潜心读书治学。同时,还要处理好学问和现实的关系,在现实又超越现实。要拥抱现实,但不能完全被现实牵着走,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和写作不是为了压抑人性,恰恰是为了释放人性,为了追求向上、向善、向美。所以我鼓励学生要热爱生活。像我业余时间喜欢写毛笔字和做菜。书法是一种文化,写字是理解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由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心境、趣味。做一点家务,包括做菜,本身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买什么菜,怎么搭配,色香味等等,是人生的一种乐趣。我觉得生活很重要,我不希望学生读书读成书呆子,而是要自由发展,最大可能地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找到自己的长处。
记者:请您用一句话寄语《思想周刊》。
王尧:关注中国问题,及时表达不同类型的人文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问题、世界问题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记者 杨丽 魏晓敏 文/摄
评论园
爱因斯坦有言:搞科研应勇于“钻厚木板”,不能满足于“找一块最薄的木板来钻孔,并且钻上许许多多的孔”。为什么要吃尽千辛万苦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回答:要在金属巨耳里听宇宙的呼吸,“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顶级科研成果往往动辄耗费科研人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勇于“钻厚木板”,就是要沉下心来攻坚克难,以求在创新领域有重大突破。平庸是亦步亦趋,是照葫芦画瓢,是在“薄木板上钻许许多多的孔”,有数量没品质。科研领域,“努力诚可贵,方向价更高”。方向对了,努力才有价值和意义。“钻薄木板”属于低品质努力,“钻厚木板”才是高品质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领跑”,需要“踏过平庸”去“钻厚木板”。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分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钱七虎带领团队瞄准前沿、迎难而上,一次次科研攻关、一次次破解难题,参与并见证了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所领跑的全过程,为铸就“地下钢铁长城”奋斗了一甲子。刘永坦始终坚信,关键技术无处可寻,路只能靠自己走出来。40年坚守,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终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全覆盖提供了技术手段。踏过平庸去“钻厚木板”意味着吃超常苦,但“方向对了就不怕到不了岸”,选择了超常吃苦也就选择了超常收获。
“国家间的军事竞争就像两个武士格斗,一人拿矛、一人持盾,拼的是矛利盾坚。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铸造最强盾牌。”钱七虎如是说。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他回忆说,自己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所以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理解,自己最朴素的愿望就是“科技兴国”。王泽山院士“以身相许”火炸药,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因为心中装着“强军强国梦”。这又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品质,情怀决定方向。科学研究是“长途跋涉”,充满了不确定性,志向高远方能杜绝虚妄、浮躁、浅薄、投机。
有几种现象值得警惕:一是“科研拆迁”随“挖人大战”而加剧。在巨额立项资助“诱惑”下,不惜放弃以前的研究积累,转而“异地重建”,频繁转换科研“频道”,大大影响了科技创新之树扎根成长;有点小收获就忙着发论文,制造“小儿科”成果;习惯于“高仿式学习”,安于“学徒状态”。诸如此类现象无不是在“钻薄木板”,就算“孔”钻得再多,也终究是“平庸的创新”,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浪费了才智,浪费了创新资源。
科技竞争呼唤“爆点思维”,即勇于从创新源头发力,以开路式创新抢占主动权,以“爆款”催化市场,带动创新产业链,也就是先“高峰”再“高原”。有“高原”无“高峰”令人着急,从“高原”到“高峰”也非常难,不确定性特别大。但有了“高峰”之后,构建“高原”则会容易许多,正所谓:“登高一呼,众山响应”。踏过平庸去“钻厚木板”,向创新创造要动力,推动引领性突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制高点,做科技创新领跑者,应成科研自觉。
国家科技奖奖金调整引起关注。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已从5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而且从原来的“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用作科研经费”变成现在的由个人支配。显而易见,这是在提升科研创新获得感,激励科研去“钻厚木板”。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并重,为顶尖人才冲击顶尖课题创造最佳条件,需要更多差异化制度跟进。科研人员更应超越个人名利,沿着“钻厚木板”方向努力奔跑。
学术点击
1月10日,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展望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发布的十大学术热点是对2018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重要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客观反映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和学术理论界的热点、焦点和亮点。
热点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热点三: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热点四: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
热点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热点六:监察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的衔接
热点七:海洋史研究的拓展
热点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热点九:算法主导下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热点十: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
(内容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和《光明日报》理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