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出品
■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信誉和形象。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
■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很多时候已不可能像过去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实现均等受益。对此,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40年来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矛盾也有新的表现,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面对新问题、新风险,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当前、面向长远,顺应内外部环境的演变,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外部环境看,中美经贸摩擦若不断升级,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系列冲击和影响。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原因在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逐渐减弱,竞争性逐渐增强。美国提高关税的目的也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向限制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转变。只有客观、理性、清醒地认识美方真实意图和底牌,才能作出精准的战略判断。
从内部条件看,当前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第一,收入水平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养老金年年涨。第二,消费能力增强。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从总量上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世界之最,但从占比来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标准不断升级换代,不仅带动了消费革命和消费结构的转型,也将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4.2个百分点。第三,国内市场空间巨大。中国拥有接近14亿人的大市场,消费潜力充足,可供腾挪的空间也大。
但是,中国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第一,产品质量、品牌影响与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增强相比有差距。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信誉和形象。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有待提高。第二,资金丰富与投资限制、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不相适应,大量民间资本无处可去,且企业家对于未来发展的预期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第三,地方政府和部门利益进一步放大了负面影响,使好的效果远远不能展现、不起作用。政府债务风险的核心是地方债务,隐性债务底数不清、债务风险化解难度大以及“风险大锅饭”的软约束等问题仍然存在。过去积累下来的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度、债务过高、投资效率下降,要给市场一个调节的时间。若为保短期增长,再用刺激政策,货币放水、扩大政府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衡加剧,使未来面临更大困难。
中国经济仍处于转轨换挡的下行通道中,外部不利因素加大,中国要做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长期准备,但重拾刺激政策决非良策,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一方面,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如果说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演变主要在于价值链攀升过程中的技术遏制,需要进行自主创新;那么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条件演变主要在于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太多,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需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很多时候已不可能像过去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实现均等受益。对此,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革命,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
另一方面,需要内外联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与外部市场的拓展、国际贸易的提质增效相结合。中国目前整体融资环境不利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仅靠“放水”难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相反还会加剧房地产泡沫;要重点突破体制障碍,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外围环境有变的大背景下,稳增长仍是中国现实选择,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外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也将为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更多动能。中国扩大开放的实招,创造了外商在华投资的商机和丰厚利润;中国扩大开放的定力,增强了外企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和信心。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8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近六成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1/3的企业计划今年扩大在华投资10%以上;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8》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会员企业计划扩大在华运营规模;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再次成为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投票评选的最有潜力业务发展地。
但是,无论是放宽市场准入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中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让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等政策尽快落地生根,不仅是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有力保障,也将进一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思想周刊》特聘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