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 看振兴”系列之三: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新动能
2018-04-12 07: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徐 超 刘宏奇  
1
听新闻

  只是在宜兴余庄村跳了两晚广场舞,北京人史秀敏就决定,在附近买套房子定居下来。乐观自信的村民,热络和谐的邻里关系,让她这个外乡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时的讲话,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3月20日,全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长江宝岛”如皋长青沙召开,吹响江苏乡村文化振兴新号角。跟随着春天的脚步,记者踏访全省多个乡村,感受文明之花在希望田野上竞相绽放的勃勃生机。

  乡村文化,

  扮靓锦绣江苏

  “打起竹板热情高,满堂欢聚乐淘淘。今天不把别的表,学习十九大最重要!”3月22日,还没走进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文化礼堂,记者先听到了一段明快的快板。马庄农民乐团团长孟辉说,乐团5月份将赴全国30个村庄巡演,习总书记点赞的快板《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是必演作品,大家正抓紧时间排练。

  马庄农民乐团成立30年,累计演出超过6000场次,已成为马庄乃至徐州的“文化名片”。尽管如此,两天前的如皋市顾庄社区之行,还是让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感到震撼。作为“如派”盆景的发祥地,顾庄人独创“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盆景文化,把一棵小树苗种成了参天“摇钱树”,去年社区总产值达5.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万元,家家住进了洋楼别墅。“顾庄盆景价值倍增,关键在于他们把文化与树木创新嫁接,这对我们做大做强香包产业很有启发。”孟国栋感慨。

  乡村文化竞相吐艳,春色满园。在泰州姜堰,会船云集溱湖习俗已演变为声势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每到清明,十里溱湖千舟竞发、万篙如林,吸引数十万游客争睹水乡风采;在宜兴丁蜀镇,紫砂文章被做到极致,28名国家级大师、83位省级大师云集,5个专业紫砂村、67个专业合作社、12000多户家庭工作室从事紫砂陶瓷制作,社员户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南通,乡野土布蓝印花布登堂入室成为时尚新宠,正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省工艺美术协会测算,在江苏,仅雕刻、刺绣、陶艺、编织、古建筑等工艺美术类、非遗传承类从业人员就达100万人。他们如同一颗颗文化种子,在江苏10.72万平方公里的沃野田畴上拔节生长。

  创新传承,

  留住悠悠乡愁

  绿水环绕,桑梓相依。走进已故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故乡宜兴万石村,处处可以感受这位“二胡皇后”成长的足迹:老宅里陈设一如从前,旧学堂的一方屋顶被悉心保留,闵惠芬用过的二胡、穿过的演出服等也被精心收藏。孩子们咿咿呀呀练习二胡的声音不时传来,仿佛是历史的回声。

  “宜兴村村都在‘种’文化。”宜兴市文明办主任黄波说,该市从2012年起开展“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行动,对全市所有村子的“文化家底”进行梳理,根据自然资源、历史禀赋、产业特色等开展分类培育,“种”出了乡村文化满园芬芳,如鲸塘村挖掘鲸塘青狮、车水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栖村打造美居文化,后洪村发展水芹文化。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愁不仅有生态意蕴,更有精神意涵、文化意境。如何在现代社会留住悠悠乡愁?我省各地积极创新,唤醒乡村文化资源,加厚乡村文化土壤,让文化种子在乡村自然生长。

  坐在村中心百年枫杨树下歇歇脚,听附近溪水淙淙,看满山竹木苍翠,溧阳蛀竹棵村村民朱建东满心欢喜:“村子还是原来的味道!”为了留住这老味道,一批乡村工匠被请到了前台。蛀竹棵村“总设计师”周志清先后进村200余次,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摸得清清楚楚。他说,打造美丽乡村就像还原一幅久远的画图,要在接入现代生活设施的同时,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重现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景象。令他欣慰的是,每完成一个村庄的改造,就有一批村民返回村庄,让他精心描摹的乡村画卷有了生动主角。如今,活跃在溧阳的乡村工匠团队已有10个。

  文化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公共文化资源也加速下乡供给养分。放眼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农家书屋1.8万多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278个,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全国领先。

  城乡互动,

  涵养乡风民风

  我省约有1/3的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正当其时。但与城市相比,乡村文化发展仍然滞后,期盼更多呵护。

  乡村文化资源依然不足。尽管这些年公共文化资源加速向乡村流动,在我省不少地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齐全,但因为缺少专业文化人才,面临缺乏人气的窘境。“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有需求、有场地、有设备,因为没有带头人,常常只能自娱自乐。”宜兴万石镇文化站站长吴科婷举例,在宜兴市级文化场馆,专业文化团体举办的商业性活动几乎全年不断,在乡镇,类似的活动一年也没几场。

  乡村文化个性和活力面临缺失。乡村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数据显示,我国的村庄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递减。留存下来的乡村也面临失去文化个性和活力的危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总结,过度的旅游开发让中国古村落存在挂红灯笼、编民间故事等可怕的“十大雷同”。溧阳市住建委副主任韩金红对此深有同感,几年前溧阳请一家设计院为“美丽乡村”做规划设计,结果出来的图纸一张都不能用,“他们只会用混凝土,在他们的设计里,乡村没有乡土的味道,‘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乡村面临低俗文化侵蚀。走访各地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棋牌活动室里人头攒动,图书阅览室内却读者寥寥。在乡村,文化需求往往与娱乐简单画上等号,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格调不高。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趁机“入侵”,浊化乡村空气。

  “突出传承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坚持立破并举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全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乡风文明将在江苏广袤乡村有更多精彩演绎。

  本文执笔 徐 超 刘宏奇

 

标签:乡村文化;乡村;宜兴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