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他天天陪儿子练琴,儿子却埋怨他不够关心,真相令人泪目.....
2018-09-10 10:5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老季最近很烦恼

  原本,他和儿子关系一直很好

  父子俩常常一起骑车

  一起打台球

  几乎形影不离

  今年,儿子上二年级了

  老师要求报一个兴趣班

  儿子报了一个尤克里里班

  他也买了个琴,父子一起学

  一起进行比赛

  (老季手机里的琴谱)

  今天的比赛中

  儿子弹着弹着却哭了起来

  “爸爸你每天都在视频里陪我练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给我开家长会。”

  “别哭了,你今天可以玩半小时手机”

  季彬是淮安市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最近,他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陪刚上二年级的儿子视频聊天。

  在一次视频对话中,季彬的儿子对着视频哭出了声: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的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你都不知道。”

  来到西藏一年多,季彬缺席了很多重要瞬间。

  他没能参加孩子的作文评选,之前儿子学校办的家长进校园的活动也没能参加。这次儿子的作文在报纸上发表,自己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季彬在儿子的生活中常常缺席,可在西藏的工作从不缺席。

  2016年12月,季彬作为国网江苏电力援藏队伍中第一批专项帮扶干部,从淮安远赴西藏,负责统筹工程项目物资保障,以及工程安全工作。

  在西藏,季彬的工作时间从上午8点开始。

  离季彬最近的一个中心材料站是他每天第一个抵达的工作地点,西藏地广人稀,光在路上就要花掉40分钟。到了材料站,季彬需要根据自己手中的表单对物资进行核对。

  在每日例行的检查工作之后,季彬还得赶回去填写工作报表。完成报表后一般就到了11点,但这个时候季彬还得前往两个施工现场检查施工安全。

  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颠簸可不舒服,季彬刚来的时候经常会晕车,没适应的那段时间整个人都蔫吧着。

  到下午5点,检查才算完成,等所有的事情都忙得差不多了,季彬和同事们才回到驻地,讨论他们专业上的“电网设备安全运行”解决方案。

  (所谓驻地只是临时搭建的小屋棚)

  和同事讨论完方案,季彬才有时间打开手机,和儿子视频通话。

  每天晚上7点,是他和儿子连线说悄悄话的时间。

  这次儿子练琴到一半又在视频里哭:

  “你老是在视频里和我见面,从来不来参加我的家长会。”

  季彬心里不是滋味。

  “别哭了,今天晚上你可以玩半小时手机,爸爸允许的。”

  “只能玩半小时。”季彬补充了一句。

  “工作忙就高压升,睡不好就低压升。”

  援藏一个月不到,季彬瘦了有二十斤。

  高原反应就像掷骰子,有人还行,有人就很严重。季彬的同事这么比喻高原反应。如果这么说的话,季彬抽到了下下签。他的高原反应是十个人当中最严重的。

  最明显的是血压,最高的时候高压超过180,低压110。

  他甚至总结出规律:工作忙就高压升,睡不好就低压升。

  “工作一连轴转,高压就蹭蹭往上长,原来一年才量一次血压,现在每天都要量一次。”

  季彬负责的是整个西藏地区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物资管理,算是整个工程的物资管家。为了物资,他经常一天要清点几次。

  有几次工程赶进度,加上有几个仓库报告上来隔壁县市工程物资紧缺,季彬听说了几晚没睡好。

  第二天感觉头晕,偷偷量了下血压,又高了。

  “高的时候都不敢转头,一转头脑子就嗡嗡直响,心里也害怕。”所以季彬他们队伍里常常有紧急救援的人员,以备不时之需。

  (季彬和同事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高血压迟迟降不下来,季彬就随身带上了便携式氧气瓶。来西藏不久,氧气瓶成了他的工作必备品。可即使这样,季彬的工作仍然不可松懈。

  “整个农网改造工程的物料调配都靠我们,调配出了问题,整个工程就会停下来。”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藏新一轮电力网络升级,如果没有季彬等人的统一调度,辗转腾挪,恐怕工程进度会大打折扣。

  高原反应带来的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还有一些消化功能障碍,体重剧烈下降几乎是每一个援藏员工的共同特点。

  季彬最爱吃面条,在家里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面,可是在这里面条煮不熟。

  “试过一次用高压锅煮面条,没法吃。”季彬笑着和记者说。

  高原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无氧运动。

  在家里的时候,季彬每天都坚持跑步锻炼,可在西藏根本跑不起来。跑几步就开始喘,只能慢走。

  在这里一个月就瘦了二十斤,胡子也长长了。用水也不方便,就懒得打理。

  季彬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的胡子,在援藏之前,他脸上白净,援藏不久后,他的胡须很长。同事和家人都说他邋遢了。

  “在这里没什么人看,都是牛羊,打理了给谁看呀。”

  “现在,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电!”

  拉萨市达孜区供电公司总经理强巴旦增从事电力工作已经几十年,他说:

  “我刚参加工作时,整个达孜范围内仅县城德庆镇、邦堆乡、达孜村通电,其他几个乡均未通电。当时达孜范围内无变电站,年用电量仅10万千瓦时左右。”

  历经20年的发展,达孜电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达孜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4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2万千伏安;到户供电率达100%。近年,达孜年售电量已突破2000万千瓦时。

  达孜电力的飞速发展,仅仅是西藏电力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一轮西藏农网升级改造后,牧民们的用电也更稳定。“原来家里的冰箱经常坏,电压不稳定,全靠一座水电站,到了冬天枯水季,整个村子都用不上电。”一直住在深山里的旺久一家对着记者说。

  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的完成,原来家里只能点起一盏电灯,现在不仅能用上电冰箱,在冬天还能用上暖气。

  截至2017年下半年,拉萨地区新一轮农网改造27个项目全部竣工,工程惠及当地居民27.9万户,拉萨县域户均容量由1.2千伏安提升至2千伏安。

  更多的西藏同胞用上了大电网的安心电,精准扶贫卓有成效。

  “现在,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电。”

  在季彬他们完成了改造升级后,改造区域的藏族同胞开心地说。

标签:供电;援藏
责编:戚阜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