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大宏图·“县”在启航】江苏泰兴:“提琴之乡”奏响提质好声音 “城乡奋进”打造共富新产业
2023-03-17 20:54:00  来源:央广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小提琴有197道制作工序,每道工序都会影响音色上限。”作为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老牌乐器厂的首席工匠,徐小峰常常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来打磨一把好琴。

“黄桥镇虽仅有20多万人口,但全国七成、全世界近半数的小提琴都产自这里。”徐小峰感慨,黄桥制琴从由手艺熟练的工人们在流水线拼装,到由良匠独立完成风格化的整琴,正经历质的提升。

当然,泰兴之“兴”,远不止琴声飞扬。地处江苏中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泰兴跻身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强。

迈进新时代新征程,泰兴以特色产业作琴弓,高质量谋篇为琴弦,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唱响泰兴之声,奏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探索的奋进强音。

弦动黄桥,提琴新声重塑世界名片

从泰兴城区一路向东,当道路两侧出现越来越多挂着提琴招牌的自建小楼时,黄桥镇就到了。黄桥镇是革命老区,“黄桥战役”曾在此打响。

自黄桥镇的第一批制琴工匠从田头走进提琴工厂至今,60多年间,黄桥镇通过技术钻研,不仅抢占了国内提琴份额,更与德国、法国竞争,拼出了属于泰兴的海外市场。如今,奋进的年轻人进一步焕发小镇活力,黄桥,正跃跃欲试重塑“提琴之乡”的世界名片。

“制作一把提琴不难,难的是做出有风格的高端琴。”徐小峰于200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提琴研制室。第一次接触到老师所制的高端琴时,优雅高亢的琴音打开了他对制琴工艺认知的新世界。

2005年7月,学成毕业的徐小峰放弃在大城市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并将工作室设在了可自由进出的提琴博物馆内。他纯手工打制琴上的所有零件,技术性地处理材料,优化颜料,设计线条,并在开放空间分享手法理念。“好琴是有个性的、能体现制作者风格的。流水线上的琴工们分工做零件拼装虽然快,制出的琴却缺少了这种韵味和内涵。”徐小峰说。

“为什么他的琴更好?”做了大半辈子小提琴的老琴匠们细细琢磨。一段时间,来看徐小峰制琴的工匠比游客还多。一代人化繁为简培育产业,又一代人带动手工制琴蔚然成风,创作艺术。

从批量化生产到高端化定制,泰兴的制琴技艺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如今,黄桥拥有乐器及生产配套企业220多家、年产值超10亿元,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乐器产业成为这里的富民产业。

促进产业兴旺的同时,黄桥镇还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谱写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协奏曲。当地的孩子几乎都能在学校体验提琴入门课,从小培养音乐素养,陶冶情操。

随着“黄桥提琴”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自2017年起,黄桥连续6年作为“6·21国际乐器演奏日”中国主会场,是该项活动承办时间最久、演奏阵容最宏大、国际上推介宣传最多的合作城镇。曾埋头制琴的黄桥成为远近闻名的“爱乐之城”,小提琴产业不断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

产业蓬勃之下,黄桥镇与时俱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少中小企业在生产中采用人工或半自动传统喷漆,成本虽低,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难题,黄桥镇着手推进“黄桥乐器智能环保表面处理中心”绿岛项目。项目建成后,中小企业生产的乐器将被集中打磨喷漆,实现“绿色制琴”,也助力中小企业和提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黄桥小提琴产业的美丽蝶变,只是泰兴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影。

济川街道敲响“泰兴花鼓”,曲霞、古溪、张桥等乡镇也积极打造着特色文化品牌……越来越多文化品牌在乡土中成长,一个个文化特色产业孕育着泰兴百花齐放的未来。

精细布局,孵化世界“单打冠军”产业集群

除了“提琴之乡”这一世界名片,泰兴还把“精细化工”做到了“全国第一”,打造了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之一——泰兴经济开发区。

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辞职,邓宇雄加入了泰兴经济开发区一家化工企业,见证了破产重组的小酒精厂成为世界“单打冠军”。

“当时环境落差很大,但我对未来很有信心。”邓宇雄如今是企业负责人,他回忆,酒精生产线也曾给公司带来辉煌,但产品能耗高、污染大的短板日益暴露。

求新求变,应时而动。通过组建研发中心、与高校合作,公司调整产品线跨道超车,逐步成为全球最大醋酸酯生产商。“现在,我们拓展产品链,用更为清洁的原料,将二氧化碳变成产品,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邓宇雄说。

以前,在泰兴经济开发区10亿规模就是大企业了,如今,园区已拥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以及17个世界“单打冠军”产品,以泰兴5%的面积,创造了60%以上的工业经济份额。

从江边荒滩到黄金水道,泰兴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实力和绿色发展的铁担当。

1995年,泰兴经济开发区万吨级通用码头开工,有人质疑,开发区紧邻泰州港,在资金困难的当下是否有必要。“从长远看,没有万吨级码头,就发挥不了开发区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泰兴经济开发区首任党工委书记王振南说。当时,园区力排众议,“勒紧裤带”建了万吨级通用码头。

奔腾东流水注入泰兴的除了敢闯敢试的“长江基因”,还有厚实的生态底色。

面对土地面积接近饱和的现状,泰兴经济开发区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仍大刀阔斧“减建设面积”,清退长江沿线化工企业,建成12公里长的绿色廊道以及湿地;在指标里抠余额,建全国领先的污水处理系统工程……

记者在采访时就见到了这样一幕:泰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永红接到一通招商咨询电话,首先问起了环保参数。“低效益、高风险高污染、非产业链项目一律不招。”电话里孙永红态度鲜明。

秉持绿色发展的初心,孙永红和同事严控开发区内企业准入门槛,冷静地婉拒了不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同时,他们往返北上广,积极寻找符合产业链的新项目。

泰兴精细化工产业取得“全国第一”的背后除了“硬环境”的打造,还得益于不断优化的“软环境”。

“我和同事来自五湖四海,现在都是‘新泰兴人’。”潘军贤是园区里某化工企业机动设备部经理,“最近我一老乡正准备买房。作为引进人才,他们夫妻买房能享受到‘真金白银’的‘购房券’补贴!”

生活、工作都有奔头,潘军贤感慨:“作为最早接触项目的职工之一,如今公司二期工程火热推进,我看到了更大的市场和未来。”

为人才发放“购房券”、建设22万平方米人才社区、产业园内建大型购物中心……这些是泰兴吸引人才的具体行动。2022年,泰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21名,其中国家级人才20名。

环境优、产业旺,人才聚、事业兴。泰兴以营造优化产业“硬环境”、升级服务营商“软环境”,刚柔并济打造一流产业集群。

产业先行,现代农业探索共富之路

“这叫‘空中草莓’,立体架设,产量高,还节约土地。”蒋伟是泰兴滨江镇中兴村的后备干部,同时他还是一名“新农人”。2021年,蒋伟在村、镇的鼓励下,决定为村里的乡亲们闯出一条新路,于是“研究种地”,承包了草莓大棚。

“近两年周边成立了草莓产业园,农业搞起园区经济,效益出奇好。为了让村民也尝到草莓产业的‘甜头’,我们几个村的村委会决定出钱出人先试点!”蒋伟打趣道,“在村里工作怎么能不懂种地?我们自己也要懂,才能带着大伙儿致富。”

县域的一端是发展,一端牢牢牵着群众的幸福。拥有大面积农业用地的泰兴,又该如何走出共富路?工业反哺农业,村企共荣共生,泰兴正通过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蒋伟口中的产业园就是滨江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走进园区智能玻璃温室,草莓甜香扑鼻。约60亩的温室,采用喷滴灌种植草莓,只有5名管理员。打开开关,水肥一体化机就会输送水分营养给每株草莓。不远处的运输中心里,工人在传送带上按规格挑选草莓进行包装。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镇上荒废的边角区?”滨江镇人大主席施峰是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设计者与见证者,“之前村集体资产负债,镇里的工业‘结对子’反哺农业,给出财政支持。农业现代化重在提质增效,于是我们规划了这座产业园。”

在规划产业园之时,滨江镇还建立了产品销售链,成立自己的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也应运而生,从种植到包装、售卖、运输,串起完整产业链,在企业的带动下,周边各村都乘上草莓产业的东风。

“如今,草莓产业每年就能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施峰介绍,他们探索了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接下来还要打造优质文旅。

更让施峰高兴的是,镇里村村联手搞大项目,15个村“加盟”的农贸市场正在规划中。“脚步不能停!下一步要让村集体收入100万以下的村子再进一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滨江镇不是个例。泰兴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果蔬产业园为两翼,镇镇有布局。各镇龙头企业带动,乡亲们“抱团”合作,让新产业、新业态接受市场考验,灵活调整。

“你瞧,这是泰兴名片——银杏,除了银杏果、砧板,还能加工成饮品。每个展台都是一个村的农业产业特色。”泰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济发展部部长赵峰介绍,春节前后,产业园区内办了一场“乡”味十足的年货大集。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我们的愿望。”赵峰表示,用好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成为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泰兴市委书记张坤表示,泰兴将聚焦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坚定不移抓创新谋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规模5年翻番,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创业,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让更多人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

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城如其名,古城泰兴,用一次次的创新探索闯出县域经济的新路径,正在铺展未来发展的大宏图。

标签:
责编:戴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