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西边的"尧歌里"古村,是无锡山水城许舍社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尧歌里”原名“窑窝里”,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北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书画家尤叔保从福建晋江迁移到许舍鹤溪边定居,在鹤溪的上游源头,村民沿山建有很多烧制砖瓦的土窑,故把村落命名为“窑窝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乡绅陆鸿声创办公立小学,认为“窑窝里”作为村名欠雅,于是根据传说中尧舜登山所作诗句——“尧舜天下,歌唱太平”,取校名为尧歌小学,村名遂改为“尧歌里”。如今,“尧歌里”已是无锡地区不可多得的千年古村,由村民自发筹资捐赠的“尧歌里”村碑于2008年1月12日完工,体现着当代“尧歌里”人传承历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传说尤叔保卜居许舍后,便游览考察周边村落,看到尧歌里东边的池塘四周山岳叠翠、繁花掩映,认为是发祥之地,便在池塘边置楼建亭,村民效仿之。不久,池塘四周便布满了亭台楼阁,池塘的水面都被房影盖上了,楼盖塘之名便由此而来。池塘面积原来约有2500平方米,2003年冬进行整治,挖除淤泥,修筑了石驳岸,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尧歌里”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池塘。
“尧歌里”村边的两株古树,相依相偎,是“尧歌里”的名片。古树名为苦楮,树龄已达260余年。果实在农历十月成熟,种仁富含淀粉,经过去壳、水浸、磨浆、沥渣、沉淀、水漂,最后取出高净度淀粉加水调配、开水煮烫,可做成一道美味可口的粉皮美食,是山区有名的特色菜。最大的一株直径约有1.5米,高10米左右,宽20余米,两株树合计占地约500余平方米,可在树荫下摆放十余桌酒席而不显狭。在抗战时期,古树是太湖游击队召开村民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的主要场地;在60-80年代,是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和出工点名的集中地和会议场所。如此粗壮高大的阔叶树生长在村边路口是不多见的,在江南水乡更是少见。1965年,《中国画报》的摄影记者在原无锡县多管局了解到该树的情况后,专程前来采访摄影并制成幻灯片,在出国讲学访问时,带到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作具体介绍。
幸福水库位于“尧歌里”后面的山凹,原地名为甲丈坞,三面环山,著名的军嶂古道在水库边穿行而过,林木总面积1000余亩。该工程由当时的无锡县水利局工程师周胜贤设计,建设时间从1959年12月1日至1960年4月底,施工人员都是本地农民,共计1000余人。作业方式依靠肩挑人扛,劳动强度高,工具为箩筐、土簸箕、山锄、铁耙、煤铲等农用工具,共计挖出55000余立方米土石,运到库坝上,按比例和石灰、河沙拌和后再由人工夯实后而成库坝。水库大坝长200米,底宽70米,顶宽20米,蓄水1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3000亩,是当时无锡县一号工程。水库完工时,当时南泉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黄庭轩撰写楹联曰:“人民公社威力大,千年洪水利用它,多种经济齐发展,旱涝无忧保丰收”,充分体现了当时“人定胜天”的精神风貌。水库修成后,不但山区水稻等农作物获得了旱涝无忧的丰收保障,而且茶果等经济林作物亦得到了大发展,山区人民受益匪浅。
在修筑水库取土时,发现了元朝钱裕夫妻的墓葬。根据历史记载,钱裕(1247-1320),无锡新安人,其父为元朝官员,官职承事郎,但钱裕无意仕途,热衷于力务生业,并经营有方,且乐善好施,常救济村民,深受朝廷赞赏和百姓的爱戴。墓为夫妻合葬墓,砖室结构,中间砖墙相隔,墓顶为四块青石板覆盖,青石板规格为长6尺左右,宽3尺余,厚6寸余,每块重约2000余斤。当时无路无车无运输吊运的条件,单凭人力是把石条从鹤溪船上搬上岸,再翻过山,经全长约4华里路程的运输才能到达墓地,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出土时,女尸陆氏经600余年仍完好,不朽不腐,共出土金杯、金带扣、金簪、银碗、玉杯、水晶珠、漆盆等精美文物154件。其中,元朝纸币“至元通行宝钞”33张,把我国的纸币史提前了近300年。一块以鹘捕鹅雁为题名的“春水玉”带扣弥足珍贵,揭秘了环托高浮雕、镂空雕玉器的源头,评定为考古断代的标准器,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现在无锡博物院展厅展出。
“尧歌里”古村虽小,经过千年文化底蕴的积淀,不但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而且人们都在温暖的岁月中寻觅到一份恬静,处处都是迷人的故事,这就是千年古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