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元宵猜灯谜 这些传统谜语,你猜对了吗?
老百姓
2021-02-28 10:27:36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猜灯谜是扬州传统元宵习俗。庄文斌 汪婕 摄
  扬州最早的谜书见于明代的《广社》,但因其谜例过少、谜格较多,几乎找不出谜语。而在《竹西春社钞》《隐语萃菁》《悔不读书斋谜稿》等扬州古籍谜书中,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谜语。“早年,有不少流传于民间的谜语,由老辈人一代代口口相传留下来。”扬州知名谜家、《扬州谜史文献集成》作者陈楠说。昨天是元宵节,扬州人有在这一天猜谜的传统。陈楠将小时候外婆教的一些扬州传统谜语复述出来,并通过晚报,与喜爱谜语的市民分享。
  扬州谜家的童年记忆
  陈楠今年60多岁,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外婆和他两个人。“每天睡觉前,外婆都要跟我讲故事,有古书上的,也有民间传说,有时候还会说几个谜语、巧联。”
  至今,陈楠都记得外婆曾说过的一对佳联:“一片丹心传后代,三更毛雨布前庄。”此联好就好在上下联各是一个谜语,而且谜面都用了谐音。上联的意思是“一片担心船后带”,谜底是“纤板”;下联其实是“三根毛羽布钱装”,谜底是“毽子”。后来,陈楠在清嘉庆年间刊刻的《竹西春社钞》中读到过,知道这原来是两则新赋格谜,但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有人把它变动了个别字的顺序,成了一副巧联。“我的外婆出身于书香门第,我的外曾祖曾中过举人。外婆是女孩子,虽没上过学堂,但跟着父兄后面,也识了很多字。”
  旧时扬州文人说的谜语
  陈楠的外婆记忆力极好,前朝后代的掌故如数家珍,唐诗和《西厢记》都能背诵,“外婆能记得我老公公、舅公公和他们的文友之间唱和的好多诗,这些文友在闲聊的时候也会说一些谜语。”
  如:“长在田头莺莺,拔起来张生,洗出来红娘,剥开来李白,吃到肚里曹仁(猜一植物)”,谜底是萝卜。陈楠解释,谜面上“莺莺”谐音“缨缨”;“张生”谐音“脏身”;“李”谐音“里”;“曹仁”谐音其实是扬泰方言,指腹中有饥饿感。据说吃萝卜能去除腹中的油脂,使人产生饥饿感。
  又如:“伍子胥把守潼关,白娘娘水漫金山,周瑜用火攻,孔明借东风(猜一物)”,谜底是水烟袋。谜面上“伍子胥”,谐音“五指须”;“守”谐音“手”;“潼”谐音“铜”。还有“牛叼和尚屋,二人抬一木,二木不成林,目下有弯曲(猜常言四字)”,谜底是“特来相见”。“言对青山不是青,二人土上说缘因,三人骑牛少支角,草木之中有一人(猜常言四字)”,谜底是“请坐奉茶”等等。
  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谜语
  旧时扬州,除了在文化圈里流传的谜语,还有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谜语。“两者风格还有些不一样。”陈楠讲了几则扬州民间谜语,比如:“一坛小粉浆,磕下来是两样(猜一物)”,陈楠解释,“样”字,泰州方言读平声yāng,和“浆”字押韵,“磕”字,扬泰方言意为敲打,谜底是“鸡蛋”。
  另一则谜语“爹爹桄榔头,奶奶皮搭钩,钩着了死不丢。(猜一物)”,谜底是“布钮扣”。陈楠解释,旧时中装上的纽扣,一头用布条打成核桃结,形似一个小圆球,另一头用布条挽成环状。“谜面所喻,就是这种布纽扣。”
  遗憾的是,这些口口相传的谜语随着时代变迁,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陈楠和一些老谜友们,仍在致力收集整理扬州老谜语,尽可能留住这些妙趣横生的文化记忆。 记者 张庆萍

标签:谜语;陈楠;扬州;外婆;谜底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