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6日讯 记者了解到,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组成了一支名为“民扬天下”的团队,他们带着海外留学生,化身为民间艺术的守护者,游古迹名巷,访工匠艺人,开启寻味扬州宝藏的魅力之旅。
赏剪纸
剪纸艺术
创新思变,美在不朽
“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位于东关街350-3号的李烈烽剪纸创研室就是“民扬天下”团队寻宝的第一站。这里陈列着李老先生投身剪纸艺术40多年来创作的《云海寺壁画》《十八罗汉图》等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剪纸作品。“剪纸真是太神奇了!如果没有来到扬州,我根本不会看到这样的作品,这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巴基斯坦的留学生Rabee说道。
“没有创新的剪纸只是手工艺,不是文化,唯有创新才能使其走得更远。”李烈烽强调要将民间传统和现代意识相结合,将民间审美情趣和现代审美时尚相结合,将民间的个性要求和剪纸工作者实现自我理想相结合,在创新中发展剪纸艺术,把剪纸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品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蕴藉深沉,功造千秋
印刷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扬州宝藏。“民扬天下”团队在扬州双博馆了解到扬州雕版印刷始于隋唐、传于两宋、兴盛于明清的辉煌历史。而留学生们也通过这次机会体验了一把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工艺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一是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到。“纯手工雕琢的雕版制作繁琐,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但看到这一版版、一块块文化的‘根’,我还是很感动。历史因雕版印刷永不沉默,文化因雕版印刷永不消失。”中国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留学生则连连赞叹,“在我印象里,所有的字都是用笔写出来的,没有笔,只用工具,也能呈现出一幅幅的画,一个个的字,太神奇了,中国人民了不起,中华文化了不起。”
看漆器
漆器制作,鬼斧神工,名扬四海
探访了古色古香的东关街,领略过双博馆的深沉厚重,“民扬天下”团队又走上了热闹的商业街寻找第三件宝藏。在“扬州漆器”这家小小的铺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漆器物件,大到上千元的储物柜,小到几块钱的戒指。老板介绍说,他从事漆器业已有十余载,每天接待的中外游客多达成千上万,很多游客对扬州漆器的历史感兴趣,他便自学了关于漆器的英语词汇,以便向外籍友人宣传漆器文化。他说:“作为扬州人民,我们不仅要把漆器等传统工艺作品带出国门,还要向世界宣扬中华文化。”
艺术在传承,文化在心田。这一次,扬大“民扬天下”中外团队以寻找扬州宝藏为切入口,调查扬州手工艺品当前发展和传承的状况,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制作双语宣传册和记录片。
“坚守民间艺术,是你我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的责任。”队长王鑫彤告诉记者。“剪纸、雕版印刷、漆器等传统文化不仅是扬州的骄傲,更应该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并与外国留学生携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让它们真正名扬天下。”
通讯员 朱若阳 黄思添
和浩茜 记者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