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初心写在行动上,将使命落在岗位上。让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重点工程中成为凝聚合力攻坚的奋进力量。”这是2020年11月份,国网江苏省电力工程咨询公司党委书记孙发国在3个重点工程成立临时党支部时说的一段话。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属于该公司建设、监理的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直流线路工程(江苏段)、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直流虞城换流站工程、江苏凤城-梅里500千伏线路长江大跨越工程等3个重点工程的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6月3日至6日,笔者实地进行了4天的现场踏访。
拼搏在首个“低碳临建”项目中
“我们在办公区里采用的是分区发电、集中并网的方式。在屋顶布置338块(每块2米×1米)光伏板。光伏板发出的电能分别经逆变器接入并网箱,实现自发自用。光伏板的发电量能满足80%以上的用电。”站在U型布置、占地约8000平方的项目部办公区,吴巍向笔者娓娓道来。这位90后博士,就是临时党支部开建江苏首个“低碳临建”示范项目的具体执行者之一。谈起最初的动议和实施,吴巍的思绪被拉回到今年的4月中旬。

虞城换流站处于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直流工程的末端,计划建设周期为20个月,占地面积29.72公顷,大约相当于47个足球场。其中,供150余名施工人员生活、办公所用的临时建筑区占地将近1个足球场大小,包括60多个办公室、宿舍、食堂等。“低碳临建”项目建成之前,采用临时电源从35千伏配网供电,月均用电约5万千瓦时,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厂的月用电量。
4月中旬,在虞城换流站临时党支部书记俞越中的带领下,积极思考“双碳”战略落地,对办公区的“低碳”进行了可研。“低碳临建”就是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临时建筑区供能,减少对煤炭、石油和电力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28名党员认为,太阳能作为可再生的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持续等优势,是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主要选择。换流站临建区,光照资源丰富,临建区宿舍、办公室、餐厅标准集装箱房顶面积较大,适合建设分布式光伏,将来重复利用也较为方便,是首选方案。

说干就干!4月28日起,虞城换流站临时党支部组织相关单位,在办公区U型的屋顶加装光伏板;在空置绿化带上布置了两块落地的光伏区域;在车棚顶上安装了光伏组件;站内还有6个用于夜间施工照明的灯塔,在塔身上安装了光伏组件和储能电源,白天光照储能,夜间供电照明……历经近1个月的奋战,从可研到实施;从选定材料到监督施工;从精确设计“直流-交流-并网逆电箱-供电”的整个流程到在监控中心大屏的实时显现。临时党支部的每位党员都用行动拼搏在“低碳临建”示范项目之中。
经测算,“低碳临建”项目投运后,年均清洁能源发电量达31万千瓦时,节省标煤95.8吨,减少碳排放270吨,实现了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的“双绿色”。
鏖战在白鹤滩首段放线施工现场

而今的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的N8079-N8082铁搭在静谧的田野里静静地伫立着,陪同我们到现场的项目总监、“尖兵党员突击队”成员、曾在全国电力监理安全知识竞赛总决赛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孙铭泽注视着高耸的铁塔和飞架的银线,白鹤滩入苏工程全线首段放线施工的情景似乎又呈现在眼前。
该工程江苏段线路长度为220千米,要组立487基铁塔,需跨越500千伏电力线20次。为了保证安全、保质、按时地完成任务,3月初,白鹤滩入苏线路工程临时党支部决定成立以项目副经理袁星为队长的“尖兵党员突击队”。在基础施工,在铁塔组立,在架线现场……都有“尖兵党员突击队”队员挥汗如雨的身影。而5月3日放线这天,袁星、孙铭泽、王磊磊、董向阳、牛涛涛、王雨萌等6名“尖兵党员突击队”成员则一直与120多名施工人员鏖战在现场。
架线采用张力放线方式,沿着线路前进方向在架线段N8079号铁塔处设置牵引场,在N8082号铁塔处设置张力场。从牵引机与张力机参数的调整到走板连接情况的检查;从第一个走板被抬起到缓缓带动两根导线的升空;从6根导线成功出线到导线紧线、附件安装、交叉跨越测量等等,都在“尖兵党员突击队”队员的眼前完成。目前,500千伏港里5222线、利梅5221线双线的跨越已经完成,预计到6月15日完成500千伏武惠5279线、武泉5280线双线的跨越施工。
“在工程现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戴上党员的标识、亮明身份,队员要穿上‘尖兵党员突击队’的马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党员有荣誉和使命感,在重点工程中做表率当排头。”白鹤滩入苏线路工程临时党支部书记陈兵接着说:“一切的安全风险点我们都做到前期有措施,过程有监督,真正做到查现场、看现场、管现场。”的确,业主、监理、施工等数百人的大会战,没有强有力党支部的凝聚力是不可想象的。
工程现场有了智慧“大脑”

离江苏凤城-梅里500千伏线路长江大跨越工程南岸约400米,就是该工程的项目部所在地。三合院办公区域斜对大门有一间约60平米的房子里,“智慧监控指挥平台”就坐落在这里,这是智慧工地的“大脑”。房子的一壁墙上是拼接大屏,工程南北两岸的施工现场情况在大屏上尽收眼底。

该工程全长4055米,北岸跨越点位于靖江市新桥镇,南岸跨越点位于江阴市利港镇,两岸锚塔共4基,采用“耐-直-直-耐”方案跨越,跨越塔呼高342.5米,塔全高385米,是目前世界第一电力跨江高塔,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工程。
“我们长江大跨越工程临时党支部共有党员26人,对这个工程的难度有心理预期。支部里的组织委员朱姣是位女博士,我们依托她成立了‘党员研发团队’。‘智慧监控指挥平台’就是团队的杰作。”长江大跨越工程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章轩手拿荧光笔、站在大屏前继续说:“这套智慧工地系统集成了电子沙盘、全景监控、进度、安全、质量、技术、设计等管理模块,还有造价物资和微气象模块等,是打造“数字基建”的实战平台,是电网建设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当打开主界面时,一个电子沙盘就呈现在你面前。这是用三维建模的形式模拟施工组塔现场的。通过定位的安全帽和芯片卡反映了人员和机械的位置及行动轨迹。当打开全景监控模块时,现场安装的亿级像素的复眼摄像机,南北两岸的施工现场尽收眼底。工作人员对着画面进行监视,可以截屏抓拍现场违章行为,并给予及时提醒。王章轩介绍,这套系统总体说有4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建管和监理的工作效率,利用实时图像监视进行监督检查,问题抓拍等;二是掌握人员、机械进场位置和状态,严格审查作业票,加强安全管理;三是提供物资清单、电子版图纸和施工方案的查阅,为工程建管提供指导;四是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实时展示工程进度和计划。
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在重点工程中提高工作质量、破解工程难题、提升工程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还在延续,而党的旗帜依然在电力工程现场高高飘扬!
(徐振军 周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