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多个街区打造“节日IP”拉动消费
2021-05-07 14:57: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五一”期间,熙南里街区多个主题市集吸引游客。 熙南里街区供图

云鬓曲裾,漫步南京1912街区,感受“梦归古、韵至今”的时光流淌;捧一本好书,闲坐熙南里街区,于青砖黛瓦徜徉“纸墨时光”……记者日前走访南京市多个街区发现,不少街区自造节日,结合街区特色推出汉服节、咖啡节、读书节、话剧节等多个“节日IP”,成为节假日消费热点。

首届汉服文化月亮相1912街区

“左腿伸出来,脸侧一点。”5月2日上午,市民黄晓娅手持相机,站在1912街区入口处的绿墙前,为持扇站在墙前的朋友拍下一张张照片。两人都身着不同款式的汉服,头发高高盘起,装点着发钗簪花,成为街区靓丽一景。

记者在1912街区看到,街区人群熙攘,不少游人身着汉服,三两成组,在历史建筑、网红装置前打卡留念。“自街区4月30日晚启动首届汉服文化月以来,已经吸引了上百人报名参加。”南京一九一二集团副总裁邱敏说。

汉服文化月,是1912街区今年推出的“节日IP”之一。报名参加活动后,市民游客可身穿汉服逛赏街区,通过微博带话题、大众点评晒评论等参与抽奖,与街区商户联动。

地处长江路中段的1912街区,过去曾是南京著名的“酒吧一条街”。街区毗邻总统府景区,共有21栋建筑,其中4栋为民国建筑,多为青砖黛瓦的小洋楼。2012年前,街区门店以酒吧为主,最多时数量达27家。

“此前,街区的文化与商业发展是‘脱节’的。”邱敏说,自2012年起,街区走上转型之路,挖掘街区文旅资源,与商业深度融合。商业业态方面,街区引入休闲娱乐领域优质商户与首店,增补餐饮品牌,形成清吧娱乐、餐饮、休闲配套三足鼎立的业态布局,同时设立“东西会”创意市集外摆,推广南京本土文创产品。

“今年,街区推出‘汉服文化月’活动,旨在以文引商、以文促商。”邱敏说。此次活动抽奖中被抽中的市民游客,将获得1912街区50元现金券,在街区20余家商户中均可使用,在“五一”期间,街区日均人流量达5万人次,成为长江路又一消费热点。

熙南里一年四季都有“节”

5月1日晚,熙南里街区流光溢彩的灯光下,大板巷沿途的展位间飘散着咖啡的香气。“00后”大学生孔歆乐正在体验手冲咖啡。“平时喜欢喝咖啡,自己还没尝试过手冲,这个活动太有意思了!”孔歆乐兴奋地摆好他的第一杯手冲咖啡,拍照发了朋友圈。

这里是熙南里街区首届“咖啡节”现场,十余家独立咖啡馆来到这里,为街区增添了浓郁的咖啡香。“今天街区的游客很多,我们提前准备了很多食材,没想到活动这么火爆!”云中咖啡创始人赵建感叹,现在的顾客越来越懂咖啡,对不同品种的咖啡也能点评一二。

顺着大板巷走过去,星光露天电影院也重新开启,当天播放的《东方红》,吸引了年轻人好奇的目光。“五一”小长假期间,围绕“不止有咖啡”主题,该街区推出4大活动,除咖啡市集外,还有复兴书市、音乐派对、露天电影,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为南京假日经济打造再添新亮点。

不仅是首届咖啡节和“纸墨时光”读书节,去年中秋,熙南里街区再现《白下琐言》中提到的“笪桥灯市”,邀请灯彩老艺人售卖花灯、展陈展示;每年11月,熙南里街区举办“汉服文化节”,设置国风集市,展示非遗、游戏互动,让游客在青砖黛瓦间梦回金陵。

“在熙南里,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情,我们也配套推出了不同的节日。”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蔡雷民介绍,街区正以节日IP为主线,将文化消费中的各种元素串珠成链,探索“以文促旅”新模式,为商业消费注入更多文化动力,既产生经济效益也带来社会效益。

街区“造节”应走特色发展之路

记者走访发现,在全市多个街区,“造节”的现象已蔚然成风。秦淮区夫子庙景区MO音琵琶街今年举行“潮玩MO物节”,与街区音乐主题相契合;在玄武区1913街区,也结合国民小剧场推出“话剧节”,“好戏”接连推出。

街区“造节”,引流消费。据统计,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1912街区共接待市民游客超25万人次,街区商家总销售额超2000万元;熙南里街区咖啡节期间,累计人流量约超15万人。5月4日至5月5日,每日人流不低于3万人,该街区73家商户日均营业额约300万元,切实感受到“造节”带来的利好。但与此同时,不少街区也面临着“造节”同质化等问题。

“‘节日’的本质,是在特定时间节点,一群人集聚在一起庆祝,从而形成了节日。”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教授、博导,“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首席专家季中扬介绍,就基础形态而言,节日具有周期性、聚集性和仪式性3个特点。

季中扬指出,街区“自造”出来的节日,大多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渐形成常态化,形成街区文化品牌。“造”出来的节日,往往也面临着仪式感不够等问题。他建议,各街区应当结合自身环境和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节日”。

“节日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群体的累积。”季中扬说,街区和商家可以设定相对稳定的节日主题,引导从业人员与消费者,从消费供给、消费市场两个方面共同打造街区节日品牌,让街区“造节”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露洁 田诗雨

标签:文化月;街区;南里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