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京上演获赞
2021-04-30 11:2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信仰如旗,迎风招展。信仰如歌,激情召唤。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和南京市歌舞剧院联合出演的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4月23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为首都观众献上一部由初心淬炼的动人作品,带来一场雨花英烈精神的崇高洗礼,信仰的力量震撼人心。在演出结束后举办的“雨花英烈精神”主题文艺作品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给予这部作品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组歌气势恢宏、动人心魄,是一部感情真挚、艺术成功的作品,唱出了高远的意境,具有丰沛的感染力,打通了主题创作走进观众心灵的“最后一公里”。

3月13日晚,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文艺作品、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立意深远

传承红色基因,交上精彩的“音乐答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内容,南京邀请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团队创作完成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让红色基因“乘着歌声的翅膀”传承下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用大气磅礴、意境深远来形容自己观看演出后的感受。“一个地方的红色资源,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去传唱它。我们要用好用活雨花台这个红色资源,把它转化为优秀的艺术品。”

“雨花台是红色经典的品牌,是南京的品牌,是全中国的品牌,这个题材太好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宋小明称赞《雨花台——信仰的力量》抓住了“魂”,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气节、情怀。

著名电视文艺策划人、词作家朱海说,在建党百年之际,革命圣地雨花台用一部大型交响组歌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值得祝贺。

“这是一台主题突出、意义深远、感人肺腑而独具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课,这次演出可以说是让我深受教育,深受启迪,也深受感动。这部交响组歌的成功推出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主办单位和音乐家们的责任、使命和担当。”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主任、中国音协副秘书长熊纬为《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点赞。“在这台组歌中,主创团队带着今天的思考,为明天来写昨天的故事。如何更好地让雨花台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引发人们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索?显然《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交上了一份精彩的音乐答卷。”

此次担任《雨花台——信仰的力量》音乐总监和作曲的是著名作曲家印青,他在南京生活、工作过多年,对雨花台和雨花英烈非常熟悉。他与女儿、青年作曲家印倩文历时大半年的创作,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最后,谱写了16首风格不同,但精神力量一脉相承的曲目。印青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三方面的结合——革命性与抒情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大众性。不少专家对组歌里的一首《献给无名烈士的歌》印象深刻,这源于印青和担任《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艺术总监、撰稿、作词的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时深受震撼的一幕——有两块无字碑,那是对在雨花台牺牲的无名烈士的缅怀和纪念。“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无名烈士人数更多,让我十分震撼。”印青说,“通过这部作品,我们想传递出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奔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脚步不停歇,我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信仰永不忘怀。”

3月13日晚,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文艺作品、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创新突破

打通“最后一公里”,走进观众心里

当前,如何避免同一题材惯常出现的概念化、同质化倾向?《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可以说是一个拓新和突破。王晓岭选择了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有雨花英烈的“独白”、有情景主持人的讲述、有当代青年的回应。导演应志琪的思考是,在完美地呈现这部交响组歌的前提之下,融入人物的表演和情境的表演,让整场音乐会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专家们表示,感受到了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当前红色题材的创作可以说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立足于满足听众新的希望和新的期待,给这类题材创作带来深深的启迪。”在熊纬看来,感情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感情也是连通历史和今天的心灵桥梁,“这部作品紧紧抓住了革命情、同志情、兄妹情和夫妻情这些重要的情感线,通过人之常情来抒发家国情怀,使观众对立起来的人物、事件更加可信,更加敬佩。由此达到了优秀作品与听众对话的目的,也达到了历史和今天产生强烈共鸣的良好艺术效果。”

“第二首曲子开始我就热泪盈眶,这些音乐、这些人物一直在揪着我的心。”在《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音乐评论人陈志音看来,情感的丰美、真实、自然和生动,是《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陈志音连连发出惊叹,“多位民族歌剧的男一号、女一号陆续上台,在其中就唱一首歌曲,演出的豪华阵容有点太让人意外了。”她的感受是,这部作品里很多唱段是非常戏剧化的、类似咏叹调的形式,在高度、深度、广度、角度上都是有了新突破。

著名乐评人金兆钧指出,通过组歌的手段,可以营造出一个可信的动人时空。特别是这部剧引入当代青年追寻历史、与先烈们对话,这也是类似创作中的创新之举。

“打通主题创作走进观众心灵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论与批评工作部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朱小松评价《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一般听新作品的音乐会都有一种感觉,有生硬和生涩之感,这部作品却像老朋友一样,作曲行云流水,歌词春风化雨,珠联璧合,烈士的诗融入歌词里,没有任何‘排异反应’,就好像血管里流出来的是一样的血。”在他看来,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这部组歌不是一直仰视英雄,也有平视他们的一面。更让人赞赏的,是舞台上将一些动人的英烈故事串联在一起,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成了故事的见证人,和演员一起“读”烈士史砚芬牺牲时的诀别信,一起“看”丁香跟阿乐的相爱分离,一起“捧起”雨花英烈贺瑞麟画的五角星……

音乐评论人伦兵在研讨会上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看完演出从剧场走出来时,听到身旁观众都在议论,觉得这部作品非常感人,旋律非常好听、朗朗上口,甚至有些人已能够哼出几段旋律,这对一部原创作品而言是相当不容易的。”伦兵说,“从音乐里、从演出里听出看到创作者的真情流露,他们确确实实是全身心投入,让人很钦佩。能够让普通老百姓接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果。”

继续打磨

多听年轻人需求,期待从高原迈上高峰

在迈向精品的道路上,《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还在继续前行。仲呈祥认为:“这部作品通过不断打磨,完全有条件成为新时代从高原迈上高峰的作品,成为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

3月13日晚,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文艺作品、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江苏大剧院上演。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研讨会上,专家也纷纷对于这部作品的进一步打磨、提升提出了各自的期待和建议。南京市文投集团副总经理、南京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瞿峰表示,希望将这部作品进一步打磨好、推广好,让它更加深入人心,把雨花英烈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金兆钧建议配器方面可以更大胆一些。“整体来说歌是很好听的,也很有气氛,演唱形式也很好。我不太满足的是配器,这里面有很多戏剧性的地方,比如说雨花英烈牺牲的时候,我们的配器完全可以比现在大胆。某些段落器乐部分可以再长一些,和声可以配得很现代,表现另外一种交响感。既然叫交响组歌,就要把乐队玩起来,可以给观众更大的音乐上的丰满度。”他认为,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形式是超乎想象的,“我们不要忽视了年轻人的耳朵,他们在互联网上全世界的各种类型的音乐都听,不能让他们觉得作品太传统。”

伦兵建议《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要经常演出,“甚至可以每一年的7月1日或者10月1日都要演出,这部作品是特别值得留下来的。”他还希望能够邀请一些青年群体,比如大学生来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对现代的音乐听得很多,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眼光提出需求和建议。”

著名电视文艺策划人、词作家朱海期待,将来能看到《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实景演出。“把作品搬上去,在苍翠的松柏间、在历史的台阶上、在铺满雨花石绚烂的生命当中穿行,当交响乐响起来时,会更加让人感受到百年历史的重量。”他说,“这部作品从雨花台出发,会走得很远,而且一定会走下去。”

南报融媒体特派记者 邢虹

标签:雨花台;信仰;作品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