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媒观察丨“社区”的跨文化传播与共有元素
2021-07-06 08:35: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周伟业  
1
听新闻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总离不开彼此协作和精诚团结。这种合作可能是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或业缘关系。不同的合作样式产生了不同的社区,从传统的乡村社区到现代性的城市社区,再到具有后现代意义的网络社区,其内在的构成基础,既有出于物质利益的现实考虑,也不乏文化审美因子的间接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区概念的内涵,江苏大学文学院周伟业教授,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6期刊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社区概念的传播历史及其基本内涵。了解社区概念的跨文化传播历程,梳理社区概念的共有元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社区概念的历史具体性和世界共通性。

“社区”一词,在不同国家学者的研究谱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语境,经过了多次跨文化的传播历程,从德文到英文,再到中文,几经辗转,远道来到中国。其间,意义内涵、学术谱系和研究方法均发生了些许变化。理解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全面、历史地把握社区概念的基本意涵。

“社区”概念进入社会学研究视野,始于1887年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表示基于相互协作的有机组织形式。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共同体(Gemeinschaft)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逐渐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各种类型的社区及其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青年学生首次将英文的Community译为“社区”。作为“社区”译法的创造者,费孝通先生在《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一文中回忆了社区概念的翻译过程。当初,Community这个词译为“地方社会”,不是“社区”。当翻译帕克的“Community is not Society”这句话时,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两者互相矛盾,才把“Community”翻译成“社区”。融“社群性”和“地域性”两层意义于一词的“社区”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滕尼斯的“共同体”理想

为了理解社区意义的本质,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先来看一看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共同体亦即社区概念的界定:“人的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滕尼斯著作中文译文使用的是“共同体”一词,滕尼斯的共同体基本等同于社区。滕尼斯将共同体与社会两个概念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比较。在滕尼斯看来,社会是公众性的,是外在的世界。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异国他乡。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生活,甚至还很有害。共同体的生活是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从出生之时起,就休戚与共、同甘共苦。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且共同体天生就是好的。滕尼斯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和共同体之间的种种差别,让人们对共同体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和渴求。那么,具体说来,共同体有哪些类型呢?

其实,滕尼斯所讲的共同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这三种共同体对应着亲属、邻里和友谊。在第一种共同体——家庭之中,处在温馨的氛围中,为家人所环绕,享受天伦之乐,会感受到最舒服和最快活。这时,人们就会悠然自得,得其所哉。在第二种共同体——同乡之中,因为居所相近,彼此十分熟悉,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共同劳作和休憩,成为一个类似于家族和乡邻的共同体。在第三种共同体——友谊之中,因为职业和审美的相同或类似而产生友谊。这三种共同体是相互关联着的,但其间也有差别。地缘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精神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心灵生活的相互关系”。精神共同体可以被人们认为是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滕尼斯所归纳的三种共同体,第一种源于血缘亲情,对应的是家庭的伦理亲情。第二种源于乡里乡亲,对应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故人。第三种源于职业爱好,对应的是默契于心的志同道合。虽然共同体和社区概念是一个翻译过来的洋概念,但理解了滕尼斯概括的共同体内涵,弄清楚其基本类型,作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故园文化情结、重视友谊传统的中国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区研究

美国芝加哥学派对社区的研究有着美国社会学研究实证色彩。他们分析了社区产生的原因,麦肯齐指出:“人类社区发端于人类本性的一些特征和人类自身的基本需求。人类是群生群居的动物:他无法单独生存,相对看来,人是弱小的,他不仅需要一定环境保护他、供他居住,还需要同类伙伴的协同合作。”

同时,芝加哥学派也界定了社区的概念。帕克认为,家庭和伦理是保持亲密关系的和所谓“初级关系”的圈子。此外,有个更有影响的大圈子,我们称之为社区。包括地区性的社区,然后是以城市和国家为代表的更大的有组织的社区。越出这些社区的界限,便是更为广大的世界性社区的抽象轮廓。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社区与其他社会群集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区别是组织制度,而不是人”。

芝加哥学派对社区类型进行了划分。帕克认为,可以对社区组织按照文化的、政治的、职业的性质加以分类。社区之间相互依赖,地方社区之外,还有更大的社区。最大的社区就是广阔的世界。其实,这里确立的是内涵划分和地域范围划分两种标准。麦肯齐根据人类生态学理论,对社区进行了功能性的划分,他认为社区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村镇,捕鱼、采矿、林业社区等等。

第二类:负责生产原料和产品流通与再分配的商业社区。

第三类:工业城镇,商品制造业的中心。

第四类社区:政治、教育中心,娱乐旅游中心,防卫性社区,刑罚或是慈善事业群居地。

相较而言,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除了注重共同体物质性、功能性、地域性的基础之外,更注重文化性、精神性、心理性的因素,具有欧洲人文主义精神。芝加哥学派的社区概念更加关注社区的物质性、功能性、地域性的基础,带有美国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色彩。滕尼斯欧洲风格的共同体概念,经过美国社会学家的研究,逐渐演变为具有美国特色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乡土中国”的社区研究

中国本土社会学研究的开山鼻祖吴文藻先生1935年发表了《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论文界定了社区概念:“‘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社区既是指一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至少要包括下列三个要素:(1)人民;(2)人民所居处的地域;(3)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而且,吴文藻先生比较注重社区的社会心理基础,认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中心问题。中国早期的社区研究实际上是继承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研究传统。

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研究之中,汲取了社区概念的精髓,长期关注中国乡村、小城镇、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中国社会分析十分透彻。例如,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两三户人家的小村到几千户人家的大村庄。乡土社会生活富于地方性,区域之间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圈子,区域内则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乡土社会因为是熟人社会,人们保持着良好的信任关系。但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之后,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觉得土气和不合时宜了。

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选取开弦弓村作为深入解剖、研究的对象,并将其界定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区:“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一段距离,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

在费孝通先生早年的研究当中,社区主要是指“村落”与“村庄”,后来逐渐拓展到小城镇、区域,虽然在费孝通先生著作中,没有太多文字直接论及社区问题,但是他将社区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中国社会研究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费孝通先生既借鉴了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精华,也熟练地运用了帕克社区研究方法,实现了社区研究的中国化,赢得了国际性的学术研究地位。

社区研究学术谱系与共有元素梳理

上面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社会学家有关社区的理论进行梳理,能够看出社区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几个关键点,从德国到美国,再到中国。但在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社区研究的成果不能一一述及。好在国内外都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区概念的内涵与本质。

丁元竹教授梳理了社区概念的几种学术谱系和学术观点。其一,人文区位说。本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对都市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帕克和他的学生麦坚齐对这个问题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都认为社区是人文地理学上的一个单位,即社区就是一群居民与其特殊环境所形成的关系。其二,地理和社会实体说。地理和社会实体说与人文区位说都强调地理因素在社区中的地位。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社会与地理因素在社区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埃雷奥特和迈雷尔认为:“社区的性质有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的,一是心理的。就地理上来说,是指其有共同社会制度的人民所居住的邻里地区……就其心理来说,我们所说的社区是合并各种特质使之成为一个生活实体,两种性质同样重要,所以,社区可以视为地域界限与心理的一致的复杂的社会联合体。”这一定义将社区视为具有共同地理、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社会结合体,兼顾了地域社会因素和文化心理因素,体现了地理和社会实体说的要义。其三,同质说。同质说强调社区内部社会文化因素的共通性,如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俗、传统、语言等元素的共同性和接近性。

此外,也有外国学者从众多的社区定义中梳理出一些共同的元素,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社区的内涵。希拉利梳理了94种社区定义,其中69个定义承认社区含有下列因素:①社会互动;②地区;③共同约束。姜纳森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社区研究都同意社区包含如下几种因素:①人口集团;②地域;③部分与劳动分工的互赖体系;④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⑤归属感;⑥自我维持与发展。从这两位学者的梳理看,社区基本元素应该包括:①一定数量的人口(从几位到成千上万);②一定体量的空间(从小村庄到大都市,也包括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③互动交往而产生的丰富生活(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化、情感、心理活动等等);④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归属(家园感与认同感);⑤社区自我维持与发展转型(具有人气和活力)。

或许,既了解社区概念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又把握了社区概念的共同元素之后,我们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就会具有一种历史的具体性和世界的共通性。

(载《传媒观察》2021年06月号,原标题为:社区概念的跨文化传播与共有元素梳理。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周伟业,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