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传媒观察|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互动与内容策略
2021-04-30 09:43:00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田元  
1
听新闻

编者按:考察中国电视剧在当前再全球化视域下与国际互动的情况,有利于在新近全球化变化中把握中国电视剧国际身份建设的方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田元在《传媒观察》2021年第4期刊文认为,在全球化、全球在地化和再全球化的理论更迭中,中国电视剧呈现出国际互动的不同历时景观,形成了特有的全球区域市场。文章分析了中国电视剧参与国际互动的动态进路以及在此之中形成的内容策略,这一动态过程可被归纳为调试、定位和传通三个方面。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20年间,中国电视剧蕴含的巨大势能和场能成为关注的焦点。2005年前后,中国内地电视剧产量超过12000集,跃居世界电视剧产量榜首。行至2010年,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快速领跑的新媒体产业再次凸显大国实力,电视剧进出口的“质”与“量”明显提升。中国电视剧参与国际互动的动态路径既暗合国内外电视工业的发展情况,又与全球化发展的诸阶段形成对应关系。这一互动进路并非仅在产业和政策层面显影,更蕴含着中国电视剧的生产、宣发策略和内容审美等层面的交流转向。

调试:初涉全球化(Globalization)潮流的中国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融入国际市场。秉持“交流合作”理念的中国电视剧实际面对的是一个以欧美为中心的已然成熟的全球电视工业市场,黏附意识形态的电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极小的阻力散布。中国电视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面临着巨大的电视剧发展差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阶段,调节与尝试成为中国电视剧参与国际交流的主要策略,同时,具有早期“国剧身份”的部分电视剧“出海”的成功,也让国际社会初识了电视剧市场中的“中国风”。

形塑于20世纪末的全球化理论,呈现出从发达经济国家向全球周边国家进行单向度经济散逸的强烈趋势,以此引发的文化全球化图景中,“媒介全球化”成为与电视产业密切相关的分支议题。电视剧作为国际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恰好触及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1977年11月,北京电视台播出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拉开了中国电视剧进口的序幕,随后,《安娜卡列尼娜》(1978年播出,英)、《大西洋底来的人》(1980年播出,美国)、《加里森敢死队》(1980年播出,美国)等进口剧开始密集播出。1980年,与日本合拍的电视剧《望乡之星》在日本播出,开启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历史,至1987年《红楼梦》整剧出口东南亚和西欧,中国电视剧首次完成了与国际市场互动的闭环。20世纪80至90年代,是中国电视剧在国际电视剧市场中“立身”的20年,同时也是身份认知的20年。视野转向全球化视角,尽管中国电视剧开始接触世界电视市场,但这个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中国电视剧开始面临一个“由外向内”的压力环境,稳定文化导向,寻找接合点并尝试迎合国际市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相比于此时已经成熟的欧美大国电视工业及国际市场,中国电视剧更多致力于调节与尝试。“调节”表现为选择性进口和播出政策管控。由于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和国内实情,思想取向相同、符合时代话语的电视剧被选择性引进,轰动一时的进口剧《阿信》和《卞卡》即为此例。“调节”展现出全球化理论中的对应面——在地化(Localization),随着90年代改革开放的加深和国际电视交往的逐渐密切,“尝试”成为中国电视剧生产和对外出口的关键词。《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剧的顺利出口提醒生产者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展现中国美学视角的电视剧享有国际声誉,而《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等内销剧则从画面景观和拍摄理念上融合了国际思路获得成功。随着名著剧“尝试性”出口获得成功,《宰相刘罗锅》等戏说剧、《渴望》等现实题材电视剧也面向东南亚地区出口成功,甚至在越南等国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场面。20世纪80-90年代,尽管国际电视市场风起云涌,国内市场却趋于稳定,整体上“调节”大于“尝试”的市场环境有效应对了西方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中国电视剧也因此赢得了“调试”生产来保证内容独立性、导向核心性和国际交往主动性的宝贵时间。

“收大于放”的国际互动思路逐渐为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提供了一个思路,即抓好进出口的同时对比吸纳国际电视元素来助力国内剧集生产。1993年,电视剧出口的专门外销机构中国电视节目外销联合体成立,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控制”致力于缓解90年代中期以降中国电视剧融入国际市场的“排异反应”——1994年,进口电视剧的数量、主题和资源被限制。繁荣国产电视剧的选题会、研讨会密集召开,专项政策渐次发布,与此同时,与日本等国的电视剧合作交流仍在持续。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世纪之交,中国电视剧年产提高近10倍,《雍正王朝》《神雕侠侣》《还珠格格》等优质剧集在世纪末海外市场中斩获好评,与港台地区、日韩的电视剧共同构筑了“汉语区域-东亚区域”的国际电视剧区域化景观。进出口市场的平衡为中国电视剧生产提供了良性的生产、制播与交易环境,古装、武侠题材渐成中国电视剧的海外“文化身份”。控制与尝试的此消彼长之间,中国电视剧的全球文化身份和市场边界逐渐厘定。

定位:走向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中国电视剧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常被作为中国电视全面接轨的标志,因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电视剧全面融入世界电视产业版图的十年。

全球化在经历战后半个世纪发展以后,其理论内构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超级大国单方面文化输出造成的“文化帝国主义”衍生出对抗式的地方性文化,区域经济的勃兴减弱了以美国为首的单一式的全球化基础。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是社会学家罗兰罗伯特森(Roland Robertson)于1992年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对全球化新阶段中“全球-地方”这一对关系的创新性回应,把握其理论核心既要“在地方或用地方视角、地方经验来观照全球化”,又须“充分认识到地方性总是被选择的”,是辩证性的全球观。尽管这一理论所反映的实情在90年代就已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然而中国电视剧真正面对这一情况却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电视节目领域更是迟至2013年左右。世纪之交的几年间,广电总局以发布《电视剧管理规定》等多项政策的方式保护本土电视剧生产并控制国际资本对内冲击,但仍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比之前的政策更加柔和,呈现出国际市场向度。以开放姿态面对国际市场的中国电视剧,面临着一个已由“欧美中心性市场”演化为“全球在地性市场”的复杂格局,其间深度发育的韩国、日本和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市场依由文化亲缘开始对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形成冲击。市场变化指向了内容研创,自我定位作为“被动中的主动”成为重要的视角,自从中国电视剧从上世纪80年代的精英美学指向走向大众视野,一种新的“平衡”正在慢慢形成,即参考全球电视剧传播中如何保持民族性的审美定位。这种内容审美定位强调全球在地化的视野,这种既讲求要对应全球视野也强调彰显民族风范的内容自觉逐渐形成了生产实践中“自主生产”与“合作生产”两种策略。

全球在地化的一个重要面向是“全球化的在地化”,并非排异性的、内卷性的在地化,同时是兼顾区域性的在地化。面对成熟的国际市场与被动的国际局面,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被动为主动,依托增速迅猛的国家实力提质改造,加快构建电视剧中国品牌。政策方面,《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等措施相继颁布,2001-2010年间,中国影视产品的进出口逆差已从10:1缩小到3:1。内容方面,持续保障中国电视剧常规出口类型——历史剧、古装剧和武侠剧的外销推广,《铁齿铜牙纪晓岚》《白蛇传》《康熙王朝》《楚汉风云》《少林寺传奇》《李小龙传奇》等剧伴随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汉语热”而热销海外。2012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夕,电视剧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出口的方向。2010-2013年间,60余部中国电视剧被译介到俄语区国家;东南亚国家成为引进和重播中国电视剧的主力国家;面对阿拉伯世界的电视剧译介与出口也在2012年前后展开。

鉴于中国电视剧较为特殊的市场环境,由外向内的“互动”视角给出了两种策略,使国际电视剧产业进入国内并适应中国受众市场情况——联合生产与在地化创作。1993年,我国热播的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即是对美剧《一家大小》的改编,是为国内模式剧的萌芽。2008年9月,湖南卫视正式以版权引进的方式制作拉美电视剧《丑女贝蒂》的中国版本《丑女无敌》,成为国内进行标准模式剧在地化引进的先声。

传通: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视阈下“国剧”的新媒体融通策略

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发展的最新阶段。这一起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全球政治经济变革改变了旧有的全球化格局——新兴国家的兴起有效地缓冲了“中心国家-周围国家”之间的经贸差异,形成了“中心国家-新兴国家-周边国家”三元并置的格局。这一现象中,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新兴国家,其发展景观已然从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散逸至文化领域,延拓这一理念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全球化进程的改革,以及这种改革所产生的模式升级与扩容效应”。中国电视剧产业积极能动的国际姿态其实已经寓于再全球化理论的话语之下,传通:一种立足于新媒体平台和内容自信的“外向型”交流方针成为当前中国电视剧参与国际互动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中,新媒体的力量迅速崛起,成为改变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景观,中国作为新媒体产业发展前列的国家之一,同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媒体视频内容消费市场。作为方法的新媒体产业逐步改变再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电视剧国际互动的格局。在不断突破流媒体技术和版权争议障碍之后,中国网络视频网站迅速发展,跃居全球首位的网络视频用户群体将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带入世界领先位置。中国主流视频网站(爱优腾)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内容呈现出与YouTube、Netflix、Viki、Hulu和亚马逊等国外网站展示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格局。网络视频开始以“新质”的面貌参与国际电视市场并将其扩展为全球全媒体内容市场。中国电视剧开始以网络剧和海外播放权两种类型参与国际互动,由此,借势新媒体,中国电视剧形成了多角度的国际互动格局。

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网络剧元年,以《白夜追凶》为代表的网络剧借助国际视频网站Netflix成功落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首次展现了新媒体平台在电视剧传播领域蕴含的巨大潜质,成为通过新旧媒体深度融合来改变既有电视剧进出口格局的重要案例。《甄嬛传》《天盛长歌》等电视剧通过合并剪辑等策略入驻国际视频网站后,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小别离》《父母爱情》等剧在YouTube等网站的良好反响打破了原有的“古装”“仙侠”“历史”的题材局限。新媒体作为方法,为再全球化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互动提供了更多“主动出击”的方向,同时,作为景观的新媒体实际说明了国际电视市场已经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在传播与沟通两种策略上,新媒体平台与内容的结合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产业融合”与“内容交互”状态。

很明显,再全球化时期,中国电视剧国际互动的产业基础和新媒体基础为其主动、外向型的国际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大,出口量逐年跃升。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政策控制实际起到了持续改善和优化中国电视剧产业“边界”的作用——相比于21世纪初主张“内外同时大力发展”的规训环境,当前的管控方向更加科学地顾及到内需市场、播出资源和外部政策。2013到2017年,国内电视剧产量逐步呈现稳步回落态势,出口量保持逐年上升。一个兼顾内外、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正在成型。

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剧”发展的核心议题集中在如何构建中国电视剧国际身份的问题。这一身份建立的基础,须改变当前中国电视剧国际互动话语下承袭自自身发展阶段以来的“内部建设-边界”思路,转为“全球化视野-边界-内部建设”的国际身份建设思路。这一思路中,首先应充分整合内容发展,夯实我国已经形成的类型剧国际品牌,并以此为基点融合、尝试和引导新的全球化“国剧”审美。其次,整合产业、法律、政策、内容为全新的“国剧”边界,更加科学、可持续地制定面向再全球化的弹性互动政策,改变长期以来以制度作为边界的现状。考察中国电视剧在当前再全球化视域下与国际互动的情况,有利于在新近全球化变化中把握中国电视剧国际身份建设的方向,这一思路既要在历史发展维度中充分审视中国电视剧与国际互动的思路,又要树立统筹内外的系统观念,既要有内容自信,又要有流通自信,建构面向未来的全球化“国剧”视野。

(载《传媒观察》2021年04月号,原文约11000字,标题为:全球化理论动态视野下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互动与内容策略。本文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田元,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